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闲谭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张国凤  页数:285  
Tag标签:无  

前言

  从历史上看,每当国家富庶、人民安居的时候,就会出现国民崇尚文化、回顾历史的热潮。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民经济条件的好转,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与日俱增。“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百家讲坛”的走红,就是这种社会需求的集中体现。  然而在这样的热潮中,并不是没有值得忧虑的问题。比如既然要弘扬国学和传统文化,那么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摆在人们面前:是不是所有的古代文化遗产都需要继承弘扬?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怎样来、谁来区分和认定这精华和糟粕?其次,对于社会上大多普通人来说,这些已经认定的经典和精华的接受和消化是否存在障碍和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障碍和问题?  显而易见,在这样的社会需求环境下,从事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既要担负起甄别厘定传统文学和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任务,又要承担为社会大众接受古代文化遗产扫清障碍的任务。这两大任务的结合,就是我们这套丛书面世的初衷。我们的基本设想是,利用古代文学研究工作者专业知识上的优势,来弥补和满足社会上普通读者在阅读文学名著时克服各种困难障碍的需求。

内容概要

《红楼梦》是极写实的,它“把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与此同时,《红楼梦》又在极写实的描写中渗入了极虚极幻的文字。小说第一回太虚幻境的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不但告诉读者,那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都是瞬息荣华,都是假象幻影,都是不值得追求、不值得留恋的东西;而且提醒读者,作者的艺术手法,也是一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真而又假、假而又真的典型化手法。    《红楼梦》中高度典型化的手法,暗示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作者对于贾府衰败的政治背景的有意淡化和回避,使《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研究中,处处都是谜。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从未看到一部作品,有《红楼梦》这么多的谜。这些谜涉及《红楼梦》的方方面面。首先,《红楼梦》是谁作的?这里又有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区别。前八十回是否曹雪芹所作?是不是曹雪芹根据他人所作《风月宝鉴》改编而成?后四十回的作者是谁?关于《红楼梦》的著作权,已经是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红楼梦》的创作有没有政治背景,它和曹家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兴衰是什么关系,这又是一大堆问题。《红楼梦》的版本,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身份,也是一个巨大的乱线团。曹雪芹替书中很多人物究竟安排、设计了什么样的结局,这又是一大堆难解之谜。围绕着《红楼梦》和曹雪芹的无数的谜,往往上下钩连,左右纠缠,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分割开来进行独立的研究。曹雪芹的生平之谜,勾连着《红楼梦》文本之谜,作者的谜牵扯着版本之谜,前八十回牵制着后四十回,后四十回纠缠着前八十回,大谜中套着小谜,情况极为复杂。对于《红楼梦》和曹雪芹研究中的无数的谜,红学家们不畏艰难,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可是,这儿所谓的“辉煌”,并不是说,有关《红楼梦》和曹雪芹的无数的谜,已经一一得到了解决;也不是说,其中的大多数已经有了令人满意的答案。所谓的“辉煌”,指的是,我们已经弄明白,围绕《红楼梦》和曹雪芹,究竟有多少大大小小的谜。至于谜底是什么,那还有待于新材料的发掘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至今为止,有关曹雪芹的研究,还是一片假设之林,没有一份答案不引起争鸣,没有一种解释不需要商榷。有些谜好像解开了,但一有风吹草动,便又动摇,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努力。

作者简介

张国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博士生。1988年至北京图书馆.曾任善本部主任。1993年至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撰有《太平广记版本考述》、《漫说三国》、《漫说儒林外史》、《话说金瓶梅》、《话说红楼》、《话说西游》、《话说聊斋》、《传统的困窘——中国古典诗歌的本体论诠释》、《公案小说漫话》、《浮世画廊——儒林外史的人间》、《儒林外史试论》等著作。

