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肖文发  页数:228  字数:294750  

内容概要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与碳汇计量技术”的研究成果之一。基于长江三峡(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简称三峡)库区生态监测站(点)、试验区和系列样地的监测、调查与分析数据与应用模型模拟相结合,反映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并总结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生态模式,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等指标,对三峡库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功能监测与评估。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可供从事森林植被建设、流域管理、水土保持、土地利用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者、技术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状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一、区域位置二、地质地貌三、气候四、土壤五、动植物分布第二节 森林植被类型与分布一、植被型二、主要群系组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化一、土地利用的时间变化二、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第二章 三峡库区生态林业及退耕还林模式第一节 三峡库区生态林业模式一、生态防护林模式二、林农复合模式三、植物篱(生物篱)模式四、庭院生态模式第二节 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第三节 三峡库区退耕还林树种与生态模式一、退耕还林树种二、退耕还林生态治理模式第三章 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生态监测第一节 监测目标第二节 监测内容与指标一、监测内容二、监测指标三、指标监测方法第三节 监测方法与技术一、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二、土壤养分流失控制三、碳固持第四节 三峡库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一、监测站点分布二、站点监测结果三、监测站运行措施第四章 三峡库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功能第一节 小流域基本特征一、地质地貌二、气候特征三、植被分布四、土壤特征五、土地利用第二节 退耕还林水源涵养功能一、林冠截留二、枯落物持水性能三、土壤渗透第三节 水质净化功能一、大气降水水质特征二、森林对水质影响第四节 退耕还林固持土壤功能一、森林植被作用机理二、退耕还林对土壤侵蚀影响第五章 三峡库区退耕还林与土壤养分流失控制第一节 植被恢复模式与土壤养分一、土壤pH二、土壤有机质含量三、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四、土壤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五、土壤交换性Ca2+、Mg2+量六、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关系第二节 退耕还林模式土壤养分输出一、产流特征二、地表径流的养分浓度和形态特征三、养分流失负荷四、影响养分流失的因子分析第三节 小流域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一、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二、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的时空分布三、土壤养分的剖面分布特征四、坡面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五、坡面土壤养分的季节动态第四节 退耕还林配置格局与养分运移一、典型降雨条件下小流域养分流失特征二、小流域河道地表径流养分来源三、小流域养分流失负荷与径流量的回归分析第六章 GIS支持下的退耕还林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第一节 实验区小流域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一、小流域概况二、数据源与数据平台三、数据预处理四、土地利用/覆盖信息的提取第二节 退耕还林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一、退耕还林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原因二、退耕还林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点与环境问题三、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第三节 评价方法一、GIS数据库的构建二、AnnAGNPS模型简介三、AnnAGNPS模型模拟偏差四、AnnAGNPS模型在退耕还林小流域的校正与验证五、退耕还林情景模式第四节 退耕还林小流域生态效益分析一、退耕还林小流域径流、泥沙等面源污染物输出的变化二、退耕还林小流域生态效益的变化三、小流域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情景分析第七章 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变化第一节 土壤有机碳研究与分析方法一、研究内容和目标二、研究方法第二节 主要土壤类型背景碳库及其分配一、土壤碳密度估算方法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三、土壤类型碳库及其分配第三节 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碳库及其组分一、植被类型划分二、土壤有机碳含量三、土壤有机碳密度四、土壤碳库组分第四节 退耕还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一、研究区概况二、研究方法三、结果与分析四、讨论第五节 小结第八章 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第一节 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与模式分析一、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二、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模式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与评价一、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及其内涵二、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评价三、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的问题与建议第三节 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一、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效益评价二、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三、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固碳释氧效益评价参考文献图版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状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一、区域位置三峡库区(ThreeGorgesReservoirArea)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概念,它泛指三峡大坝以上175m正常蓄水位淹没范围所直接涉及的长江干流两岸的县、市、区。包括湖北省的宜昌、兴山、秭归、巴东4个县和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忠县、石柱、丰都、武隆、涪陵、长寿、渝北、巴南、重庆市主城区(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和北碚区)、江津等22个县、市、区(图1-1)。三峡库区位于北纬29°16′~31°25′,东经106°50′~110°50′,横跨渝鄂,是中西部的结合部,面积5.8万km2,其中重庆4.62万km2,湖北1.18万km2。二、地质地貌在地质构造上,三峡库区由大巴山褶皱带、川东褶皱带和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地质构造单元构成,大巴山褶皱带自西向东蜿蜒于库区北部,北部主要出露震旦系及下古生界石灰岩,南部由震旦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的石灰岩、板页岩组成。褶皱北紧南松,呈明显层状结构,由北向南层层下降,山脉海拔均在1000~2000m以上。中部的川东褶皱带,由20多条北东平行排列的阻挡式构造组成,背斜形成低山,向斜多为丘陵谷地,岭谷相间,平行排列,向西南逐渐散开,形成“川东平行岭谷区”。背斜山地由三叠系石灰岩、泥灰岩、泥岩和砂岩组成,一般海拔500~800m,少数1200~1400m,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形态。向斜丘陵谷地由侏罗系紫色砂泥岩组成,海拔200~500m,以单斜丘陵和台地为主。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位于库区南部,以古生界和下中三叠系的石灰岩、千枚岩、页岩为主,形成北东走向的巫山和七曜山,海拔1000~1500m。长江由西向东横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图1-2,详见书后彩图)。

编辑推荐

肖文发编著的《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系统全面介绍了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相关知识,本书可供从事森林植被建设、流域管理、水十保持、土地利用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管理者、技术人员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长江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