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赵登峰,江虹  页数:394  字数:52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最近几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国次贷危机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并拖累世界经济;②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严重失衡,贸易顺差急剧扩大,累积了巨额的国际收支盈余,人民币有加速升值的趋势;③我国于2006年12月11日结束“入世”过渡期,对外开放由区域性推进转变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领域延伸,市场准入条件更加法制化、更加透明和规范;④新的国际贸易方式不断涌现,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猛,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尤其是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剧;⑤一批新修订的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开始实施,例如,国际商会新修订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已于2007年7月正式实施。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我们编写了本教材。    在本教材中,我们将国际贸易理论模块设为上篇,将国际贸易实务模块设为下篇。理论篇由第1章至第8章构成,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国际贸易新理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世界贸易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与跨国公司。实务篇由第9章至第16章构成,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商品,贸易术语与价格,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保险,国际贸易结算,商品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国际贸易方式。

作者简介

赵登峰, 男,  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为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国际经济贸易系主任,曾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主讲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学术兴趣: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

书籍目录

上篇 国际贸易理论 第1章 概述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我国的对外贸易概况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2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一节 供给、需求与贸易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李嘉图模型  第四节 国际贸易标准模型  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  第六节 保护贸易理论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3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二节 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新保护贸易理论  第四节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4章 国际贸易政策措施  第一节 关税壁垒  第二节 关税的经济效应  第三节 非关税壁垒  第四节 出口鼓励和出口管制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5章 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概述  第二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贸易救济措施协议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6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简介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五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7章 国际服务贸易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的演变与发展  第三节 服务贸易壁垒与服务贸易自由化  第四节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  第五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8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跨国公司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分析  第二节 跨国公司概述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跨国公司的有关理论  第五节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第六节 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下篇 国际贸易实务  第9章 国际贸易商品  第10章 贸易术语与价格  第11章 国际货物运输  第12章 国际货运保险  第13章 国际贸易结算   第14章 商品检验、索赔、不可抗力与仲裁  第15章 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  第16章 国际贸易方式参考文献教学资源索取方法

章节摘录

上篇 国际贸易理论第1章 概述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具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存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是国际贸易得以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现了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前提逐步得到满足。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它促进了牲畜的驯养和繁殖,剩余产品开始出现,氏族公社间偶然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交换。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促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活动的产生,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出现了,商品一商品关系演变为商品一货币一商品关系,产品之间的交换逐渐演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些直接导致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和商业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日益频繁和广泛,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开始瓦解,阶级和国家相继产生,商品交易最终超出国家的界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前提已经具备,国际贸易应运而生。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较大的提高,海运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海运事业的发展使水上交通变得便利,大大促进了地中海沿岸各奴隶制国家间的贸易活动,并出现了腓尼基、迦太基等贸易中心,腓尼基一度被尊颂为“贸易民族”;迦太基成为地中海最大的商港,前后持续达1000年之久。到了公元前3、4世纪,腓尼基开始衰落,希腊开始取代腓尼基成为地中海最大的商业大国。希腊的手工业在当时相当发达,并且分工精细,其手工业品不仅销售到西欧和中欧,甚至流传到遥远的东方。公元前2世纪后400年,罗马帝国取代了希腊的贸易地位,控制着地中海及欧洲各地的贸易,成为当时欧洲的商业中心,并首先开始实行一些原始的国际贸易政策,如征收关税、对从事贸易的商人发放贸易辅助金、对出口商品进行管制等,同时建立了许多完备的公路,使货物可以快速安全地运达欧洲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的经济地位并不重要。因为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生产的直接目的只是为了消费而不是进行交换。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微不足道,进人流通领域的商品也极为有限,仅仅局限于王室和奴隶主所追求的奢侈品,如宝石、装饰品、织物、香料以及为奴隶主卖命的奴隶等。同时,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虽然影响有限,但对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编辑推荐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比淘宝好 喜欢
  •   要考研深大,支持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