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考论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裕民  页数:419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我继《宋史新探》(1999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之后出版的第二部论文集,收入我近年来研究宋史的论文四十篇,有论有考,故名考论。大多已经发表,有几篇则是首次面世。  我的学术路子受老师的影响很深,上大学时,受徐规师的影响,注重考据。当研究生时,又受邓广铭师影响,在考据的基础上注意宏观研究。刚入学,邓师就告诫我:在学三年,好好写一篇毕业论文,不要发文章。我当然完全听从师教,但内心对不许发文章不甚理解,后来才悟出其中道理:发文章,精力必然分散,不能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写不好,怎能做好学问呢?时下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与忙于发表应景文章有关。急功近利,得不偿失。  我近年来主要关注宋史上的重大问题,甚至视为定论的问题,对它作新的评估。例如,“积贫积弱”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成为宋朝的代名词。我以为,将宋史定位为“积贫积弱”,对宋朝是不公平的,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宋史的正确认识,我写了《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推翻这一成说。从经济上说,宋不但不贫,而且是古代经济高度发展的王朝,这一点现在比较容易被学者所接受。但说宋不是“积弱”,有人以为我非要说宋在军力上比辽、金、元强,这是一种误解。我完全承认,在军力上宋略弱一些,问题在于:不能把“弱”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它与辽、金长期对峙事实本身足以表明,军事实力基本上相当,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双方发生的战争,也并非宋方每战必败,说“积弱”并不确切。把“积弱”作为宋的特点,或对宋的定位,更不妥当。因为要这样定位,仅仅和辽、金、元比较是不够的,还需要和中国古代其他王朝作对比,需要和同时代的国际上所有国家作对比。而对比的结果只能推翻这一结论。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历来被全面肯定,因而新政的中止,使宋仁宗和吕夷简备受指责,而我在《范仲淹变法新论》一文中则认为:范仲淹的澄清吏治,过于理想化,是不现实的,碰壁后中止新政是正确的选择。中止以后,宋不但没有陷入困境,反而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期,出现了庆历之治和嘉祜之治。  对于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如王安石变法,我从考察其实施变法的途径着手,发现其负面影响甚大,北宋晚期的政治腐败与此有密切关系。

内容概要

本书对宋史研究中的主流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如否定了宋代“积贫积弱”说,指出了范仲淹新政的不足、王安石变法的负面影响,否定了杨业绝食而死说,肯定了宋徽宗的一些政绩,确定了范仲淹生母谢氏身份不是妾、《禹迹图》的作者不是沈括、历史上的高俅并不像小说中那么坏(高衙内是小说的创造)、“东窗事发”的典故原本是“西窗事发”以及状元、榜眼、探花之称是怎样演变而来的。    本书对宋代的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全部年谱和诗话、新出版的《全宋词》、《全宋诗》等做了研究,并辑录了一批新发现的宋代诗、词,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本书可供历史研究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文史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李裕民,1940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崇德县崇福镇(今属桐乡市),1959年入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师从宋史专家徐规教授研读宋史,1963年全国首次公开招收研究生时,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师从宋史权威邓广铭教授研究宋史。毕业后,至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1973年在《考古》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我对侯马盟书的看法》,1978年在历史系创办考古专业。1986年晋为教授,先后培养宋史、古籍整理、道教史研究生若干名。1990年赴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合作研究,发现已佚的司马光日记,赢得国内外学术界好评。又与日本、欧美学者共同创办国际学术刊物《中国史学》,在东京出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后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攻宋史,兼及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地方史志等,著有《四库提要订误》,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四库提要订误》增订本。另著有《宋史新探》、《司马光日记校注》等十几种书,主编《道教文化研究》、《北朝研究》,辑录山西古代地方志200多种,成《山西古方志辑佚》一书,被学界评为“无论是种类还是字数,都是迄今卷帙最大的古方志辑佚之书”。发表《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从王安石变法实施途径看变法的消极影响》、《范仲淹变法新论》、《吕洞宾考辨》、《宋人著作辨伪》、《北朝家谱研究》、《古文字考释四种》、《战国文字研究》、《楚方言初探》等200余篇论文。

