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精選本)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利 选注,纪凌云 选注  页数:240  字数:1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墨子,姓墨,名翟(dí)。《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提到:“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有学者据此以其为宋人,又有学者认为他是鲁人,总之,关于他的生平身世,后世一直争论不休。  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均有所记载。根据这些资料可知,他约出生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4世纪前叶,约当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可能是出生在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从小就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由于他的聪明巧思,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  墨子曾经师从于儒者,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他也极不满于儒家的形式主义和颓废态度,因此最终舍弃了儒学,创立了自己的墨家学派。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他一方面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另一方面,他还带领自己的门人,以实际行动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在先秦各种学派的领袖中,我们也许再也找不到一位像墨子这样的有实践苦干精神的思想家了。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也是十分赞扬:“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地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71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60篇。目前只存53篇,已亡佚18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上、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8篇外,另10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10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其余无可考。《墨子》中的文章虽多托名墨翟所作,但实际上多是由墨家弟子编写。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的内容可以分为5大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7篇。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比如《亲士》篇中的“铦者必先挫”、“错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为道家之语;“修身”一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而后4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文字简洁,很能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上中下、《尚同》上中下、《兼爱》上中下、《非攻》上中下、《节用》上中、《节葬》下、《天志》上中下、《明鬼》下、《非乐》上、《非命》上中下、《非儒》下,共24篇。这一类代表了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非儒》下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因此这些篇目均被认为是墨子弟子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共6篇。这一类被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是《墨子》的精华部分,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这6篇中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此外还有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实在是难通难译。梁启超认为这6篇是墨翟自著,而孙诒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5篇。这5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行,也算是对墨子生平的记录,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体裁接近《论语》。  第五类: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11篇。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讲守城防御之术。墨子提倡非攻,他反对的是侵略性的战争,而对于防御战争则采取肯定的态度,因此这11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弟子精研而成。这11篇中古字词也很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不少,很少通译。  墨子的政治思想在《墨子·鲁问》一篇中有着集中的表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滛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具体地可分为这样五个方面:  (一)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都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二)尊天、事鬼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  (三)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而天子则要上同于天。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因此被天选择来治理天下,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四)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厚葬久丧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圣贤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弟子身体力行。  (五)非乐、非命墨子一方面强调鬼神实有,另一方面又强调身体力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他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把“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视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要以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标准,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臆断。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如他得出的“鬼神之有”的结论,依据的便是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这样的理由无疑是片面的。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形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这个体系与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一起被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 除此之外,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他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一部分内容较深奥难懂,因而未予选录,这里做一详细介绍。  首先是宇宙论方面。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体分出来的,都是这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从这一连续的宇宙观出发,墨子进而建立了关于时空的理论。他把时间定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并给二者下了定义,即“久”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为包括东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间,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不间断的。在给出了时空的定义之后,墨子又进一步论述了时空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他认为,时空既是有穷的,又是无穷的。对于整体来说,时空是无穷的,而对于部分来说,时空则是有穷的。他还指出,连续的时空是由时空元所组成。他把时空元定义为“始”和“端”,“始”是时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端”是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这样就形成了时空是连续无穷的,这连续无穷的时空又是由最小的单元所构成,在无穷中包含着有穷,在连续中包含着不连续的时空理论。  在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运动论。他把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统一起来,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在连续的统一的宇宙中,物体的运动表现为在时间中的先后差异和在空间中的位置迁移。没有时间先后和位置远近的变化,也就无所谓运动,离开时空的单纯运动是不存在的。  对于物质的本原和属性问题,墨子也有精辟的阐述。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质的本原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墨子则首先起来反对老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万物始于“有”的主张。他指出,“无”有两种:一种是过去有过而现在没有了,如某种灭绝的飞禽,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为“有”;一种是过去就从来没有过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这是本来就不存在的“无”。本来就不存在的“无”不会生“有”,本来存在后来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于“无”。由此可见,“有”是客观存在的。墨子进而阐发了关于物质属性的问题。他认为,属性不会离开物质客体而存在,属性是物质客体的客观反映,如没有石头,就不会知道石头的坚硬和颜色,没有日和火,就不会知道热。人之所以能够感知物质的属性,是由于有物质客体的客观存在。其次是数学方面。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墨子所给出的重要数学概念主要有:  关于“倍”的定义。墨子说:“倍,为二也。”(《墨经上》)亦即原数加一次,或原数乘以二称为“倍”。  关于“平”的定义。墨子说:“平,同高也。”(《墨经上》)即同样的高度称为“平”。这与阿基米得的几何学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意思相同。  关于“同长”的定义。墨子说:“同长,以正相尽也。”(《墨经上》)也就是说两个物体的长度相互比较,正好一一对应,完全相等,称为“同长”。  关于“中”的定义。墨子说:“中,同长也。”(《墨经上》)这里的“中”指物体的对称中心,也就是物体的中心为与物体表面距离都相等的点。  关于“圜(圆)”的定义。墨子说:“圜,一中同长也。”(《墨经上》)墨子还指出圆可用圆规画出,也可用圆规进行检验。圆规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给予圆以精确的定义,则是墨子的贡献。这一定义与阿基米得几何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致。  关于正方形的定义。墨子说,四个角都为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即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来画图和检验。这与阿基米得几何学中的正方形定义也是一致的。  关于直线的定义。墨子说,三点共线即为直线。这一定义在后世测量物体的高度和距离以及一些科学发明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  墨子把点、线、面、体分别称为“端”、“尺”、“区”、“体”,并给出了它们各自的定义。他还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间的,是物体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与古希腊的原子论相类似。  此外,墨子还对十进位值制进行了论述。中国早在商代就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墨子则是对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位科学家。他明确指出,在不同数位上的数码,其数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数位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数位上,一可大于五。这是因为在同一数位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当一处于较高的数位上时,则反过来一包含了五。十进制的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所说:“商代的数字系统是比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同一时代的字体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再次是物理学方面。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方面,他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关于力的定义,墨子说:“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墨经上》)也就是说,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即使物体运动的作用叫做力。同时,墨子指出物体在受力之时,也产生了反作用力。  关于“动”与“止”的定义,墨子认为“动”是由于力推送的缘故,“止”则是物体经一定时间后运动状态的结束。墨子虽没有明确指出运动状态的结束是因为存在着阻力的缘故,但他已意识到在外力消失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的。  关于杠杆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称重物时秤杆之所以会平衡,原因是“本”短“标”长。“本”即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重臂,“标”相当于力臂,写成力学公式就是:力×力臂(“标”)=重×重臂(“本”)。现在人们一般都习惯于把杠杆定理称为阿基米得定理,其实墨子得出杠杆定理比阿基米得早了200年,应称之为墨子定理才是公允的。  此外,墨子还对斜面、重心、滚动摩擦等力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在光学史上,墨子是第一个进行光学实验,并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如果说墨子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也不为过分,至少在中国是这样。李约瑟发现了这点,因此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卷》中说道,墨子关于光学的研究,“比我们所知的希腊的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墨子首先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他在细致观察了运动物体影像的变化规律后,提出了“景(影)不徙”的命题。也就是说,运动着的物体从表观看它的影也是随着物体在运动着,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当运动着的物体位置移动后,它前一瞬间所形成的影像已经消失,其位移后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运动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会永远存在于原有的位置,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运动,只是新旧影像随着物体运动而连续不间断地生灭交替所形成的,并不是影像自身在运动。后来名家继承了墨子的这一命题,并由此提出了“飞鸟之影未尝动”的命题。  随后,墨子又探讨了物体的本影和副影的问题。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点光源,由于从各点发射的光线产生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出现。  接着,墨子又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他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他还探讨了影像的大小与物体的斜正、光源的远近的关系,指出物斜或光源远则影长细,物正或光源近则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则影形成于物与光源之间。  特别可贵的是,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也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这些科学论述我们在这里也不一一赘述了。  墨子还对声音的传播进行过研究,发现井和罂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并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导学生说,在守城时,为了预防敌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罂于井中,罂口绷上薄牛皮,让听力好的人伏在罂上进行侦听,以监知敌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于何方,并做好御敌的准备。尽管当时墨子还不可能明了声音共振的机理,但这个防敌方法却蕴含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最后是机械制造方面。从前面的介绍便可知,墨子是一个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在止楚攻宋时与公输般(也作“公输盘”,即鲁班)进行的攻防演练中,已充分地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和造诣。他曾花费了三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木鸟,能在天上飞三天。他还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时间内造出载重三十石的车子。他所造的车子运行迅速又省力,且经久耐用,为当时的人们所赞赏。他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般更早地发明了云梯等等。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在《墨子》一书中的《备城门》、《备水》、《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杂守》等篇中,他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和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他所论及的这些器械和设施,对后世的军事活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墨子的科学造诣之深,成就之大。遗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领域中的理性灵光,随着后来墨家的衰微,几近熄灭。这在中国的科技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墨子》一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佶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因此为其作注的人也并不多,西晋鲁胜、乐壹为《墨子》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流传至今的较好的注本有清代毕沅的《墨子注》、孙诒让的《墨子间诂》、近人吴毓江的《墨子校注》等。  本书注释主要依据孙诒让的《墨子间诂》,并参以王焕镳的《墨子集诂》和《墨子校释商兑》。也有个别地方参酌了吴毓江的《墨子校注》和张纯一的《墨子集解》,偶尔也参以己意。  关于正文,一般情况,以底本为主,不作改动,以尊重原貌。  墨子的主张不但适用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同样也适用于21世纪的今天。他的兼爱、非攻、尚贤、非命、节用等思想,及其科学实践的精神,都非常适用于我国的国情。因此,今天我们仍然有再读《墨子》的必要。

