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凌保东 编  页数:336  

前言

药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其系统性强、关联学科多、知识面广。随着生命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药理学学科进展迅猛。为了给我国高等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提供一本既继承我国药理学教学传统,又适当反映学科新进展的教材,受科学出版社邀请,川北医学院凌保东教授组织全国10余所医药院校教学、科研一线的药理学专家、教授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来源于教育部启动的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顺应了高等院校教材建设发展的新趋势。编写过程中,一方面遵循教育部提出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的原则,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顺应教育部提出的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精品教材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及时反映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成果。本书在保留经典教学内容的同时,也适当介绍了药理学的最新概念、技术与成就,以及比较重要的新药等;对与医学相关的药理学理论与机制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既体现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药理学教学与现代药理学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药理学内容,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教材在内容、形式上有许多革新之处:①作者根据药理学教学实际,结合多年教学、科研经验,以药理学“三基”为重点,在保证教材“五性”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取舍,做到内容新颖、材料精选、深入浅出,并适当反映了药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向及进展。②对一些章节进行了合并,减少了重复内容,如在总论中添加“新药研究开发”一章;将“传出神经系统概论”内容纳入相应的“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抗肾上腺素药”;删减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中枢兴奋药、性激素与避孕药、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等。③作者队伍年轻化;且均为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并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骨干。④教材读者定位明确、服务教学:适应高等医药院校5年制临床、预防、基础、口腔、麻醉、影像、药学、检验、护理、法医等专业学生使用。⑤排版印刷方面,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双色印刷、清晰醒目、品质优良。当前,高等医药院校、特别是人口密集的中西部地区的高等医药院校涌现出一批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在此背景下,本书特别邀请了四川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广西医科大学、三峡大学、北华大学、泰山医学院、辽宁医学院、天津武警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成都医学院的药理学专家、教授参与编写,由于他们对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有更为深入的体会,从而保证了本教材的高质量、高标准。谨以此文,权当为序,并予推荐。

内容概要

本教材为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共40章,编写中在继承我国药理学教学传统的同时,还具有以下特点:①在保证“三基”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简明扼要,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吸收本学科知识,减轻学生负担,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②对一些章节进行合并,简化层次。③减少重复内容,缩减篇幅;④具体涉及的章节做如下处理:在总论添加新药研究开发;将传出神经系统用药归纳为四章: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抗肾上腺素药,对传出神经系统概论不单独列章,其内容融入相关章节;有机磷中毒及解救药放在新增章节“中毒与解毒药”;钙通道阻滞药、肾素一醛固酮系统药理、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不单独成章;删减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中枢兴奋药、性激素与避孕药、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本教材主要供高等医药院校学生教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学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1章  绪言第2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4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第5章  新药研究基本知识第6章  拟胆碱药第7章  抗胆碱药第8章  拟肾上腺素药第9章  抗肾上腺素药第10章  麻醉药第11章  镇静催眠药第12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第13章  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第14章  抗精神失常药第15章  镇痛药第16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第17章  抗心律失常药第18章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第19章  抗心绞痛药第20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第21章  抗高血压药第22章  利尿药与脱水药第23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第24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第25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第26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第27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第28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第29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第30章  抗菌药物概论第31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32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多肽类抗生素第33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第34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抗生素第35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第36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第37章  抗结核病药与抗麻风病药第38章  抗寄生虫病药第39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第40章  解毒药中文药名索引英文药名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一般说来更重视对因治疗,但对诊断不明,或一些重危急症,如休克、心衰、脑水肿、高热、惊厥等,对症治疗对维持重要的生命指标,争取对因治疗的时间更为迫切。因此临床用药应根据病人的具体隋况,急则治标(对症)、缓则治本(对因)、或标本兼治的原则,妥善处理好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二)不良反应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是指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甚至有危害的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作用的延伸,一般可预知,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难以恢复的伤害称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如链霉素引起耳聋。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1.副作用(side dfect)是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反应。副作用一般较轻,多数是可逆性功能变化,副作用的原因是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广泛所致,当某些效应被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了副作用,故副作用具有:可预知、不易避免、随用药目的不同可发生转化。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较重,可预知,也是一种可以避免的不良反应。有时由于病理状态,遗传缺陷或合并用药使机体敏感性增加,即使治疗量也可出现毒性反应。短期内用药过量引起的毒性称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以损害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为主。长期用药体内蓄积过多而逐渐产生的毒性称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常损伤肝、肾、骨髓及内分泌功能。定期检查血液及尿液等有关生化指标,掌握好用药剂量,给药间隔及控制疗程,是预防毒性反应的重要措施。致畸(teratogenesis)、致癌(carcin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的“三致”反应属慢性毒性范畴,是药物损伤了细胞遗传物质所致的特殊毒性作用。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早期妊娠是致畸敏感期,必须避免使用致畸及可能致畸的药物。3.后遗效应(residtlal 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如服用长效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仍感困倦乏力的现象。4.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剧的反应,又称“反跳”。如久服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又急剧回升。5.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是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可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非肽类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成全抗原后,刺激体内产生抗体(一般7~10日),当再次接触抗原时即引起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常见于过敏性体质的病人。尽管发生率较低但对机体危害性大,一般不可预知,过敏反应的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反应程度与剂量无关。不同的药物、不同的个体其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症状轻重不一,轻则皮炎、皮疹、药热,重则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甚至死亡。一般停药后可恢复,再次用药可再次发生。防止变态反应的主要措施是全面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及熟悉可能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有些药用前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如青霉素、链霉素,皮试阳性者禁用。6.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指少数人因先天遗传性异常,而导致对某些药的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与药物固有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的程度与剂量成比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服伯氨喹或磺胺药后极易引起急性溶血。7.耐受性(tolerance)长时间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其出现一般较慢,程度较轻,如增加剂量亦可达到原有的药理效应,这种现象称耐受性。快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指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用药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如麻黄碱在静脉注射三四次后升压反应逐渐消失。这是由于其作用机制在于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当释放耗竭时即不再起作用。8.耐药性(drug resistance)反复用药后导致病原体、肿瘤细胞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也称抗药性。

编辑推荐

《药理学》:供临床、预防、基础、护理、影像、检验、麻醉、中西医结合、口腔、药学、法医等专业使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药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不错,就是后悔没和学校一起买,这里打折还没有学校打折多。
  •   纸质不错,蛮好的,推荐
  •   书的质量好,纯属正版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