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梁雪松  页数:236  

前言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把古代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的国际陆路大通道。除大量的丝绸贸易外,中国的桑蚕、火药、指南针、冶铜术、造纸术和印刷术等技术也通过此路传人中亚、伊朗、罗马等地;西方及中亚的物产和文化,如佛教、景教(基督教的一支)、伊斯兰教、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音乐、美术等也经此路传人中国,并通过中国传人朝鲜、韩国、日本等国。“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今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欧亚陆路经济纽带。最近10年来,我国与中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活力。以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也十分关注“丝绸之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经贸和文化上的交流,并积极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2007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启动了“丝绸之路,,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时,“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也已进人实际工作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国际级、潜力型的旅游精品线路,受到了中国、中亚五国、俄罗斯、欧洲等一些国家的高度重视,“丝绸之路”旅游潜力无限。而国内外关于古“丝绸之路”的研究亦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特别是西方学者对此研究更是乐此不疲,我国一些学者也倾注于古“丝绸之路”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深人分析后发现,从历史层面关注“丝绸之路”兴衰史的研究较多,从现代层面重视其复兴之路的研究则较少;从单一学科的研究较多,从综合角度的研究较少;从区域的研究较多,从联合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少;从交通角度的研究较多,从旅游开发利用角度的研究较少;从单一线路的研究较多,从遗产廊道的研究较少。故丝绸之路研究还需要从可操作性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研究。可喜的是,梁雪松博士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分析将出版《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以丝绸之路区域为例》专著,该书必将在一些方面填补对“丝绸之路”研究的不足。梁雪松作为我国首次设立旅游管理博士点后第一批毕业的博士,其具有很好的优势。20多年旅行社从业以及旅行社总经理的经历,使其具有较好的旅游业界实践经验和素质;旅游管理学界求学,发表的20余篇旅游研究论文,又使其能很好地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在理论上获得提升。

内容概要

本书将理论探讨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全书共分九章,较系统地阐述了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相关理论和丝绸之路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战略和总体布局;设计了丝绸之路(跨国)旅游线路产品,并应用于实践,不但获得了旅游企业的好评,而且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本书可供从事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战略、丝绸之路旅游和跨国旅游开发的研究人员,旅游企业的外联人员,旅游产品设计人员,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文地理专业的师生参阅使用。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系统论理论概述  第二节 区域旅游空间演化的相关理论与运用..  第三节 遗产廊道理论概述第二章 丝绸之路“申遗”与区域旅游业大发展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历史及战略地位 第二节 丝绸之路“申遗”的实施及现实意义 第三节 旅游资源是丝绸之路的优势资源 第四节 旅游业在丝绸之路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 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第三节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第四节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业发展面临挑战 第五节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分析第四章 丝绸之路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第一节 人境客源市场分析 第二节 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第三节  丝绸之路地区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第四节 丝绸之路入境游客旅游行为分析研究 第五节 丝绸之路“文化边际域”中跨文化的东西方旅游者行为比较 分析第五章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 第一节 政府主导型旅游开发战略 第二节 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战略 第三节 旅游名牌和精品开发战略 第四节 城市带动区域旅游业开发战略 第五节 文化带动旅游核心竞争力开发战略  第六节  “后发跨越式”开发战略第六章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总体思路与行动基点  第一节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总体思路  第二节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机制  第三节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行动基点第七章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总体布局  第一节 空间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结构模式第八章 丝绸之路各省区旅游开发空间结构与发展重点 第一节 陕西省旅游开发空间布局与重点 第二节 甘肃省旅游开发空间结构 第三节 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开发空间布局与重点 第四节 青海省旅游开发空间布局与重点 第五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开发空间结构第九章 丝绸之路旅游线路设计开发及应用 第一节 丝绸之路区域旅游线路设计分析 第二节 丝绸之路旅游线路的开发应用参考文献附录 附录一丝绸之路主要旅游资源 附录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世界遗产一览表 附录三丝绸之路部分现代与古代城市名称对照表 附录四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市场调查表后记

章节摘录

4.青海(1)文化旅游产品建设。挖掘整理开发昆仑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高原文化等内涵。重点打造河湟、青海湖、江河源、昆仑、热贡五大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充分展示这五大地域特色文化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树立青海地域文化旅游品牌。(2)生态旅游产品建设。生态旅游项目是青海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我国最佳的观鸟基地青海湖鸟岛、黄河、长江以及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闻名遐迩的无人区可可西里和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均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旅游者来此探险和考察。可开发多种生态旅游产品,如高山、高原生态旅游,高原草原生态旅游,大江大河源头生态旅游,奇异高原盐湖景观生态旅游,高原湖泊生态旅游,高原湿地生态旅游,高原观鸟生态旅游,高原珍稀野生动物观赏生态旅游,华夏文化源流探访生态旅游,藏文化生态旅游,土族和撒拉族文化民俗生态旅游等。(3)宗教旅游产品建设。青海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吐蕃的要道,因此其文化受到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以及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加之青海民族众多,宗教的文化底蕴也非常浓厚。位于湟中的塔尔寺是“宗喀巴”的诞生地,是广大黄教信徒朝觐的圣地,藏传佛教旅游产品对中外旅游者有极强的吸引力。(4)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建设。青海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省份,其中土族、撒拉族是青海所特有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应开发、整理、完善青海“花儿”、玉树歌舞、土族“安昭舞”、那达慕、赛马会、藏戏等民俗风情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对广大游客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5)青藏线旅游产品建设。在长达1956千米的青藏铁路沿线集中了藏区丰富的旅游资源,这是青藏高原的一条金腰带,其组合而成的旅游线路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因而要加强与西藏自治区的协作,充分展现青藏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雄浑的山河、丰富的高原生态、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宗教文化。以西宁、格尔木、拉萨三个城市为结点,以青藏线为主线,将青藏线与吐蕃线结合开发,形成青藏吐蕃旅游环线。总之,青海旅游产品开发的定位是以青海特色旅游资源为依托,择优开发有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专题旅游与特种旅游,增加旅游的参与性、知识性,努力发展专题旅游,使观光、度假、购物、商务和文化型与探险型旅游有效结合。

后记

面对一个个如此复杂而繁多的问题,写作研究远比想象的要艰难得多。但当我开始提笔撰写最后这篇后记时,我思绪万千,期间的感悟和收获难以言表。作为已经在旅游一线从事实际工作20余年的我来说,进入旅游研究领域是我的夙愿,如何将旅游的实践经验与旅游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是我最大的愿望。而使我的夙愿和愿望得以实现的就是李天顺、马耀峰教授,是他们开启了我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他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研究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给了我研究的方向和目标,给了我深刻的启迪。感谢丝绸之路沿线各地有关政府和企业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他们给我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写作。尤其感谢酒泉国旅的高学智经理、新疆中信国旅的娄辉经理等,他们为我的调研工作给予了大力协助和无私帮助。对所有曾经指导、帮助和关心过我的老师、学友以及家人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使用过的大量文献资料的作者们,他们给予了我许多的参考和借鉴。感谢培养我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使我有机会能够在校期间对旅游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本书的写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给予出版资助的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正是该院的支持才使著作得以出版。

编辑推荐

《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以丝绸之路区域为例》特色:资料、数据翔实。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统计,充分反映了以丝绸之路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旅游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大量新数据。内容、观点新颖。详细分析了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发展的现状,论证了“遗产廊道”带状区域旅游合作的最佳模式,界定了“龙形丝路”的概念。理论、实践结合。全面阐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运用作者20余年旅游一线实践经验。总结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区域旅游产品和线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内容过于简单,但是数据比较有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