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夺取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  页数:197  字数:100000  译者:仲召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父母双亡的男孩塔沃特在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被笃信基督的舅姥爷从他舅舅身边偷走,并在阿拉巴马州的荒林里被当做先知接班人而抚养长大。老人死后,十四岁的塔沃特来到城市,回到他舅舅的身边,在那里他努力否定着自己作为先知的命运,反抗着内心对上帝召唤的渴求,但是……  通过将宗教象征和 圣经隐喻的写作手法结合起来,作者描绘了一幅上世纪50年代美国南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生活的骇人画面,并嘲笑了现代世俗思想的盲目自信。与此同时,该书还探讨了诸如宗教饥渴、灵魂挣扎、理性与信仰等深刻主题。像奥康纳其他的小说一样,该书也充满了宗教主题和阴暗的想象,使它成为了美国南方哥特文学的经典作品。  在这本书中,你还会不时地看到艾伦坡和威廉•福克纳的影子。

作者简介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
  美国哥特文学旗手
  与麦卡勒斯齐名的美国天才女作家
  美国国家图书奖六十年唯一最佳小说奖得主
  被公认为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在世界文坛中影响巨大。
  奥康纳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1945 年毕

章节摘录

  舅姥爷死了才半天,弗朗西斯·马里恩·塔沃特这个男孩就因为喝得烂醉,没法挖完墓穴了。一个叫布福德·曼森的黑小于正好来这里用罐子取水,他只得挖好墓穴,把依然保持坐姿的尸体从早餐桌旁拖过来,按照体面的基督教形式给葬了,并在坟头插上了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为了防止狗刨坟,坟包上还垒了足够多的土。布福德大约是中午时来的,而当他在夕阳中离去的时候,那个男孩——塔沃特,还没从昏睡中醒来。  那个老人是塔沃特的舅姥爷,或者据说是。自打这孩子记事起,他们就一直住在一起。他舅姥爷说自己救了男孩并开始抚养他的时候是七十岁,老人死的时候是八十四岁。塔沃特根据这个算出自己应该是十四岁。老人教过他算术、读写和历史。历史课始于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一直顺着历任总统讲述,一直讲到赫伯特·胡佛”,再往下,就是推测耶稣复活和审判日。除了给了他良好的教育,舅姥爷还把他从他仅有的亲戚那里拯救了出来。那个亲戚是老塔沃特的外甥,是个学校教员,那时候他没有自己的小孩,于是想要收养他已经去世的姐姐的这个小孩。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其抚养长大。  老人当然知道他的观念是什么了。他曾以为外甥是个心地仁慈之人,但在他家住过三个月之后,他发现,外甥所要做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善举,和慈善没有一丁点儿关系。在他住在那里的那段时间里,这个外甥一直在秘密地研究他。外甥以做慈善的名义把他接过去,却在背地里偷偷地进入他的灵魂,问他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布设陷阱,看着他掉下去,然后将这一过程整理成一份书面研究报告,投给教师杂志。他这种行为发出的恶臭,已经上抵天堂。是上帝本人拯救了老人,上帝赐予他神示的愤怒,让他带着这个孤儿一起逃到蛮荒林区的最遥远地带,并将其抚养长大,以此来证明他的救赎。天主护佑他长寿,他从那个教员的鼻子底下夺过婴儿,带着他来到洁净的环境——鲍得黑德——生活。  这个自称先知的老人抚养这个男孩,为的是等待上帝召唤他,并且为听到召唤的那一天做好准备。他让男孩了解了降临到先知头上的灾祸。其中,来自人间的不足为道,来自上帝的那些是为了把他烧洁净,因为他自己已被一次次地烧洁净了。他就是通过这些火获得的启示。  ……