书籍目录

自序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宋代冗官问题新论范仲淹变法新论从王安石变法的实施途径看变法的消极影响乌台诗案新探两宋宰相群体研究唐代州制是如何演变为明代府制的——宋代地方行政建置研究山西人才何以从北宋开始跌向低谷?——试以考据与计量相结合的方法揭秘杨家将三题杨家将疑难问题考辨宋太宗曾尊称神宗考李成生平与家世考范仲淹家世考再谈范仲淹生母谢氏的身份问题——答李丛昕先生司马池的一生及其对司马光的影响论禹迹图的作者不是沈括宋徽宗二题历史上的高俅及其子弟宋江馀党二次造反考——史斌与宋江事迹新探“东窗事发”原本是“西窗事发”——“东窗事发”典故探源陈尧佐与王大宝通判不始于宋两宋潮州知州考宋代官制丛考——《宋代官制辞典》补状元榜眼探花考宋人著作辨伪长编并非谦称《中兴政要》研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订误《舆地纪胜续编》研究宋年谱编年考证宋诗话编年考证《全宋词》考补《全宋诗》辨误对《全宋诗补榷正》的几点辨证也谈求真务实严格律己——答张如安、傅璇琮对《全宋诗》订补的批评《全宋诗》补《全宋诗》续补《宋诗话辑佚》补遗司马光《手录》辑佚二则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沈括的《守令图》包括“大图一轴,高一丈二尺,广一丈;小图一轴;诸路图一十八轴”。大图是全国性的地图,所绘为“天下州军府监县镇”。小图是大图的简编,除了比例缩小以外,也许还精简了一部分内容,如镇可能会删去。曹婉如推测县也被删去,这不可能,宋代继承秦以来的郡县制,行政制度为州县两级制,州、县设知州、知县,相当于古代的郡守、县令,因此图名称作《天下州县图》或《守令图》。倘若省去了县,名实就不符了。十八轴诸路图相当于今天的分省图,内容应比全图更详细。宋代的路是中央派出机构,不是基本行政单位。宋初分天下为十五路,仁宗又分为十八路,熙宁五年以后陆续增加到二十三路。沈括作“诸路图一十八轴”,显然仍以熙宁五年前的十八路为准。至于“废置郡县”的情况,则“据臣在职日已到文案为定”。换言之,地名变迁的下限为元丰五年随州安置之前。由上面所说,可推测沈括之图的体例至少有下列几条:所绘内容为天下的“州府军监县镇”。绘制的是当代地图,地名变迁的下限为元丰五年。  “禹迹图”上注:“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从图上看,既有大量今地名,也有古地名,如夜郎、儋州、珍州、鲁望川等。图中绘有州郡名,但无县镇名。  我们再退一步设想一下,假如沈括之图体例与“禹迹图”相同,会不会绘成现在这幅“禹迹图”的样子?在沈括之前不久,即熙宁四年至六年,宋神宗命赵彦若绘制成天下州军监县镇地图。沈括以此图尚有“未全具”处,因而要求皇上同意借公家的“图经、地图等图草”,修成更“精详”的地图,可以想见其州县名不会漏书一个的。然而“禹迹图”中州一级的地名已多漏略,如广南东路的惠州,广南西路的钦州,河东路的宁化军、岢岚军、威胜军、平定军等,均未绘上。  假定沈括所绘为“古今州郡名”,他必然会在同地点旁一一注明其今古不同的名称。这里不妨举一个旁证,宋高宗绍兴年问印制的《十五国风地理之图》,即为古今地名对照图,图中古地名下均注今地名。如曲沃下注“今闻喜县”,晋阳下注“今太原府晋阳县”,仅有地名者则称“今福建路”、“今江南东路”,古今相同者则直称其名,不加“今”字,如“泰山”。此图绘制水平不高,尚能自遵其例,古地名下注今地名。而“禹迹图”呢?算它当代地图,却有古地名;算它古今对照的历史地图,却没有一处互相对照的。

编辑推荐

  《宋史考论》是宋史研究专家李裕民先生的个人论文集,内容涉及宋史研究中的许多政治制度、历史事件和人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宋史考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