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

出版时间:2002-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刘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大学生必读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以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书目为依据,收录了清代著名作家刘鹗先生的章回小说《老残游记》。    本书具有很强的经典性及学术性,该书不仅是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书籍,同时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加强人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读物。可供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阅读收藏。

书籍目录

自叙第一回 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第二回 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第三回 金线东来寻黑虎 布帆西去访苍鹰第四回 宫保求贤爱才若渴 太尊治盗疾恶如仇第五回 烈妇有心殉节 乡人无意逢殃第六回 万家流血顶染猩红 一席谈心辩生狐白第七回 借箸代筹一县策 纳楹闲访百城书第八回 桃花山月下遇虎 柏树峪雪中访贤第九回 一客吟诗负手面壁 三人品茗促膝谈心第十回 骊龙双珠光照琴瑟 犀牛一角声叶箜篌第十一回 疫鼠传殃成害马 ?犬流灾化毒龙第十二回 寒风冻塞黄河水 暖气催成白雪辞第十三回 娓娓青灯女儿酸语 滔滔黄水观察嘉谟第十四回 大县若蛙半浮水面 小船如蚁分送馒头第十五回 烈焰有声惊二翠 严刑无度逼孤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残游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一、老残(作者)是聪明人,这聪明是指颇有世俗的智慧。比如为翠环赎身一节,在做这桩买卖上,老残就预先想到不能着急买以防对方坐地起价,不能给高价以防对方还价更高等等。
      
      二、作者在中间撇开主人公老残,讲一个插曲,让一个偏角走了险境见了奇人,借机发表了自己的一番关于历史发展世界运转的终极道理,就是什么阴阳相伴相生,坏就是好,好就是坏,乱就是治,治就是乱,明就是暗,暗就是明,终极天神下面一正一邪混战,所以世界有乱事有好事,云云。这是一个非常没有含金量的观点,简直就是粗鄙不堪。注意,他还特意用秋天植物被风霜瑟杀、春天又繁发这个现象类比——这个北方银,还以为全球同此济南凉热。
      
      三、作者喜欢夸张吹牛。不仅小玉说书,还有那奇人奏乐,还有流的眼泪在脸颊上就冻成了冰等等。吹牛让人生厌。
      
      四、提到福尔摩斯。
      
      五、作者有时候也很睿智。比如他说贪官坏国家十有三四,但笨蛋坏社会却十之五六也。
      
      六、作者cynical,比如抨击当官也无法拯救众生,让老残逃走继续当江湖郎中——在这事情上他自己除了消极逃避也毫无任何主意。
  •     这本书有几段读的时候着实有趣,一个是玙姑说的那些话,特别是关于鬼神的说辞;另一个是翠环,一个不识字的妓女,对题诗的一番见解。着几个片段让人印象极深,读时不禁拍案叫好!老残游记,就在这些巧妙的对话间,整个世界变清晰了。
  •       这两年过年回家,我常看一个叫“济南老残”的人的博客,博客页面一打开,迎面是一片拆迁后的废墟,后头竖着一排高楼,废墟的残砖断瓦里孑立着一个四合楼建筑,孤零零的,旁边六个黑体红字:老济南守望者。这人大概是生活日报的,写一些老济南的专栏,常有人赠他些关于济南的史志、年鉴一类的书,他在博客上晒出来,我觉得好玩的,就去旧书市场找找,价钱合适也买回来看。他能找些颇珍罕的老照片,照片都是不易得的,照片里的济南自然更寻不到。他的照片上一般都衿个闲章做水印,闲章歪写着俩字——“老残”。
        济南人喜欢老残,因为《老残游记》写济南写得好。老残爱吃豆腐干,花生米就小酒,跟咱济南人一样。周作人写《济南道中》,就是循着老残的路线走的。蔡元培的女儿游大明湖时,也随身带着本《老残游记》。胡适到了济南,还埋怨老残,说自己看不到老残说的“佛山倒影”。大概没看过这本书的人,也都知道第二回的王小玉说书吧。
        老残是小说里的人,但《老残游记》书里的事情大致是确实的。刘鹗在十三回自评说:“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了解作者生平的人都知道,老残即是刘鹗本人。这本书里写的都是山东的事,蓬莱、济南、曹州、东昌,其中又尤以写济南的两回写得最出色。刘鹗自评说:“第二卷前半,可当《大明湖记》读,第三回前半,可当《济南名泉记》读。”可见对描写济南风物的第二、三回,刘鹗自己也觉得能深中肯綮。当年这本小说在报上连载后,一纸风行,成了游济南城绝佳的导游书。
        老残(即刘鹗)确曾在济南住过,他来济南的时候,岁数并不大,没到三十五岁,正年富力强,从1890年应抚台张曜之邀来济南治水,到1893年丁忧回乡,一共住过两年多。开始是在布政司小街(今省府东街)赁了间房暂住,后来接来了家眷,搬到县西巷附近的鹦鹉庙街(现在已经没了),这两个住处不管是去大明湖还是黑虎泉,都走不了十分钟就能到。
        今天天气不错,难得的出了太阳,我就循着老残的路线逛逛济南城。第二回写老残来到济南府,觅了客栈,卸了行李,翌日过午,先走到鹊华桥雇小船游大明湖。这座桥现在已经不在了,看1902年的《省城街巷全图》,鹊华桥在现在百花洲的北侧,桥下是珍珠泉群的泉水,一起汇入大明湖的。“鹊华桥”的得名,据说是站在桥上能望见济南北部二十里外的鹊山和华不注山。到元代这座桥才改名为“鹊华”,应当是受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影响吧。
        接着老残游了湖心的历下亭,在北岸的铁公祠前,回头朝南一望,看到了千佛山在湖心的倒影:“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正是这段话引得读者好是神往,都来大明湖畔找这“佛山倒影”,时移世易,有时不免失望。周作人到济南,觉得大明湖在《老残游记》已经“很有一段描写”,崔颢有诗在上头,再写简直是班门弄斧。但他那时候,大明湖已经被分为一块块的水田了:“水路也很窄狭,两旁变了私产,一区一区地用苇塘围绕,都是人家种蒲养鱼的地方,所以《老残游记》里所记千佛山倒影入湖的景象已经无从得见,至于‘一声渔唱’尤其是听不到了。” 不光胡适,张中行也觉得所谓倒影是假语村言,不能听信的:“至于说湖中有千佛山的倒影,乃事理之不可能,就是随口乱说了。”其实佛山倒影没什么稀奇,我就见过好几次,也称不上奇绝,但就像周作人说的,“济南城里有一个湖,即使较前已经不如,总是很好的事。”
        我小学的时候,在大明湖岸边老省图的奎虚书藏上辅导班,教师的窗户正对着湖面,太阳升得高,湖水的波纹映在天花板上,风一起,黄澄澄的涟漪直漾到西墙上,玻璃上摇着柳枝的影子,阳光水似的在教室里淌。湖上拂来淡淡的土腥气,有些咸,还有点凉丝丝。柳叶尖沾着水面,一滴又一滴,野鸭一头扎进水去,露个尖尖的屁股。荷叶下面浮着鸳鸯,老头在柳树下边舞空竹。奎虚书藏对面就是遐园,宣统元年的图书馆,传说当年跟宁波天一阁齐名,但早已不做藏书之用了。下课以后,我们趁买票的大爷不注意,溜进园门,撒丫子就跑,不是为了游园,是跑到司家码头看船,看湖边钓鱼的老头,或者掰根硬实的芦苇杆子,跟小伙伴“手执钢鞭将你打”。
        第二回明湖居白妞鼓书,已经是耳熟能详了,白妞儿和黑妞儿说书,确有其事,也确有其人。刘鹗的仆人回忆说:“姐姐叫白妞儿,妹妹叫黑妞儿。白妞儿说的《黑驴段》,我虽然站在最后排,也听得清清楚楚。就是说到最快的时候,也字字入耳。……白妞儿和黑妞儿源出于历城农民家庭,后以说书誉满济南。于是置良田数顷,还自备双辕大车。可是并未高攀,只因家教颇严。后黑妞死,白妞嫁给了老百姓。他们平时说书,父母必不离其左右。”
        书里写到的人也都不是子虚,大部分都影射的真人。比如庄抚台是指济南的“黄河大王”张曜,酷吏刚弼指的是刚毅、玉贤指的是毓贤。刘鹗在山东时,跟刚毅、毓贤和袁世凯都有过节,到写这本书的时候,刚毅和毓贤因为庚子拳乱,几年前就已伏诛,所以刘鹗在书里可以尽情讽刺挖苦之,而袁世凯当时则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高权重,刘鹗也不敢片言只语提到他了(可没想到短短三年后,恰恰因为袁世凯的弹劾,刘鹗被流放至新疆,翌年就卒于乌鲁木齐)。
        据刘鹗的小儿子回忆,刘鹗写《老残游记》原是为了资助朋友的:庚子拳乱后,有报纸披露当朝的秘闻,刘鹗的朋友连梦青因为跟这件事有牵连,来上海避祸,连梦青走得仓皇,未来得及带什么川资,实在无力生活,靠给《绣像小说》杂志卖文维持生计。刘鹗知道他生性狷介,不愿受人资助。就准备草一本小说赠给他,再由连梦青卖给《绣像小说》,每千字五元,足够维持菽水所需了。连梦青自然知道刘鹗的用意,心下感激,就接受了。这书就是《老残游记》。第一次送给连梦青的,“不过前三数回”,大概对把书写成什么样,刘鹗本来也没有个彻底的打算,到与商务印书馆订了约,才继续写下去。他回忆刘鹗写书,是“每晚回家,信手写数纸,翌晨即交汪剑农先生陆送连寓。不独从未着意经营,亦从未复看修改。”写到第十四回,发现《绣像小说》改易原稿,还删去了第十一回,连梦青一怒之下不再售稿,刘鹗的书因此就停下不写了。直到第二年到天津,在朋友劝说下,才又提笔继续写《游记》。把被删去的第十一回重写一过,又写到第二十回,算勉勉强强有了个结尾。写作这本书时,刘鹗不闲着,还创立了个实业公司,书写完了,公司也倒闭了。所以这本书前后不连贯的地方所在不少。第一回刚做了个噩梦,第二回就直接游大明湖去了;第九回、第十一回借大段大段地阐述太谷学派的思想、煞有介事地预言,老残本人倒消失了;后几回的毒药案件,老残又转身变成了侦探,浪费了不少文字,反倒把故事越引越偏。
        但一般的读者都记不得这许多,大都只记住了书里的济南府。可是那个济南府已经奄忽若飚尘了:布政司小街早就面目全非,舜井附近变成了工地,鹊华桥被埋进了地底下,金线泉五十年代就气息奄奄,只好又山寨了一个。“重建”的明湖居,里里外外都碍眼。《老残游记》以一场梦为开头,合上书梦醒以后,就像刘鹗所说,“若梦为鸟而厉乎天,觉则鸟与天俱失也。若梦为鱼而没于渊,觉则鱼与渊俱无也。”
  •     “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一谈了革命,就可以不受天理国法人情的拘束...今者不管天理,不畏国法不近人情,放肆做去,这种痛快,不有人灾,必有鬼祸”
      书中对官场乃至社会变革大抵都是这种看法,实例也是前有玉太尊、后有刚圣慕,又把北拳南革并立。观点似乎一味保守中庸,于是便被批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思想价值偏低。但晚清之后社会情势多走极端,种种大变革大作为的破坏恐怕多于建设,况且破坏之后总是要建设的,如何建设,全然抛弃千年传统结果是有目共睹的。倒不是说以前的规矩都好,可是如果全盘推翻后新搞的规矩弄成实在无法交代的样子的时候,保守一点恐怕未尝不是坏事。
      
