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子演绎化学之路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培富  页数:504  

前言

1949年以来,中国现代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科学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开始登上世界科学舞台,逐步与世界科学对接,并全面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正是积极吸取了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体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才使得中国科学在诸多方面迅速赶上了世界发展潮头。然而,中国科学技术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近代就已迈开了历史步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西学东渐的欧风美雨把西方科学体制带到了中国,而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主力军是海外学习归来的留学生群体。可以说,没有中国近代留学生的努力奋斗,就不会有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仅从西方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就有约2万人,他们学贯中西,成为中国近代科学文化建设的先驱者,把西方的科学教育体制文化、科学社团文化和科学研究体制文化逐步引入中国,在中国近代科学的本土化进程中,初步建立起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体制、科学社团体制和科学研究体制,使之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然而,就有关这段历史的学术研究来看,整体上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这是亟待开展的一个研究领域。张培富博士近10年一直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跟随我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之后,他选择了该领域的研究课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多在科学发展的微观层面(具体的科学学会、研究机构和高校理科院系等)或宏观层面(一般的科研体制、教育体制等)展开,在中观层面开展的研究比较薄弱。张培富博士选择“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这一中观层次开展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从“海归留学生群体”角度开展“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史考”就具有更多的新意和价值。这可以看做一个个案研究,而其研究方式与结论又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中观层次兼具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属性与特点,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具有拓展研究视野和方式的借鉴价值。

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海归化学留学生的奋斗史-本书制定了目前最完整的《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12个群体指标进行的量化统计与分析,运用完全归纳和集体传记的研究方法,在化学社团、化学教育和化学研究机构等方面开展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问题的研究.考察中国近代负笈海外的归国化学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化学的体制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通过对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追溯,提出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社会史研究和中国科学体制化建设的探索性见解。    本书适合从事科技史、科技哲学特别是中国近代科技体制研究的学者和学生参阅。

作者简介

张培富,男,1963年5月出生,山西阳城人。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学报》主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及化学化工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科技史和科技哲学的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

书籍目录

序导言第一章 中国近代化学家角色形成的留学生群体指标分析  第一节 留学生出国前的群体指标分析  第二节 留学生出国后的群体指标分析  第三节 留学生回国后的群体指标分析第二章 创建社团及期刊——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开端  第一节 留学生组建海外化学社团  第二节 留学生创建国内化学社团  第三节 留学生创办化学化工期刊第三章 发展高等教育——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重要依托  第一节 留学生带领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留学生创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体系  第三节 留学生鼎力支持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第四章 建立研究机构——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核心建制  第一节 留学生创设独立的化学研究建制  第二节 留学生创设高校化学研究建制  第三节 留学生创设企业化学研究建制第五章 取得标志性成就——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成果  第一节 留学生出版的近代化学经典著作  第二节 留学生发表的近代化学代表性论文  第三节 留学生取得的近代化工开创性成就第六章 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家角色形成的最高体现  第一节 中国首批国家科学院院士——100%的近代留学生院士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近代留学生为主体的院士  第三节 近代留学生最多的院士增选  第四节 最后增选的近代留学生院士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录A 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A1 负笈西方的先驱——宗教留学生  A2 走出研习神学的圈子——从留美开始  A3 洋务运动的深化——官费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A4 创办海军,加强海防——官费留学欧洲  A5 留学救国——东渡扶桑  A6 庚款留学——再启留美航船  A7 勤工俭学——奔向法兰西一  A8 民国欧美留学生——中国学术研究体制化之中坚附录B 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  B1 人选《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人员标准  B2 《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    B3 制作《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章 创建社团及期刊——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开端本章以B2为基础,选取3组12个指标对近代化学留学生进行量化的统计,进而对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群体的成长背景做出深度分析。本章的统计分析,一方面是从整体上审视中国近代化学体制中的化学家角色的特点,另一方面为后几章化学体制化的具体考察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数据。82共收录了377位中国近代海外化学留学归国人员,其中男性348位,女性29位,各占总数的92%和8%,男女比例的悬殊使男性化学留学生主导了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进程。第一节 留学生出国前的群体指标分析本节选择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出国前的出生年代、籍贯及出生地、受教育程度、出国年代、出国年龄等5个群体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一、出生年代情况分析从B2可知,中国近代海外化学留学生的出生年代横跨两个世纪100年。出生最早的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从神学留学到世俗留学转向时期的黄宽,他是1828年出生;出生最晚的是1929年出生的冀朝铸。有意思的是,作为中国近代海外化学留学人员中年纪最大者和最小者,回国后都没有从事化学职业,前者因为留学专业是医学,回国后终身从事了医学和医疗事业;后者留学专业倒是正宗的化学,但因为中国时局的特殊性,回国后走上了职业外交家的道路。我们之所以选择学医出身的黄宽作为中国近代留学生中第1位系统接受近代化学知识的人,是与西方的医药化学传统相关的,这在本书A2部分已有论述。西医的知识基础之一就是化学,学习西医,必须接受化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而在黄宽之前,中国近代留学生中还没有专门出国学习化学的人。

后记

我们从中国近代化学百年历史的起点开始思考,充满了好奇和信心,以饱满的热情追踪中国近代留学生的足迹,不惜力气地仔细搜寻他们在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框架内外的动作与身影。然而,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和研究视野的扩展,中国近代化学发展的轨迹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愈来愈呈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境况,研究者对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足迹追踪的步伐也愈来愈慢,历史的迷雾常常使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当初探索的信心和热情在不知不觉中消减,但又时常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此时,最能给予我鼓励和激情的是导师郭贵春先生。掐指算来,在郭贵春先生身边工作和学习已有10多个年头。20世纪90年代中期,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学科的积累处于突破发展之际。然而,人员不够齐整,办公和科研条件较差。在郭贵春先生的带领下,大家不计个人利益得失,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了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这个共同的崇高事业,齐心协力,努力工作,正常的8小时工作之外的加班加点和舍弃节假日休息成为平常事情。郭贵春先生不仅有渊博的学识、杰出的组织管理才干,更以高尚的品质激励着身边每一个人的工作热情,使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史能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1998年,山西大学获得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我有幸成为郭贵春先生门下的首批博士研究生之一,以一种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继续为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亲自经历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史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学科建设的高峰,不仅跟随郭贵春先生获得学识的长进,更得到人生的历练。导师宽广的胸怀、开阔的眼界、深邃的思维、大局的理念、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气质使学生终生受益。每当自己在博士论文课题研究遇到困难甚至产生畏缩情绪时,总能得到导师的激励和指点。导师高屋建瓴地指明前行的方向,特别是他给予了我最大的宽容和耐心,培养我保持失而复得的信心。否则,我难以创下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时间最长的纪录和博士学位论文字数最多的纪录。在这里,我真诚地表达对导师郭贵春先生的感激之情。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正是我在郭贵春先生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的修订稿。

编辑推荐

《海归学子演绎化学之路: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史考》适合从事科技史、科技哲学特别是中国近代科技体制研究的学者和学生参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归学子演绎化学之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已收到,快递员很NICE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