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正传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文史  作者:谢学钦  页数:311  
Tag标签:无  

前言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市)人。祖藉莱芜(今属山东)。公元1082年(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生于章丘明水(今为镇名),或洛阳(今属河南)其外曾祖父王拱辰宅园。卒年不详。考相关志书史料,当在公元1147年(南宋绍兴十七年丁卯)以前去世,享年60余岁。父亲李格非生于二世仕宦书香门第,北宋著名学者、古文家和文学批评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是北宋名臣、文学家王拱辰的孙女,亦善文。由于家学渊源和时代环境等影响,再加上博学多记,文思敏捷,故“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她的生活、思想和创作,以靖康之难(1126年底)为界,分为前后时期。四岁后居汴京(今河南开封)。婚前生活比较自由幸福。此时,不但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昨夜雨疏风骤”,以及《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等曲子词佳作,还有《词论》与《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等“忧患得失”之作。20岁时她与21岁的赵明诚结婚。尽管夫妻恩深爱重、志同道合,但丈夫还是太学生,每月只有初一月半才能请假回家,以“文学”及第后为京官又沉溺金石,就是因为父亲宰相赵挺之狱事而屏居青州(今属山东),他也长年累月四处游山逛寺搜集碑刻文物,而将妻子晾在家里。然而,李清照的文学创作也因此充满蓬勃生机,题材绚丽多彩,名作婀娜多姿。如,描写卖花女艰辛生活的《卖花声》(“约素小腰身”),反映科举失意给家庭带来灾难般祸害的《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表现人间天上牵牛织女离情别恨难穷的《行香子》(“草际鸣蛩”),折射朝廷朋党之争给社会给人民带来无限苦楚的《生查子》(“年年玉镜台”)、《碲人娇》(“玉瘦香浓”),歌颂人间爱情生活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等。体裁也摇曳多娇。如,咏物词《多丽》(“小楼寒”),节俗词《醉花阴·重阳》,祝寿词《新荷叶》(“薄露初零”),哲理词《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浣溪沙》(“髻子伤春慷更梳”),以及闺怨词《点绛唇》(“寂寞深闺”)、《怨王孙》(“梦断”)、《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等。较为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却在明诚起知莱州、淄州时期(112l-1126年)。

内容概要

  一代词宗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女作家、词学批评家。她坎坷多话的生活经历令人拍案惊奇。这部传记通过发掘史料赏析作品,全面如实地勾勒出李清照曲折的一生,包括她的生活、创作、思想、爱情及其与时代或现实的关系,匡正了历代相关评论中的种种错误和不实之词,也对历史之谜进行了新的诠释,它是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和研究才女李清照的一部最佳读本。

作者简介

谢学钦,1946年6月生于福建省福清。祖籍福建省闽侯。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有职称主任记者。发表过诗词曲、散文、文学评论、文学研究和闽浙粤历史地理研究等作品100多万字。其中有《福州文学史话》、《冰心年谱初稿》、《南唐二主新传》,小说《村口》,游记《枯木庵记》、《登华山记》、《观壶口记》,神话故事诗《鲤鱼山》,文学评论《“自我”剖析》、《大墙后面》,学术散文《武夷山(崇安)为秦九江郡地辩》、《漳州为秦南海郡地考》,以及《古罗江县再揭秘》等。传略人载《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华作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世界华文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等40余部辞书专集。

书籍目录

序楔子 靖康之变第一章 令椿李格非第二章 哪位王氏为亲娘第三章 出生何处祖籍倒是莱芫第四章 儿童时候第五章 少年时期第六章 及笄后第七章 《词论》第八章 出嫁前第九章 鸳侣赵明诚及其家人第十章 新婚孤鸾知为谁苦第十一章 在崇宁党锢的岁月里第十二章 公公赵挺之的浮沉第十三章 何须更忆泽畔东篱第十四章 屏居乡里十年第十五章 相守莱淄第十六章 复知江宁第十七章 朗君骑鲸建康第十八章 追随帝踪第十九章 流寓杭州 第二十章 病危被迫招接脚 ……附录 李清照年谱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令椿李格非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生于宋仁宗庆历、皇祐年间(1048-1053年),字文叔,今山东地区人。少时就“俊警异甚”,很有才华。熙宁五年(1072年)发解(明清始称举人),时二十岁左右。过了四年,登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第。从时间上看,正是宋神宗在王安石的支持下,从熙宁四年(1071年)至元丰二年(1078年)间,掀起的北宋第二次兴学高潮,史称“熙宁、元丰兴学”。这次兴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整顿太学和州县之学。熙宁四年,诏令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州县,普遍建立学校。王安石认为:“古之取士,俱本于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宋史》第一百五十五卷《选举志一.科目上》)。于是,整顿学校教学,以《易》、(诗)、《书》、《周礼》、《札记》为教本,征求各路“经术行谊”之士为教授。当时对这些教本的解释,是以唐代学者孔颖达编纂的《五经正义》为准。这本书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兼顾到各学派的不同观点,但几十字的经文常常会有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字的注释,读书人不胜其烦。因此,王安石重新阐释《周礼》,删去繁琐的旧注,着眼于现实需要,名为《周官新义》,同时由他的儿子王雾和知制诰吕惠卿等人一起诠释《诗》、《书),合称为《三经新义》,以代替唐代宗时规定的《五经正义),并在神宗的准许下,于熙宁八年作为学生必读教材,颁布各路学校。整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取消以诗赋声病取进士,以记诵默写试明经的传统科举考试。