  •     这本书描述了老残游历九州,欣赏各地美景的同时,解救当地百姓困难,并与恶官奸吏斗智斗勇的经历。作者在描述说书听曲时,别有一番滋味。而其中最深入的部分当属对各大宗教的描述,尤其是佛教的理解自成一家。书中写到“教有大小之分,儒教最大,佛教是小教,因只有信奉它了,才能解脱地狱,升入天堂。”,而儒教只是教人向善,并不强求信仰,是海纳百川的气度。
      至于贪官污吏种种虐民、老残凭借自身能力解民于水火之中的桥段,也算出彩。最后的残文写了与“德慧生游泰山,见泰山姑子,大讲佛义,读者观此,身心通畅,有与泰山姑子相见恨晚之意。”
      可惜,该文与《红楼梦》一样,失了部分稿子,不见终全,令人惋惜。
  •     有吏夜捉人。先致敬下杜工部。
      
      108页:
      刚弼道:“莫非就是省中传的老残,老残就是他吗?” 白公道:“可不是呢!” 刚弼道:“听人传说,宫保要他搬进衙门去住,替他捐官,保举他,他不要,半夜里逃走了的,就是他吗?”
      
      老翁逾墙走是有深刻历史渊源的,为了不受人胁迫不得不出此下策,狼狈所至,不在话下。不过莫非就是传说中这种桥段水浒里也不少,或者说古代小说里都多,表现不相识的英雄好汉,先打然后再互敬,“莫非阁下是山东及时雨宋公明宋哥哥?”然后就是扑通一声。
      
      113页:
      王二初还极力抵赖,看见桌上放着二十两银子,有点相信是真,边说道:“事完,你不给我一百银子,我敢怎样?” 老残说:“不妨。就把一百银子交给你,存个妥当铺子里,写个笔据给我,说:‘吴某倒药水确系我亲见的,情愿做个干证。事毕,眸子好存酬劳银一百两,即归我支用。两厢情愿,绝无虚假。’好不好呢?”
      
      支付宝的雏形啊,看来这东西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种信用担保协议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了第三方介入不怕卖家耍流氓。
      
      
  •     总算是读了回《老残游记》,记得初中第一次读到白妞说书的那段我就对这本书充满莫名好感和向往,这次读了整个故事感觉却不是当初那么回事。刘鹗写景状物之功力十分高强,但书中借用所谓名人隐士之口所表达的高谈阔论,如谈儒道佛三教、谈北拳南革等,令人感觉十分片面和自大。作者不主张暴力,固然值得赞扬,但就他所批评的暴力而言,有时候人们不得不倚赖它们。刘鹗的思想境界不算高,书中内容也多是赞同帝制和官僚那一套,对小说里出现的很多问题并没有提出很好的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和大部分章回小说一样,它总是过分夸大个人英雄主义,凭虚制造各种无敌的贤士能人,神化各种未知的力量。是了,那时候的人们总是把命运寄托在他物他事他人身上,比如不会想到把制度改掉,总是巴望神一样的清官或贤人来拯救自己。
      官场里的许多客套话,读来却是十分有意思的,我会想着,这些人是如何在讨好对方的情况下又可以实现自己的意愿,即使自己的意愿可能会忤逆对方、令对方颜面无存。所以这些看似废话的文字还是有点意思,但我终究不会喜欢这些拐弯抹角的赘言。
      单就看着作者的文字功底,如描写景物的水平,这本书可以说是相当出彩了。
  •     
      