编辑推荐

  邪恶的种子植根家族血脉,暴力轮回之中,命运露出冷峻的面孔  与麦卡勒斯齐名的美国天才女作家  继威廉·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的翘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暴力夺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在我看来,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她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才华、阴冷而暴力的结尾、对人物睿智的刻画都令人印象深刻。
    《暴力夺取》英文版出版于一九六〇年,是作者的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十四岁的男孩弗朗西斯•塔沃特竭力摆脱自己的命运——当一个先知——的故事。和奥康纳的许多短篇故事一样,该长篇里充满了宗教主题和黑色的图景,恐怖和幽默并存,运用了预言、闪回、非线性叙事、隐喻、象征等南方哥特风格的元素。这部小说是南方哥特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窥探奥康纳的世界的一部重要作品。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暴力夺取》反映了她的宗教信仰。从激情的力量到命运的不可抗拒,书中充斥着宗教图景和主题。
    《暴力夺取》中最明显的一个主题是:命运和宗教将掌控世俗世界。舅姥爷曼森死后,一个“陌生人”(内心的“恶魔”)一直在塔沃特耳边给他提供建议,叫他不要管曼森的临终遗言,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塔沃特想要摆脱舅姥爷的信仰,摆脱自己作为一个先知的命运。
    但命运的力量扫清了所有的障碍:塔沃特无法抵御住为舅舅雷拜的智障儿子毕肖施洗的召唤(这是曼森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最后,在湖中为毕肖施洗同时也淹死了他之后,他决定回到乡下,一个人过一辈子。但他在搭车途中他被强奸,他把这看成是上帝赐予他的一个启示。他听见了指令:“以最快的速度,去警告上帝的孩子。”
    在奥康纳看来,一切具有破坏力的东西也具备创造的力量。书中,塔沃特遇到的每样件事和每个人都将他推离命运,但又都令他离自己的命运更近了。雷拜差一点就成功将塔沃特拉回到了世俗世界中,但他最后又带着男孩回到了鲍得黑德,也就是雷拜的舅舅、塔沃特的舅姥爷曼森将塔沃特从雷拜身边掳走打算培养成先知的地方。淹死毕肖差一点摧毁了塔沃特的命运,这最后,这一行为被他当成了施洗。大火摧毁了鲍得黑德,也烧洁净了塔沃特的眼睛。水淹死,但也为毕肖施了洗。
    摧毁即是解救。
  •   与麦卡勒斯齐名的美国天才女作家
  •   小说平实的语言中暗藏机锋,直白的线索中不停地切换视角,含蓄得不动声色而又残酷,仿佛南方的天空都带着精神枷锁的血腥。勘破天机的人往往短寿,麦卡勒斯也是如此,但这部作品确实属于传世之作。遗憾的是极个别地方过于直译(两处),以至于让人分不清你我他来。
  •   我觉得一定要有奥康纳的悲天悯人
    才会
    也才配
    写出如此邪恶冷峻的文字
  •   必读的奥康纳长篇
  •   正在看,诺奖作者的作品吸引你个人。
  •   电影《燃烧的密西西比河》的冲突场景在小说再现,黑与白对持永远的命题。
  •   只活了39岁,却写出了这么好的杰作,令人肃然起敬。
  •   翻译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的,不错还是可以
  •   商品很不错,用户很满意
  •   奥康纳的长篇小说,不如短篇那么有名,但绝对值得一看。
  •   奥康纳是那样一种作家,如果你喜欢她的一部作品,那么也肯定会喜欢她的其他作品。
  •   在pps上看公开课知道作家的,买了几本书,打算好好看
  •   对奥康娜的作品感兴趣。
  •   情节诡异,风格鲜明
  •   包装完好,新
  •   值得阅读的书籍。。。。。。。。。。
  •   好像不错,但要理解比较困难,环境不同
  •   我带上飞机看的,由于国际航班时间太长13个小时,我只能读完了,烂,真烂,不知所云,也搞不清楚是翻译出了问题,还是作品本身有问题。我为该出版社敢于出这套书而喝彩,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我没分析出来出版社的其他目的。
  •   藏书补完中··这套书不错的··
  •   奥康纳的书均值得一读!
  •   暴力夺取
  •   喜欢奥康纳
  •   有趣的奥康纳
  •   与名字一样
  •     奥康纳精准冷静有力的语言像黑色闪电,除了一次次被击中之外,还有别的可逃之处吗?
      
      读完《暴力夺取》是早上5点钟。前一个晚上读的时候,我躺在被窝里,浑身打冷战,像发疟子一样。所以只好把书扔在一边,勉强入睡。早晨4点钟,不是尿憋的,也是口渴的,也不是噩梦闹的,突然醒来,原地不动继续看。
      
      让我最怀有希望的是,塔沃特进城和舅舅相处的那几章,边读边想,会不会像心理救治小说那样,塔沃特在舅舅的帮助下最终从暴力的咒语中跃出呢?我太蠢了,奥康纳不会那样写。读奥康纳,如果还抱着希望的话,那真是蠢透了。
      
      塔沃特注定要有所行动,他用更强大的暴力挣脱了原有的暴力,获得了自由。他给傻子表弟毕肖施洗,又淹死了毕肖,他就是这样服从并挣脱的。可这个令人震愕的行动竟然出自偶然——毕肖跳上了他的后背,使他失去平衡落入湖中,他翻过来溺死了毕肖。偶然成就了暴力夺取。这样的偶然像不经意滑到读者脚边的蛇,无知无觉就被咬了一口。
      
