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主底儿女们

出版时间:2004-03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路翎  页数:1102  字数:80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术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调整,大多数品种则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库,千种书籍,庄谐雅俗有异,版式整齐划一未必合适。况且,版式设计也是书籍形态的审美对象之一,读者在摄取知识、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出版机构不同时期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也是留给读者们的一点乐趣。
本书是一部描写封建大家族的力作,是著名现代作家路翎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描写苏州首户蒋家的分崩离析以及第二代子女的不同思想历程,试图历史地探讨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整个作品的广阔生活背景,展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动荡不安的历史画卷,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真实地写出了中国新一代资产阶级的生成过程以及他们的分化沉浮。小说主观色彩强烈,人物心理刻画深刻、细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财主底儿女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浩瀚长篇。路翎呕心沥血之作。文本中透着深沉的悲哀、决绝与世事苍凉。作者将抗战时期的大背景影印在小小的一家人身上,通过对他们悲欢离合的细腻刻画,我们确实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动。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便是让人惊叹的心理描写,挖掘至深,可谓探寻到人物灵魂的深处,许多细微的感情被曝露得格外清楚。但整部作品在线索处理方面似乎略显不足,作者似乎只是在表面上将一家人的关系串联一处,而对他们于文本中彼此的呼应衔接则有一些欠缺。
  •      从初读时的生涩到后来的坚持并有体会,看这本书是要有个过程的。在快看完的那几天里我时常想,等到看完,我一定要开瓶酒好好庆贺一下,而现在书看完了,庆贺的事却终究没有进行。
       书确实是难读的,在读的过程中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就仿佛是书上的每一个字都认识,每一句的意思也都懂,却不能明白它连贯起来的意思。却还是坚持读下去了,有了这个过程,我也觉得是一种大的收获。
       吸引我的一开始是胡风的序,一直在看的文学史总有不明白的地方,通过读作品来深入了解是个好办法,读过作品之后再读胡风的序,七月派的思想便果真更加清楚了。
      
       书中读到王桂英和夏陆的情节的时候,我总能找到子君和涓生的影子,书中描述的无疑是五四乃至之后时代里青年形象的大汇集。这种描述,鲁迅曾做过的,巴金也做过的,有关那个时代的描述,前者更是不少。然而比起前人的单薄而言,这本书中的形象是立体的,前者是横断面式的,而这本书中则是纵深的。
       它的深在于人物形象的非简单化,《家》中的描述固然激动人心,却似乎只是讲述了结果,人物心理的波动描述却过于单一化了。这本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大段大段的,这也是某种程度上使得阅读不畅的原因。看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有关一个时代的人的想象,不再像以前那么简单。
       书中的青年仿佛就生活在我的身边,在读着的时候我总会停下来思考,因为从他们的身上我总能看到我,以及我身边人的影子。他们经历的心理上的曲折与波动,是每一代青年都曾有的。于是这本书比起《子夜》,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但未必是我们意料之中的时代。书中有关人物心理的精准的把握更是让人叹服。
       于是不免说:书中的发展是有理又是无理的。就说这么多。
  •     以22歲之齡便完成長達1318頁巨著的路翎,正是江蘇省南京市人,由於年少失怙,改隨母姓,寄居於舅父的封建大家庭中,恰恰作為《財主底兒女們》的書寫原型。
      
      但一如胡風在書前序言提到,路翎所要記錄的並不是歷史事實,而是這些火辣辣的心靈在歷史事變下,精神世界洶湧的波瀾;在無情的歷史命運前面被審判、並與之搏鬥的經驗。因為封建主義對生活在半殖民地裡的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的積重是可怕的。面對網羅一般錯綜交織於人內心與生活深處的封建積習,路翎描寫了各種個人主義的形式:從動物性的原始本能對慾念的需求,直至被教條主義武裝著的最現代的樣貌。即便青年們帶著錯誤甚至罪惡,仍舊凶猛地與過去搏鬥,悲壯地向未來撲去。正如路翎在〈題記〉中所言,蔣純祖是舉起了他的整個生命在呼喚著,用盡一切熱情,伴隨痛苦,不斷地追尋、撲擊。
      
