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智慧

出版时间:2011-2-1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作者:林语堂  页数:336  译者:刘启升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在美国生活十几年了,而不敢冒昧写一本关于这个国家的书;我在曼哈顿生活了将近十年,而不敢冒昧写一本关于纽约的书,关于那座神秘莫测的昏暗城市的书;我甚至也不敢冒昧写一本关于八十四街的书,因为我对此知之甚少。不过,我刚刚完成了美国写作的精神之旅,写一写这方面的事情似乎轻而易举。也许我从未给自己放过如此野性的假期,自由自在、全心全意地花时间观赏美国精神领域中所有激励人心的景致,而无须考虑明天的日子会怎么样。我以前做过许多短途旅行,非常熟悉这类景观。而当这些景观近在咫尺供我悠闲欣赏时,我的喜悦无以复加——奥利弗温德尔霍姆兹(OliverWendellHolmes)的广袤草原、爱默生(Emerson)的白雪覆盖的山峰、梭罗(Thoreau)的花岗岩独石柱、艾德加爱伦坡(EdgarAllanPoe)的黑暗山洞、桑塔雅那(Santayana)海拔七千英尺的高原城市,本富兰克林(BenFranklin)会笑的山谷,林肯(Lincoln)令人敬畏的石雕穹顶,杰弗逊(Jefferson)希腊风格的宏伟建筑。从这次壮观的旅行归来之后,我把旅行的感受一一记录在这本书中——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所看、所爱、所想、所失。旅途中,我一直在自言自语。我知道,如任何个人观点一样,自己的看法属于一家之言,有局限性。让我感兴趣的是去了解美国人的生活观,美国的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如何绞尽脑汁试图回答有关上帝、生命、不朽,以及人生的陷阱、争斗、快乐等诸多问题。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正如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所说:“人世间最有趣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一个人的理想和信仰,是关于上帝、宗教、家庭、婚姻、生命、死亡、幸福的强烈信念和基本看法。”因而,我孜孜以求的是美国人的生存智慧。美国人的生活哲学永远不会融为一体;美国是一个多变的社会。然而,无论个人的视角可能有多么大的局限性,一幅美国智慧的全景图都可以绘制出来。缺乏生活哲学的社会令人恐惧。据我了解,这一信念如今完全处于一种混乱不堪、无可救药的状态。倘若我们对于全美国民众如何看待这类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至少可以评价一下洞察力极强的美国头号智者对此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困惑和信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清晰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牢牢地把握着影响我们行为和生存的所有决定性因素的根基,那些真实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根基。为了恢复某些信念,必须求助于那些逝者、那些真实地看待生活的人们,去寻求美国哲人的那种平静、均衡的思辨品质,他们以某种秩序井然的和谐方式诠释着人类的内心和外在生活——那一定是这一探究的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民族的重要思想都应该致力于追求这一泾渭分明的关系。谢天谢地,我们并不认为,我们会知晓所有真理,我们不是绝对主义者。我们不会知晓所有真理,我们只是在努力地理清我们的思绪。假如一位智者对真理的三次猜想中有一次是成立的,假如他像霍姆兹法官一样,对某一普遍原则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算出一个并不完美但勉强可行的生活公式,那么,这位智者就会心满意足。也许,比知晓真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削弱我们的一些自鸣得意的信仰和完美无瑕的观念,这些信仰和观念无疑标志着任何一种思辨生活的开端。一个人借助智者的智慧,彻底消除自己某些粗俗的自满情绪,只有如此,他才能开始思考。人性不断地变得昏沉、不断地受到鞭策,以及不断地清醒过来。每一代人的思考过程都是这样开始的。我们都在预言生活,并不是因为我们喜欢预言,而是因为我们既已生于此世,就不得不穿越六七十年的生命轨迹,因而就必定要预测这样那样的信念。