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卷2)

出版时间:2011-1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许子东  页数:45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出作者一套书,既收旧文,亦集新作。计划是第一卷收所有关于“文革叙述”的论文——这是作者的一个主要研究项目。第二卷则选收“文革小说”之外的其他文章: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等,范围较宽;第三卷汇集几十篇“越界”电视以后的言论笔记。
本卷大致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五篇关于张爱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文和评论,其中《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和《(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都是2010年刚刚完成的。《物化苍凉:张爱玲的意象技巧》是提交岭南大学一个研讨会的论文。《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最初用英文写,是在UCLA一个讨论课的论文。写作此文时常在洛杉矶的Westwood
Blvd.与Rochester
Ave.路口找免费停车位,转来转去边打腹稿。万没想到张爱玲最后寓所正在那附近。她在那个公寓去世数日后才被发现,没有家具,只有一些纸盒和一堆衣服(纸盒里有从未发表的英文小说原稿)。后来才惊讶看到,作者去打印论文的Kinkos复印店和常去的邮局,都出现在纪念张爱玲最后日月的照片中。另一个吊诡的巧合是作者在上海南京西路重华新村前后住了20多年,很晚才在张子静的回忆录中得知张爱玲是在重华新村的沿街住所看着解放军进城的……当然,作者的文章与这些巧合并无直接关系。
  第二部分是四篇有关郁达夫的论文。《郁达夫风格与中国现代文院颁发的“《文学评论》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郁达夫小说创作初探》一文则从未在期刊上发表过。《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当年就有争议,所涉及的话题至今恐怕仍缺共识。《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家?》一文有四万多字,写了大半年——郁达夫读了很多外国小说,做这方面的研究也追得比较辛苦。这几篇文章都写于80年代,这次除了修改注释格式,文字上甚至局部观点也有修订。最近才听说,作者的第一本书《郁达夫新论》l984年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编辑铁流、李庆西及所有编辑室成员都要看清样签字,为这本当时看来既有新意也有风险的新人新论共同承担责任。这本书后来获奖且印数过万,浙江文艺出版社遂出版“新人文论丛书”。“丛书”的“新人”们——黄子平、陈平原、赵园、刘纳、王晓明、程德培、蔡翔、季红真、南帆等,现在大都是学术名家,甚至即将退休——然而,学术出版的文化环境竟没有大的变化。80年代的课题,也还是今天的课题。“民族”与“性”仍是国人在现实与虚幻(网络)的主要“郁闷”(郁达夫的苦闷?),所以,作者以为自己这几篇旧文,似乎仍然可以再读。
总之现代作家作者有文章专论的,就是郁达夫和张爱玲。作者也很关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但作家论所打下的基础,作者后来一直没有后悔。
本书第三部分收了五篇讨论当代文学的论文,都写于1989年作者出国游学之后。各有不同的具体写作原因,或因为编书,或因为开会,话题也颇“多元”,但论述方式又不无相同之处:似乎都要列出几个不同的理论、形象、作品、意象或书本,辨异中之同,察同中之异。背后有意无意,或者都有些一直坚持的结构与方法?自己也不太清楚。
第四部分是四篇关于香港文学的文章。写这些文章既是因为编书(三联版“香港短篇小说双年选”)的原因,也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有感于香港“文艺小说”相对寂寞,还曾和王安忆、王德威(后有陈思和、黄锦树)一起为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过“三城记小说选”。其实,从边缘看心,研究过程也另有收获。

作者简介

许子东,浙江天台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达夫新论》、《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呐喊与流言》、《香港短篇小说初探》、《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等。自2000年担任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栏目嘉宾。

书籍目录

自 序
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
《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
物化苍凉:张爱玲的意象技巧
从呐喊到流言
郁达夫风格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郁达夫小说创作初探
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
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家?
——郁达夫与外国文学
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保尔、于连和麦田守望者
当代小说中的现代史
——读《红旗谱》、《灵旗》、《大年》和《白鹿原》
两岸三地散文中的动物意象
当代文学史中的“遗产”与“债务”
1997年的香港短篇小说
“后殖民小说”与“香港意识”
香港的纯文学与流行文学
香港小说中的“北方记忆”与“革命想象”
附录:
现代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与香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知识分子与大众——五四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复旦大学文史讲堂)
想象中国的方法一一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

