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刘怀荣,宋亚莉 著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中国古代,诗与歌(包括舞)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存的远古歌谣,无论是《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还是《尚书大传》中记载的《击壤歌》,莫不是发自于人口的歌唱。《吕氏春秋》还生动地记载了古代音乐歌舞的表演情况:“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日达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万物之极。”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人很早就由此人手展开了关于艺术起源等问题的探讨。《毛诗序》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则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在中国古人看来,诗与歌(包括舞)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起源于人类的内心受到外物的感动,由此而形成美妙的声音,有时候还要配以身形的舞蹈,这就是“乐”。  无论中国古代这种艺术起源观是否在世界上具有普遍性,我们都不可否认它里面包含有部分的真理并且有相当的科学性与深刻性。这种艺术起源观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开化初期就已经形成,并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其中特别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这种艺术起源观认为“乐”虽然发自于人类的内心,但是却根源于人心受外物的感动。人类在“乐”当中之所以会表现出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则是因为受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影响,正所谓“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内容概要

本书运用艺术生产理论,在认真梳理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演变轨迹的基础上,对当时歌诗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实际状况进行了系统考察。从时代风尚、帝王推动、礼制需求、经济促进和歌诗表演性等方面入手,深入细致地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歌诗的创作背景、生成机制、特定内容、艺术品格以及对中国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揭示了文学史上一些长期被忽略的问题,是一本颇具创新性的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刘怀荣,1965年生,文学博士,教授,现为青岛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已出版《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等学术著作多部。曾获山东省科研、教学成果一等奖及首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宋亚莉,女,1982年生,2009年7月毕业于青岛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已在《文学遗产》、《文学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