然而,总有一些人的预言比其他人准确。我们大都认为,像爱默生、富兰克林、桑塔雅那等伟大的思想家无非就是一些相对优秀的预言家。生活的旅途是漫长的,我们都行在其中,每位旅客都在尽力预测最终的目的地——即所谓的“生命的终点”。地平线上散开一片无法穿越的迷雾;在不同的港口,我们让一些乘客下船,催促他们回来告诉我们有关港口的情形,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计划未来的征程,有几位乘客答应了,而他们却再也没有返回。于是,就像桑塔雅那笔下的圣克利斯朵夫号轮船一样——那是以圣彼得为船长,朝麦克诺波利斯进发,试图找到蓝色天堂的一艘轮船——我们继续乘风破浪。“鼓足勇气”是哲学家们此时能够留给我们的唯一哲言,而其中最优秀的哲学家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担心目的地港湾,而是享受旅途的快乐,我们可能长时间地自由自在地行进于这一旅途中,在行进过程中,我们的旅途变得乐趣无穷。“让我们为航行而航行!”一些真正的水手喊道。至于寻找蓝色天堂,“嗨,它一直就在我们的头顶!”桑塔雅那如是说。我提醒自己,在美国一百七十年的国计民生中诞生了一些很生动的思想和作品。美国有头脑的人们曾经走过这段旅程,曾经一次次探索生命的许多美丽与可能。无论他们多么伟大,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他们面临着和我们一样的生存问题。约翰亚当斯(JohnAdams)和托马斯杰弗逊(ThomasJefferson)之间关于宗教、哲学、衰老和死亡的愉快的书信往来如今看来令人耳目一新。美国民族拥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先人,他们崇拜自己的先人吗?我常常扪心自问。很遗憾,他们并不崇拜先人。了解一个人拥有出色的先人同样出色,这是一种有助于积聚力量和自豪感的模糊意识。美国民族还很年轻,但是他们的过去(我们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仍然令人钦佩。我不是指对印第安人的屠戮和与墨西哥人打仗;我的意思是,美国涌现了一批令人钦佩的人,他们果敢、坚强、乐观。一些现代人倾心研究他们内心的癖好并由此敬重他们。谁是美国伟大的先人?什么是美国精神?一个民族拥有许许多多的先人,一些令人称赞,一些令人汗颜。一个人拥有一个做海盗船长的曾祖父、一个卖弄学问的祖母、一个苏格兰曾祖母,那么,他就是个混血儿。船长热爱冒险,苏格兰人处事谨慎,二者结合可谓相得益彰。即使杰弗逊也承认:“至于商业,的确,我们有强烈的预感。”爱默生谈及找见“尼罗河的源头”,发现“个人的无限范围”;马克吐温(MarkTwain)想到金钱;赫曼梅尔维尔(HermanMelville)嘲笑声名;霍桑(Hawthorne)冥思苦想;沃尔特惠特曼(WaltWhitman)建议人人之间都存在“兄弟般的亲吻”,从而建立模糊性征的民主。可是,富兰克林说教起来仿佛美国的孔子(Confucius),具有良好的理性意识,闪烁着智慧和想象力;奥利弗温德尔霍姆兹的漫谈风格宛如美国的蒙田(Montaigne)。我们的任务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再发现。一个人需要的与其说是思考不如说是记忆。有时,当年高德劭的人先于我们思考时,我们静静地坐着,认真地聆听,就足够了。曾经领悟的真理不断地被遗忘,可谓是人类思维的魔力;人类思想的历史正是这些“遗忘——记忆——再遗忘”的过程。雄鸡尚未啼叫三遍,我们已是多次背弃真理。有一点将不言而喻。在写这本关于美国智慧的书的过程中,我参阅了一些博学之士的出版文选,也搜集了许多信件和日记。我坚定地摒弃了正统哲学。我认为,本书包含的思想应当是民间的而不是正统的,清楚地表述出来的而不是有争议的,未定型可以改变的但却是自发的温情的,传达一种忍耐、刚强、十分个性化的语气。宇宙和生命撩拨着这些作家的灵感并在他们的脑海中激起共鸣,于是产生了某些思想,我就立刻把它们记录在这本书中。其中的一些思想可能是远见卓识,简单明了,而当上述作家开始向公众提出一个观点并深陷其中时,他们表现的并非这类思想。在收集这些自发产生的思想时,我就像一名聆听演讲的观众,主要关注的并非演讲的层次结构,而是试图捕捉演讲者稍纵即逝的微笑和没有充分显露的情感,尤其是演讲者放下讲稿,突然即兴发挥而且左右逢源的精彩片段。我喜欢看见一名演讲者丢掉讲稿的情形,我喜欢偶然听到——只要可能——演讲者与主持人的窃窃私语。就我而言,我只能承诺态度真诚,而并非郑重其事,尽我所能地做到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爱默生曾经高山仰止地说道,写作者“投身于广袤的时空,修建通往混沌世界和茫茫黑夜的大道,他的身后是那些带着野性的、创造性的快乐心情聆听他讲道的人们。”