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湘行散记

出版时间:2003-7-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沈从文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却风景如诗的湘西凤凰县。身上流淌着苗、汉、土家各民族的血液。少年流浪,遍历人生。心灵与自然的交汇化作流动的旋律,写不尽社会的残酷,生命的坚忍和多彩异样的民风,留下一个神秘、空灵。

书籍目录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老伴虎雏再遇记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滕回生堂的今昔

编辑推荐

  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来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边城 湘行散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想去凤凰,想走在古旧的石板路上,寻访沈从文笔下的山和水,找寻湘西边城里的乐与悲。
      
      
      想去凤凰,想独自在临江的吊脚楼里,一抹夕阳,两点波光,氤氲着江南烟雨的三分灵动,两分迷醉,应该是一生难寻的美景。
      
      
      想去凤凰,想静静听水的呢喃,水的低语,听它讲述岁月悠悠,过往种种,然后,枕着一江秋水入眠。
      
      
      想去凤凰,想傍晚在巷口徘徊,任人影渐稀,夜幕深沉,却有最动人的歌声穿越千年,随风飘来。
      
      
      想去凤凰,想在沱江边听捣衣声声,桨橹阵阵,让水滑过指尖,滑过灵魂,涤荡尘世的浮华。
      
      
      但我又怕去凤凰……
      
      
      凤凰是一个梦,一个不真实的与世隔绝的梦,一个纯净到没有半点脂粉气的梦,一个可以轮回千年不生不灭的梦。
      
      
      所以,我怕那不是我的凤凰,更怕那梦不再是梦。
      
      
      但是我一定会去,因为那里还寄托着我纯净无尘的想往,因为那里应该也还有我所想往的 沈从文笔下的纯净无尘。
      
      
      所以踌躇,所以等待,边城那边,彼岸花开……
  •     少时读边城 并不觉得有一丝好 多情浮夸的年纪 多喜欢有噱头跌宕回环的文章 文辞也笃爱极尽形容的强说愁 因此沈从文平平扁扁的笔触 勾不起自己的一丝好感和好奇 对他的印象也只停留在那一张慈眉善目的面庞 满头银丝 满脸笑容
      但如今 看完边城 再翻起那老人的照片来看 感触完全翻覆
      真是一个满心拥有着不老幻想与美好的老人 连那笑容也是如此 似乎非得把这世间一切真的美 纯的美 朴的美 全给世人翻开来看才甘心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年岁俱增 越爱沈从文这种从墨水里浸渍出来的纯简的笔触 精到干净 无一丝杂陈 恰到准处 又有余地
      那湘西的风土 读罢我记不住太多 唯有沈从文那清淡的娓娓道来长驱直入 像呷一口茶后的款款而谈 每一字节都发得清楚到位 声线绵延悦耳 尽管那陌生的习俗并不让你多向往 但你却愿意慢慢的听 听他慢慢讲 一个字也不愿落
      几个主要人物中 两个少男少女勾起初恋回忆暂且不论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他们 反而是爷爷 翠翠的外公 老船夫
      可能是代入感太强 和外公外婆一起成长的生活 让我为这与孙女相依为命的老人感到无比辛酸 因为太爱这孙女 老人最后终究归于尘土
      那种对翠翠的爱护 对她自主选择嫁娶的开明 去打探口风时的矛盾挣扎 被傩送反感时的卑微 无一牵扯着我的心绪 让我恨不得想做翠翠 不为别的 就想守着他 陪他老 什么也不做
      最遗憾的是 他走的时候也没有看到翠翠幸福 他一个心愿也没有完成
      
      老人永远是我割不断的敏感的神经末梢
  •     小桥流水无觅处,轿车洋楼涌边生。
      过年南海探新,大叹当年小桥流水今何在。故园之美,人性之善,人情之美,人心之纯,也唯存沈老笔下,心中的边城,我的故乡,也在现代化大潮中陌生起来。
  •     淳朴的人们用歌声传达爱意。文中虽无实际的言语来描绘歌声,但凭个中些细碎的文字,读者也能想象得到,那歌声有多美。
      