       《老残游记》二十回,一九零三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终止,后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作者真名刘鹗,字铁云。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却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本书是他晚年的一本小书,成于一九零六年。
      【残酷黑暗的“清官”吏治】
       与其他揭露晚清时期的腐朽吏治的著作不同,《老残游记》中并没有通过大量露骨和尖锐的描写,反而是通过对很多所谓“清官”的政治行为进行了侧面的讽刺。
      曹州府的玉贤大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第四回的回目“太尊治盗疾恶如仇”其实是一种绝佳的讽刺。玉贤奉行所谓的清廉办案,雷厉风行,但办案手段却极其草率残忍。堂下的十二架站笼总是满的,他冤枉了平民,企图屈打成招,于家被残害得家破人亡。站笼是盛行于清代的一种酷刑刑具,站笼又称立枷,是枷号的一种发展后的形式,于清朝开始正式作为法律惩治手段。这种特制的木笼上端是枷,卡住犯人的脖子;脚下可垫砖若干块,受罪的轻重和苟延性命的长短,全在于抽去砖的多少。有的死刑犯会被示众三天后论斩,有的则被活活吊死。酷刑在晚清时期发展极盛,谭嗣同慷慨就义时,据说按照律例,官位越大,所用的闸刀就越钝,所以往往一刀无法毙命,刽子手要补很多刀才能致死,手法残忍。与其说是砍头,不如说是剁。在小说中,玉贤奉行“廉洁”办案,面对冤情当头,想用家产疏通,挽回自己主人性命的吴家业,他则更加武断地笃定只有做贼心虚才会通过受贿的方式收买官员。
       在第十三回,史均甫仅仅根据古人贾让的一本《治河策》,就上谏宫保废了民埝,退守黄河大堤,候补大人们纷纷赞同,太守竟然也欣然应允。却并没有通知两岸的百姓,筹集来的三十万两白银却并没有用于迁走百姓。黄河决堤之后,冲毁了两岸的村庄,土地被淹,县城被淹,官府只派人划小船给灾民送馒头充饥。书中因为黄河决堤家破人亡迫于生计沦落为妓女的翠环就是被这种昏官残害的百姓人物代表。清末盛行八股,很多所谓的文人思想僵化。官位常常捐得,书中的主人公老残就因为自己医术颇为高明,救治了大官大户人家的妻儿,便得到赏识,有人愿意出钱为他捐官,但是被拒绝。这也从侧面反映,在晚清时期,做官已经不是真正有才的人可以做,而是有手腕有权势有金钱保障的人可以做。官商相护,更有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实际是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所以《老残游记》在这个层面上其实是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期望的。
      【传统理学思想的转型期】
       儒学作为中国历朝各代的传统治国思想,从宋朝发生了重大转型,宋明理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儒学,但是同时也为今后中国的思想发展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在晚清小说的描述中,仍有很多人沉迷于理学八股,但是也有一些人物形象代表了思想的解放和先进性。
      书中的玙姑就是思想发生转变,开放明理的豁达女性形象。作者将这个人物设置得十分巧妙,玙姑并不是达官贵人家的女儿,而是一个偏远山城的皇家行宫的值人的女儿。虽然是一个女性,而且并非城里的贵小姐,但是对于很多问题的见地却十分不俗。玙姑所说的儒学的大道在于“其同处在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仍然肯定了儒学的教化作用。子平对她心生倾慕之心,她借此说明了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荒谬性,又借孔子编纂《诗经》以关雎为首的实例,阐明圣人绝不欺人处,反击了当今仍然推崇宋儒的人。并痛斥这样的人常常是外表忠厚老实,实际看风使舵,同流合污。(乡愿)。
       不仅如此,通篇的主人公“老残”则更是表现了晚清一些学者对于入仕的态度和看法。老残怜惜妓女,未有肌肤之亲但仍感念其身世悲惨,用银两为其赎身,虽然名声在外,有人举荐但是仍然不愿做官甚至逃走他处。他对逸云的赏识更是不拘于男女之间的倾慕,而是真正地把她看做一个很有思想的人来看待。这种男女趋于平等的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当时封建理学思想的松动。
      但通观全篇,作者并未对封建的制度提出丝毫的质疑,而且在一些细节中仍然可以看出他较为落后的政治观,他对封建统治仍持基本拥护的态度,并且对外来侵略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甚至有一些迷信和天命思想。但总体还是瑕不掩瑜的。
      【生活细节的细致描摹】
       《老残游记》作为一本中长篇小说,对于晚清百姓生活的描写在篇幅上肯定是不及《孽海花》《镜花缘》等长篇小说的。但是作者对于推动情节的一些细节还是刻画的比较细腻和用心。
      如对翠环翠花一对苦命妓女的人物塑造时,就在文章中穿插了对清朝妓女和老鸨之间的生活琐事的记录;又如对人瑞抽大烟的描写,说明在当时的环境下,吸食鸦片的确已经相当普遍,甚至作为一种人们日常的消遣,但老残也说“我吃烟的朋友很多,为求他上瘾的吃的人一个人也没有,,都是消遣消遣,就消遣进去了。及至上瘾之后,不但不足以消遣,反而成了个无穷之累。”值得注意的是,书成于鸦片战争之后,但当时的社会上的鸦片供给仍然很足,而且并没有警醒世人。说明当时的大部分人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鸦片的危害性。从这个方面看来,中国屡战屡败国情颓败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妙的还数对说书人黑妞白妞的描写。先由黑妞开场,白妞后登场,展现了白妞极为精湛的说书技艺。
       书中还很重视对房屋装潢的刻画,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之一,通过对房屋内装饰的细节描写,烘托其主人的性格和品味,同时也暗示了人物的语言特点和行为作风。譬如对玙姑家中客房的刻画就着重写了房中的诗文,这从间接表明了玙姑一户豁达脱俗的人物性格,给接下来子平与她的攀谈也提供了话引子。在斗姥宫的情节描写中,作者还写了在宫中既非还俗女子,又非正式尼姑的一类人,她们陪客吃酒,却又不同于妓女,保持着清白之身,如靓云和逸云这种身份的女子。这或许是尼姑庵发展到晚清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她们在三十岁之前必须蓄发,在三十岁之后可以下山还俗或者选择成为姑子。这些琐碎的内容恰好映衬了书名当中的“游记”二字,为书中添了一些意趣,但也感觉到这一种深深的身不由己。
      【人物形象的巧妙刻画】
       读这本书,比较特别之处就在于,全书并未刻刻画穷凶极恶之人,就算是对于那些昏官也多采用讽刺和暗讽的形式为之披上伪善的外衣。但有几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的确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主角,老残其实是作者刘鹗的缩影。老残的性格其实正是作者的性格。老残喜好替他人伸冤,拯救他人于深渊,精于医术却并不求官爵,虽然小有积蓄但是仍是布衣棉衫,把几卷古书看得颇为重要。最精彩之处便在于他进入阴曹地府,却淡然处之的态度。读起来颇有趣味。除了老残,子平老实但带点木讷的性格,人瑞为人仗义直率,还有各色“清官”,都十分形象可见。
       但最特别之处,则在于书中对几位女性的刻画,从妓女到闺秀再到尼姑,各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翠环天真痴憨,虽然沦落风尘但是仍然不失纯真,性格中有点逆来顺受的怯懦。老残赎她之后,她便对老残感恩戴德,并不曾有过半点私心。而玙姑则是另一种风情,她和逸云的形象多少都带了点仙气。玙姑的仙气更多是知书达理的高贵,而且颇有自己独到的见地,娓娓道来,不禁叫人敬佩叹服,让人感叹其人格的不俗和独立。而逸云则是一种通过自己顿悟之后流露出来的仙气,在看破红尘之前她也曾对三爷动过情,作者对其心理活动做了极为详尽的描写,让人不禁对她又可怜又可笑,可怜她不被三爷的母亲接受,自己心里难过万分,可笑则是她左思右想,想得太多子虚乌有的事情,也不禁被其女子情怀打动。但看破之后,逸云则是另一种可爱,以至于德夫人觉得她甚识大体,都有帮自己丈夫纳她为妾的心愿。这时的逸云则是一种成熟和超然的美,已经不仅仅作为一个斗姥宫的尼姑或者一个简单的女子,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让老残一行人为之折服的超然之士。女性形象在这部小说中,的确塑造得颇为成功。
       《老残游记》篇幅并不算长,读起来也颇为轻松,其叙事的风格清新朴实,文风畅达,不急不缓,随手翻阅也觉得十分有趣,种种民俗风情读罢仍然历历在目,有肝胆英豪气,无浅薄佻冶态。虽然故事结束但余味无穷。相比来说其他讽刺小说,读它便觉得更为平易,更为畅快一些。但是刘鹗写完,也仍旧找不出目睹种种不幸的症结在何处。所谓的超然和洒脱,毕竟只是当时的理想,又有谁可以逃离苦难。又有谁能挡得住这大厦的倾颓之势呢。
  •     
       在《老残游记》的自叙中,刘鹗如此表明自己写作的目的:“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悲愤传统的延续。书中的老残,即是现实中刘鹗的影子。刘鹗生在晚晴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的小说如王德威所言,“捕捉到面临民族危机时,整整一代文士的愤恨与挫折、梦魇与幻想。” 小说最吸引我的,是主人公老残所承载的不同身份——江湖走方郎中、官府得力帮手、甚至是在友人口中与福尔摩斯相提并论的大侦探,这些身份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在晚晴变局下,既有传统文化烙印又经过西方文化启蒙的中国文人对于救亡图存的想象。
      
      一. 江湖文侠
       《老残游记》开篇即介绍了老残的职业,“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江湖当行种类繁多,将老残固定为郎中的职业,自然寄予了“诊治患者病痛”到“解决社会危机”的象征意义。小说的第一回《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便以医治黄大户浑身溃烂的奇病暗示了治理黄河水患一事,点明了本书作为晚晴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对于现实的高度介入。这种对现实的介入不是一个普通郎中力所能及之事,而是源于老残“侠”的身份。侠是江湖中不可或缺的、人人向往与尊敬的角色。与之前的侠义公案小说不同,老残并非职业侠客,甚至看不出一丝会武术的迹象。然而,武侠二字,侠优于武,行侠正义匡正谬误者,哪怕毫无功夫,也可配得上一个“侠”字。李欧梵论《老残游记》时,称老残为“文侠,而文侠用头脑与药草,而不是凭藉刀剑,来洗雪社会的不公” 。“儒”的“以文乱法”和“侠”的“以武犯禁”,一直以来被视作最为珍贵的两种品质在文侠的身上合二为一。
       通情达理学识渊博的侠客形象并不是什么破天荒的创举。《三侠五义》中,“锦毛鼠”白玉堂则文武双全,武功一节自不必多言,文学一节亦能题诗忠烈祠,“词语虽然粗俗,笔气极其纵横,而且言简意深,包括不遗”。但在老残这一“文侠”身上,“文”对“武”已经形成了压倒性优势。晚晴在遭受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后破败不堪,在以往的文学描述中对抗社会不公的最大利器——武术,对此毫无办法,侠义精神的传统只能在文人的身上得以延续。
       从仗剑的侠客到执笔的文人,是在文学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江湖人的主体身份的一次转变,同时也反映了在社会转型的大风浪中,文人对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主体的想象不经意间完成的转换。中国主流现代文学的谱系中缺少侠客的身影,恰恰展现了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侧面。
      