      烧毁老人尸体,烧毁树林和灌木,塔沃特的烧毁都是寓意和象征吗?这个我看得迷迷糊糊的,迷糊得很过瘾。
      
      还有让人心一阵紧似一阵的结局,塔沃特坚定地走向了黑色的城市。“在那里,上帝的孩子正躺着,熟睡着。”看完这句话,我把书扔在了被窝外面,头埋在枕头里,浑身乏力,彻底与熟睡无缘了,而窗外还是一片充塞了雾气和尘霾的黑色呢。
      
  •     
      
      作为弗兰纳里·奥康纳的最后一本小说,《暴力夺取》依然延续了她哥特式的风格与宗教内涵深厚的特色。这本薄薄的小说虽然只有十万字,但每一句浓度都很高,给我一种阅读马尔克斯的感觉。小说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小男孩塔沃特被自己舅姥爷从舅舅身边夺走,带到阿拉巴马州的森林深处将他培养成一位先知。在小男孩十四岁时,老人去世,小男孩虽然深知自己受曼森影响太大,但也因此预备反抗内心对上帝召唤的苛求——老人对他讲了十四年的基督教原教旨语境中的命运——予他人以施洗。塔沃特没有遵从老人的遗愿,将他埋进地下八尺并树立十字架,反倒是用一把大火将自己童年生活的地方烧毁。塔沃特前往城市找自己的舅舅。
      
      塔沃特的舅舅雷拜当年也受到过自己舅舅曼森的洗礼,但后来以意志驱逐了对基督教的任何虔诚,可以说是世俗生活中无信论的代表人物。雷拜因为当年前往荒林试图找回塔沃特而被曼森打聋耳朵,只好一直带着助听器过活,也因此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舅舅曼森有着无以复加的憎恨。塔沃特来到城市是一个暗示,他希望反抗舅姥爷加诸在自己身上作为先知的命运,然而这注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说曼森老人希望把塔沃特培养成一位美国南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中的先知,那么雷拜则只是希望把他从阴暗的思想中拯救出来。这二者,正代表了在塔沃特身上彼此来回搏斗的两股势力。作者自幼即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她对于自己所信并没有加以宣传。然而在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中,她也并非仅仅寻求一个平衡点。纵观全书,不难发现奥康纳对于这二者所持意味皆是批判大于肯定。小说刻画了美国南方基督教徒的癫狂偏执,也为读者展现了世俗思想的盲目自信,他们——塔沃特的舅老爷曼森与舅舅雷拜都认为自己能在塔沃特身上塑造另一个自己,他们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一个小男孩的人生,但也毫无疑问二者都失败了:曼森是被塔沃特焚成灰烬了,而雷拜的弱智儿子则被塔沃特淹死在湖中。奥康纳留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个讽刺的结局——二者的意志到最后以互相报复而终结,而他们的希望也在终结之时全部幻灭。大多数人都在矛盾中生活,我们或许羡慕那些有一种“纯粹教导”指示生存的人,而我们或许永远也只是在两种,三种思想中徘徊的人,以此攻彼,以彼御此,使之达成一种内心认可的妥协而不至于理智崩盘。如果说这本小说讲的是塔沃特出走又回归的故事,那么更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塔沃特理智的考察——小说讲述的也未尝不是一个人感性与理智反复角斗的悲惨故事,他被侮辱,他抵抗侮辱,他被损害,而无力再次损害的故事。抵抗的终被征服,有关现代人处境的另一个寓言。
      
      小说依照套匣结构讲述。第一部分开始之际即是舅姥爷死在了餐桌上,男孩塔沃特因为醉酒而没有埋葬他,黑人朋友将曼森“依照体面的基督教形式给葬了,并在坟头插上了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其后以倒叙方式展开,主要是塔沃特在曼森先生身边生活的十四年缩影。老人一直给他灌输原教旨主义思想,但小孩也在一直抗拒着。直到塔沃特以一场大火结束了鲍得黑德的生活:“他钻到杂物下面,开始点起一团团小火。他在这里点一团,那里点一团。他从杂物里钻出来,来到前门门廊下,火焰在他身后贪婪地吞噬着易燃物和房子的地板。他头也不回地穿过院子的前半部分和庄稼地中间的小路,直到到达对面树林的边缘。然后他回头,看见粉红色的月亮沉到了木屋房顶的下面,摔碎了。一双正在变大的银色眼睛带着巨大的惊恐表情从火焰的中心升出来。他开始奔跑。因为身后那双眼睛的逼迫,他一刻不停地在树林里穿梭。他可以听见它正在黑暗的夜里上升,就像一架飞奔的马车。”此后小男孩塔沃特搭上一辆车来城里找到了自己的舅舅。
      
