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优评析理论方法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赵希男 等著  页数:266  

内容概要

竞优思想提倡人们利用各种规律展示自己的优良,并建议社会组织尽可能从最有利于表现组织成员价值的角度看待并使用组织成员,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竞优评析方法主要由个体优势特征识别、个体代理评析、民主代理评析以及主旋律分析(类似模式分析)四种功能构成;不仅能够为实现竞优思想提供技术支持,而且能够发现行为主体的不足。有利于行为主体找到学习的标杆,为行为主体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提供帮助,同时有利于社会组织有效地培养其成员,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竞优评析理论方法与应用》是作者赵希男等对近几年的有关竞优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成果的集成,阐述了竞优思想、思维逻辑,分析了竞优行为的特点及作用,介绍了若干竞优评析方法及其在评析事物、支持管理决策中的多种实际应用;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者分析评价活动提供思想和方法的选择和借鉴;期望能够使竞优的思想与评析方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竞优评析理论方法与应用》既可以作为高校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管理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书,而且,普通高校高年级学生也完全能够理解本书的思想逻辑,具备掌握本书中技术方法的基础知识的要求。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思想篇
 第1章 竞优思想
  1.1 竞优思想的提出
  1.2 竞优的内涵及其特性
  1.3 竞优活动的特点
  1.4 竞优与竞争的关系
  1.5 竞优思想的重要意义
 第2章 竞优管理概述
  2.1 竞优管理的必要性
  2.2 竞优管理的基础
  2.3 竞优管理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二篇 方法篇
 第3章 竞优评析的方法基础
  3.1 竞优评析问题的特点
  3.2 多属性决策的相关概念
  3.3 线性加权效用模式
  3.4 理想点效用模式
  3.5 投入产出效用模式
  3.6 效用模式中价值参数的确定
 第4章 个体优势特征识别方法
  4.1 个体优势特征的表达形式
  4.2 基于理想点效用模式的个体优势特征识别
  4.3 基于投入产出效用模式的个体优势特征识别
  4.4 基于线性加权效用模式的个体优势特征识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个体优势的代理评析方法
  5.1 关于代理的释义
  5.2 个体代理评价
  5.3 民主代理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旋律分析方法
  6.1 主旋律
  6.2 群体主旋律提炼及其主题分析
  6.3 主旋律分析框架及应用事例
  6.4 系统序参量的主旋律识别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三篇 应用篇
 第7章 标杆的竞优选择方法
  7.1 基于个体代理评析的标杆选择方法
  7.2 民主代理评价对标杆选择的完善
  7.3 基于个体优势分析的领军人才评判方法
 第8章 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优评析
  8.1 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原则
  8.2 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优评析的步骤
  8.3 副省级城市总体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优评析
  8.4 副省级城市个体的科技创新能力竞优评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中国区域科技能力的竞优评析
  9.1 评价指标体系
  9.2 数据处理
  9.3 个体优势特征识别
  9.4 个体代理评析
  9.5 民主代理评析
  9.6 区域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分析
  9.7 对策建议
 第10章 人力资源的竞优评析
  10.1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绩效的竞优考核与管理
  10.2 制造业管理者胜任特征的评析
  10.3 领导力竞优评析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竞优思想 1.1 竞优思想的提出 人类社会一直呈螺旋式发展,各种观点、各种力量、各种尝试都在综合地制约着人类社会的演变方向。管理学的演变过程就是人类社会螺旋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人类的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贡献,如老子的“无为而治”依然被视为管理的最高境界。人类通过数千年管理实践和研究积累,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例如:泰罗(F.W.Taylor)、法约尔(H.Fayol)以及马克斯•韦伯(MaxWeber)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了古典管理理论;梅奥(Mayo)、马斯洛(A.H.Maslow)、赫茨伯格(F.Herzberg)、麦格雷戈(D.M.McGregor)等建立了行为科学学派;许多管理学者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如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等。