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赵光辉  页数:186  字数:190000  

内容概要

赵光辉编著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的宗旨是向读者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其对现当代管理者的有益启示。全书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髓,以提问讨论的形式,一一展示了道家、儒家、法家的管理思想及相关人物,最后得出结论——上层用道家,中层用儒家,墓层用法家。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的读者对象是从事管理研究的学者、教学工作者以及热衷管理思想的大众读者。

作者简介

赵光辉,1976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市,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站博士后(2007—2011年),中共交通运输部党校、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主持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交通运输部软科学研究项目等50多项,参与交通运输行业人才战略和教育培训规划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多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摘录和转载。

书籍目录

自序
上篇 先秦诸子管理思想概述
 第一章 道家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宇宙观与“无为”
 第二节 辩证法与“弱用”
 第三节 管理哲学的二重性
 第二章 儒家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孔子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 孟子的管理思想
 第三章 法家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 韩非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 李斯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 商鞅的管理思想
 第四节 管仲的管理思想
下篇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启示
 第四章 高层用道家
 第一节 以人为本基础上的“无为”
 第二节 用《老子》的管理思想中可行的一面
 第三节 善用庄子的思想
 第四节 创新管理宜用道家
 第五章 中层用儒家
 第一节 儒家的基础是重视人
 第二节 对人的管理要依靠教育培训
 第三节 管理工作的成败关键在领导
 第四节 着眼长期战略,反对急功近利
 第五节 避开儒家管理思想的局限
 第六章 基层用法家
 第一节 法治与人治
 第二节 执法与特权
 第三节 人治之弊
 第四节 依据战略阶段调整治理方式
 第七章 根本在民本
 第一节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第二节 民本与君本
 第三节 民本与民权
 第四节 民本与天命
 第五节 民本管理的案例
 第八章 核心在人才
 第一节 人才素质
 第二节 人才考察
 第三节 人才管理
 第九章 关键在奖惩
 第一节 奖惩的依据
 第二节 奖惩的理念
 第三节 奖罚的方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老派道家的这个“理想国”中,生产、交通工具很少,很简陋,而且尽量不用;文字已废弃不用,而重新采用了文字发明以前的结绳记事的办法。人们满足于极端贫困、低下的生活,不求改进。社会对外是封闭的,隔绝的,既无同外部的战争,也无和平往来,甚至连近在眼前,可以直接看得见、听得见的“邻国”,也“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作者自然知道,他所处的时代距这种“小国寡民”的太古之世已经十分遥远了;生产、交通工具已复杂得多、进步得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非穴居野处的原始人可比了。他只是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国家,内部没有苛刑暴政,与外界间也没有冲突和纠纷,即使有兵器也用不着,人民因此不需要通过技术与文化上的进步来改变不如意的现实,因为人们对现实很满意,也不需要冒生命危险迁移远方,这样就能形成一种常态的、稳定的政治状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提出过“无为而治”的论点,但孔子讲的“无为而治”,只是一个领导方法:君主或最高领导人要善用人,而不要自己插手做具体工作。老派道家则把“无为”看做管理的最高原则,并把它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从而使“无为而治”成了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核心内容。从“无为”这个最高原则,又派生出以下几个管理原则。 一、清静 要使管理活动能顺应道法自然,必须首先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乱的弊病,不看准趋向和时机,不采取行动;而一旦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迁、更改。《老子》认为,领导人尤其是君主这样的最高统治者,如不遵守清静的原则,轻举妄动,朝令夕改,就必然会在全社会引起纷扰、混乱,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它一再强调,君主要“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对于大国的领导者、管理者来说,轻举妄动、朝令夕改造成的后果是尤为可怕的,由此引起的纷扰、混乱将更为广泛、复杂和难以收拾。因此,《老子》特别告诫大国的领导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以极其精练、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所管理的单位范围越大、人数越多、情况越复杂,管理工作就越加需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 二、寡欲 《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者势必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求得欲望的满足,这将意味着在经济、技术、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更加有为,而君主或统治者的多欲、纵欲必然要导致赋税徭役的增加。这本身就是国家政权的有为;同时,又将激起百姓的抵制、反抗,而使整个社会陷于纷乱和不宁。《老子》把“寡欲”看成实现无为之治的一个先决条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讲的寡欲,实际上是对一切人的要求;不仅要求君主寡欲,“知足”和“知止”,而且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但是,怎样才能使民无欲呢?强制禁民之欲是行不通的,而且有违“无为”的原则。在这里,《老子》又乞灵于君主的表率作用,认为只要君主自身寡欲和崇俭,就会上行下效,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人人安于朴素简陋生活的社会风气,“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下民 《老子》从古代的历史特别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变革认识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如果统治者肆意剥削、压迫和凌虐百姓,百姓的反抗也将愈演愈烈,这等于是统治者自己挖掘自己的根基,最终必将导致统治的覆亡。因此,《老子》提出了统治者、领导者必先“下民”的管理原则,强调“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并且以百川归海作比喻说:“江海所以能为百泽王者,以其善下之。” 《老子》所谓“下民”、“后民”,当然不是主张根本改变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不是要否定贵族、庶民之间的等级秩序,因为它明说“下民”是为了“上民”和使“天下乐推而不厌”,也就是以“下民”作为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手段。这样的“下民”,从具体内容来看,充其量不过是实行某些减赋、省刑以及“礼贤下士”之类的改良措施,以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这些措施也正是“无为之治”的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思想,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分析,如果能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古代管理思想纳入胸中,为读者所用,对于作者来说,做一个中国古代思想的推销员,亦是件幸事。鉴于此,《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并不在于重新回顾诸子们各成系统的思想体系,而是以现代管理者的眼光从这些浩如烟海的思想里汲取今天依然可取、可资借鉴的管理思想、管理办法,以求对当今企业、组织的管理有所裨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思想性、理论性很强,如配点儿图片、案例更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