章节摘录

版权页:郁达夫的“写实”倾向,还表现在他对细节真实的追求上。除情感外,支撑他的小说的,主要并非情节,而是细节——关于情欲、琐事、生活场景及主人公行为的大量的微小的逼真的艺术细节。他可以放弃社会事件、背景的描写,却不肯忽视种种杂念琐感的再现。他很耐心,很讲究地处理那些事实上经过情感选择的细节,在效果上,有时确能逼真到好像连血带肉、全盘再现的地步,写实到仿佛未经提炼处理过一样。特别在表现情欲时,他不仅不肯回避人的生理因素和病态症状,而且还刻意追求所谓“一无掩饰,一丝不挂”的效果。所有这些细而真的文学表现,同他对现实题材的执著一样,明显的带着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然主义)的特点。情况看来很复杂,然而事实上头绪已经渐渐理出。我以为,在郁达夫那里,浪漫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占主导性的创作精神,而现实主义,主要只是一种写作手法(而非创作方法)——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差别:所有那些写实的叙事、肖像画、对白、情节和细节处理,实际上都直接顺从着主观抒情(并非客观写实)的内在需要,都首先体现着主观色彩。离开感情的真率,细节的真实会失去依据,没有心灵的真实,现实图景都会模糊,种种写实的艺术表现终究受到了浪漫精神的强有力支配——于是,我们又看到,第二,郁达夫的创作方法,虽包含有现实主义的因素,但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的。在创作精神乃至哲学的层面上,留美回来的梁实秋当年曾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对立比较:“古典主义者最尊贵人的头;浪漫主义者最贵重人的心。头是理性的机关,里面藏着智慧;心是情感的源泉,里面包着热血。古典主义者说:‘我思想,所以我是。’浪漫主义者说:‘我感觉,所以我是。’古典主义者说:‘我凭着最高的理性,可以达到真实的境界。’浪漫主义者说:‘我有美丽的灵魂,可以超越一切。”’梁实秋不点名地批评创造社和郁达夫,说“浪漫主义就是不守纪律的情感主义”。事实上,在头与心、智慧与热血、思想与感觉、理性与灵魂的这一组假设关系中,郁达夫当然更倾向于后者。郁达夫自己也曾从理论上谈论过浪漫主义。“青年期的生活力的暴涨,每有不受理智的或意志的制御之势。……对于过去,取的是遗忘的态度,对于现在,取的是破坏的态度,对于将来,取的是猛进的态度。”郁达夫很欣赏这种“情热的,空想的,传奇的,破坏的”浪漫主义。但他也注意到浪漫主义“空想太无羁束,热情太是奔放”的流弊,在他看来,要防止陷入“脚离大地,空幻绝伦”的境地,有理由吸取写实主义(有时他称之为“自然主义”)的某些特点,如“脚踏实地,不枯燥,不假断,研钻事实的真相,无微不至”等等。然而,自然主义的“纯客观态度”与“缺乏个性”终使郁达夫不满,他反复强调:“忠于内部的根本的要求,而不受环境的压迫的,是天才的气禀”,因为“人类内部有一种强有力的要求”存在。所以,“人类可以打破环境,创造自我,……”这不正是浪漫主义的精神吗?郁达夫提出过他的鉴赏标准,“以写实主义为基础,更加上一层浪漫主义的新味,和殉情主义的情调……”然而他自己事实上并未达到这一境界,在他那里,浪漫主义不仅是“一层新味”,而且是主导的创作精神,而写实主义只是在手法的意义上才成为作品的“基础”,至于“殉情主义的情调”,即感伤的抒情倾向,实在也是浪漫主义的某种特殊表现。

媒体关注与评论

邵之雍是小说人物,但张爱玲在给宋淇信中明言是写胡兰成,颇有赶着为自己的灵魂经验、身体历史留下记录的意思……我注意到胡兰成碰到他喜欢的女人,总先是甜言美誉,接着马上谈结婚,然后用女人钱,还有将旧情事向新恋人坦白公开(简称“胡四招”)。  ——《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在大学里策划文学史,开始的会议就是分章节、篇幅,然后就是排座次。而这个排座次很多是根据政治的原因,所以现代文学这几十年来在中国大陆成为显学,一个众所周知、大家又不愿意说出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共产党文化胜利史。在台湾之所以不愿意多讲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失败史。  ——《想象中国的方法——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

