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及其当代价值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杰  页数:228  字数:219000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建,是中国实践发展提出的重要时代课题。这个课题的解决和回答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寻求科学的方法和价值支撑。李杰编著的《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及其当代价值》在系统总结以往学者关于马克思人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注重从总体特征,即人学主题、核心、方法论、功能、思维方式、价值目标方面提炼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及其基本价值,以指导当代中国实践中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及其当代价值》沿着马克思人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线索,追溯了马克思人学道路的历史流变及其中国化历程,并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论述了马克思人学的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

李杰,女,1972年生,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哲学博士,副教授。1997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入学学会理事。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获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致力于入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研究。在《社会科学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数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等刊物转载。主持教育部和浙江省社科联等多项课题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等基金项目研究。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学术动因
一、正本清源,还马克思入学思想的本来面目
二、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境界,应回到马克思人学
三、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要求回到马克思人学
四、改革开放进程中,人的生存和发展境遇要求回到马克思人学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二、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的一致
三、文本解读和现实关切的结合
四、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的并用
五、人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第三节 学术目标
第四节 逻辑架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研究
一、“两个马克思”论
二、“统一的人道主义马克思”论
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评价
第二节 当代中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一、恢复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价值观上强调尊重人
二、系统研究马克思的人学,从学理上说清人,从实践上塑造人
三、总体把握马克思人学特征,转换人学研究范式
四、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的前瞻
第二章 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
第一节 人学主题:以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为主题
一、马克思以前入学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人是什么”问题的追问
二、马克思人学主题的转换: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
三、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的关注
第二节 人学核心:研究人与人、人与物、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人学方法论:科学的人学辩证法
一、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相统一的入学辩证法
二、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入学辩证法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学辩证法
第四节 人学功能:批判与前导
一、在批判各种思潮和言论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人学理论
二、在对非人性的生存境遇的批判中,为无产阶级提供思想武器
第五节 思维方式:实践生成的思维方式
一、由实体思维方式到实践生成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实践思维方式把人理解为历史的、生成的人
第六节 根本价值目标: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二、在物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开辟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
道路
第三章 马克思人学的基本价值
第一节 人学视域:注重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
第二节 思维方式:注重人的实践生成
第三节 方法论:注重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注重理念引领实践
第四章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化进程
第五章 开辟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道路
第六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阐释
第七章 个案研究:金融文化创新与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与成熟时期的异化思想的关系。赵家祥、李澄认为,早期马克思的异化概念还是不成熟的,还受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的影响。“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尽管在当时还有很多地方表述的不够准确,甚至含糊不清,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提出,却已经使历史唯物主义初具规模,为进一步制定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雏形。”①毕治国在《论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异化概念》一文中认为,“异化概念不仅在马克思成熟期著作中没有抛弃,而且在有的著作中谈得更加集中;不仅除去了德国古典哲学抽象的人本主义烙印,而且赋予了崭新的内容;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全部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梳理可以看出,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学界基本上认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只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前提,而不是核心,其核心理念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早期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思想还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具有抽象的色彩。在马克思后期的思想中,并没有抛弃异化思想,他仍然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的经济事实作为他的理论前提,只是在成熟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克服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第二,马克思异化观的性质。魏中军认为,马克思在异化观上实现的变革在于:“马克思的理解和规定表明了异化是一种物质的、社会的对抗性关系。”②韩庆祥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性质上,是人本主义和经济学的统一。“虽然异化劳动理论在性质上具有上述双重性,但就其着眼点、归宿和思维模式来说,却是人本主义的。这种人本主义无论就其思想深度还是广度,它都超出了费尔巴哈。”③第三,异化劳动的根源。在异化劳动的根源问题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根源于人的固有属性,有人认为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有人认为,它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魏中军指出只有马克思才解释了异化产生的真实根源和现实基础,异化根源于一定阶段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异化实现于私有制的社会关系中。韩庆祥认为,异化的主要特征就是主客体的对立,那么,造成主客体对立的原因就是分工的存在,“分工是私有制、异化劳动产生的前提条件,而私有制(包括分工制度)才是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源。”①杨适谈道:“私有制是分工的产物和结果。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这两者,从本原来说,分工是原因。”②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具体包括:第一,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之实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韩庆祥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以达到自我实现和自由地生存,求得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李大兴认为,“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时,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根本变革,把实践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当作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基础,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实践发展的历史产物,由此引申出一系列唯物主义人学观念的变革”③;第二,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韩庆祥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文中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人的“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平等发展、人的和谐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袁贵仁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就是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第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编辑推荐

《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及其当代价值》是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及其当代价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