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地理论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小建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浓厚计划经济背景中成长的中国经济地理学,在20世纪下半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比较关注和侧重于国家和大区域等相对宏观尺度的研究,如流域规划、资源调查、区域发展与规划、重大项目的战略布局、地区工业布局、国土整治与开发、国家或地区农业区划等。这些研究较好地与国家和区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得到了各级政府及决策者的认同,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这种国家决策咨询的实践活动和大量科学研究基础上,中国经济地理学家进行了相关理论的总结和凝炼,发展了具有宏观特色的经济地理学。  相对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中国经济地理学对经济活动参与者(个人、企业、农户、非政府机构等)微观视角的相关研究则比较薄弱。西方经济地理学20世纪以来形成的微观研究方向并未很好地在我国发展起来,小尺度的微观区域分析或点位分析也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重宏观尺度研究而轻微观尺度研究的状况在形成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特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经济地理学者与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家的对话与交流。微观研究相对薄弱的状况,应该引起国内同行学者应有的关注,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微观个体(个人、企业、农户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缺乏对这些经济活动基本单元的关注和研究,不宜于很好地揭示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机理。  微观研究比较薄弱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宏观是微观的综合,宏观尺度的研究离不开对微观尺度地理事实的了解。尤其是在地理过程、区域发展动力、内部运行机理的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剖析更具意义。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构建中,国际学术界通过微观层面的精细研究,建立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等古典区位论。在中国特殊的背景下沿着这一途径深入探究,可望在微观经济空间理论发展上有所建树。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九章。第1章绪论,基于中国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揭示农户研究在农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农户地理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第2章农户农业生产空间研究,在对杜能农业区位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从农户视角分析在中国背景下耕作地块的决定因素和农业生产的空间特征,形成微观的农户农业区位理论;第3章农户工商业活动空间研究,基于我国农户工商业活动的特征,分析不同环境作用下农户从事工业活动、旅游产业活动和文化产业活动的空间结构;第4章农户务工空间研究,从农户务工特征着手,采取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农户务工的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务工区位模型进行验证;第5章农户居住空间研究,阐述农户居住空间的类型和演变,从村域内和村际间两个层面分析农户居住区位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第6章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地理研究,界定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内涵与评价指标,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自主发展能力与农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揭示地理环境对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影响;第7章农户对外部影响响应的地理研究,从内涵界定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入手,分析农户对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等外部影响的响应能力;第8章农户群体经济空间行为的理论研究,在阐述农户活动的外部性与农户博弈的基础上,分析农户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农户经济组织的形成机理,进而研究农户群体行为与农区发展的关系;第9章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理论研究,划分农户与地理环境作用的类型,在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农户空间场和农户相互作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

书籍目录

自序第1章  绪论  1.1  中国特殊背景下的农户  1.2  农户与农区发展    1.2.1  农户的概念    1.2.2  农户与农区发展      1.2.3  农户研究在农区发展中的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西方研究文献评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评述  1.4  本书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农区地理研究框架下的农户地理研究    1.4.2  本书的研究框架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4.4  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第2章  农户农业生产空间研究  2.1  杜能农业区位论及其局限性    2.1.l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及其评价    2.1.2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发展与扩展    2.1.3  杜能理论在解释农户农业生产区位方面的局限性  2.2  农户耕作地块的决定因素    2.2.1  农户耕作地块分配的法律基础    2.2.2  均田承包制及其实施方法    2.2.3  土地流转造成土地使用者的更替  2.3  农户农业生产的空间特征    2.3.1  耕作半径较小    2.3.2  作物类型与地块适宜性相一致    2.3.3  劳动力密集型作物倾向于近距离地块  2.4  农户农业区位理论    2.4.1  前提条件    2.4.2  土地适宜性提供了农业生产区位的基本条件    2.4.3  生产距离影响农户农业生产区位选择    2.4.4  劳动密集度通过交通成本影响农业区位  参考文献第3章  农户工商业活动空间研究  3.1  农户工商业活动的特征    3.1.1  规模小且层次偏低    3.1.2  成本偏高    3.1.3  集聚化连锁化趋势明显    3.1.4  能人带动突出    3.1.5  兼业经营明显    3.1.6  环境污染严重  3.2  农户工业活动的空间结构    3.2.1  “离乡不离土”空间模式    3.2.2  “离土不离乡”空间模式    3.2.3  “离土又离乡”空间模式    3.2.4  “迂回发展”空间模式    3.2.5  空间形态呈现集聚性  3.3  农户旅游产业活动空间结构    3.3.1  旅游景区依附    3.3.2  客源市场依托    3.3.3  交通线路依赖    3.3.4  以村落为中心  3.4  农户文化产业活动的空间结构    3.4.1  农户文化产业活动的空间特征    3.4.2  农户文化产业活动的空间模式  参考文献第4章  农户务工空间研究  4.1  农户务工特征    4.1.1  务工者个人特征    4.1.2  务工农户特征  4.2  务工区位    4.2.1  务工距离    4.2.2  务工簇  4.3  务工区位影响因素    4.3.1  务工区位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3.2  实证研究  4.4  务工区位分析    4.4.1  务工距离的回归概率参数估计    4.4.2  务工方位的回归概率参数估计    4.4.3  务工地带的回归概率参数估计    4.4.4  务工空间类型的回归概率参数估计    4.4.5  务工城市类型的回归概率参数估计    4.4.6  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第5章  农户居住空间研究  5.1  农户居住空间的类型    5.1.1  按照布局形态划分    5.1.2  按照空间结构模式划分    5.1.3  按照组织功能划分  5.2  农户居住空间的演变    5.2.1  影响因素    5.2.2  阶段划分    5.2.3  演变机制    5.2.4  演变模式    5.2.5  演变趋势  5.3  农户居住区位选择    5.3.1  农户居住区位中的“居住场势”分析    5.3.2  村域“居住场势”背景下的农户居住区位选择    5.3.3  农户居住区位的村内拓展    5.3.4  农户居住区位的村际推进  参考文献第6章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地理研究  6.1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构成及模型    