但愿我也会有那种感觉,但是我很少得到类似的宽慰。常常,我觉得自己倒像爱默生夫人一样,对厨房里的女佣发出一道新的指令,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孩子,扔一块石头,然后就跑开。再多说一句。当谈论中国思想和美国思想的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现代人,分担着现代人的诸多问题,分享着发现的快乐。我只要讲“我们”,我指的是“我们现代人”。我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东方文化底蕴,可由于本书谈的是美国智慧,我不能倾向于运用中国式的写作手法。我确信,我的所有观点、我所阅读的中国书籍以及从中汲取的营养,将以本书的重点内容和中心话题的方式一一反映出来。中国人一直热衷于(也可以说感动于)某些事情,尤其是日常生活问题。你不能要求他们不做什么,但我认为,那也就是他们的全部优点了。当克利斯朵夫毛利(ChristopherMorley)谈论“最后一支雪茄”的时候,当戴维格雷(DavidGrayson)谈论多福饼的黏着力,谈论其味浓、棕色、撒一点白糖就可享用的时候,抑或谈论又宽又厚、金黄色的南瓜饼烘烤于棕色的陶盘,同时大喊道:“多棒的馅饼!”每当此时,我们彼此心照不宣。促进民族团结的并非信仰、希望和慈善事业,而是多福饼、热松饼和南瓜饼,这是比目前联合国还更加真实的团结。    最后,我必须感谢老理查德沃什(Richard J.Wals,Sr.)先生,他在本书付梓之前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批评;我也要感谢安J史密斯(Anne J.Smith)女士,她在美国为我提供了不少我需要的书籍,这对我帮助很大。                                                                                     林语堂(L.Y.T)                                                                                  法国戛纳(Gannes)                                                                         1950年3月26日,星期日,上午

内容概要

“有这样一句话:“美国人的金钱掌握在犹太人的手中,而美国人的智慧却是掌握在华人脑中。”国学大师林语堂,以自己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在美国生活十几年来的经历为我们深刻阐述这一义理。  本书是林语堂先生最为通俗的一本哲学著作,明确地提出了“中国人应该向美国人学习什么?”的问题,全书的内容涉及到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的智慧、决策、艺术等等。对很多有争议的问题,作者时刻保持警惕和观察,借助近百位中外名家的作品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避免简单的是非判断。书中缜密的思辨不输给正统哲学著作;清新恬淡的语言,堪比《瓦尔登湖》。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生活的智慧 一、智慧的范围 二、哲学家眼里的盲人的探路棒 三、美国人的事实观 四、渴求信仰第二章 生活的决策 一、一切是谜 二、重视梦一般的虚幻 三、谁是梦想家? 四、当笑比哭明智的时候第三章 我们的动物遗产 一、用精神分析法研究现代人 二、亚当和夏娃 三、我们是类人猿的后代 四、我们正在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第四章 生命的旋律 一、女人在哪里? 二、生命的快节奏 三、老年 四、死亡和不朽第五章  人是情感动物 一、唯物主义观点的不足之处 二、人类经验的要素 三、浪漫主义的权利 四、当一位注重现实的人成为一个恋人的时候 五、灵魂必需的极乐状态第六章 新英格兰插曲第七章  追求幸福 一、蓝色鸣鸟 二、生理上的安宁 三、工作的激励作用 四、满足的奥秘 五、如何做到既圆滑又温情第八章  生活的艺术 一、无为的艺术 二、友谊与交谈 三、食物和葡萄酒 四、茶和烟草 五、业余爱好第九章  笑 一、幽默 二、讽刺第十章  哲意人生 一、一个人自己的哲学 二、霍姆兹法官的信条 三、爱因斯坦的私人信条 四、为适度干杯

章节摘录