      还记得大冰书中的大军,他心中所爱的人不远万里来为他生儿育女,他没法把自己的歌声换成钻石,也不敢给她地老天荒的誓言,只得在每天生意好的时候,给她买条花裙子。
      可见啊,什么情感到了一定程度,都得找一个缺口宣泄。
      “就是这种歌,然后唱出了你。”多么美的一句话,还有,多么引人遐思。
      有了对歌,唱出了情意,尔后两人见面,且不说歌声的缠绵,单是见面时那一下司马光砸缸,就够人莞尔,再到约会的甜蜜,最后有了灵肉结合,身体间的温存,就更让人害羞了。
      
      有爱,有性,仅仅几段字,就全部表达出来,比几十集的韩剧不知有看头多少。
      这才是人类的大和谐嘛。
      
      13.11.19 下午
  •      边城给我的感觉,真的就是天边的一弯明月。怎么看都是赏心悦目的。里面的一字一句都是满满的湘西味道。充满了湘西的各种风俗人情的描写,人物的刻画也被极尽描写的像湘西的水一般的清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爽快、直接不会扭扭捏捏的也不懂得什么是矫揉造作。所以碰上了自己喜欢的人,他们会直接的唱情歌报答自己的爱意,所以即便是面对我们视之为终生大事的婚姻,爷爷也只会告诉翠翠你喜欢就好。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从翠翠遇见傩送,到傩送给翠翠唱歌,最后天保去世,傩送离翠翠而去。这里面有了太多的阴差阳错,我们一心想要一个美好的世界,却发现如此多的无意让我们不小心远离了我们开始该去的方向。想要跟着爷爷终老的翠翠,最后接过了爷爷手中的撑杆替爷爷守在了河边,想要寻得一个自己真正爱的人的傩送,最后离开了翠翠,想要替翠翠寻得幸福的爷爷,最后看着两个深爱翠翠的男人纷纷离去而遗憾去世。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命运的转盘会带我们走向哪里,永远也不会明白会不会用一天实施会以一个巴掌来告诉我们曾经我们所做的努力将会是我们最后悔却抹不掉的一切。
       最后面翠翠在江边等着傩送回来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一天傩送有一天会回来,回到翠翠的身边,代替爷爷陪她完成未能完成的事。
  •     孤独、凄凉、安静、这是纯朴吗?是生活吗?是命!!在不久之前,中国也许还存在许多像边城这样的乌托邦吧,但现在,还剩下什么...
      读边城时,总有一种悲戚感,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言,深入人心,挥之不去。
      原来直击人心的是平淡中的感动,是生活的无奈...
      
  •     高中时,课文有写,可我不懂,以为故事太无趣,这肯定是沈老先生的拙做。当然,这个拙做自然不再是自谦之词。
      那时候,为了学习,远离了父母,远离了亲情,甚至在作业中,远离了朋友,远离了友情。那时候,更不会离爱情很近。
      可是,花季少年,谁会免遭此劫?
      懵懂与决绝中,到了大学,不再有学业压身。自我开始释放,各种冲击也步入正轨,于是,再翻开《边城》,我哭了。
      没有谁会相信成年人的情感会依然纯真与朴素,可是,我确实如此,但是,他不相信。
      一番挣扎后,所有风景终于成为背景,理智开始超越情感,可爱的浓度不再似清水,不再似烈酒,它可能有点像酸奶。以健康为目的,以酸甜为滋味。
      说悲哀吗?说欣慰吗?
      我不知道。
  •     初中时读沈从文,最爱的不是边城,可能是情节情感都太简单并未引起我的注意。
      再次读边城,感动在字里行间。
      爷爷与翠翠两人相依为命,没人比我更懂什么是相依为命。
      这样的翠翠,爷爷怎能不心疼,她的情愫她的幸福是爷爷最大的牵挂,愿意为之做任何事情,最后爷爷死得可怜。
      有爷爷在,翠翠可以永远是翠翠,看他的赛龙舟,梦她的山歌。爷爷死了,翠翠转眼就长大了。
      爱情开始时多么美妙,误会之后,只剩等待,毫无办法。
  •     在这个Facebook、Twitter的年代看《边城》有种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尤其读到船客给翠翠几个铜子的时候。换了今天,应该是问:妞,你支付宝账号多少,我转你。但事后翠翠又把铜子还给了船客,摇头说不要钱。
      
