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尼罗的游戏

出版时间:20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拉维·哈吉  页数:272  字数:204000  译者:宋嘉喆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很荣幸地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德·尼罗的游戏》中的故事发生在黎巴嫩内战时期。我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那时候我年纪尚轻;而我对它的最初印象,就是母亲把我和我的兄弟们藏在桌底。年少的我窥见了毁灭的可能,开始试图理解存在的价值,而这与战争背后的政治与历史因素全然无涉。从此,存在,或曰自我选择的灭亡,成为我写作的核心主题。加缪说:“真正的哲学难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这个问题贯穿全书,若隐若现,但不绝如缕。书中那些卷入战争的人物,在道义无存、法纪不彰之际,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存在,要么灭亡。小说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巴撒姆和乔治——在这个难题面前各自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抉择:故事的讲述者巴撒姆计划赚到足够的钱,然后离开这个国家;而他的挚友乔治却决定留下,并加入了武装组织。  讽刺的是,两人的不同选择最终都将他们推向无从逃遁的注定的死亡。  身为作者,我时时感到,小说的写作其实就是创造多重的选择。文学绝无可能搭建出道德的基础,它只提供多种可能性;文学试图表现这些可能性——无论它们如何严酷、暴烈——并藉此将人的自我从教条的束缚和命运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本小说中的人们,无论面临何等的危难与变故,总还没有失去抉择的可能。在小说里,你接二连三遭遇灭亡和终结:父母亲友相继死去、祖国倾覆、信仰崩塌,直到最后道德沦丧。当崩塌的信仰和缺失的信念迟迟无法重建,书中的人们只得退守各自的主观世界,一如存在主义哲人。他们拿起武器,争斗、偷盗、杀戮、反叛,因为周遭的一切都已崩坏,他们只能独力面对人类的命运和必然的灭亡。

内容概要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在拉维·哈吉的这部令人惊叹、令人难忘的小说中,加缪的这句名言成了黎巴嫩内战时期,贝鲁特两个年轻人生命的试金石。
巴撒姆和乔治是在贝鲁特战火中一起长大的玩伴。现在,他们必须面对未来的抉择:要么投靠当地罪恶权势,留在贝鲁特,要么远走他乡。巴撒姆一心要离开贝鲁特,为此,他耍花招从赌博机上偷钱,为未来积攒路费。而乔治则投入了当地黑帮的怀抱,穿上了军装卷入贩毒和黎巴嫩内战派系的杀戮。
本书以巴撒姆为小说叙述者,勾画了一幅在战火中定型的青年肖像,美丽而震撼人心。
拉维·哈吉将阿拉伯诗歌独特的整齐韵律和美感融入生动、跳跃的文字影像中,以其独特风格嘲弄了一个疯狂的世界,它光滑而看似健全的表面,掩盖不了刀锋般锐利的边缘。这是对战争阴影下的生命与死亡,对战争未来的反思。

作者简介

拉维·哈吉(Rawi Hage),一九六四年生于贝鲁特,在九年的黎巴嫩内战中长大。
一九八四年,他移居纽约,并于一九九一年定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先后在道森学院和康考迪亚大学学习摄影和美术。
《德·尼罗的游戏》是拉维·哈吉二00六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先后入围加拿大最重要的两大文学图书奖吉勒奖和总督奖,荣获二00八年度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他的第二部小说《蟑螂》于二00八年出版,同样入围吉勒奖和总督奖,并获得魁北克作家联合会休·麦克莱南小说奖。
拉维·哈吉目前从事写作和摄影工作。他曾在蒙特利尔当出租车司机。