      自鴉片戰爭敲響現代中國劫難的鐘聲,中國已經艱難地鬥爭了一百年。「在這一百年內,生活展開了現代底圖景,但這個現代底圖景是在廢墟上拚湊起來的。在人底生活裏,這也一樣」。整個故事依循著的歷史動線:以1930年為分界的中國,此前處在內部風暴中,此後則在外來的凌辱裡呻吟,昏迷搖蕩。但大時代背景下的人們,1934年當溥儀在偽滿州國裡登基稱帝,「同時日本進逼冀東,進兵察東。……這些,都存入檔案,並記在大事年表裏面。南京市民們,是生活在麻將牌,蝴蝶女士,通姦,情殺,分家,上吊,跳井裏面,生活在他們自己底煩惱中。生活是煩惱的,空虛的,然而實在的,南京底生活有著繁複的花樣,每一個人都膠著在他自己底花樣裏,大部分人操著祖傳的生業。高利貸,土地糾紛,機房,官場底小小的角逐,以及特別活躍的律師事務所,時局底變動不為人們所關心」。
      
      在大時代與個人生活兩者既宏觀亦微觀的交錯中,現代與傳統的衝突持續躁進,路翎以蔣家這個封建大家族,描繪了往昔的美好、現代的衰敗,以及它在人們心中所留存的價值。其中,傳統與現代各自有著複雜的意義,並非僅是惡與善這兩方絕對的、相斥的代名詞。
      
      封建、舊社會的美好,是以蔣家姊妹對過去的懷念來呈現的,特別是蔣家姊妹與蔣少祖、蔣純祖之間的對比,在那樣的時代氛圍與各自社會位置的安插下,居家女性的保守與在外闖蕩男性,彼此的矛盾;也是長輩與年輕一代的衝突,最後,「對於蔣淑珍,也是對於蔣少祖,時常有詩意的過去突破陰慘的現在走出來,引起憂傷的渴望和眷戀。但他們在精神上是孤獨的:那個陰慘的現在隔離了他們,他們互相逃開,詛咒和後悔。中國底這種生活,把一切熱望壓迫到夢裏去,並且把夢變得透明而空虛:人們稱這為最高的哲學,並稱這為含蓄,或理智的用情」。
      
      蔣家的衰敗,是伴隨著金素痕家庭的腐壞氣息,迅速被侵蝕了,作為一個與傳統相對的現代法律的代表,金家是卑鄙的得利者,特別當傳統的道德價值已蕩然無存、但對蔣家財產與權力的操控卻是心之所繫時,金素痕化身為一個絕對利己的、個人主義的典型角色,觸動了封建家庭裡蛛網般、讓人無所逃遁的毀滅性力量,最終導致蔣蔚祖的瘋狂與自身墮落的悲劇。
      
      然而即便個人心中,有著對整個大時代呼喚的響應,要突破外在的與內心的封建枷鎖,是不容易的,胡風形容為「這一代青年知識份子在個人主義的重負和個性解放底強烈的渴望這中間的悲壯的搏鬥」。
      
      譬如蔣少祖,他原本要勇敢地走向現代文明,認為這個時代需要激烈、自由和優秀的個人底英雄主義,得從心底做一個自由的人。他在各種混亂的現實中突擊,其中與汪精衛和陳獨秀的會面,成為頂峰、轉折的情節,他決定依恃「良心」做判斷,最後在不斷思索中,回歸傳統,卻也對現實欲振乏力,變得頹唐,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條件,並不能提供他加以改善、改造的環境與希望。
      
      作為一個知識份子,蔣少祖曾對年輕人做批判,他認為人民是一個抽像的字眼,而生活又不為年青人所明白。憑藉著一股盲目熱情的年輕人,只是被各種假借人民名義、相互鬥爭著的勢力,所吸收、抓取。他嘗試將蔣純祖留在身邊,卻無法遏止青年們的滿腔熱情與騷動。在一段自我回憶與反省中,「他想他在過去是熱情、浪漫、被西歐的自由主義、頹廢主義以及個性解放等等所影響,是像目前的一切青年的一樣,值得憐憫的。他想是那種個性解放的衝動使他無視社會秩序,而做出了這件事的。他覺得這是對的,因為這是為他底生命所必需的一個過程……。他願意重複地說,在年青的時候,浪漫和毀滅是不可免的;所以,目前的這些青年們,是值得憐憫的,這些青年們,在經驗了苦難以後,會明白這個真理。人必須從苦難認識真理」。
      
      與蔣少祖相對的汪卓倫,沒有這樣複雜的心思與衝突,但在實際的戰爭中,他也以敏銳並忠實的態度發問著:「這個戰爭必會誕生中國底將來,但什麼力量是主要的種子?從哪里開始?汪卓倫想到他底兵士們,想到他們底單純、愚昧、和可驚的忍耐力。……正是因為這個戰爭也不能消滅的中國內部底那些醜陋的勢力,民主與法治底確立不可能,人們相互間的愛心也就被妨礙。……無窮的在這個戰爭中受難、獻身的老百姓們,……應該以理智的愛心來統治,但究竟怎樣相愛?汪卓倫經驗到,他底艦上的兵士們,有時異常良好,多半的時間卻是困頓而頑劣,激起他底憤怒,使他痛苦的。」
      