书籍目录

人物解密 贾宝玉的原型是谁? 贾宝玉为什么要出家? 黛玉的世故 宝玉的“作践”庄子 从《菜根谭》说起 风流灵巧招人怨 袭人的结局 香菱扶正并非雪芹原意 谜中之谜的元春之死 才自精明志自高 独卧青灯古佛旁 众说纷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今生偏又遇着他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探卿声口如闻 为什么叫生母为“姨娘”? 霁月光风耀玉堂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机关算尽太聪明 更那堪梦里功名 秦可卿之死 宝玉和宝钗的婚姻合法吗? 宝钗后来是否改嫁了贾雨村? 湘云是否宝玉的续弦? 贾母是木石前盟的拥护者吗? 清客、帮闲和篾片 《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意蕴探幽 接驾与贾家的盛衰 宁国府写的是苏州李煦一家吗? 《红楼梦》的用意是反满吗? 《红楼梦》是“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吗? 《红楼梦》究竟有无政治背景? 葫芦庙大火的真实含义 弃而不用的书名《风月宝鉴》 ……艺术揽胜余味点滴

章节摘录

  人物解密  贾宝玉的原型是谁?  喜欢《红楼梦》的人,都会对这样一个问题产生兴趣:贾宝玉的原型是谁?  有人说,贾宝玉的原型是纳兰性德。这种说法当然不是毫无根据的。将《红楼梦》里的这位怡红公子和纳兰性德比较一下,还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呢。纳兰性德生于1654年,他的父亲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大学士明珠。明珠家的权势比《红楼梦》中的贾府有过之而无不及。权倾朝野,势焰薰灼,确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纳兰性德从小也是生活在珠翠环绕、锦衣玉食的温柔富贵乡里。看他的诗词,也很有点脂粉气。纳兰性德虽然二十三岁就中进士,官封一等侍卫,但他视功名权势如敝屣,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为牢笼,不到三十岁就写下“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的诗句,产生了“海鸥无事,闲飞闲居”的超尘出世之想。从他的气质来看,风流倜傥,缠绵哀怨,多愁善感,也颇似宝玉。从他的《渌水亭杂识》来看,他的学问也很广泛,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无不涉猎。较之宝玉不相上下。据《海沤闲话》(阙名)上说:  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宿因。会遭闱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一见彼妹。而宫禁森严,竞如汉武帝重见李夫人故事,始终无由通一词,怅然而出。  按照这一浪漫故事,与纳兰有婚约的这位女子就是黛玉的原型,而纳兰披袈裟冒充喇嘛,也就影射宝玉后来出家当和尚。又有人查了进士题名碑,说纳兰“中康熙十五年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进士”,而贾宝玉是乡试第七名举人。这些猜测,乍一看去,也有根有叶,似乎言之成理;仔细分析,却难以成立。纳兰虽性情澹泊,但“留心当世之务,不屑以文章名世”。他在诗词中曾吐露自己的志向:“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_洗。”宝玉不爱读经书,纳兰却在徐乾学的帮助下,刊成了卷帙浩繁的《通志堂经解》。清初诗人之中,善于言愁赋情的,大有人在。纳兰性德冒充喇嘛入宫,去见所爱之女,此事不见史传,恐怕是好事者所杜撰,和宝玉的出家而去,悬崖撒手也不能相提并论。  关于贾宝玉的原型,另一种影响很大的说法是王梦阮、沈瓶庵合著的《红楼梦索隐》提出来的。王、阮认为,宝玉的原型就是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即爱新觉罗·福临。据说《红楼梦》所讲宝玉和黛玉的故事,就是影射顺治和董鄂妃的故事。董鄂妃据说就是明末的秦淮名妓董小宛。据王、阮的索隐,董小宛本系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清兵入关南下,被清兵裹挟北去,入宫成了顺治宠爱的妃子,即所谓鄂妃。不久,小宛抑郁而死。顺治悲痛不已,去五台山落发为僧。

编辑推荐

  《红楼闲谭》解密人物悬疑,细说前因后果,为你展现不为人知的名著真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楼闲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可读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