      这就是《边城》的最可贵之处,刻画了那个年代那个小城镇的淳朴。
      
      边城的淳朴在好多方面。比如边城的娼妓。提到娼妓,我们都是不屑的。但边城的娼妓,看沈老先生怎么写的——
      
      “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主顾,做生意时得先交钱,数目弄清楚后,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却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别离时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在岸上蹲着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尤其是妇人,情感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那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那个男子在桅子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片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于糊涂一点罢了。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边城的淳朴,还有风俗。比如端午的船,猎鸭子。还有婚姻。老船夫途中遇上一个新嫁娘,问了下才知道,新嫁娘才十五岁。
      
      才十五岁呢。按照这个标准,现在大城市里那些过了二十岁还没结婚的,都是老处女了吧。
      
      越是淳朴、古老的地方,婚姻总是很早的。因为没有别的争名逐利、买房买车的事,活着无非就是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边城的恋爱方式也是很淳朴的。大老说喜欢翠翠,老船夫就跟大老说,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走法。大老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作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三年六个月呢!二老说他可以。试问现代社会有几个年轻男孩可以追一个女孩追三年六个月,都不碰一下手的?
      
      在这个网络小说泛滥的年代,如果你抱着要看血脉贲张的情节,就别看《边城》了。《边城》是淳朴的,安静的,干净的,上个世纪的。
  •     《边城》是我向往已久的一本书,只是苦于无处可寻。在图书馆无意之中看到了,心也狂跳不已。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激动地抱在怀中,生怕被人抢走。琉璃般透明纯粹,美得让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我不知如何读,怕亵渎了它的美。
  •     对于沈从文来说,边城是一个可以感觉到并且可以回忆到的世界。虽然更多的是浪漫和理想,但是对他来说也是真实的。他给电影改编的文学剧本作的批注非常精准和清醒:作为一个作家他知道什么可以写什么不能写也知道什么是真什么不是真。对于他来说那个理想的世界本身就是真。
      
      前半部分写的极好,对长河、城池、摆渡、农人、兵士这些意向的爱原本让他能够游刃有余。可是相对而言,后半部分就显得略微地孱弱和仓促。最后一句话更是画蛇添足,十分做作。
      
      不过个人感觉二十三年的新题记才是全书我最喜欢的部分,照录于兹。
      
      
      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
      
      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
      
        从文卅七年北平边城
  •     【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读了《边城》后,觉得小说名字取得挺有意思的。隐隐感觉到这名字背后作者所揣怀的深意,一个欲脱离世俗、纯真善良的地方。正如作者所说的,一切都充满了善。翠翠是善良的,老船夫是善良的,大老和二老是善良的,所有的人都是。然而一切又都不凑巧。最大的不凑巧即大老的死。那之后,悲剧便一步一步产生了。
       沈从文的笔调极其含蓄,有时需要反复揣摩才能明白他的意思。然而正是这种委婉衬托出那些人们极其纯真朴实的性情。我无法说这是好或不好。我曾一度为翠翠的娇羞、对感情的回避而心急,但是读完之后我释然了。翠翠就是这样的,抑或说就是这样才得以称之为翠翠。她对感情充满了懵懂,将小心思藏在心中,对喜爱的人故意不看不睬,看不到时却偷偷地想念,在梦中摘了虎耳草。她羞羞地一笑,黄狗摇摇尾巴,船渐渐远去,仿佛把那份小小的欢喜、说不出的感情全带了去。一切都充满了美好,但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一定能有一个善终的结局。
       大老死了,婚嫁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一切的询问仿佛变成了一种冷冰冰的试探。老船夫也老了,翠翠长大了。大雨来了,好像是一种征兆。它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和依赖,却也带来了一切事实的诉说。翠翠终于明白了,哭了整晚。可是,过去了的无法改变,那一切的错过容不得人后悔。曾因年少无知,错过了一段感情。曾因年少无知,错过了弥补的机会。曾因年少无知,错过了了解一切的权利。而当我们长大,我们再次感慨那段岁月,有时却也感谢那个年少无知的借口。如果人生再要重来一次,想必也将存在着同样的痛苦与迷茫。我们永远无法得知选择后的道路和未选择的道路究竟哪个才是最好的,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去选择,或回首慨叹,或埋头前进。
       翠翠渡着船,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而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过去了的岁月,是永远回不来了。
        