      及至書裡用近乎一半筆墨鋪陳的蔣純祖,更把個人慾望與時代奉獻之間的拉扯張力,在某種古老因襲的陰影下,表達到了極致。
      
      首先是荒野中的逃難,蔣純祖離開家庭的護翼,在戰爭中,無依純良的年輕人受到以生死為代價的、不同價值觀猛烈鬥爭的撞擊,他見識到朱谷良的複雜裡,有著信仰同背道而馳的世界的一種鬥爭;而漂泊著的石華貴,也讓人理解在本能生存的自私外,是怎樣的環境塑造了他。
      
      接著是在劇團工作中遭遇的困難,與領導人王穎之間的衝突,說明以美好理想為基礎的團體工作中,躲不開的、政治的權力衝突。於是他將自己放逐到閉塞停滯的鄉間,路翎在此以近乎魔幻寫實的手法,描寫這最為濃重的、牢不可破的封建的基地,「這是牧歌的世界,這是異教的世界,這是中國人底世界。這是壯烈的,詩意的,最美,最善的生活,這世界是蔣純祖所拒絕,又是他所渴望的一切」。其中的李秀珍事件,一次最兇狠的、面對封建的撞擊,也揭露最悲哀且無能為力的境況。
      
      除了客觀環境的鬥爭外,蔣純祖的內心也始終擺脫不掉某種古舊陰鬱的氣息,反映在他與高韻及萬同華的愛情關係中。一方面他想擁抱愛情裡純潔美好的慾望,但濃厚的封建氣息閉鎖著他;另一方面當個人慾望與時代所要求的使命,被放到天平兩端衡量,他覺得自己有罪;他想為苦難的中國盡份心力,但同時也與最本能、簡單的、個人在生活各方面的慾望、解放,相互衝突,此處路翎用完全投身理想的、具古板、嚴刻姿態的孫松鶴,來對比充滿熱情的、敢於實踐飛翔的、卻也燃燒迷亂的蔣純祖。
      
      最終,蔣純祖在追尋的狂熱中逝去,他心裡有著無能參與革命的懊悔,彷如印證了蔣少祖對年輕人的批判:他們虛浮、躁進,但這些在時代動盪中的年輕人卻也是中國的希望,好像陸明棟在動亂中的奔離,這許許多多時代下年輕靈魂的出走,才能撼動已根深蒂固的陳襲、迂腐,擺脫枷鎖,或至少戴著鐐銬起舞。蔣純祖做到了汪卓倫死前的遺言:「我是作了犧牲,作了奉獻,為了我們民族底將來,我是把自己交出來了,像大家一樣!你們遺忘我也好,記得我也好;能夠原諒,或者不能原諒,對於我都是一樣的!而你們不能苟且地生活,不能妥協,不能背叛,直到最後,這是我們死者要說的!」
      
      外此,當蔣少祖與蔣純祖在自身新舊鬥爭的最後,都感到對蔣家老人的尊敬,瞭解了「他是懷著怎樣的心,企圖把剩餘的兒女們送到這個他已不能瞭解的世界上去搏鬥」! 忠於蔣家、最終一人寥落死去的馮家貴,也使蔣少祖有著激盪:「『……這個時代底唯一的錯誤,就在於忽略了無數的生命,而在他們終結時——找不到一個名稱!啊,多麼憂鬱啊!這個人底一生,和我底一生,有什麼不同?對了,這個人底一生,和我底一生,有什麼不同?誰饒恕誰?誰有意義?誰是對的?……一切就是這樣偶然。幾千年的生活,到現在,連一個名稱也沒有!但是我明白這個時代底錯誤,我認為像這樣的死,是高貴的!……有誰能明白這種高貴?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底意義!所以這個時代,這樣的革命,是浸在可恥的偏見中!一個生命,就是一個豐富的世界,怎麼能夠機械地劃一起來。而這種沉默的、微賤的死,是最高貴的!』」
      