      二. 半个官人
       然而,值得我们追问的是,武侠也好,文侠也罢,这些应当承担起救国救民大业的英雄人物与作为国家机器的官府保持了怎样的关系。自《水浒传》之后,招安情节在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中屡见不鲜。官府不再处于缺席的地位,侠客们再难以独来独往,高来高去,游离于正统司法机关之外而自在悠闲。与展昭、白玉堂、黄天霸等侠客最终与朝廷合流不同,在《老残游记》中,老残与官府的关系可以用若即若即来形容,算是半个官人——庄宫保、黄人瑞、王子谨、白子寿这些官员无不对其敬重有加,治水断案等公事如何决断也常向老残请教一二,可当“宫保要他搬进衙门去住,替他捐官”时,他便“半夜里逃走了”。王德威教授认为,“《三侠五义》之类的小说所表述的,并非一代中国人对皇权天威的幻想,而是一种深沉的幻灭” ,我以为,《老残游记》中侠与官的若即若离的关系,则是在幻灭之后的无所适从与不知所措。
       探讨《老残游记》对政治制度的态度或者说动荡时局下官府该承担何种责任,我们不妨将目光聚焦于小说第一回中老残的一个颇带点神秘的色彩的梦境。相信不止我一人在初读这段老残与两位友人有些莫名其妙的冒险经历时感到摸不着头脑而在第二回开头发现这只是一个梦境时不由得想破口大骂。然而,梦境中,洪波巨浪上好不危险的大船是书中极其重要的意象,暗喻了陷入困境的中国。在老残看来,“驾驶的人并未曾错”,也就是说中国的症结并不在于政治体制。真正残害人民的是船上的水手。对应到现实中,指代的是在官僚体系中的个体的官员而非官僚体系本身。在这样的前提下,小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极为吊诡的状况:为解救含冤受屈的贾魏氏免遭酷吏刚弼的毒手,老残必须借助官阶更大的庄宫保的紫花大印,而正是这个在贾魏一案中扮演着青天大老爷角色的庄宫保,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要了不计其数的黎民百姓的性命。令人惊讶的是,对黄人瑞说出“天下事冤枉的多着呢,但是碰在我辈眼目中,尽心力替他做一下子就罢了”的老残,对庄宫保没有丝毫责怪,仅仅是轻描淡写地归咎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身临其境去想,老残又该如何是好呢?虽然极力拉开与官府的距离,但毕竟无法完全置身其外,必要的时候,还得借助大官的势力阻止小官才能为民伸冤。《老残游记》认定中国社会的罪魁祸首是黑暗的官场风气而极力维护正统的政治制度,殊不知,官场风气的堕落可能恰恰源于一直以来奉行的政治制度。这当然是与官场若即若离的老残所不能体会到的,所以他只能继续若即若离下去,为清官害人之事愤慨不已又无法放弃对清明政治的想象。
      
      三. 现代侦探
       读《老残游记》过程中,最令我吃惊的事情莫过于书中出现了“福尔摩斯”的字样。(《老残游记》第十八回《白太守谈笑释奇冤 铁先生风霜访大案》中白太守对老残说:“这种奇案,岂是寻常差人能办的事?不得已,才请教你这个福尔摩斯呢。”)要知道,《老残游记》成书时距离张德坤在《时务报》刊登我国的第一篇福尔摩斯探案译作《英国包探案访喀迭医生奇案》还不到十年光景。而书中“福尔摩斯”四个字的出现如此自然而然,如此波澜不惊,让我在感慨福尔摩斯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让我开始审视老残的侦探身份以及小说中流露出来的对于游离司法体系之外、按照自己的观念行使正义的现代侦探形象的诉求。白子寿与老残合力侦破贾魏氏一案,白子寿在公堂上凭借逻辑推理为含冤之人洗刷罪名,老残则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最终使真相大白于天下。逻辑推理和实地调查正是现代侦探小说中侦探破案的两种基本手段。作为走方郎中的老残必须借助官府的力量才能干预现实,但作为侦探的老残却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拯救了十三条人名。在这个幻想色彩非常浓重的圆满结局中,渴望脱离国家机器的独立的正义使者存在的集体无意识一览无余。
       另外吸引我的是现代刑侦技术所代表的西方物质文明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让我们再次回到小说开篇那个关于大船的梦境。大船因故无法靠岸,老残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送他们罗盘指引方向。罗盘所指代的正是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要使中国这艘迷失方向的大船重回正轨,需要借助西洋器物。洋务派的师夷之长以制夷是刘鹗为中国的救亡图存开出的一剂药方,而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则被他归因为水手的过错,如上文所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还有小小的一处文字十分耐人寻味。老残三人如何获知大船遭险?是通过西方的器物,远镜。没有西方文明的介入,中国的沉疴尚且无从发现,救亡图存又从何说起。大船是以西方国家为他者形成的中国的镜中我,老残是现代意识产生后对救亡图存主体的想象。这种想象能否真正承担起复姓中华的伟业在今天早已不再重要,但它留存下了中国的文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与之互动并产生现代意识的图景。如同老残拿起西方的远镜帮束缚在国家机器不能挣脱的官人们睁开双眼,《老残游记》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进入晚清变局下中国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不二法门。
      
      
      
      
  •     看到后面,贾家和魏家的案子,想起来周星驰演的白面包青天。编剧里这出戏原来从这里照编过来的。十五,十六回。
      
      另外这书里对“南革”的评点十分有用,对现在来说是完完全全的说中了。
      。。。。。。。。。。。。。。。。。。。。。。。。
      。。。。。。。。。。。。。。。。。。。。。。。。
  •     .这本书其实是晚晴的政治游记。刘鹗是出于官宦家庭,博览群书,尤其留意经世致用之学,学问涉猎至天文、算学、医学、兵家、诗文、乐律、道藏、佛经。在《老残游记》里,上面的这些学问几乎无所不包,足见刘鹗才情过人、学问之深。如作者议论儒释道三家,中肯而独到,后人亦未必有此眼光;当时晚晴思想开放,作者看出义和团是“瘟鼠“,后历史可鉴也;也直言革命党是”毒龙“,革命党内部有权力斗争,这也是指出革命党的缺陷和不足,也倒不假。话说回来,这本书描写最多莫过于晚晴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凄惨。抛开传统”黑暗的封建主义”之类的意识形态,我们看到的是专制下贪官污吏无所不用其极,人人皆为一己之私,刘鹗指出这是”不为公"的缘故。可是到了人人都欲“公”“共”的时候,却变成一个口号,祸害岂不更甚。所以资本主义的道德性就在于:它把人的私欲控制在法律的范围内。再说极权专制,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民在暴政之下变成流贼,官老爷们越来越压迫良民霍取财富,也就是吴思说狼越来越多,羊越来越少;结果社会变得越来越败坏——专制政权也越来越撑不住了。这写的难道不是当下中国吗。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今天读来,仍然觉得不落伍,真是“千年犹行秦政”。
  •      《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一位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描写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百态及途中所见所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朝社会的历史画卷。新中国成立前,中学国文教本,很多都选有《老残游记》中的文章,国文教师也把它指定为学生的课外读物。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附中、北师大附中等学校仍将其列为课外补充读物。今天,我们的中学、大学语文教材中《老残游记》中的文章,也依然是必选篇目。为什么一部《老残游记》自出版以来,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的艺术魅力何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读了《老残游记》,又结合了校选课上所学——《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下是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文中对景物、人物的描写十分准确、到位。例如文中第二回关于千佛山、大明湖的描写: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汽的针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这段文字,句式长短相间,用诗般的语言把千佛山、大明湖的美景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比喻十分贴切、精准,仿佛景物跃然眼前。
        这些描写在文中还有很多,而我特别有感觉的还有第八回“桃花山月下遇虎 柏树峪雪中访贤”中对雪景的描写,写桥上冰水、写雪夜、写山冰破裂的声音、又写赶路的车队、写雪中的白虎,这一切都惟妙惟肖,感觉身临其境。而更难得的是,描写中还穿插着一定的诗歌,这都给人很高水平的精神享受。
        作为我看的第一部除“四大名著”以外的古典小说,《老残游记》可谓我阅读古典小说的开端。通过这本小说感受到的作者对景物、对人物、对环境描写的准确,也提高了我的鉴赏水平,知道了何为好,何为不好。之前看《红楼梦》一点感觉都没有,而现在却终于明白《红楼梦》的伟大,因为这些描写在《红楼梦》中仿佛都更胜一筹。可能我之前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么高,必须要从其它的小说渐渐过度到《红楼梦》才行。
        第二、《老残游记》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90后的我来说,出生就开始接触外来开放文化。我们这一代具有国际视野,善于接收新事物。但我越长大却越发有困惑:在如今买房买车及生存的压力之下,我们的内心是不安的,眼神是飘忽不定的,连走路也显得慌张,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共性,何处才是我们的信仰及灵魂所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几千年来中国被儒家思想所统治,过去的“士”们有普遍的统一的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不去怀疑这个是否正确,只是虔诚的相信,因为儒家价值观被大众所接受,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们不会思考自身生命的终极意义所在。然而,就在近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旧的价值体系被社会全部打碎了,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加上目前社会的高速发展所导致的浮躁与功利,使我们本能的感到焦虑不安,无所适从。
        读了《老残游记》,我认识到官本位思想是过去封建社会流传下来并且一时也无法终结的。文中对老爷、丫鬟、及青楼女子故事的叙述符合当时的正统价值观,例如“官人受贿”、“人情”、“身份地位的天然差别”一类的……也使我明白目前民间的一些东西,地方的一些风俗、办事方法等,依然大量存在着这些遗留下的东西,有好也有不好。看待这些东西也只能走“中庸之道”了,不这样毕竟“事儿”办不好!
        在外编卷一中,作者借老残之口叹道:
        此吾中国之所以日弱也!中国有四长,皆甲于全球:廿三行省全在温带,是天时第一;野人勤劳耐苦,君子之聪明颖异,是人质第一;文、周、孔、孟之书,圣祖、世宗之训,是政教第一。理应执全球之牛耳。然则国日以削,民日以困,骎骎然将至于危者,其故安在?风俗为之也。
        这段话使我明白,在百年中国近代史上,为何我们要学习西方,实质是我们的制度、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学习西方。
        而如今,我们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中方的”还是“西方的”了,连“根”都快被同化了,这是有违先辈期望的。先辈或者中国历史是希望我们学习西方去发展自身,去奋发图强,它的目的最终是指向“自身”强大的。而非让我们完全西化,成为西方的附属。所以我明白了在对待自身个人发展来看,在中西文化之间,我们应该接受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中国价值观的人,你的“根”必须是中国的,而至于技术、伎俩那一类的,只属于方法范畴,世界各地的皆可为我所用,不必限制。
  •     
       看晚清小说史之类的书时经常看到有赞许《老残游记》的段落。它确实有好处,前面大半一路写来清朗可喜,写风景写人情处处动人,清官可恶、融汇西方科学的奇论也颇可看。乃至屿姑、黄龙子等人体现了太谷学派观点的鸿篇大论,在那样山间清风、琴瑟和鸣的场景中亦不惹人倦,甚有奇崛之感。
      