编辑推荐

《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许子东讲稿(卷2)》编辑推荐: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都是学者许子东卓有建树的领域,本卷是许子东文学研究的精选集粹,并附有他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三场讲座录音,互动热烈。许子东是学院派,但不掉书袋,对于作家、作品,乃至世道、人心,皆有深刻、独到的理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卷2)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张爱玲、郁达夫是让人心动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家,香港文学之于我们稍许有些陌生。此书能客观、真诚、严谨、直抒心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谄媚、不随流弊。值得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一阅。
  •   喜欢纸的质感,很有厚重感

    许写字不绕来绕去,清楚明白又很人文。

    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奇怪的组合
  •   物流速度很快,书的外包装也很完整。对张爱玲以及郁达夫两人的文学作品有很详细的比较,但建议深入读过此二位作品的人才买此书。
  •   许子东讲张爱玲和郁达夫,别出心裁,很有意思。
  •   在电视里发现了许教授讲张爱玲,讲得实在好,追着听了三遍。后来听说,其妻子是我年轻时最喜欢的女演员之一:燕子姐姐,好象叫陈燕华,现在不演戏了,有时主持些谈话节目,可惜呀。
  •   已经看过不少张爱玲的作品,这本书帮助我从新的视角体会张爱玲
  •   喜欢许子东老师是因为锵锵三人行,听他的评论总会有所收获。喜欢子东老师的盆友不要错这本书。
  •   许子东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才子批评家之一,在这本书里显示了与大陆学者不同的一面——文本细读的细致、耐心与别辟蹊径。值得推荐。
  •   写得不错,内容很详实,观点也比较新颖,徐子东是我喜欢的一个学者,说话很有条理
  •   比起其他学者的论文,这个看起来很顺畅啊。果然是上电视节目的人的缘故,所以说的比较是我辈能懂得吗。
  •   有一些经典文章
  •   一直想买这本书,没失望。老师写的很好
  •   很有深意的一本书,需要有文化底蕴再阅读
  •   其实他这个研究我不是很喜欢
  •   收藏学者解读文献,帮助了解那个年代的人和事
  •   我喜欢海外汉学名家的名作。
  •   许君因对郁的硏究而列座副教授,可见当年颇有成就。
  •   太好了,语言很赞!
  •   推荐阅读啊,很给力
  •   许老师的作品必须支持!
  •   别人推荐的,买了一套,还没开始看,但感觉很不错
  •   现在正在看的是《许子东讲稿》,先看完了《越界言论》,是在“铿锵三人行”以及院校讲演的文章,看了很过瘾,然后是《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这本,现在开始看《重读文革》,选取了50篇关于文革的小说来分析,还没看出什么意思呢,但是也会读完。
  •   太太喜欢许对张爱玲的评价,很好看.
  •   但张爱玲的相关内容只有七八十页。
  •   香港文学是与内地文学截然不同的一个领域。
  •   冲着第三本买了整套书,文学评论,不是这个专业的,看不太明白。
  •   许老师以前文章的汇集,如果以前都看过,就没有再买的必要了。
  •   没有时间可以不读,因为不读本书对你不会有什么影响。至少不会有遗憾。专业人士的事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看自己的感受哦。
  •   和最初想的不太一样,但印刷各方面都不错,要静下心来看
  •   没有徐子东的演讲好。
  •   通过<<锵锵3人行>>知道许子东, 文字也没有让我失望.
  •   买了很久 都忘记评论了 纸质很好 能看出是正品 至于内容 对于这方面有兴趣的 算得上是本好书~
  •   只读了其中的一篇,发现有很多术语,作为非文学评论专业的人,读起来有点费力,觉得像是在读符号学的东西。在上博听了许教授的讲座,并且第一个签了名,嘿嘿。因为是在许老师登电梯的时候遇到了,许老师比想象中的要高大,身高应该在1米八以上。(额,跟书无关。。。)
  •   还不错,有时间慢慢看。
  •   包装精美,还舍不得拆呢!
  •   好书值得一读 好书值得一读
  •   香港文学的一点点见解
  •   搞活动买的,比较划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