后记

我熟悉李清照是在“文革”后期。那时候青年的思想也相当活跃。有的人已“梦见”会恢复高考,就找出数理化课本,花言巧语地欺骗别人,以便能安静地躲在床头田边公开复习,而我却在1973年被派往闽东一个山坳坳初中班,协助“复课闹革命”。寒暑假返乡,又想方设法享受“县团级”以上干部的待遇,贪婪地传阅由新华书店发行,“凭票供应”的国外最新出版的文史哲等读物;偶尔也有恻隐之心,设法帮助那些在“破四旧”后蒙受厄运的“封资修”作品,结束四处逃亡的苦难生活。于是,我能与知青同好一起,传抄或修改、扩写《海盗》、《梅花党》、《第二次握手》等无名氏手抄本;也能和革命作家争论鲁迅、茅盾、胡也频及“革命样板戏”,或《沙器》、《白轮船》、《华丽家族》、《为祖国而战》、《叶尔绍夫兄弟》,乃至《飘》、《巨人传》、《十日谈》和《基督山恩仇记》等一大批作家和作品;还能与“封建余孽”讨论中国古典读者诗词,讨论柳永、金圣叹,讨论《花月痕》;甚至与“假洋鬼子”探讨印象派、象征主义、立体哲学,还有什么“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放体系”等等。争得脸红脖子粗力气也没了,大家就靠在椅子上,信誓旦旦说将来要把这些看法都写出来,不可能出版,就藏之名山,传之后代。我当时的“宏伟计划”之一就是想写《福建文学史》。在搜集资料时,竟然发现江淹、范缜、顾野王、张九龄、柳冕、罗隐、韩偓、曾巩、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一批大作家,都来过八闽并留下一些佳作;李白、李商隐、李理璟、李煜等人,没有到过福建,却也有一些与闽地有关的作品或遗闻轶事。就这样,后来“文学史”没写成,而我却喜欢上他们,其中某些人的“档案材料”还相当齐全。

编辑推荐

《李清照正传》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由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清照正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研究李清照的好书,值得一看
  •   才女一个.
  •   在学校借的。很喜欢。不小心弄丢了。买一本还给学校
  •   女儿一直要买的,比较喜欢这个人物。
  •   我也是姓谢的,作者可以说是我族现眼之人。说了那么多说,胡说八道的话。难为他了,这正传和陈祖美老师所撰的<李清照传>有同工异曲之妙---除了断想臆猜外,就是乱说一通。不过,此书倒是可以一看,里面也提供了不少详实的历史资料。
  •   就是有些枯燥
  •   唉,拿到书一看,不是我想像中的。
    我要的是传记啊,正传有写成这样的,也算是服了。
  •   不知道再讲什么,不过有一点可以看懂,好复杂
  •   明明我定的是后唐二主新传、也就是李煜的。
    结果来了本李清照的一刚、莫名其妙嘛
    上网来查么 居然订单上也变成这个了。
    算撒意思啦、没货么没货类。
    有必要这样乏。哪怕是先通知我一下捏。
    自说自话就换掉了一刚,,
    旁旁我么也是你们当当的老顾客叻。
    就这样砸你们的信誉咯、那下次不来了。
  •   东扯西拉,絮絮叨叨。引号、书名号、括号点百分之七十,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专拾掇前人文句以为点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8页)”所引内容没有什么文化价值;更要命的是,所引用的绝大部分并不是李清照本人的作品,引用所要说明的也不是李清照的什么。因此,本书题目不应该是“李清照正传”,而应该叫“作者古文知识大杂烩”。
  •   不是在写李清照,而是在批评其他人写的,十分不好
  •   书的内容还好,但装订很差,出现了大量页码颠倒的的现象。
  •   感觉再看文学研究,且作者参杂了个人情感,不符合想简要了解李清照生平历史的初衷
  •   从李清照家族史开始写,未免太罗嗦,一大堆符号,像是凑字数,分析李清照不透彻,像是流水账,反正就是不好,没什么用,不如看百家讲坛好
  •   相当不错的一本关于李清照的传记,很喜欢。内容详实。作者的文笔也不错。书的装潢我也喜欢。
  •   李清照正传
  •   凄婉,才华横溢的一生
  •   可读收藏
  •   千秋词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