       只是刘鹗未免把老残的境遇给理想化了,在他的身上寄寓了太多的理想:一面让他在达官贵胄之间游刃有余,进言、救人之事都依赖于此,一面又让他救美,平白得了个小妾,后来终因不妥,只好让她在二集里离尘做姑子去了。及至最后的五回让他破了奇案,便陷入公案小说的窠臼,拔不出脚来。二集里的游地狱更是堕入诲教的恶趣——真是模式害人。以至于全书看下来,第一回里“送他一个罗盘”的象征竟无处落实。
      
       在思想层面,作者的代言人老残既肯定部分西方的器物和制度,但又抱着以中为主的态度,更叹服的是传统的中国古典哲学,恐怕是把中置于高位的前提下吸收西学、以中化西的一种心态。正是这种前见,使得叙事摇摆不定,把前半本书营造的好氛围越弄越逼仄。
      
       救世的心总是好的,可是怎么救世呢,不是救两三个人就足够了。老残毕竟是没能回答。
  •     仿佛一个时代的结束。
      那时的人们的为人处世,老祖宗传下来的方式。
      现在的人们只学了个十分之一二,道德败坏之处却学了个十足十。
      太多的淳朴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已丢弃。
      这样说或许未免夸大,不能否认如今的我们之间还有好人存在,但也不可忽视人们之间的戒备。
      读着那个时候的人们,虽有酷史,虽有严政,可人间温情热心肠更多。
      不禁唏嘘,可惜可惜。
  •     很多时候,一部作品的流传与接受有很多艺术以外的因素在内。如《老残游记》拥有“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名头,固然和它本身的艺术成就有关,但如果没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评价,要达到这一步,我个人认为,恐怕是有难度的。
      读第一章《土不制水历年成患,风能鼓浪到处可危》,就不是很喜欢,虽然文字颇有兴味,但总感觉这样的影射未免太浅露直白。《官场现形记》就不是这样。也许以梦境的荒诞不经开场,正照出当时社会的内忧外患。第二章《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文字极美,更兼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颇大,但好似是逸笔斜出。这种逸笔,全书所在多有。该书原属报馆连载,以老残一人之游为线索,长线串珠,但结构散漫,从第八回起,撇开老残,专叙申子平雪中访贤,诸多闲笔,不知何意。至十二回,所记之事,如梦似幻,与全书风格不谐。又如二集之前几回,登泰山之文,颇涉散漫。唯第三回逸云叙其初恋之文,宛转流畅,曲尽其妙,与明湖居听书之段落,在文字在颇为可观。但因为其在整体结构经营的不用心,文字上平铺直叙,写人叙事颇为平面化,而且小说人物没有和小说结构紧密结合,在情节的展开中展现性格,而是来去无踪、性格特征模糊。
      《出版说明》中云:“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这个著名的观点,极为深刻。但全书伤于其迫切要表达的各种观点,致使“观念先行”,常常是在人物的对话中横插一议论,冗长乏味。“谴责”小说的特征表现得很为典型。但同为“谴责小说”,《老残游记》去《官场现形记》也亦远矣。
      
  •     老残这个人算是把中国文人的所有梦想都涵盖了大半。
      
      有才:家里是世家,会诗会文,喜欢在墙上来两笔,管你是如何疑难杂症,管你是多会儿失传的技艺,咱有高人指点,都是浮云。
      
      有钱:因为会给姨太太治病,身上总有那些个用不完的盘缠。
      
      有朋友:真是到处开花啊,各行各业的奇人异士咱都认识,哪会有摆不平的事,妥妥儿的。
      
      有艳遇:莫名其妙的拯救了个失足少女翠环,只花了几百两出诊费就抱得美人归。
      
      有胆气:什么酷吏啊大盗啊,完全可以无视。别人的站笼是索命的,咱的站笼是作诗题材。
      
      有时间闲逛:最喜欢逛来逛去吃美食,看优秀戏剧什么的,公务员博得功名,不过是给自己博了付枷锁。咱的使命是享受生活,顺便平反两个冤案,拯救一下人类。
      
      有傲骨:别人眼里的高官,咱的眼里的麻烦。最心烦的就是高官死皮赖脸的让你参加幕府什么的。
      
      有小忧伤:黄河边,雪月前,苦寒腊月。想起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国运不昌,百姓疾苦。两行孤独的眼泪在风中冻结,冰冷,且忧伤。一瞬,我觉得是四娘穿越了~~~
      
      有乱世:不解释,多少文人指着这个活呢··········
      
      宝钗谈世上最难得没过于“富贵闲人”四字。富贵的人往往闲不了,闲的人往往不富贵。老残算是把这四字占全了。
      一言以蔽之,曰“意淫”!!
  •      高二课文有节选,突然想起“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和“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两句,便起了看看整本书的兴致。
      
       喜欢有关济南城的描写,颇有小清新的意味,虽然未曾去过也没打算去济南,但今后若是想到济南,首先冒出的还是它“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模样。
  •     槽点一:诡异的宇宙观
      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制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宇宙格局,第十一回中申子平与黄龙子辩论,就提出了一个“上帝”之观念,然他明显把佛教的那一套神学系统与基督教的上帝观混为一谈了,认为西方之上帝是中国之玉帝无疑,其下黄龙子更提出佛教“阿修罗”一说,说上帝主生而阿修罗主杀,两者相衡相克同归宇宙至尊“势力尊者”管辖,就好似太极之黑白与无极之关系,“势力尊者”一词全然是刘鹗的杜撰,反映了他桀骜不群的宇宙思索。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中第一回,由逸云演说了天堂与地狱观,她说“天堂如耳目之效灵,地狱如二阴之出秽,皆是天生成自然之理,万无一毫之疑惑的。只是人心为物欲所蔽,失其灵明,如聋盲之不辨声色,非其本性使然。”这一点虽迷信,却是把世人心眼不开盲人摸象的愚钝都道尽了。刘鹗写到这儿还不尽兴,非要老残自己去看一看地狱才罢,于是就有了续集遗稿中七八九回的阴间一游。其已死去的表妹指阴间空中黄云说那就是人间的地皮,阴阳不同天更不同地,阴间地下还有一层,是鬼死为聻(读jian)的所在。《聊斋志异·卷五·章阿端》称“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之畏鬼也。”老残游记延续了这一说法。而其于阴间官吏制度穷通命数的摹写更是想象奇崛,阎王说阴间法律与阳间法律相似,多出来的更有佛经补之,劝导世人善护口业,言之杀人甚于凶器之杀人,因此口恶于地狱审判中是一大罪。
      《老残游记》与《神曲》有两处相似之处,一是混沌不明的天神观,但丁把奥林匹斯诸神系与上帝相混,认为宙斯即上帝,刘鹗认为中国玉帝即上帝,这都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化混乱性有关。第二处是丰富的地狱想象,私以为刘鹗的地狱观仁慈得多。
      