这些管理学派研究方法众多,管理思想各有胜场,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用词意义,各有自己所主张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战略管理、迈克尔•哈默(M.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的企业再造、彼得•圣吉(P.M.Senge)的学习型组织等理论与方法又推动了当代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 虽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越来越完善,但现实中对管理理论的挑战也层出不穷,不断对管理理论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的要求。[1-5] 1.1.1 对竞争的反思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近30年的时间里,引起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政治趋向民主化,社会经济趋向繁荣,成绩斐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广泛深入,特别在西方竞争优势等理论的引导下,各行各业的竞争加剧,不良竞争或恶性竞争行为时有发生。[6-12]造假行为、侵权行为不断,甚至泛滥。从现阶段人们普遍接受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表面意思理解,似乎只有竞争才能发展,而西方的竞争优势理论使得更多的人推崇竞争。在竞争的压力下,人们也确实创造了很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发展,如此更进一步导致竞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 实际上,竞争的概念早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就有所论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人类总结自己及自然界中生物的变迁现象得到的深刻哲理。中国人对进化论也早有理解,近代人物严复在其《原强》中认为: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间的关系并不是生死存亡的竞争关系,即便是在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上,比如猎豹对羚羊,也是“优胜劣食”,具有一定的相互依存关系。 猎豹常常捕食那些跑得慢和弱小的羚羊,这些羚羊在同类中也同样面临生存的困难。相对而言,动物(如猎豹)同类相残的现象并不多见,而人们之间的争斗,甚至战争总不间断,即使是经济领域,也成为人类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先人提炼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内涵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内部的竞争吗?通过剖析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及其利用过程,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竞争的结果,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不断飞跃,而决定科学技术发展的则是人类的思想观念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利用。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哲理,深入地研究和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弄清楚三个问题:①万物相竞,竞的是什么?是否真的就是物相争斗、物相竞争?②物竞天择,谁是天? “上天”是按照什么标准选择胜利者呢?③“适者生存”,适应什么才能生存?如何去适应?可否在物竞中相互适应,而不是争斗呢? 上述问题中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问题,它要解决生存必须满足的条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个问题,即谁是天,或者是谁来选择的问题,决定了生存的标准。由第二个问题决定了第三个问题;而第一个问题则是技术层面的,决定了人们“竞”什么?如何“竞”? 那么,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究竟谁是天呢?毫无疑问,天决定了“物竞”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权,而“天”的喜好直接影响着“物竞”的目的、价值取向及“物竞”的方式。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人们已经清醒并深刻地认识到“自然”是物竞天择中的“天”,而“自然规律”就是其好恶,主宰着万物的兴衰成败。因此,“自然选择万物”的观点是最高层次的,是总揽整个世界的,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总纲,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由此,认识自然的规律,顺应和利用自然的规律将成为万物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甚至可以准确地说:自然规律是决定万物存在方式和行为正确性的最关键尺度。 依据以上分析结论,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物竞天择”中万物何相竞?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表面理解,似乎表明万物为生存而竞争。而实际上,能够参与相竞活动的事物首先已经存在,因此相竞应该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了现实生活的更舒适;二是为了将来的生活更美好。在目前的认识水平下,普遍把“物竞”理解为“竞争”,几乎使竞争成为达到以上两个目的的唯一手段,这实在是极端的和片面的。事实上,所谓竞争者,乃相互争胜也。在以竞争为主题的生存理念下,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发生了许多悲惨的事情[6-12]。 