      
  •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城很美:沿河而居的人家、碧溪峒绿色的河水,白色的薄雾、善良淳朴、不争名利的乡土百姓。但是正是在这美得心醉的边城中,上演了一幕悲剧,空气中弥漫着伤感的气息。当看到最后爷爷去世的一幕,泪水便再也止不住直往下淌。为爷爷的离去落泪,为翠翠迷惘的前途落泪。那种伤感,是发自心底的,无法抑制。沈从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在如此梦幻、如此纯净的边城中,却书写了一段感伤的故事。
      记不清上一次读小说落泪是何时,亦或从未有过。冬日暖阳的午后,读《边城》读着读着落下泪来。还记得四年前上高中时读过边城的片段,还续写过边城的结尾。具体内容已不大记得,大概是写了一个下雪夜“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但如今一口气读完全文,竟在这太干净,也太伤感的文字前落了泪。完完全全被这文字折服。沈从文的文字,就像是某种魔力吸引着读者,深入其中体触那无处不在的感伤。你若说文本中写了多少痛彻人心的场景倒也不是,但就是在那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中让人感动,太纯净,太真实,太伤感……
      当然,也不是说《边城》中尽是伤感。伤感只是基调,文本中也不乏温暖人心的场景。五月初五边城热闹的景象、爷爷在铺面买东西的“计较”、傩送与翠翠头一回见面的黄昏、爷爷与翠翠讲笑话,开玩笑的场景、翠翠聆听山对岸歌声的想象……这些场景很暖,因为生活可以如此简单、纯粹,因为人性可以如此纯朴、善良,一切就像淡淡暖阳的清晨,就像清澈透亮的天空那般美好。
      爷爷对翠翠的关爱就像父亲一样,甚至比父爱还要深沉。他老人家虽然不懂太多文化,但对人情事理是极明白,情感体察是极细致的。他做了一辈子的船夫,从没有一点差错,尽了所有应尽的本分;他孤独,贫苦,心里却也乐观豁达,对这天这命早已看开了一样。他喜欢做善事,却从不记得自己做过哪些善行……一个中国传统乡间长者的优点,都汇集于他一身罢。他对孙女的爱实在感人,不需要多么伟大的行动,在爷爷日常一句句的话语中都看的清清楚楚。
      大老出事后,顺顺一家和爷爷的关系变了,虽然见面还会聊天、喝酒,但心里天保离去的阴影无法消散。可是,为什么要把大老的离去与爷爷关联起来?爷爷当初作出决定是考虑到翠翠的感受,手法也十分委婉圆润,为大老留下的余地。至于大老向下游行船是他自己作出的选择,撞了礁石岂能是老船夫所能预料到的?而老人家心里又承受了多少他人感知不到的忧愁与痛。十余年前丧女之痛依然时不时在他心头涌起。如今他做了全部他应该做的,却无法看到美好的结果……依我说,爷爷才是受伤最多的人,只不过他把伤心事都藏在心里,他人看不到。
      边城这部小说太美,以至于所有的风景都像是梦境,所有的人物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淳朴与善良,整部小说中没有一个反面角色。沈从文却要把一种悲情从如此美好的边城中书写出来,让你清清楚楚的看到,然后深深地叹一口气,苦苦思索为什么一切都如此美好,为什么还会有人世间哀伤与不幸。这也说明,一切人事悲剧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就一直在发生,没有一天停止,也不可能有哪天终结。再美好的一切,也阻止不了悲剧抑或是命运的转折。姑且把造成天保、翠翠悲剧的原因看作是命运吧,除此以外又还有什么呢?
      也许你会说是翠翠自己不主动争取爱情,让她无法收获情感的美满。我阅读过程中也这么想过,但现在想来,或许这样想对翠翠太不公平。作为一个在失去父母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天生就有一种内向,保守和放不开。在女孩子情窦初开的岁月,她一定会把心事都藏在心里,不敢说,不会告诉别人。因为她未曾经历过爱情,对男女谈情说爱想回避,不想直面,也是情理之中。一个天生就心里活动极其丰富,不好张扬的女孩,怎么可能要求她大胆地无所畏惧地说出自己心爱的人呢?我们作为读者希望她勇敢地说出真爱,真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
      傩送倒是有些责任,他哥哥去世后他就变了,对情感显得冷漠,对翠翠不如从前那样喜欢了,心里开始摇摆,拿不定主意,最终出走桃源。如果他有一份男子汉的担当和勇气,如果他足够坚定和果决,那他完全可以不顾哥哥离去与老爷有什么关系这一心理阴影,大胆地热烈地向翠翠表明自己的爱。假若他展现了足够多的诚意,翠翠不可能不动心,不接受。傩送在文本起初一直是一个外貌出色,能力高超的全能好汉,但那件事发生以后他的冷漠,软弱,放弃,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当然也不是说要把责任都推到他身上,只是在想如果他积极主动一些,勇于担当一些,或许故事的结局会更好一点。
      当然,《边城》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部悲剧,它把乡土风物和人物的美好写得那样纯净,但同时在其中添上了悲伤的底色。他揭露出一种矛盾,那就是人的淳朴善良与人事的圆满美好二者之间,并不是等同与因果。人们对人事总是少不了疑惑、猜度与误解。哪怕翠翠爷爷人再好,顺顺父子还是会误解他的意思,最终的结局不会圆满。谁说有好的出发点就有好的结果,《边城》用一种悲剧的手段写出了这种感伤:事常不如人愿。而解释这一切是徒劳,最终只能无奈地归结到“天不尽人情”罢了。
      边城纯朴的乡土像轻轻的暖风,浅浅的伤情像微微的行雨,戳在读者最柔软的心中。
      