      
      槽点二:山东风情
      1.大明湖
      作为一个山东人看《老残游记》是很快乐的,因为老残于山东虽不隐恶也不无添美,读到熟悉处常心有戚戚焉。大明湖畔的白妞王小玉,人人称其为怪物,万般曲调一听就会,“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世人只知有夏雨荷不知有王小玉,自为美人一叹。
      2.骨牌
      第十九回济南府巧设金钱套中写了一台玩骨牌的戏,自小与爷爷玩骨牌,读来真是万般兴奋。虽然牌九不只是在山东兴盛,在金庸的《鹿鼎记》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和《红楼梦.金鹦鹉三宣牙牌令》中都提过的,然而各处的差异还是有的。举一例子,牌九中最大一牌是猴王对,即丁三配二四,在鹿鼎记和红楼梦中这一牌称“至尊宝”,然而在我们山东不这么叫,我们叫“猴子钻天”。最小一牌称“毙十”,于别处没见过,在老残游记中第一次见,是否山东特有还需考证。
      3.方言
      妓女翠环被家人催着走时,回过头来对老残说了句话----“儜别忘了呀”,因为我读的是一九八五年齐鲁书社的旧版,所以这一“儜”字被保留了下来,后来翻了一些电子书和简体版,都把“儜”变为“您”,私以为不然。“儜”读ning,阳平,意思相当于您,此中况味非山东本地人不能解也。
      4.泰山斗姥宫
      现在的斗姥宫称斗母宫,位于泰山龙泉峰下,古称“龙泉观”。是泰山最古老的道观之一,里面供奉着北斗众星之母,称之为“斗母宫”,别称“妙香院”。康熙十二年之后道观就成了尼姑庵,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宫宇辉煌,尼僧众多,陈设豪奢,香火特盛。当时刘鹗任黄河总督,老残游记中写得最光辉璀璨的形象之一就是斗姥宫的姑子逸云,读其高论,恨不得早生百年与她交游。
      
      
      槽点三:振聋发聩之言
      《老残游记》中有两处深为震撼的言论,一是写清官,一是写中国人以犯法为荣的国民性。
      写清官不是褒,而是咬牙切齿恨不能食其肉而后快。“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犹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可见为官之道,重在仁民兼听,不识时务的君子比违法乱纪的小人为祸更大。这番言论清末发发还好,若刘鹗活到今日满目皆贪,这番话又不合时宜了。
      “中国人无论贤愚,总以犯法为荣。其实平常人不敢犯法,所以犯法的,大概只有三种人:一种倚官犯法;一种倚众犯法;一种倚无赖犯法。倚官犯法的,并不是做了官就敢犯,他既做了官,必定怕丢官,到不敢犯法的。是他那些官亲或者亲信的朋友,以及亲信的家丁。”此番话深有先见之明。
      
      
      槽点四:宋以降的“说话”传统
      自宋朝“话本”式微后,说话的修辞策略即为文人所模仿,以写作精致的短篇故事或长篇小说。每一时代有才气的作家多多少少都以其独特的风格修正与调试此一传统模式。王德威先生说,晚清小说中的说话情境表面上也许原封未动,但它过去所认同的社会文化价值却被更具特性的主体性声音所取代,也因此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张力。
      在续集第三回中,出现了“看官”一词,以解释何为活脚竹枕,在附录二老残游记外编卷一叙述者也是以说话人出场的,通篇老残游记仿佛有一个人同老残如影随形向看官们叙述他的心声与所见所说,只有在很少的时候才显露出其全知视角,恋恋不舍地离开老残视野叙述别事。
      在老残游记中,说话人似乎失去了他往昔作为一个社会代言人的超然地位。此一新说话人对某一情况的看法与社会意识不尽相同。说话人以一种忧郁的语调娓娓叙述这位孤独英雄的冒险事迹,感喟之情跃然纸上。此种低回落拓的主观语态替小说注入了一股抒情的哀愁,而自然与古典话本、拟话本中老练世故的职业化声音有强烈对比。王德威此番话得之。这种主观化倾向很类似JK罗琳《哈利波特》中的叙述策略。
      
      
      
      槽点五:逸云谈禅
      逸云是山东泰安泰山斗姥宫一尼姑也,其刚出场平平无奇,甚至有几分世故圆滑,不甚喜。哪知后来听其信手拈来的佛法竟是深宏广阔,老残对她说:“我历了无限劫,才遇见这个机会,怎肯不来?请你领路同行。”他之口发我之声,恨不早生百年与逸云携手交游。有几句话直打到我心坎上去,在此一一录之:
      
      譬如见了一个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却是从钦敬上生出爱心;见了寻常人与我亲近的,便是从交感上生出来的爱心;见了些下等愚蠢的人,又从悲悯上生出爱心来。总之,无不爱之人,只是不管他是男是女。
      
      德夫人问她如何彻悟到如此地步,她说:只是一个变字。易经道,穷则变,变则通,天下没有个不变会通的人。
      
      再到后来,世间就没有我中意的人了。既没有我中意的,反过来又变作没有我不中意的人了。
      
      因无所往,无生其心。
      
      我精神上有戒律,形骸上无戒律,都是因人而施,譬如你清我也清,你浊我也浊。
      
      德字是万教的根基,无德便是地狱。
      
      倘若有客逼我吃肉,我便吃肉,只是不自己找肉吃便了。若说吃肉,当年济颠祖师还吃狗肉呢,也挡不住成佛。
      
      光辉广大,以上诸言只能表其一。
      
      
      
      槽点六:两处辨伪
      第一处是第十一回玙姑说“势力尊者就是儒家所说‘无极’”,无极本是道家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万物。” 此处谬之。
      第二处是续集第七回中写老残姐夫高摩诘学佛有成,深爱一盆“蓝田碧玉”的异种月季。佛说见物非象则见如来,既深谙佛法,又怎能迷于异色,以为不妥。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谴责小说,“辞气浮露,笔无藏锋”未免太刻薄了些,如其自叙“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老残为晚清一大哭,其中深沉的道德无力感是十分厚重的。
  •      我一直觉得看书如盲人摸象。各人的体会和感觉大有不同。
       个人看老残有个人的特点,有人喜欢他的洒脱,有人喜欢他的智慧。
       我想做个好人,所以我便爱上了老残济世救人的情怀。我想我也会像老残一样。最后下地狱等着阎王来数我平生罪过。
  •     同官场现形记不同,本书多酷吏,而非庸人。相比之下,官场现形记的贪官反不如清廉的酷吏来得可怕。
      
      书中还有老残这一仙侠人物,减少了现实性。总体感觉像个小品,无头无尾。大抵清末的乱局影响小说布局,皆是如此。
  •     中华文化至宋而极。而诸道百家荣于秦前,枝枝蔓蔓,和光同尘,光而不耀,融于各朝主流文化以绵延千年。晚清民国期间略有复兴,《石头记》一书成其巅峰,非佛非道非儒,满纸寓言机锋。故晚清民国间奇书甚多,《老残游记》乃其中之一,借阅残卷至老残游记二集九回,学识浅薄,未敢说得其真味,也非能引经据典,只得摘其只言片语,嚼下他人牙慧罢了。故名“管中窥豹”,盖只略述些许心得怪论。
      
      ————————
      
      作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风格迥异,无《官场现形记》之辛辣讥讽,少《二十目睹之怪现状》之悲观怨气,更鲜见《孽海花》之勾心斗角。鲁迅评其为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的谴责小说,怕是不妥。本来,周树人太过锋利,笔锋中充满嘲讽和愤恨,缺少中华文化五千年根气,难得温润,故而怕是过分解读了。刘鹗四子刘大绅也说过:“《老残游记》一书为先君一时兴到笔墨。初无若何计画宗旨,也无组织结构,当时不过日写数纸,赠诸友人。不意发表后,数经转折,竟尔风行。不独为先君预想所不及,且先君也未尝有此预想。”因此书评也只谈风月,无关政事。
      