在竞争理念的引导下,即使并不是因为生存之必需,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或国家内部,为了争夺物资而长年攻城略地的历史也比比皆是。人类经济与科技活动中,假冒产品、侵权现象等不正当竞争的事例不胜枚举。然而,攻城略地和假冒、侵权都不能促进人类进步。攻城略地在毁灭生灵、破坏人类文明的同时,致使战乱时期的很多人根本无法开展科学研究。2005~2008年,在以美英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的对伊战争,涂炭生灵的过程中,使很多具有科学家潜质的人抱憾终生,身居伊拉克的科学家既无心也很难安心地进行科学研究。而且战乱必然毁灭很多潜在的知识成果,并使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流离失所,难成事业。在经济建设和人类创新活动中,也可以认为仿制或假冒他人产品是快速致富的竞争行为,剽窃他人的科技文化成果有可能获取一时的利益,但这种行为不仅没有增加新的知识,没有为社会创造财富,反而导致社会财富的分布产生不合情理的变化,对原创者造成了伤害,进而因为阻碍了后续原创行为的积极性而影响社会的未来发展。 由此,我们必须反思:描述自然之中万物相竞的“竞”就是竞争吗?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吗?是否还有更好的思想作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指导?[13] 1.1.2 竞优概念的提出 既然万物行为的对错由“天”定,而最大的“天”就是自然,那么符合自然规律就是自然选择的最终标准。因此,我们认为,万物相竞的内涵应该理解为竞相表现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谁对自然规律认识得清楚,谁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谁生存得就好;谁对自然规律利用得好,谁发展得就好。因此,人类最重要的行为基础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人类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应该引导人们不断地探求自然规律,并依据自然规律和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制定合理的决策,以利于人类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大千世界有众多的事物和千奇百怪的现象,隐含了各种各样的规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规律总在不断地时隐时现。只要肯留意,总有机会发现端倪并揭示其奥秘。比如,在阿基米德之前,已经有数不清的人在浴盆里洗过澡,却都没有发现“浮力定律”。回过头来看,通过水盆、水瓢等盛水器皿的使用,也能发现浮力定律,而使用过这些器皿的人许许多多,但是,只有阿基米德,由于“浮力定律”使其洗澡名闻遐迩。依据阿基米德发现的关于水的“浮力规律”,后人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航海设施,周游世界,并进一步认识世界,实现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广泛应用于液态物体的有关研究之中,研究成果在显著提高人类适应自然能力的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巨大财富,很多个人和组织因此而受益匪浅。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利用,个人的价值得到体现和延续,组织的精神和事业也得到了发展。 另外,在人类社会中,组织内外部形成的各种文化、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也在相应的时期影响、甚至决定着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有关社会事物的规律性。 自然界中的许许多多规律和人类在现实中无尽的利用规律的需求,一直在提供以探索、发现并利用自然规律而提升个体价值和发展壮大社会组织的机会。因此,尽管“适度竞争能够促使人们更勤奋、更努力”也确实是一种规律,但是人类更应该强调人与人之间、人类的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更和谐的行为。所以我们通过上述的考虑认为:前人总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的“竞”并不是竞争,而是争先恐后,是竞相表现符合自然规律的优良行为。为此,我们得出“竞优”的概念:竞优就是行为主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竞相探索、认识并利用事物规律,展示其优良的行为。 1.2 竞优的内涵及其特性 1.2.1 竞优概念的内涵 在竞优的概念中,关于行为主体探索、认识并利用事物规律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是非常朴素和直观的。但其中竞相地探索、认识并利用事物的规律,以及把展示自己的优良作为行为主体的目的,不仅使得竞优的概念有了新意,而且使得竞优的概念具有比较丰富的内涵。首先,竞优概念强调了事物的规律,把对事物规律的探索、认识和利用作为竞优行为的前提;其次,竞优概念明确了行为主体利用事物规律的目的是展示行为主体的优良,隐含着深刻的“人本思想”;再次,竞优概念中,通过“展示”一词,表明了竞优概念含有开放性和社会性,隐含着行为主体的社会属性;最后,竞优概念通过“优良”的表述,表明了价值观念对行为主体的重要影响。 1.2.2竞优思想的内涵 竞优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仅告诉人们可以通过探索、认识和利用事物的规律来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对竞优的深入思考,还可以产生竞优的思想。实际上,竞优思想可以集中有关行为主体的多种竞优本质特征,并且能够揭示这样的现象:社会组织通过倡导竞优,能够使社会组织内的行为个体实现与其所在组织的目标一致性。而且,由于人们的很多行为都属于竞优行为,竞优思想可以激发人们深入地研究人们的竞优行为,探索对竞优行为的管理。 第一,竞优思想能够深刻认识行为主体的决策者特征。在竞优活动中,每个行为主体都要遇到若干事物,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有关事物,表明了竞优活动需要行为主体自己决策。