      前文中提及蔣家姊妹所代表的對往昔的眷戀,其實路翎對女性當時的處境,有著細膩刻繪,例如一開始,年輕的王桂英到上海找蔣少祖,去了戰地醫院,看到熱情中,生活實際力量的運作,接下來殺死私生子,更是一種同禮教衝突後的悲劇。藉由蔣少祖的回憶,「他繼續想,王桂英也許是成了社會秩序和個性解放底犧牲。王桂英也反抗,也要求個性解放,但因為她傾慕虛榮,不知道工作,倚賴男子,所以就不能在社會秩序裏完成這個解放。幾十年來,沒有一個女子能真的獲得這種解放;王桂英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歷史底邏輯,是冷酷無情的……。」
      
      而要打破僵滯的一切,某種破壞性的外在力量,是毀滅,也是轉機,路翎寫道:「但他,蔣少祖,今天畢竟看見一個真正地出於中國底生活的女子了:這就是張端芳。蔣少祖想,張端芳沒有接受任何外來的思想,真實地經歷了中國底生活,在苦難裏純樸而鮮明地表現了中國這個民族底熱情、意志、和希望。……在這個空前的戰爭中,張端芳體驗了苦難;這個戰爭給了她,給了真正的中國女子以一條直接的解放底道路。這個戰爭純粹是中國民族的,這個戰爭將擊碎一切外來的偏見。」
      
      由於作者生長的年代以及富涵寫實主義的創作技巧,使這本小說具有某部分的真實性,提供了一扇窺探百年來動盪中國社會的窗口,讓後來的讀者得以看見不同階層的人民與他們實際生活中所面臨的社會氛圍、內外夾雜的鬥爭和挑戰。
      
      也標示、提供了近現代中國內部所掙扎的、與之對抗的一個側面,所謂抽象的封建與傳統,路翎避開僵硬的教條,逕直從實際個人複雜的生活與內心變化著手,讓我們有機會置身於他們生存所面臨的絕境、當時社會景況有限的、惡劣的條件,以及屬於個人自身的、與外在環境衝突下,不懈的反覆撲擊,在解放與束縛中間的抉擇,往往是瀝血前進的。
      
      從世界革命的角度視之,中國能在近百年的衰敗中,未被擊倒,保持著現代國家的主權完整,綿延著五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幾可目為一項奇蹟。這些故事正提供給未置身那塊土地與時空的現代的我們,更深一層的瞭解,這些所去未遠的人事,與某些仍隱植於現代中國的社會性質、結構,幫助我們在面對現代的問題中,能具備更全面而具體的認識。
  •     有这样一些作家,凌空出世时,尚值青春年少,青春的意气、胆气,佐以洋溢的才情、激情,笔之所之,涂抹下大片大片的绚烂,逗引出文坛阵阵惊呼。现代文坛将永远记得,张爱玲22岁发表了《金锁记》,曹禺18岁开始构思《雷雨》,路翎17岁动笔创作《财主底儿女们》……
      
      年轻的心没有羁縻,初次创作长篇的笔更是不懂得节制。事与事,人与人,拥塞在一起,思想撞思想,行动碰行动,言语挤言语,《财主底儿女们》于是就有了80万字的浩大规模。也因了作者的年轻,这80万字建构正如同小说中许多人物的思维,充满混乱,深烙痛苦,稍带着病态与疯狂。整体而言,它没有一以贯之的事件、人物,乃至思想,除了作者恣意泼洒的青春与生命,除了作者追求的,“光明、斗争的交响和青春的世界底强烈的欢乐”(《题记》)。按着平常思路企图从《财主底儿女们》中发现主题的人们往往会失败:躁动的青春情绪才是这部小说无主题的主题。从局部看,我们可以在每一个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的背后感到作者的不安痉挛着的执笔的手,却道不出人物为什么这样或那样想和做。每每,人物心理一激一宕,一蹙一舒,疾推疾进,猛收猛转,显得那样的不可理喻,却又如此地接近生活和生命的原始状态。或许正是“无章法”造就了这个作品的奇特与生动:它芜杂,因为它年轻;它充满活力,也因为它年轻。
      