书籍目录

导论上编  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沿革与歌诗生产  第一章  三国及西晋乐府官署的演变与清商乐的早期发展    第一节  曹魏及吴、蜀乐府官署的演变    第二节  西晋乐府官署的演变  第二章  东晋南朝乐府官署的简化与清商乐的新变    第一节  东晋乐府官署的简化    第二节  南朝乐府官署的演变  第三章  北朝及隋代乐府官署的变革与胡乐的流行    第一节  北朝及隋代乐府官署的变革    第二节  胡乐的流行    第三节  清乐与胡乐由各领风骚到融合汇流  第四章  曹魏及西晋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第一节  朝廷礼仪中的歌诗创作与表演——以西晋元会礼为例    第二节  帝王对歌诗的爱好与歌诗创作    第三节  贵族阶层的歌诗消费    第四节  文人的音乐修养和歌舞活动    第五节  歌舞艺人在歌诗传播中的贡献    第六节  民间歌诗的发展  第五章  东晋南朝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第一节  帝王的歌诗活动    第二节  王公贵族的歌诗活动    第三节  士人的音乐修养与歌诗    第四节  艺人的歌舞技艺与民间歌诗活动  第六章  北魏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第一节  北魏帝王的赋诗和歌诗活动    第二节  宗室子弟和士人的歌诗创作    第三节  北魏诸王的歌诗活动    第四节  艺人的歌舞技艺和歌诗表演  第七章  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生产与消费    第一节  北齐至隋帝王的歌诗活动与胡乐    第二节  北齐至隋贵族与士人的歌诗活动与胡乐    第三节  北齐至隋的民间歌诗    第四节  北齐至隋的歌舞艺人与胡乐  小结中编  魏晋南北朝歌诗艺术生产的个案考察  第八章  西邸交游、齐梁士风与粱武帝对歌诗的推动    第一节  西邸交游与梁武帝学养的形成    第二节  齐梁士人博学能文的风尚    第三节  声酒之好、宴会赋诗与梁武帝的文人政策    第四节  梁武帝的歌诗创作及对梁代文人歌诗的影响  第九章  梁武帝制礼作乐与歌诗之关系    第一节  齐代的礼学热与梁武帝的礼学修养    第二节  齐代议礼、制礼活动与梁武帝制礼的盛举    第三节  梁武帝制礼作乐与歌诗之关系  第十章  葬礼、挽郎与挽歌创作    第一节  葬礼中的挽歌    第二节  葬礼挽歌的表演与挽郎    第三节  挽歌的创作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歌诗创作    第一节  曹魏和西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歌诗的影响    第二节  东晋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对歌诗的促进    第三节  北魏迁洛后的社会经济与歌诗的兴盛  小结下编  艺术生产与歌诗艺术成就的重新审视  第十二章  邺下后期的公宴雅集与建安歌诗之关系    第一节  邺下后期的宴集活动    第二节  邺下后期宴集活动在诗文中的反映    第三节  公宴雅集对建安歌诗和诗歌的影响    第四节  宴集活动与建安风骨的形成  第十三章  西晋故事体、代言体歌诗的特点及其与后代说唱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汉代演述故事的歌诗和俗赋    第二节  西晋故事体歌诗的特点    第三节  西晋故事体歌诗与后代说唱文学之关系    第四节  代言体歌诗的表演性及其与戏曲关系的推测  第十四章  创作背景与表演要求对清商曲辞的制约    第一节  南方民歌的产生背景与清商新声的早期形态    第二节  南方情歌的歌唱特点及对清商新声的影响    第三节  清商新声的音乐体制对清商曲辞的影响  第十五章  鼓吹乐的南传及对南朝文人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鼓吹乐与横吹乐    第二节  北方鼓吹乐与横吹乐在南方的传播    第三节  鼓吹乐和横吹乐的表演效果    第四节  鼓吹乐和横吹乐对南朝文人创作的影响  第十六章  哀挽活动与挽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哀挽活动与挽歌    第二节  丧葬风俗与挽歌    第三节  哀挽活动与葬礼挽歌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哀挽活动与非葬礼文人挽歌的艺术特征  小结结语: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的理论意义和价值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以上我们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官署的演变和经济发展对歌诗的影响,并从存世史料和存世的歌诗作品两大方面人手,把魏晋南北朝歌诗的发展分为曹魏西晋、东晋南朝、北魏、北齐北周及隋代四个阶段,较为系统地考察了被以往文学史家普遍忽略的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社会各阶层歌诗艺术创作、演唱和消费的盛况,对各个历史阶段歌诗艺术的发展实况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论述,基本勾勒出了魏晋南北朝歌诗艺术发展演变的轮廓。从中可以看出:  朝廷礼乐的需求是歌诗艺术繁荣的重要前提。汉末大乱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礼乐的变化集中体现在西晋和梁代。东晋和宋、齐,使用的是曹魏时期创制、西晋时期改造和完善的雅乐。梁代立国后,梁武帝又对这一雅乐体系进行了重新改造。至于北朝,或承汉魏旧仪,或学习南朝.变化不大。就西晋和梁代礼乐与歌诗艺术的关系而言,包括祭祀、朝会雅乐等朝廷雅乐的发展,是歌诗艺术兴盛的重要原因。  宫廷王室与贵族世家的歌诗消费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帝王和贵族们的喜好乃是促进歌诗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之一,这是四个历史阶段的普遍规律。从上述大量实例的分析我们看到。歌舞娱乐和歌诗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看作是重要的精神消费对象,而历朝帝王和贵族恰恰是最有能力消费这种精神产品的人。由于封建时代的文人和艺人大都依附于朝廷和贵族,他们的创作、表演并不具备自足性。而魏晋南北朝历朝的帝王、王公贵族中,都有一大批歌诗和歌舞表演的爱好者和沉迷者,正是他们的存在,为歌诗艺术的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直接促进了文人和艺人的艺术创作与创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研究中古文学场域、文学与权力关系可参考
  •   专业学习用的书,内容不错啊
  •   可以的,有利于论文写作
  •   本来是为了做研究性学习买的,可是后来该题了,没大用上~不过这本书还是很有价值的,如果是对魏晋诗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