      雷拜先生是学校教员,他对自己引以为豪的是与基督教无缘,至少与曼森先生的癫狂形成巨大反差。他心里想:“他不会骗自己说这样的人生很完美或者很完整,他只知道,如果生活中还将有尊严的话,自己的生活必须得这样过。他知道自己只不过是狂热者和疯子共同创造出的产物,而他似乎仅凭意志就扭转了命运。他笔直地站在疯狂和空虚之间的那条窄窄的线上,在将要失去平衡的那一刻来临时,他打算朝空虚倾斜身子并倒在自己选择的那一边。他意识到,自己过的是一种沉默的英雄式的生活。”雷拜先生一直努力将塔沃特从迷狂中拉回,他也相信自己所做的合乎正义与道德,最重要的是合乎理智,于是塔沃特将他的儿子淹死在湖中,这大概算作曼森先生的一种后续报复。
      
      小说中在大量的闪回中穿插着数不尽的哥特风的象征元素,对抗命运与命运的不可抗拒。舅老爷曼森施与塔沃特的命运,正是小说的叙事之旅中塔沃特一直反抗的。另一个塔沃特劝导塔沃特摆脱过去,让他过自己的生活,这正是塔沃特去城里与自己舅舅生活的根源。在城里的日子,塔沃特终究难以洗去过去,摆脱先知的命运,将雷拜的儿子施洗同时也将其淹死。这则是命运的不可抗拒。 
      
      小说最后一部分,塔沃特回到家中想要一个人生活,在路上却遭到了司机的强奸。奥康纳写塔沃特在路上的场景:“他竭力向前走着,但那副景象还是消失在了浓密的黑暗中。当地面和夜色间只剩下一条红色的条纹时,夜才真正来临了,但他仍然站在那里。他觉得自己的饥饿感不再是痛苦,而是变成了潮水。他感觉到它在体内上升,穿过了时间和黑暗,穿过了几个世纪。他知道,它不仅仅只在他身体内,而是在一类人中间一同升起的。那些人的生命被选来承受它,那些人将在这个世界漫游,他们都是这个暴力之国的陌生人,在这个国家,除了喊出真理,没有其他办法能打破沉默。”塔沃特听到内心指令:“以仁慈的最快速度,去警告上帝的孩子。”
      
      塔沃特一直不懈地反抗着自己的命运,即舅老爷曼森在他潜意识里埋下的命运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塔沃特的对抗无一例外遭到了失败了。对于作者奥康纳来说,塔沃特愈想否定的命运,愈想远离的诅咒,几乎每一次都迅速地对本体加以反否而靠近。这是塔沃特长期挣扎的根源:遭到镇压的更有力量,否定反倒是一种强烈肯定。塔沃特在曼森与雷拜之间如履薄冰,他一直都以邪恶到无以复加的形象对二者加以否定,让二者都遭到毁灭,而塔沃特则终于获得了所谓圣洁。
      