第一章生活的智慧     一、智慧的范围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关系我们及我们国民命运的唯一问题,是生存智慧问题。只有搞清其主题和范围,智慧才能称其为智慧。其范围只能是,一定是,也许是活着的人的生存领域。我就想把问题这么简单化,丝毫不愿意涉及一个让人非常遗憾的知识分支——形而上学。活着的人的问题是一个我们了解甚少的相当广阔的领域,其中充满了人类情感和希冀;充满了使我们不时地感到羞愧的动物遗产;充满了太古的、黑暗的、地表下的欲望,这在基督教义上称为附在我们身上的恶魔;充满了我们莫名其妙的高贵感,考虑到我们的来历的确莫名其妙,这在基督教义上称为驻在我们心中的上帝;充满了了不起的智慧及其结晶;充满了我们高尚的爱国情操,对国旗的热爱,铜管乐队带来的激动以及国际战事中并不光彩的屠戮。世界,生生息息的世界,是一个经常被人谈起的话题,有时候谈论得过多了。难道我们不可以不提不朽的问题吗?这应该是死者的合适话题和领地。对我们来说,他们死了,假如他们没有死,他们将从更好的角度讨论他们知道的一切;我们只有穿过阴阳界才能对此了解更多。我希望他们处理问题比我们的运气要好。爱默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关于不朽的众所周知的证据是我们对其他任何解决方案都不满意。”——一句广为引述的名言,它会继续流传下去。证据本身含有消极的成分,依赖于我们思想中的某种主观欲望。但是,由于使用了形容词“众所周知”,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否则,人们也不会引用得如此广泛。然而,一个中国人也许会这样说,说得同样恰如其分:“关于死亡众所周知的证据是我们都翘起了我们的脚趾(代指死亡)。”因此,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地方,智慧的范围是一个简单的命题。我们都会死去,但在这短暂的几十年间,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生命才最有价值呢?“了解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幸福的开端。”乔治桑塔雅那(GeorgeSantayana)说。桑塔雅那只用一句话似乎就为我总结了关于智慧的适当领域,以及美国人的所言所思之精华。我知道,从知识结构上来看,桑塔雅那是一个在欧洲大陆出生的拉丁人;他的母亲是美国人,他先后在波士顿和坎布里奇成长和讲学,从这方面来说,他是个美国人。可实际上他是个游历四方的学者。我想提他,是因为,如果缺少了这位人类和自然主义智慧的巨擘,对美国智慧堪称不可估量的损失。他的思想高屋建瓴,仿佛高山顶峰修造的一座城堡,空气虽然稀薄,但依然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但是,了解人类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并非西方哲学的特征。悠闲地沉思,而对生活现实不闻不问,对我来说,似乎包含了西方正统哲学的全部内容——思考不朽、自由意志、绝对真理、绝对本质、绝对物质、知识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约翰杜威(JohnDewey)曾经一本正经地说道:“针对知识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发表的言论的确有一种讽刺意味。科学正在迅猛地发展,哲学家们却在询问知识是否可能。”也许此后杜威对此给予了正确的补充——“他们认为知识是不可能的。”自由意志问题如何提出来,本身就表明思考的悠闲性。任何一个人,如果侍者问他需要茶还是咖啡,加不加奶油,冷的、热的还是冰的,锡兰茶还是中国茶,加柠檬还是牛奶,加一块、两块还是三块糖,那么,他知道他是自由的。任何凶手,做完周密的计划之后,都清楚最终是否实施完全靠他自己拿主意;甚至由于仇恨、妒忌或恐惧造成的不正常的短暂的意志麻痹也只会证明正常意志在起作用。然而,在讨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方面已经浪费的笔墨足够一头河马畅游其中。在这些西方哲学家们的眼中,知识和意识存在着完全的区分;事实上,过去三百年间,二者之间一直相互猜疑,争执不断。西方哲学家,从他全部思考的证据来看,被认为是对自己的意识不信任。在选用茶或咖啡时,他甚至不能遵循自己的思维过程。也许,只有威廉詹姆斯曾经十分直白地说道,在坎布里奇结束一次演讲之后,他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漫步于三一大道或牛津街上。也许,把西方哲学家仅仅描绘成一个怀疑自身存在的人过于简单化了;也许,我们甚至可以断言,这是西方哲学的愚昧。我们很快就会明白,美国人强烈的事实感是如何坚持不懈地对抗这一散漫的无用论的。但是此刻,我可以借鉴一位最睿智的现代美国人——克莱林斯戴伊(Clarence Day)的看法,他的话语富有幽默感和洞察力,他曾说:“太多的道德卫士开始演讲时都轻视事实,轻视他们也包含其中的人。轻视是他们的自由,但同时他们也失去了作为道德卫士的资格。