       2013.12.1读《边城》有感
       于光华楼407
      
  •     湘西(人)是湖南(人)中特色显著的一份子。请不要把你对湘西(人)的印象和认识局限于《湘西剿匪记》等‘教科书’式的宣传大片。沈从文及其《边城》是了解湘西捷径。
      
      《边城》所描述的原始、淳朴、自然的乡村,我读起来‘亲切’而‘熟悉’,是我这样‘乡下人’记忆中的最美(新)乡村的典范。“灵魂深处的东西是不变的”,由于处于偏远的湘之‘西’,这里依然保留了很多书中所描述乡村的痕迹。
  •     以前读《边城》,总是被它里面山林隐逸、水清如镜的景色,
      纯朴善良、乐天知命的农家人,
      还有那青葱朦胧的乡村爱情所打动。
      特别最后一点,非常羡慕翠翠有着一个值得自己一路等下去的人。
      但却从不在意或思考,她为何要等?
      看了后记才蓦然发现,这问题可能恰恰是沈从文先生最想要我们细细领悟的……
      
      如今,已是第三次阅览,不同的是,
      这次有纸质、有耐心、有目的,还有一份对《边城》始终偏执的热爱。
      看完后,憧憬爱情的感觉灰飞烟灭了,只剩下一片名叫遗憾的茫茫回音。
      
      可能不少人会说,这个让人透骨酸心的结果,一切都可归根于天意弄人。
      如果翠翠遇见的第一个人,不是傩送,而是天保?
      如果傩送个性刚强豪爽如哥哥,公平的唱山歌比赛是否从不出现?
      如果天保个性谦和细腻如弟弟,故作潇洒让爱的举措是否天荒夜谈?
      如果爷爷不把所有希望和疼爱倾注在翠翠身上,是否也不会落得个人走茶凉的结局?
      
      角色一直活在矛盾里,永远想要面面顾及,最后却会统统丢失。
      而《边城》里的爷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他正直、豪爽、淳朴、善良
      但同时,
      他也心思细腻、疼爱后代、被往事捆绑而郁郁寡欢。
      于是,在这多种矛盾个性的结合下,导致他言行举止各方面都张显犹如“老狐狸”。
      招人嫌、惹人疑、更让身边的人无所适从,
      好心做坏事的情况屡见不鲜。
      而傩送、天保、顺顺……
      无一不是在各自矛盾的个性中收获一个残缺的人生。
      淳朴抵不过封建,良心赛不过流言,
      这古老又神圣的种族,带着这种性格特征,已血脉相传到今天,
      而有了这样的一个你和我。
      或许,这才是沈先生最想要我们接收到的信息,
      而带着这样的信息,思考怎样活得更自由、简单、幸福,
      才是最重要的事。
  •   呃,GS,看完你的评论,看右下角有个选项“有不合适内容”,然后我以为是介绍什么内容属于不合适内容,就点了一下,系统提醒不合适内容已提交给系统,大中午就犯晕,我晕。
  •   在这个网络小说泛滥的年代,如果你抱着要看血脉贲张的情节,就别看《边城》了。
    --------------
    若是没有这句话,整篇评论的味道就更淳朴啦。
  •   “我是翠翠”
  •   越是淳朴、古老的地方,婚姻总是很早的。因为没有别的争名逐利、买房买车的事,活着无非就是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说的真切。
  •   “那是一望即知的善意质朴,聪明而又赋予情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