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此家

出版时间:2010-10-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陈亚先  页数:258  
Tag标签:无  

前言

  民国是一个动荡的乱世,不断的政治变局,不断的内外战争,将国人的正常生活一次次打断。然而,无论多么残酷的战争,也折不断平常人过平常生活的意愿,民国生活在许多过来人的记忆里常常是温暖、亲切的。哪怕物质匮乏、迁徙流离的生活,他们也一样过得有滋有味,而且内心总是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念头,要寻求更好的生活,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这样的民国生活当然是值得追忆的。  我觉得,历史不仅是由帝王将相、伟人枭雄、政客名流书写的,历史更是由平凡的人们自己的生活书写的,每个人都是历史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每个结点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在造物主眼里都是珍宝,而且不可替代。那些单纯由大人物书写的历史是残缺、不完整的,也是冷冰冰的,缺少生活的质感,这就需要普通人的私人记录来填补,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补充,叙事者本身也是主体。  我们以往的史官文化留下了一个好的传统,也有许多负面的影响,就是眼光未免狭隘,对普通人、对每个个体生命的重视不够,或者说缺乏人的意识。

内容概要

  民国是一个动荡的乱世,不断的政治变局,不断的内外战争,将国人的正常生活一次次打断。然而,无论多么残酷的战争,也折不断平常人过平常生活的意愿,民国生活在许多过来人的记忆里常常是温暖、亲切的。  这本《此生此家》只是一个普通人晚年对自己往昔的追忆,在93岁的陈亚先老人笔下,没有什么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扣人心弦的情节,然而,正是这些平凡而琐细的日常生活,更真实地呈现出民国生活的本来面目,让我们依稀找到民国生活的感觉。

作者简介

  陈亚先,1916年生于杭州。老家浙江省诸暨店口镇。现居南京。父亲曾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南昌分行经理。1932年考入杭州省立女子中学;194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商学院。抗战期间,先后在农民银行衡阳分行、总行、南昌分行工作。1946年复员南京,曾获国民政府考试院核准颁发的会计师证。1949年后,在华东军事政治大学任教员,不久即进入南京市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1965年因病提前退休。读书写作,经年不辍。在《老照片》《温故》《汀南》《西湖》等刊物发表多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生不逢辰一、遗腹子二、记忆的阴影三、杭州头发巷一号第二章 伤逝之痛一、家园被毁二、“孤老头”三、阿复与大姐四、小狗“来福”第三章 中学前后一、紫北小学二、子海与彬良哥三、杭女中老师四、写信的寿乃芳第四章 避难海一、住进法租界二、大同大学商学院三、张元济家及其后四、陈先生的故事五、同乡望隆六、离开上海第五章 投奔内地一、骨肉相聚二、无奈的就业三、内迁独山四、重庆化龙桥第六章 抗战胜利一、复员首都二、南昌订婚三、敏弟与文媚四、仲弟与思哲五、最终的选择六、撤往广州七、九龙大围村第七章 另一时代一、到南京去二、军大会计训练队三、永远的十八级四、钢笔手枪五、统战部的敏弟六、不能搁浅七、运动之审干八、由此而知九、侍病鹤年十、断不可为十一、仲弟欧洲七年十二、迁出机关宿舍十三、父亲猝死十四、之后的之后十五、回店口后记

章节摘录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炮火蔓延,杭州时遭日机轰炸。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不久,校方为学生安全计,举校迁往富春江上游的桐庐俞赵村。新学校在一座尚未油漆的空房子里。这是一栋二层楼房,楼下已经隔问,给我们当教室用,楼上尚未隔出,就用这个大统间做我们的寝室。同学们都打地铺,每人枕前放一只箱子,放置平常替换的衣服和一些日常用品,亦属方便,老师则散居民间。  俞赵村倒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古朴的地方。村头有一株茂盛如盖的百年老樟,但此时谁也没有那份欣赏秀丽风景的雅兴。学期未过大半,解析几何尚未教完,高等物理正待开课,战火已逼近,校方又决定疏散。浦阳江即将面临封锁,因此沿江一带的学生,如我们诸暨籍的同学,由物理老师寿望斗(也是诸暨人)先生率领先期离开,各人发一份去他校借读的证明。我们十余人就此告别同学与老师们,尽管恋恋不舍,但不想走也由不得你了!  回到店口老家,同班同学蔡文希的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已住进了我家。蔡文希的父亲是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先生内弟,陈行是店口本族人,比父亲年长一岁,也是遗腹子,与父亲小学同学。  这时父亲已离开湖兴进人中央银行工作,受惠于陈行先生,这份同窗之谊,此时就显得十分自然。蔡家自杭州回乡避难,由于家中屋小人多住不下,我家屋多人少,便向娘提出借住。娘一口就答应了,立即腾出一部分房屋安顿他们,不仅把仲弟放置标本的小书房给他们作了厨房,还为他们备好了日常生活用具。  店口只有小学,回家后,没有学上,致使学业处于荒废之中。寒假至,两个弟弟自上海归来。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位九旬老人撰写的回忆录。作者是一介平民,又是一位文学素养很高、社会记忆力很强的知识女性。她以独特的视角,讲述家世和生平,展示了一幅中国百姓喜怒哀乐的世纪长卷,其中有关家庭伦理、婚姻、教育和银行业的细节,尤为珍贵。  ——历史学者 丁东  平民的生活中最能见出时代风云,但平民的生活很难进入记忆。本书打破这个常例,将平民生活恢复到历史记忆中来,让人们感受到在真实的时代变改中,平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平民生活和平凡人生是时代风云的主流,平凡生活中最能映现时代的丰富内容。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谢泳  读过这样的小叙事,人们可以得知,人民的历史,原来是由这些人生和这些家庭的颠沛流离和悲欢离合构成的。因为普通,所以亲切;因为朴实,所以可信。_人民这个概念,因此变得清晰起来。这可能就是《此生此家》的意义所在。  ——旅美学者 李劼  几年前在南京见到陈亚先老人时,虽然知道她依然在坚持写作《此生此家》,却没有十分在意,更没有虚心静气地向老人攀谈请教。直至读完这部书稿,才真正体会到老人“一直抱以平静的心态,既不怨,亦不悔”的个人叙述与历史见证的难能可贵。  ——北京文史学者 张耀杰

编辑推荐

  民国生活的诱人处,从来都不是物质的丰盈,不是十字街头的灯光烂漫,而是普通人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平常心,是对生活本身始终如一的肯定。  本书以个人经历以及整个家庭成员在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中所遭遇的顺逆之境为主干,真实地写出了普通黎民的一段可诉可泣的历史,历经岁月沉淀、朴素自在的文字,忠实于生活本身,显得安详无忧和从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此生此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