内容概要

墨子名翟,他是一位政治家、哲学思想家,也是发明家、科学家。在政治上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哲学思想上他又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开拓者之一,在他影响下墨家建立的中国古代逻辑学体系与古希腊逻辑体系、佛教因明学并称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作为发明家、科学家,墨子遍涉数学、声光物理、宇宙时空、机械力学、工程制造等各种领域。这些都囊括在《墨子》之中。与儒家并称“显学”。

作者简介

刘利,江苏省徐州市人。1961年10月生,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史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与教学。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编著6部。曾赴日本、新加坡、香港等

书籍目录

前言一  亲士二  修身三  所染四  法仪五  七患六  辞过七  三辩八  尚贤  尚贤(上)  尚贤(中)  尚贤(下)九  尚同  尚同(上)  尚同(中)  尚同(下)十  兼爱  兼爱(上)  兼爱(中)  兼爱(下)十一  非攻  非攻(上)  非攻(中)  非攻(下)十二  节用  节用(上)  节用(中)十三  节葬  节葬(下)十四  天志  天志(上)  天志(中)  天志(下)十五  明鬼  明鬼(下)十六  非乐  非乐(上)十七  非命  非命(上)  非命(中)  非命(下)十八  非儒  非儒(下)十九  贵义二十  公输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墨子(精選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袖珍版的 很喜欢 就是送来时搞得皱巴巴的 心情不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