同时,行为主体是否去探索、认识或利用事物的规律? 以及探索、认识或利用什么规律?如何探索、认识或利用这些规律,等等,都需要行为主体自己决策。 第二,竞优思想能够认清行为主体是社会活动者的特征。通过对竞优活动的目的性研究,必然会发现行为主体探索、认识和利用事物规律是为了展示自身的优良。展示优良的场所就不会只是自我展示,而更多的是向外界展示,这个外界就一定是影响自己发展的势力范围,影响行为主体发展的势力范围首先是其所在的社会组织或社会环境。因此,行为主体竞优的前提就要清楚其所在的社会组织或社会环境的优良标准。由此,行为主体就必然要了解其组织的价值主张,或接触社会环境以了解社会环境的价值诉求,从而表现出行为主体的社会活动的特性。 第三,竞优思想与人本思想具有良好的交融性。竞优思想必然要体现行为主体是决策者的特征,更要反映大多数人实现自身价值的行为特点。竞优思想通过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人士的行为规律,突出表明了探索、认识和利用事物规律的重要性,更突出了行为主体开展这些活动的人性化目的,也就是要行为主体展示自己的优良。由此,也从另一个方面提示社会组织的管理者,在对待组织成员时应该尽量承认成员们的优良表现。 第四,竞优思想主张行为主体与其所在组织或其社会环境协同发展。虽然竞优思想直接表述的是展示行为主体的优良,但却隐含着与行为主体所在环境相协同的观点。从第二点可以发现,竞优思想强调行为主体展示其优良行为的方式是外向的,因此其优良的标准不能完全是行为主体自己的标准,必须以外界的优良标准为主,行为主体的外界就是行为主体所在的社会组织或社会环境。由此而言,竞优思想隐含着行为主体按照其所在组织或所在的社会环境总的价值取向,通过探索、认识并利用事物的规律,表现自己的优良。也就是说,通过行为主体利用事物的规律,获得与社会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优良绩效。从而表明,行为主体只有在为其组织和社会发展积极地作出贡献的时候,才能真正展示其优良。 第五,竞优思想为行为主体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指明了科学的途径。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组织,都要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而探索、认识并利用事物的规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通过探索和认识各种事物间的联系,探知多种事物间隐晦的规律,比如事物间的层次性和制约性,等等。尽管竞优比较劳神费力,但能体现科学精神,能保持知识的不断积累,而且一旦掌握事物的真实规律,可以受益终身。 第六,竞优思想与现有的社会科学成果具有高度的兼容性。竞优的概念中,以探索、认识和利用事物的规律为前提,因此,竞优思想必然要包括如何更有效地探索、认识和利用事物的规律,比如,对事物规律的探索、认识和利用的思考就要把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技术开发及其成果应用等管理方式方法包括进来。 当然,竞优思想也必然涉及如何才能恰当地展示行为主体的优良。比如,要分析社会组织是否应该鼓励其成员展示其优良;个人如何根据其所在社会组织的主张,并依据社会组织的文化,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优良。另外,竞优思想既可以从行为个体的角度进行思考,也可以从社会组织群体的角度分析。可见,竞优思想与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体系都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1.2.3 竞优内核及其特性 竞优内核是指竞优主体指导竞优行为的智慧核心,也即人们对事物规律本质的认识结果。尽管每个人所拥有的竞优内核各有差异,但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1、局限性 在探索、认识和利用事物规律的过程中,每个人对规律的认识都存在片面性,很难做到完全掌握事物的规律。其主要原因是事物的规律常常不是显性的,必须通过人们所能接触到的事物表象进行分析和推断。而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原因,一个人常常不可能接触事物的全部表象,即使接触到了全部表象,还需要经历从表象挖掘事物本质规律的各个阶段。因此,一个人穷其一生经历也很难完全掌握某一事物的演变规律。比如,名噪一时并曾被奉为绝对经典而广泛运用于机械运动分析中的牛顿力学,被证实也是有其时空局限性的。 除了没有完全揭示事物的规律之外,竞优内核的局限性还表现在,行为个体对其掌握的竞优内核常常不能或不愿完全无偿地贡献出来。这就涉及竞优内核的社会价值及其知识产权。 2、价值性 行为主体的竞优内核是其探索事物规律的精华,不仅对其本人具有很大的价值,甚至对人类社会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牛顿力学,尽管它不能准确揭示高速(比如,接近光速)运动事物的规律,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机械唯物论”思想,但其对人类科学事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就之大使得它得以广泛传播,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人们往往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自然界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虽有片面性,但在当时是有进步作用的。

编辑推荐

《竞优评析理论方法与应用》既可以作为高校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管理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书,而且,普通高校高年级学生也完全能够理解本书的思想逻辑,具备掌握本书中技术方法的基础知识的要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竞优评析理论方法与应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理论性比较强,书中有很多表格和公式
  •   给别人买的,还没看,应该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