      既然笔谈于纸,那就先谈十三回,黄人瑞一番劝谈的言语——
      “人生在世,最苦的是没地方说话。。。大凡人肚子里,发话有两个所在:一个是从丹田底下出的,那是自己的话;一个是从喉咙底下出的,那是应酬的话。 那些人,不是比我强的,就是不如我的。比我强的,他瞧不起我 ,所以不能同他说(真心)话;那不如我的,又要嫉妒我,又不能同他说(真心)话。难道没有同我差不多的人吗?境遇虽然差不多,心底却就大不同了。。。”
      不由感慨,此番苦水,得谈论精髓之半矣。古希腊有著名的不可知三论——外在世界不存在;即使外在世界存在,它也不能被完全准确的认知;即使它能被完全准确的认知,你也无法将其完全准确的传达给他人。且不论少有能与之说真心话的人,即使全世界都是能与之说真心话的人,也少有能真正理解你的人。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所塑造的观念看法都大相径庭,我们常常会有这种经历:向朋友叙述一件我们觉得很令人感动或激动的事情的时候,对方却无甚感觉。经历的不一致和对经历的观感不一致,使得人和人之间终究难以真正理解。即使当我们说对某一个人的某一件事“感同身受”,那也并不是感同身受他的经历,而只是感同身受我们自己有过的类似经历罢了。在他人的故事中被自己的影子感动,不过如此。
      但为何只得精髓一半呢?那是因为我觉得,人生在世,最苦的不是没地方说话。而是张开了口,但最后还是沉默了。
      
      在第二十回,老残求“千日醉”的解药“返魂香”向人问路的时候,庄家老和他说“我告诉你个诀窍吧:。。。眼前的路都是从过去的路生出来的,你走两步回头看看,一定不会错了。”而后找到青龙子领药时,老残问到“何以色味具不甚佳?”青龙子道:“救命的物件,哪有好看好闻的!”青龙子又教他用药之法:“将病人关在一室内,必须门窗不透一点儿风,将此香炙起。也分人体质善恶,如质善的,一点变活;如质恶的,只好慢慢价熬,终久也是要活的。”
      这段恐怕本该是作者暗喻如何治举国皆“醉”之病的段子,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出一脉,至理相通。故不谈政治,在世修行也是如此。后两句也就罢了,第一句尤其要紧:“眼前的路都是从过去的路生出来的,你走两步回头看看,一定不会错了。”这句话有三层意思。如今这个世界,自己总有种感觉,我们走着走着就忘了本心了,然后就迷路了。迷茫的时候,回想起原点看看,总是最有效的。;过去的永远不会过去,过去的经历必定以某种形式影响我们的未来,接受过去才能看清前路。;西方社会学强调观念都是建构出来的,在数学上表达成贝叶斯法则,在事实上表现为行为观念的内化。既然如今的观念是过去的行为和经历建构出来的,那未来的观念和想法也都是能够从当下开始改变的。
      
      游记第二编第七回,老残在阎罗殿和阎罗王的对答,阎罗王问“我且问你,你犯杀律吗?”老残道:“犯。既非和尚,自然茹荤。虽未擅宰牛羊,然鸡鸭鱼虾,总计一生所杀,不计其数。”阎罗颔之。又问:“犯盗律否?”答日:“犯。一生罪业,惟盗戒最轻。然登山摘果,涉水采莲,为物虽微,究竟有主之物,不得谓非盗。”又问:“犯淫律否?”答日:“犯。长年作客,未免无聊,舞榭歌台,眠花宿柳,阅人亦多。”阎罗又问口、意等业,一一对答已毕。等等等等。——老残为什么要忏悔这个?既然天行有常,那人吃食物繁衍后代最后化尘入土回归大地都是天数自然,圣人也说,食色性也。何来之罪?作者为什么要加出一段老残游地狱的桥段?原来后文才有答案,他是想用老残和阎王的问答来阐述自己的善恶观。最恶不过“毁人名誉”,因为如此一来世界就不分皂白了,如此好人日少恶人日多。而所谓的善大抵就是“节制”“受持”。书中这一段不透彻,也略显浅显。善恶对错只有在有立场前提的情况下才有意义。人类说着人类的善恶,将自己的善恶加诸于世界上,或将多数人的正义加诸于少数人身上。于是正义就是选择牺牲的一边。
      
      第十一回是全书文眼,借申子平,玙姑和黄龙子的辩论谈一个“势”字。这是作者刘鹗对世界运行真理的认识,尤其那句“如有一个上帝,则一定有一个“势力尊者”。要知道上帝同阿修罗都是“势力尊者”的化身。”当真得世界真意!世界事物的运行,无非自“根源”起始的各种方向力的合力,其中一些化身为“上帝”或“修罗”时,就是佛家所谓的阿赖耶识,荣格所谓的“人类集体潜意识”,儒家所谓“世界总和之太极”,道家所谓“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这也是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行有常,故而化身修罗,体现世界(盖亚)的意志,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同时也化身上帝,体现人类集体续存的本能意志(集体潜意识/阿赖耶识)。无论化身何种,皆非一人一国可螳臂当车,因此荀子才说“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应势而为,这是刘鹗对世界理解的终极哲理。这也是后文所说对“南革北拳”(革命党,义和拳)要避而远之的原因。其认为南革北拳要么不敬鬼神无信无惧必然流为匪类,要么挟鬼神以愚民是为邪教,终究不是大势所趋。古人认为对所谓鬼神该有的态度有两层——一是由下自上的子不言怪力乱神,敬而远之。二是由上自下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也就是天神人鬼各安其位,人们也感觉不到鬼神,万物各不相伤。前者类似如今的政治政策的精英模型,而后者就类似强调自由市场防止权力寻租。——因此作者相信无论是大众不敬鬼神而失其位,还是人们假借鬼神而妄拟天心为己心都不会有好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想说很喜欢现存章节的最后一回中的诗。因为如今岂也不是如此?国也好,人也好。有酒有花春寂寂,无风无雨昼沉沉。真是一声叹息。
      
      野火难消寸草心,百年荏苒到如今。
      墙根蚯蚓吹残笛,屋角鸱鸮弄好音。
      有酒有花春寂寂,无风无雨昼沉沉。
      闲来曳杖秋郊外,重叠寒云万里深。
      
  •     昨天还没看完这本书,给了5颗星。今天看完了,决定给4颗。
      老残游记的续集没有原来写得用心。原二十回,看到的是一颗悬壶济世的心。续集里,佛啊,道啊,报应啊,看着实在让人心烦。尤其是,里面凸显的男女不平等意识真的让我很难过。应该说,作者生在晚清,已是一个相当开化的人物了,他对于妓女的态度,是同情理解的,但是潜意识里,女人仍不过是物而已。续集第六回里,环翠居然跟着逸云出家,实在很难让人信服,倒觉得像是老残不想要这个累赘了。(续集里写逸云怀春的心态,十分精准,赞一个)
      老残这个人,是有济世之心的,但是面对授官却屡屡逃走,并发表了一通奇谈怪论,依我看来,仍是矫情。
      这部小说,有个不好的地方,便是假。其一,老残的医术,何以厉害到这种地步?老残之所以能结识到这么多有权有势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医术了得。可是,中医,我还真不信。
      其二,老残不过一个江湖郎中,怎么就那么受宫保及各路官员青眼?虽说他医术了得,学识也好,但大清朝若真有那么多礼贤下士的官员,也不至于倾颓如斯。好吧,你有学识,礼遇礼遇也就罢了,何至于事事问你意见,需你调度?此是不可信。在这部小说里,倘若没有各路官员的配合,故事根本就讲不下去,老残也完全做不成英雄,因为他只是一个江湖郎中。在现实中,既逍遥方外又能借助权力,这样的人物根本不可能存在。
      最后,讲讲这本书好的地方。
      胡兰成一次底气不足地说《红楼梦》、《西游记》胜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歌德的《浮士德》,爱玲却平然答道,当然是《红楼梦》、《西游记》好。——我如今也觉得中国古典小说好看,别的不说,单是文字的韵味,现代文和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没法比。
      另外,你想了解古代的人情风俗,古典小说能满足你。老残游记可算是小说里的清明上河图。
      (补充一点。这个版本错别字比较多。)
  •     阅毕《老残游记》,此书见奇语。
      
      就《老残游记二集》第五回摘录评价如下:
      
      人物介绍:
      
      德夫人:德惠生夫人,时值其与其夫、老残及环翠两家借宿于泰山寺庙。
      逸云:尼姑,此寺庙较之别处特殊在于,姑子可陪留客,能还俗,满三十而剃发离尘。
      
      当时,德夫人赏识逸云学识,想纳其为偏房,逸云道,我此刻且不知道我是女人,教我怎样嫁人呢? 德夫人随问及原因。
      
      逸云说,《金刚经》有云:无人相,无我相。世间万物皆坏在有人相我相......我辈种种烦恼,无穷痛苦,都从自己知道自己是女人这一念上生出来的,若看明白了男女本无区别,这就是进入了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了。
      