他们的感觉使他们忽视了作为讲学者应该具备的义务——‘去发掘人类行为中最闪亮的部分,而不是把一系列不可能摆在他的面前并且告诉他如果他不解决这些不可能,他就应该受到诅咒。’”智慧主要是一种均衡意识,更是一种对我们人类局限性的把握。一些人绞尽脑汁试图弄清楚精神、本质和物质,哪个代表了最终的绝对性;他们绞尽脑汁只为追求其中的快乐,不会摧毁宇宙。宇宙继续运转,生命不断延续,丝毫不理会他们的存在。有人曾发表言辞巧妙的评论,称伯特兰德罗素对上帝发怒是因为上帝并不存在,因为如果上帝存在上帝肯定愿意毁灭他。因此,对我来说,智慧就是强烈地意识到我们不是什么身份,比如我们并不是上帝,同时面对生命的本来面目。换言之,智慧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是对生活和常识的思索。约翰杜威,美国精神的典范,借助相对简明的方式,诠释晦涩难懂、冗长乏味的抽象哲学,他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在努力地告诉我们要依靠经验、相信经验,他曾经也将其与人类常识相提并论。很久以前,有一个美国人无须重新积累自己的常识,因为他一直具备着常识。他有非凡的天赋、理想的出身,他的母亲快乐地生活在世上,心满意足。他也心满意足。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闪电爱好者、女性倾慕者,同时又是一位思想者。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世界该干什么,美国该干什么。我们又有谁能够这样说呢!因此,我希望从这位最睿智(或许也是最伟大)的美国人身上开始对美国智慧的探索,以便唤醒人们对生活的思索。一切哲学,人类的一切深邃思想,无疑都起源于如何看待这个星球上的人的寿命的短暂和虚幻。一旦真诚地去面对,人类常识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1778年,富兰克林居住在帕西,当时是巴黎的郊区。一天,他在布里昂夫人的陪同下,到两里格(等于三英里)以外的约里磨坊——塞纳河上的一个岛屿,去参加一个文化人的欢乐聚会。在那里,富兰克林观察到一种名叫蜉蝣的昆虫,其寿命还不足一天,于是就写了下面的一则小品文,之后迅速地传开,巴黎文化圈里的朋友们争相传阅。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向布里昂夫人献殷勤,他正在追求布里昂夫人,而后者的丈夫当时还活着。求爱的结果是,富兰克林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即这位法国贵夫人的青睐,他称之为“基督的慈悲”。然而,从此,在布里昂夫人的经常鼓励下,他创作了大量的小品文,这些小品文成为他最优秀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他成为了一个天才作家。

媒体关注与评论

林语堂把许多历史悠久的哲学思想滤清,配以现代的香料;他根据个人独特的创见,用机智、明快、流利动人的文笔写出一部有骨子、有思想的著作。作者在书中讨论到许多问题,见解卓越,学识渊博,对中西思想深刻的理解。                                                                            ——《纽约时报》书评副刊在《我的话》中,林语堂这样评价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确,林语堂终其一生,都在做中外文化交流的躬耕者,一生著作六十多部,其中大部分以英文写作。他向世界介绍中国,也向中国介绍世界。                                                                            ——凤凰网    五十年前真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是林语堂。                                                                            ——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教授我所知道的林语堂先生,其实就是,很难得的兼具有“君子”和“文艺复兴人物”之长的人。前者比后者多一份优游园林的隐逸雅致,后者比前者多几分新时代男儿的慧黠矫健。林语堂先生的著作又多又好又极富使命感,百年之内恐怕很少有人能接近他所缔造的光荣纪录。                                                                            ——台湾著名散文作家  张晓风

编辑推荐