6.1.1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内涵    6.1.2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指标体系    6.1.3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指数  6.2  农户自主发展能力与农区经济发展    6.2.1  空间增长模型分析    6.2.2  数据获取    6.2.3  农户农业发展模型    6.2.4  农户非农业发展模型    6.2.5  农户非农报酬率模型  6.3  地理环境对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影响    6.3.1  地理环境衡量指标和影响模型    6.3.2  不同尺度下环境对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影响    6.3.3  环境对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影响的单项分析    6.3.4  影响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环境分析  参考文献第7章  农户对外部影响响应的地理研究  7.1  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1.1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7.1.2  农户对外部影响的响应能力分析      7.1.3  影响因素分析  7.2  农户的城市化响应分析    7.2.1  农户对城市化的主要响应    7.2.2  农户对城市化响应能力的差异分析    7.2.3  农户对城市化响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7.3  农户的工业化响应分析    7.3.1  农户对工业化响应的状况分析    7.3.2  农户对工业化响应能力的差异分析    7.3.3  农户工业化响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响应分析    7.4.1  农户对农业产业化响应的状况分析    7.4.2  农户对农业产业化响应能力及差异分析    7.4.3  农户对农业产业化响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农户的全球化响应分析    7.5.1  农户对全球化响应的状况分析    7.5.2  农户对全球化响应能力的测度    7.5.3  农户全球化响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7.6  农户对其他因素的响应分析    7.6.1  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响应    7.6.2  对医疗保障的响应    7.6.3  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响应  参考文献第8章  农户群体经济空间行为的理论研究  8.1  农户活动的外部性与农户博弈    8.1.1  农户博弈及纳什均衡    8.1.2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8.1.3  外部性与农户策略    8.1.4  帕累托改进    8.1.5  农户集群    8.1.6  农户创新搏弈及技术扩散    8.1.7  技术扩散进化动态  8.2  农户群与规模经济    8.2.1  农户群特征    8.2.2  农户群中的社会网络    8.2.3  农户群规模经济  8.3  农户经济组织    8.3.1  农户经济组织的内涵及特征    8.3.2  农户经济组织的形成机制    8.3.3  社会网络对组织内农户群体的凝聚作用  8.4  农户群体行为与农区发展    8.4.1  农户群体行为    8.4.2  农户集体行动困境与化解    8.4.3  农户群体行为对农区发展的影响      8.4.4  农户群体行为对农区发展影响的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第9章  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理论研究  9.1  农户与地理环境作用的类型    9.1.1  主动适应型    9.1.2  被动适应型  9.2  农户活动空间的场理论    9.2.1  空间场    9.2.2  农户空间场理论    9.2.3  农户空间场特点    9.3  农户互动理论    9.3.1  农户互动的主要类型    9.3.2  社会互动理论    9.3.3  农户互动的演变模型    9.3.4  农户互动与能量流动    9.3.5  农户互动效应的检验  9.4  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理论    9.4.1  生产要素理论    9.4.2  环境要素理论    9.4.3  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4 本书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农区地理研究框架下的农户地理研究  农区地理学(Rural Geography)主要把农村区域作为研究的客体,侧重于农村区域的地理综合研究,它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地理学分支。传统上,农区地理包括农业地理、农区空间上的人类活动组织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农区景观和土地利用等。20世纪末以来,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向,国际上农区地理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向。这些方向包括,后生产性农区发展、农业食品研究、农区问题的政治经济研究、农区经验及其理论分析、农区管制、农区文化的氛围、食品地理研究等。近年来,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经济学对农区的研究得到不断加强,并影响农区地理学的研究。社会学研究强调通过城乡差异的感知来建立农区理论,强调关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关注社会服务设施,农户也被强调作为农区研究的重要分析单元(李小建,2006)。  与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农区发展环境具有一些独特之处。比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民是国民的主体,农区发展对国家整体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农民身份对其空间迁移的束缚,农业土地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变化,传统文化对农户家庭的深远影响,区域差异巨大等等。这些独特之处为我国农区地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背景。农区地理学的研究应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农户)等研究主体。这些主体中,有些在中国地理学中得到较多关注,有些则长期被忽视。如,由于农业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农业地理学一直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除了结合国家需要,中国地理学家在农业区划、农业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等方面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之外,关于农业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也有诸多成果问世。关于农村的地理学研究,主要在聚落地理中有所涉及,但仍有众多侧面被忽视,如农村社区内的居住格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组织与乡村发展,农村社会结构等,而中国地理学关注最少的则是农民及农户的地理研究。农户作为目前农村的一个最为基础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消费单元,并没有引起地理学家的关注。因此,在全面发展中国农区地理学的进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农户地理学的研究。中国独特的农户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背景,为农户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2 本书的研究框架  农户地理可看作为对农区地理学的纵深研究,既不能像农区地理学把农村区域作为研究的客体,侧重农村区域整体的经济情况,也不能像农村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单纯的关注农户经济社会活动行为,忽视农户行为的空间性及与环境的关系。农户地理侧重于以农户作为研究客体,把农区(内外部)环境作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农户的空间行为、农户空间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本书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农户空问活动研究来分析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图1—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农户地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从微观视角研究地理学,国内比较缺乏。内容系统全面,从多方面研究农户或农村居民的行为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方法也较为独特,借用了较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足就是有些方面还不够详细与深入。
  •   对于农户经济组织和网络效应有独到见解
  •   书海可以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