      随后逸云引用《易经》:穷则变,变则通。来说自己的认识一直在变,并终于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展示了出来。
      逸云道:我十二三岁时什么都不懂,却也没有男女相。到了十四五岁,初开知识,就知道喜欢男人了,确是喜欢的美男子。怎样叫美男子呢?像那天津捏的泥人子,或是戏台唱小旦的,觉得他是在是好。到了十六七岁,就觉得这是一种人真是泥捏的绢糊的,外面好看,内里一点儿都没有,必须有点斯文气,或是有点英武气,才算个人,这就是同任三爷要好的时候了。再到了十七八岁,就变作专爱才子英雄,看那报馆里做论的人,下笔千言,天下事没有一样不知道的,真是才子!又看那出洋学生,或者看人两国打仗要去观战的,或是自己请付战场,或者借个题目自己投海而死,或者一枪把人打死,再把自己打死,真是英雄!后来细细查看,知道那发议论的,大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为私不为公,不能算个才子。那些借题目自尽的,一般是发了疯,一般是受人愚弄,更不能算个英雄。只有像曾文正公,用人用得好,佣兵用得好,了事了得神,做文章也做得好,方能算才子。再到了十八九岁又变了,觉得曾氏兄弟的才子英雄,还有不足之处,必须像诸武侯才算才子,关公赵云才算英雄;再后觉得管仲、乐毅才是英雄;再推到极处,除非孔圣人、李老君、释迦摩尼才算得大英雄!推到这里,世间就没有我中意的人了。既然没有我中意的,反过来又变作没有我不中意的人,这就是屡变的情形了。近来,我的主意把我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叫住世的逸云,既做了斗姥宫的姑子,凡我应做到的事都做,不管什么人,要我说话就说话,要我陪酒就陪酒,要搂就搂,要抱就抱,都无不可,只是陪他睡觉做不到;又我一个呢,叫做出世的逸云,终日里但凡闲暇的时候,就去同那儒释道三教的圣人玩耍,或是看看天地日月变化的把戏,很够开心的了。
      
      
      能在时代这么久远的年代读到这样一番言论,着实很激动阿,这其中的趣味结合我这渎神的题目,大家都应该有那种感觉吧。哈哈。
      
      真是有趣阿,随附上作者。
      
      作者乃刘鹗,字铁云,原来署名鸿都百炼生,生活在清末,本书主要是反映清末年间社会的黑暗现象,主要抨击对象乃是贪官污吏,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具有社会进步性,但不足之处就是他心里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不过我倒是不太关心这个。
  •     姓铁,名英,号补残,人称老残,游历大半个中国,混迹于官场与贫民之间,性格善良,嫉恶如仇。
      老实说,《老残游记》没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谴责程度深,感觉晚晴四大谴责小说当中只有刘鹗的谴责成分比较少,但是其对音乐的描写着实很令人喜爱,但是其写作手法确实不错,值得将来学习借鉴。
  •     昨晚把《老残游记》的续编看完,发现续编竟比前面部分有意思得多,特别是逸云讲自己参禅悟道的经历。总得经历过一番爱恋,辗转反侧,忽儿心花怒放,忽儿如堕冰窖,思前想后,种种情形都想过,忽喜忽嗔,种种念想,都不得善终。最后灵光乍现,梦里白发仙翁显灵,点破迷障,终得大彻大悟。
      
      《金刚经》云:无人相,无我相。世间万事皆坏在有人相有我相。《维摩诘经》:维摩诘说法的时候,有天女散花,文殊菩萨以下诸大菩萨花不着身,只有须菩提花着其身,是何故呢?因为众人皆不见天女是女人,所以花不着身;须菩提不能免人相我相,即不能免男相女相,所以见天女是女人,花立刻便着其身。推到极处,岂但天女不是女身,维摩诘空中那得会有天女?因须菩提心中有男相女相,故维摩诘化天女身而为说法。我辈种种烦恼,无穷痛苦,都从自己知道自己是女人这一念上生出来的,若看明白了男女本无分别,就入了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了。
      
      既然无人相无我相,无男相无女相,那么还会有爱恋么?
      
      逸云解释道:不然,爱心怎能没有!只是不分男女,却分轻重。譬如见了一个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却是从钦敬上生出来的爱心;见了寻常人却与我亲近的,便是从交感上生出来的爱心;见了些下等愚蠢的人,又从悲悯上生出爱心来。总之,无不爱之人,只是不管他是男是女。
      
      而逸云也懂得如何让自己过得开心,她把自己分做两个人:一个叫住世的逸云,既然做了姑子,凡应该做的事都做;另一个叫做出世的逸云,终日里但凡闲暇的时候,就去同那儒释道三教的圣人顽耍,或者看看天地日月变的把戏,也就很够开心的了。
      
      住世的逸云和出世的逸云,让我想起《心是独孤的猎手》里面的米克,她把自己的世界分成outer room和 inner room。Outer room是现实的世界,是她必须面对的困窘生活和磨难,而当她把自己关进自己的inner room,外面世界便只是停留在外面,这里是她纯净和音乐和美好的梦想,保留着她最后一丝快乐的权利。
      
      那么,出世的我,或者我的inner room里面,藏着什么梦想和快乐呢?应该是文学和哲学的慰籍吧。
      
      赤龙子曾道:我精神上有戒律,形骸上无戒律,都是因人而施,譬如你清我也清,你浊我也浊。或者妨害人,或者妨害自己,都做不得,这是精神上戒律;若两无妨碍,就没什么做不得,所谓形骸上无戒律。
      
      叹,像我等俗世中人,只怕形骸上也不敢无戒律。就算是两无妨碍,但如果毕竟于礼不合,我们还是不敢做的。而这礼,包括了道德,包括了礼法,包括了风俗传统,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枷锁。
      
      结尾处老残魂游森罗宝殿,见识了血肉飞腥油锅炼骨石磨研魂的酷刑,阎罗天子召他近旁,对他指点一二。那被石磨研碎的鬼魂,磨过之后,风吹还原,再磨第二次,简直就如同恶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心脏,永无食尽之日的残忍。而受此重刑的,却是犯了口过之罪。然而在阎罗天子的口中,杀盗淫都算不得大罪,有些功德就可以抵过去,惟这口过,除却逆伦,就数他是最大的罪恶了。口过可断人性命,口过可毁人名誉,毁誉积多,世界皂白不分,则好人日少,恶人日多,推到极处,必把世界酿得人种绝灭而后已。这种人不肯做一点好事,人做的好事,他用巧言既可说成坏事;他自己做坏事,也可以用巧言说成好事,所以放肆无忌惮的无恶不作了。人生在世数十年,积算起来,应该怎样科罪呢?
      
      说得确实有理,口头言语,大多数人不甚在意,俗话亦云口说无凭,所以胡说八道口无遮拦都无须负责任。只是言语的影响既深,散播既广,积算起来,就成了一桩大罪。
      
      善行,善言。谨记谨记!
      
  •   写景状物的时候,作者往往是在掩饰思路,暂作休息和停留
  •   部分人是这样的吧
  •   流畅的写作是这样的
  •   我现在在看,刚刚看了前两章。白妞说书那里感觉太匆匆。另外第一章的梦写出来是有什么意图呢?想知道大家怎么理解的?
  •   我最近也在补晚清的小说,今天刚把老残游记看了,看了你的感悟,自愧弗如啊。。。
  •   哪里,我们要共勉~我们到时候可以交换一下看过的理论方面的书目,互补长短~
  •   恩恩~好嘞~
  •   听说面试的时候老师有可能会问,你看过你这个专业的哪些书(一般不指文学作品)。所以我在做一份书目,按近代,现代,当代这样分。你也可以准备下~
  •   我们面试已经结束啦~!当时老师一开始就问我喜欢现代还是当代。我说现代。他就问现代我做过哪些论文。我一说,他就开始问论文了。结果他问我我论文写的现象在当代的表现。当场就懵了。
  •   已经结束了?太幸福了~没事,老师不会苛求的,你一定没问题~
  •   恩。我们保研工作开始的比较早。除了专业还没有正式通知,其他都好了O(∩_∩)O哈哈~
  •   第九回第十回读着尤为神往感动。
  •   都没有看过,但是看过这个很想把两个找来一比
  •   您这评论相当的犀利到位啊,哈哈
  •   倘若有客逼我吃肉,我便吃肉,只是不自己找肉吃便了。
  •   有趣,呵呵
  •   鲁迅排他是第一
  •   那一段真正是事理通达,心中几无拘泥,看得好生欢喜!非独在其年代,放在今世也是稀有。往往觉得众人有知无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