《美国的智慧》有人曾说:“全世界大多数的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两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一百四十年来,美国的国民经济始终高居全球第一,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娱乐等众多领域的庞大影响力更是其他国家所无法匹敌的。是什么样的“美国精神”、“美国智慧”成就了这个世界强国的光荣与梦想?也许我们可以在学贯中西的大师林语堂的独特视角、精湛笔锋中寻找到答案。美国思想关注更多的是未来,而不是现在;它关注的是进步和繁荣,这是一个全新的主题。它总是向着下一个火车站出发,从不满足于它的现状。                                                                                      ——林语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国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阅读林语堂的回答,并与《美国的精神》并读
  •   林语堂的作品总是不错的,尤其与当今的一些作者相比,文字功力真是天上地下之分。
  •   蛮好的一本书,喜欢林语堂的作品
  •   美国的智慧若何?希望可略知一二
  •   了解美国人的一面镜子!
  •   第一次网购很爽!谢谢真诚的服务!望永远!严谨求真,智慧超群!大师永远!
  •   刚开始读,希望了解大国的自由平等精神与单纯朴素的智慧
  •   虽然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但已受益匪浅,知道了:“时时刻刻感到充实,那就是幸福;时时刻刻感到充实,没有时间懊悔或者表示赞赏。”虽然书写的早,但对于人生的探讨仍然比较实用。不愧是大师之作。赞一个!
  •   智慧基于平等的理念
  •   这是一本精神被阉割了的书,建议购买全本的。
  •   说的很好啊
  •   大家的作品,看看吧
  •   比较深奥,需要静下心来阅读。
  •   看了两遍,真是好书!
  •   非常的有哲理,适合年轻人阅读
  •   很喜欢 ^^
  •   DA 90 FEN .
  •   和吾国与吾民有一定差距,但不失为精品。
  •   作者智慧。
  •   haihao zhaungdianjifen
  •   还是他的<老子的智慧>写的好
  •   读他的书,必须要认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处境,不然是不会知道他作品的妙处。
  •   我有一个英文原版本,共十六章,此书只翻了10章。。。难道是版本不一样?
  •   林语堂这本书可不是随便什么人能翻译的,文中林语堂列举了上百位西方文学家以及他们的作品选段,林大师对这些作品熟捻于心,可以信手拈来加以评论或对比,作者只能生搬硬套的翻译林大师的“英文”而不是“思想”。看了几十页,越看越累,什么也没看明白,最后还是退了。
  •   简直不敢想象,翻译得太烂,里面的文字只有引用他人的译文时才是通顺的
  •   此书的译者,看得出来很认真,但水平有待提高,很多地方翻译得不知所云。其实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翻译得不好真是遗憾……
  •   内容好 林语堂是我一直喜欢的
  •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读不太下去,感觉很抽象难懂
  •   纸张比较差,,但其他都还好!!
  •   包装和以前买的哪个版本不太一样但不耽误阅读
  •   书本包装不错,硬装本质量挺好,书页以及印刷清晰,阅读起来舒适。
  •   “有这样一句话:“美国人的金钱掌握在犹太人的手中,而美国人的智慧却是掌握在华人脑中。”国学大师林语堂,以自己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在美国生活十几年来的经历为我们深刻阐述这一义理。... 阅读更多
  •   看完此书,要花点时间的。如能理解,定受益匪浅。
  •   书的质量很普通呀~~~算是物美价廉吧
  •   从书中了解美国的文化、思想,很开眼界!
  •   翻译的确实很烂,与其猜测,还不如看原版,至少不会歪曲原作。很失望。
  •   看看美国的智慧
  •   了解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
  •   bgfdfb
  •   还是不错的 !!
  •   东西不错,正品。
  •   了解美国的好东西
  •   很好,推荐物廉价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