书籍目录

第一部 罗马
第二部 贝鲁特
第三部 巴黎

章节摘录

  一万颗炮弹落在这片土地上。我在等乔治。 一万颗炮弹落在贝鲁特,落在这座拥挤的城市。我躺在一张蓝色的沙发里。沙发上铺着白布,免得它沾上灰,或者被脚踩脏。  该离开这里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妈妈的收音机响着。从战争开始到现在,它一直都响着,里面的雷特威牌电池像是能用上一万年。这收音机罩在一个廉价的绿色塑料套里,套子上面满是破洞,还模糊地泛着油污,那是妈妈做完饭以后擦上的指印;套子上的尘垢年深日久,嵌满了每个旋钮的隙缝,紧紧黏附住收音机的每一条边沿。但什么都不能阻止法鲁兹那颓靡凄惨的歌声从收音机里飘出来。  我离开不是为了躲避战乱;我只是想逃离那个令人厌恶的歌手法鲁兹。  暑热降临。太阳低低地挂在空中,大地被它灼得滚烫,家里的房子,连带顶楼都在它的炙烤之下。我家白色的窗户下那条狭窄的街道上,基督徒养的猫旁若无人地闲逛,它们从不会在胸前画十字,更不会- 在身着黑衣的神父面前虔敬地跪倒。街两边都停着汽车,有些车斜靠上旁边的人行道,堵住了困倦愁闷的行人的去路。他们疲倦的双脚、拉长的脸庞,他们沉重的步伐、惨淡艰辛的生活,都好像在无声地谴责美国在这里造下的罪孽。  酷热难耐,炮弹落下。痞子们上蹿下跳:他们硬挤进领救济面包的长队,抢走病弱者手中的口粮,威吓面包师傅给他们赊欠,还对他的女儿动手动脚。痞子是从不甘心排队的。  乔治按了一下喇叭。  一阵冒着白汽的黑烟扑向窗口,突突的震响声也涌入房间。我奔下楼梯,一路上嘀咕着对法鲁兹的诅咒——那个无病呻吟的歌手,就是她把我的生活变成了人间地狱。  我妈正好从顶楼走下来,拎着两只水桶。她刚去邻居家的蓄水池偷了些水。  “没水了,”她说,“每天才来两个小时水。” 像往常一样,她又唠叨起家里还有什么东西可吃。我向她摆了摆手,径自下楼去了。  我爬上乔治的摩托车,坐上他身后的座位。我们穿行在市区的干道上——就在这里,以前沙特的外交官公然招来法国妓女玩乐;希腊人曾经当街而舞;入侵的罗马人曾经沿街长驱直入;波斯人坐在路边磨他们的刀剑;马穆鲁克人偷走居民家里的食物;十字军犯下生吃人肉的罪行;还有,土耳其人曾经把我的外婆买去为奴。  ……

编辑推荐

  《德·尼罗的游戏》是以巴撒姆为小说叙述者,勾画了一幅在战火中定型的青年肖像,美丽而震撼人心。游走在纯文学与类型小说之间的哈吉,用鲜活的文字刻画出一九八零年代因战事分崩离析的黎巴嫩,也展示了年少的主人公对美国电影阴暗迷蒙的沉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尼罗的游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书中的世界离我们有点远,但美帝国亡我之心不死啊。国内还是要有些鹰派。
  •     标题起好之后就后悔了。其实我想表达的只是如果不写点什么,我就快忘记小说的内容了。但那六个字以那样的顺序合在一起,似乎就不能不写点什么文艺的东西了。
      
      这篇小说的开读是在飞机上发生的。当时记得我手贱,把数码相机的SD卡拿出来看看,结果SD卡不幸落到了座位下面,而座位上面的那个人瞬时变成了SB。说来也奇怪,这样的心境下,读小说似乎就很快,当时好像两个小时左右就把第一部(分)看完了。当时正好是结束一次旅行回家,其实旅行和读小说是有很多类似点的,借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离开自己活腻味的生活,走进别人活腻味的生活里。
      
      小说里的战时生活肯定是我不曾经历的,当然也不是我向往的。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从某个角度来讲,战时才是少年最渴望的生活场景,这样他们就不需要再在网络游戏中寻找手刃仇敌的快感。和所有的少年一样,主人公叛逆,不愿听妈妈的话。只是在战时的背景下,不听妈妈的 话,可能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听到了。
      
      快速的金钱,快速的性,快速的决裂,快速的死亡,没有背景,只有结果。如果小说记述的是作者的生活,他似乎是不愿想起那段生活的,写作只是为了能让心里的情绪和印象倾泻而出,不再受其骚扰。生命当中发生的事情有很多,我始终觉得一切过后,留下的就是印象,不管是第一天上学时候格外刺眼的阳光,还是独自去异乡的火车上的闷热躁动。所有的印象堆积在一起,对于旁人来说是乱涂一起的调色板,对自己来说,就是一辈子。
      
      离开贝鲁特之后,一些都是很慢的,除了主人公的内心。身在巴黎的年轻女子,如同合欢一样好奇,听着主人公的故事,就如同看好莱坞大片一样。感同身受的暴力和屏幕里的暴力是两个世界的,这也算是一种叶公好龙吧。
  •   唔 两个多小时其实已经可以把全本读完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