      《暴力夺取》中有一个关键词:先知。舅姥爷曼森希望将塔沃特培养为一名先知,而塔沃特则倾其所有反抗着这种先知的命运。我觉得这二者都失之虚妄,或者说只有后者显示出了一丝真实的意味。换句话说:这本书里唯一存在的就是假先知。《新约·马太福音》有云:“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小说中,曼森与雷拜无疑都是假先知,无关是否沾染宗教,他们想要教导,却反倒因此而付出代价。书名所示,暴力夺取的终将被遭到毁灭。塔沃特虽然一直都在反抗自己的命运,但同时也在被命运征服着。每一个人都命运悲惨,夺取、反抗,统统沦陷。进一步说,意识对本体的反抗是最深的反抗,我们愈想得到的愈得不到,愈想逃离的愈无法逃离。这是命运的悖论。无解。
  •      精神上的暴力和专制对一个人具有更强的摧毁力。
       内容当中涉及很多基督教教义以及仪式,因此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不难看出他们对于宗教的笃定和忠贞不渝。在没有信仰的外人看来,这种行为近乎极端的狂热分子,似乎是走火入魔般陷入不可回转的绝境,老人的坚定被当做固执甚至是冥顽不化,小孩子的排斥和生硬同样是宗教灌输的结果。他们远离生活,几乎与世隔绝,如同炼金术士一样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当中,固守着所谓的终极真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件好事,至少对于年迈的舅老爷是如此。他可以在弥留人世的时光中不再孤独凄苦,因为头脑当中早已建立起了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世界,那里有上帝,有先知,有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掌控者,他们高高在上,一切都秩序井然,按照记载里的情形进行,老人在此感到踏实,这才是归宿。但是这种想法加注在现实当中却是无边的困境。生活当中关系更为复杂,罪恶更加深重。根本没有先知,先知也起不到任何实际的作用,神灵的存在是为了提醒人们世间的痛苦。
       舅老爷穷尽一生当中最后的时日要将男孩培养成为先知,对一个没有接触世界的小孩子而言,这是残忍的剥夺,因为塔沃特脑海当中再也容不下真正的生活。小男孩极力想证明自己没有受到老人的影响,所有的想法均源自自己的头脑,但是除了他自己以外谁都能够清楚地看到老人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他可能永远都无法摆脱老人了。这样看来,老人是成功的。
       阳光需要照进每个人的心灵和头脑,不只是塔沃特。
       雷拜对毕肖混含了复杂的情绪,一面是甩不掉的责任和义务,一面是极力想挣脱的欲念,但是终究胆小,并且留有一份良知。他的内心同样具有陈腐的气味,亟待阳光的照射。
       毕肖很无辜,他像一个没有思想的活动物,只是被安排着存在于世,没有人强求。但是他也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一个靠近他的人,反射出那些人的嘴脸和头脑。
       所谓先知,又有多少实际的真正的用处?塔沃特心中似乎没有丝毫的爱与悲悯,在面对这个不熟悉的世界之时,他不懂得也不愿意接受,对毕肖的态度或许正是最好的注释,他的愚钝他的冷漠他的发自内心的厌恶。
       你看不到一丝的爱,谁也没有这种想法。
       不要去怪罪任何人,自己就是自己的地狱。
  •       翻开此书,一种压抑扑面而来。一开头便是死亡,然后充满了基督原教旨主义,夹杂着大量的心理内容。让人晦暗。
        其实故事似乎相当简单,一个原教旨的老人,总想着洗礼和拯救。“舅舅”失败了,又找了下一个。故事已那个小男孩视角。前半部份似乎在逃离舅公的影响。但当他回到舅舅的身边时,似乎又反了过来,男孩又想对舅舅的弱智小孩洗礼。小孩开头烧毁了舅公的遗体,后面又淹死了弱智小孩。最后自己又回到起点。
        作品讲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不清楚,不明了。充满了宗教与心理,易懂难明。
  •     在我看来,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她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才华、阴冷而暴力的结尾、对人物睿智的刻画都令人印象深刻。
      《暴力夺取》英文版出版于一九六〇年,是作者的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十四岁的男孩弗朗西斯•塔沃特竭力摆脱自己的命运——当一个先知——的故事。和奥康纳的许多短篇故事一样,该长篇里充满了宗教主题和黑色的图景,恐怖和幽默并存,运用了预言、闪回、非线性叙事、隐喻、象征等南方哥特风格的元素。这部小说是南方哥特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窥探奥康纳的世界的一部重要作品。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暴力夺取》反映了她的宗教信仰。从激情的力量到命运的不可抗拒,书中充斥着宗教图景和主题。
      《暴力夺取》中最明显的一个主题是:命运和宗教将掌控世俗世界。舅姥爷曼森死后,一个“陌生人”(内心的“恶魔”)一直在塔沃特耳边给他提供建议,叫他不要管曼森的临终遗言,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塔沃特想要摆脱舅姥爷的信仰,摆脱自己作为一个先知的命运。
      但命运的力量扫清了所有的障碍:塔沃特无法抵御住为舅舅雷拜的智障儿子毕肖施洗的召唤(这是曼森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最后,在湖中为毕肖施洗同时也淹死了他之后,他决定回到乡下,一个人过一辈子。但他在搭车途中他被强奸,他把这看成是上帝赐予他的一个启示。他听见了指令:“以最快的速度,去警告上帝的孩子。”
      在奥康纳看来,一切具有破坏力的东西也具备创造的力量。书中,塔沃特遇到的每样件事和每个人都将他推离命运,但又都令他离自己的命运更近了。雷拜差一点就成功将塔沃特拉回到了世俗世界中,但他最后又带着男孩回到了鲍得黑德,也就是雷拜的舅舅、塔沃特的舅姥爷曼森将塔沃特从雷拜身边掳走打算培养成先知的地方。淹死毕肖差一点摧毁了塔沃特的命运,这最后,这一行为被他当成了施洗。大火摧毁了鲍得黑德,也烧洁净了塔沃特的眼睛。水淹死,但也为毕肖施了洗。
      摧毁即是解救。
      
  •   刚看完。是一本可以读上好几遍的好书,我觉得自己还没有真正读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