      这是一部心灵史。作者执著到几乎顽固地潜入每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汲汲于探询和描绘他们隐秘的内心苦恼,痛苦的生命创伤。在心灵的真实的悸动面前,非善即恶的传统概念失色了。作者似乎只关心一个是非:真的还是假的。——你很难指责谁:蒋少祖虚伪吗?他渴望忏悔的冲动是那样热烈,他忧国忧民的思考是那样深沉,他是小说中作者着力描绘的最有头脑的人,甚至于人们一再指责的他的复古,作者也未必对之抱有完全的反感。作者曾无限温柔地描摹蒋少祖的感动:夕阳黯淡,大地肃穆,云群舒卷,晚风轻拂,“祖先们底魂灵”神秘而庄严。金素痕无耻吗?行为上显然是的,但返归到她的内心,作者为她的一举一动都准备了辩护词,把她看作“仅仅成为一个妻子和母亲时”的女人,动情地述说她是如何害怕凄凉的未来,如何在蒋捷三灵前一空所思,哭泣如小孩,为了什么突然地由天使变成魔鬼,疯狂地攫夺蒋家的财产,等等,逼迫你恨她不得又怜她不得。这种写法有时固有其是非含混之弊,但它赤裸裸的真实或许恰恰更接近文学的本来意义。“路翎所要的并不是历史事变底纪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它们底来根去向,是那些火辣辣的心灵在历史运命这个无情的审判者前面搏斗的经验。”(胡风:《序》)把每一个人物当作一个独特的世界,路翎成功于不落入任何窠臼,成功于没有现成的思想框范他的人物,人物是鲜活的,这段历史因而也是鲜活的。大概这正是年轻的好处:他忙着倾吐,忙着展呈,还来不及判断,也顾不上(或者是没有学会)下结论。
      
      年轻还有一点好处,就是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历史的更高处。在同样题材的继承、延伸、开拓或变异中,新进作家的个性凸现得更其清晰和鲜明。
      
      现代写大家庭的作品多长于刻画长子长孙,路翎的蒋蔚祖却并不十分复杂,他只是一味地恋着金素痕,终至疯狂,疯人相对来说好写一些,情绪大起大落,行为可以乖张到极致。而同样题材的作品少年人则往往是最难把握的,无论是高觉慧,周冲,还是祁瑞全,比起蒋纯祖,都过于单纯,清澈见底了。在你发现《财主底儿女们》第三部竟然被蒋纯祖的生命经历填满了的时候,一边讶异于这种写法的冒险,一边不由得佩服了作者的聪明——作者必须,也只能扣住蒋纯祖来写,因为无疑地,作者本人最亲近于蒋纯祖。
      
      蒋纯祖的经历(或者毋宁说路翎的设计)是奇异的,然而最后,竟然在那么多巨笔已经描摹过了乡场中的孤独灵魂之后,路翎又让他的主人公走进乡场去教书。他是立意要学习他的前辈呢还是相反?
      
      让知识者进入乡场,是许多现代作家的一条习惯思路。远离背景,一空依傍,对于荒蛮的民间,知识者敏感忧郁的灵魂总能浮现得更清晰一些,就像旷野里一棵孤独的树。这些故事也有着相近的模式:青年知识者躲开都市,来到乡间,或与愚民搏击,或纠缠于无奈人间的明争暗斗,结果无不是一败涂地,落荒而逃。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举出《倪焕之》《虹》《二月》《梦之谷》《围城》,《财主底儿女们》亦是其中重要一部。路翎好写大波澜,蒋纯祖勇猛如倪焕之,冲动如梅行素,绝望如萧涧秋,革痼弊他最敢作敢当,遭惨败时也是他跌得最重,这不能不归因于蒋纯祖的永远是躁动不安着的灵魂。作者牵扯着他的主人公,让他不停顿地拼杀,前进,让他与环境作最彻底决绝的反抗,让他大哭或大笑,突如其来地作各种决定,直至筋疲力尽。写蒋纯祖内心的狂涛巨澜时,作者的笔触也是癫狂的。他几乎让他的读者无法忍受那些几乎是无休止地翻来覆去的怀疑、惊惶、拷问、折磨,不无惨酷地盼望这一切快快完结。人们都说《财主底儿女们》受《倪焕之》影响极深,可能情节安排上是这样。然而,《倪焕之》写得稳健从容,是中年人讲的故事,当倪焕之不堪心灵的重负,跌踬于地时,你会大吃一惊;《财主底儿女们》则紧张匆迫,是少年急不可待的表白,蒋纯祖那颗“永远没有安定”的魂灵溘然飘逝的时候,你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
      
      这就是少年人书写的心灵史,一座杂草与鲜花并生的山岗,一首激昂热情又时而显出狂乱的“青春底诗”,《财主底儿女们》。
      
  •   评得很好,令人敬佩!
  •   我至今没有看过这书,汗
  •   《财主底儿女们》是路翎十七岁时的才华横溢,后来路被认为是胡风集团的铁杆儿,饱受多年牢狱之灾。几十年后,老人难掩伤痛,“鸟关在笼子里的时间太长了,放出来,就不会唱歌了。”
  •   年轻时候写出来就好了,写书不用打磨,磨的只是词句不是内在
    就像迈克说的,他们是被上帝摸过头摸过手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