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中国文学

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张新科  页数:370  
Tag标签:无  

前言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都市,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绵延1100余年,形成了辉煌灿烂的长安文化。长安文化具有多种特性。首先,它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长安和周边地区为核心,以黄土为自然生存环境,以雄阔刚健、厚重质朴为其主要风貌,这种文化精神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富有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中国文学的“陕军”、中国艺术的“长安画派”等,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可以称之为“后长安时代”的文化。其次,它是一种相容并包的都城文化,既善于自我创造,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又广泛吸纳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善于吸纳民间文化,形成多元化的特点。复次,它是中国历史鼎盛时期的盛世文化,尤其是周秦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其所产生的文化以及对外的文化交流,代表了华夏民族的盛世记忆,不仅泽被神州,而且惠及海外。第四,它是历史时期全国的主流文化。由于长安是历史上许多王朝的都城,是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所在,以长安为核心形成的思想、文化,辐射到全国各地。第五,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产生于中国历史的早期,是中国文化之根,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内容概要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都市,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绵延1100余年,形成了辉煌灿烂的长安文化。长安文化具有多种特性。首先,它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长安和周边地区为核心,以黄土为自然生存环境,以雄阔刚健、厚重质朴为其主要风貌,这种文化精神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富有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中国文学的“陕军”、中国艺术的“长安画派”等,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可以称之为“后长安时代”的文化。其次,它是一种相容并包的都城文化,既善于自我创造,具有时代的代表性,又广泛吸纳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善于吸纳民间文化,形成多元化的特点。复次,它是中国历史鼎盛时期的盛世文化,尤其是周秦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其所产生的文化以及对外的文化交流,代表了华夏民族的盛世记忆,不仅泽被神州,而且惠及海外。第四,它是历史时期全国的主流文化。由于长安是历史上许多王朝的都城,是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所在,以长安为核心形成的思想、文化,辐射到全国各地。第五,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产生于中国历史的早期,是中国文化之根,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简介

张新科,男,陕西眉县人,生于1959年9月,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一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史记研究史略》、《中国古典传记论稿》、《史记与中国文学》、《唐前史传文学研究》、《史记学概论》、《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等著作,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 关于《史记》文学特质的思考第一节 思考《史记》文学特质应确立的原则第二节 《史记》的文学特质第一章 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及其影响第一节 对前代文学思想的继承第二节 司马迁的文学观第三节 处在儒学文艺思潮盛行时期的司马迁第四节 司马迁文学思想的影响第二章 《史记》与中国古典散文第一节 集先秦散文之大成第二节 《史记》散文的新成就第三节 千秋宗匠不朽典范第三章 《史记》与中国古典传记第一节 《史记》以前传记的发展第二节 《史记》对中国古典传记的贡献第三节 《史记》对中国古典传记的影响第四章 《史记》与中国古典小说第一节 《史记》与古代小说的渊源关系第二节 形象化的人生第三节 立体化的叙法第四节 戏剧化的场面.第五节 小说对《史记》艺术的发展第六节 《史记》与古代戏曲第五章 《史记》与中国抒情文学第一节 《史记》是一部宏伟的史诗第二节 司马迁的史诗与杜甫的诗史第三节 《史记》与中国抒情文学第六章 《史记》与中国古典悲剧第一节 《史记》悲剧的范畴与类型第二节 《史记》的悲剧精神与悲剧效果第三节 《史记》的悲剧艺术与结构特征第四节 司马迁的悲剧心态与悲剧时代第五节 《史记》与中国古典悲剧第七章 《史记》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 “戴着镣铐跳舞”——实录基础上的想象第二节 司马迁“爱奇”的倾向第三节 《史记》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第八章 《史记》与辞赋第一节 《史记》与屈赋精神实质纵谈第二节 司马迁与汉代辞赋家贾谊、司马相如第三节 司马迁的辞赋理论与实践第九章 《史记》与中国民间文学第一节 《史记》向民间学习什么第二节 《史记》中的民间歌谣谚语第三节 民间文学从《史记》得到什么第十章 《史记》——中国文学语言的宝库第一节 对先秦语言的总结与发展第二节 《史记》的语言成就第三节 《史记》是中国文学的语言宝库结束语附录“史记学”史述略《史记》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忠介之士遭受统治者和谗佞之徒的残酷迫害,使得他们走投无路,只好用著书述志来发泄其愤懑,这就是所谓由“穷”而“怨”。第二,由于进步的作家受迫害,他们更得以接触社会,了解下情,更加深了对统治者昏聩而残暴的面孔的了解和认识,越发感到“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因此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第三,作家的忧愁幽思不是为发泄私情,而是为针砭时弊,因此总是有感而发,写作目的是“述往思来”。第四,作家对黑暗现实的义愤愈强烈,作品的思想性就愈强,这就必然要求对黑暗作无情揭露}但要“拨乱世,反之正”,就要求“采善贬恶”,兼而有之,“非独刺讥而已”。揭露和歌颂是统一的。第五,发愤著书者往往身处险恶的环境之中,奸佞投井下石,鹰犬虎视眈眈,造成诸种威胁和阻力。这就需要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历尽艰辛,万死不辞,方能成功。“发愤”者,亦是“发奋”也。①“发愤著书说”继承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传统,言简意赅,内容丰富,这不仅是他自己的创作动力,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揭示屈原创作道路是由“穷”而“怨”的“发愤”道路,就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

后记

本书初版于1995年7月,为纪念司马迁诞辰2140周年而作。本书出版后,在学术界有良好的反响。同时,作为《史记研究》专题课的教材使用,也得到了普遍好评。于是,1998年经过修改,准备再版,校样我也看过三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修改后的书稿未能出版,一直搁在我的书柜里,而这一搁就是10年。在这10年中,虽然工作繁忙,但我的《史记》研究没有中断,先后出版了《唐前史传文学研究》、《史记学概论》、《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等著作,并在有关学术刊物发表了一系列《史记》的研究论文,主编《史记概论》教材。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将我的《(史记)与中国文学》纳入再版计划,予以资助,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毕竟这是我踏上学术道路时的初作,我十分珍惜它,于是,我抽空将旧稿收拾一遍,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有关内容。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使更多的人了解《史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特将我的《“史记学”史述略》、《<史记>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两文作为附录收入。学无止境。我将在《史记》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力争有新的更大的成就。

编辑推荐

《〈史记〉与中国文学(增订版)》: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记》与中国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