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物考

出版时间:2005-8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青木正儿  页数:369  字数:253000  译者:范建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一书为“日本中国学文粹”丛书中一本,作者青木正儿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汉学家,他的一些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不仅在日本颇有影响,在中国学术界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一书包括《中华名物考》和《华国风味》两部书稿,均未在中国国内出版过。此两部书稿属于风俗、名物学方面的著作,《中华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年至1958年之间发表的有关名物的论考,题材从草木之名到节物之名,非常广泛。说起来,名物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训诂学,下经过明代的名义学,再发展为清代的考证的名物学。但是,在日本,以前只是追随中国的名物学,缺乏独立的发展。青木在其名物学中导入了虽然同样是考证学而不同于清朝考证学的近代考证学的方法,开启了通向新名物学之道的端绪,在开头的“名物学序说”中,他揭示了我国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的方向性。《华国风味》则旨在于介绍中国风味的饮食。而这两部书稿更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种种相关知识、相关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青木正儿(1887-1964),日本著名汉学家,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1919年参与创办《支那学》杂志,并在该杂志上发表《以胡适为中心的中国文学革命》,是向日本介绍中国新文化运动及其中心人物胡适的第一篇文章。他还多次向胡适提供在日本搜索到的中国文学史资料。二十年代,他

书籍目录

中华名物考  自序名物学序说  (一)作为训诂学的名物学  (二)名物学的独立  (三)名物学的展开  (四)作为考证学的名物学发端  《考槃余事》译本序  《秘传花镜》译本序名义琐谈  炒面  胍(月*)  包浆  油脚·茶脚·酒脚  茶蒻柘浆柚香头  [附一]香橙  [附二]驳田中博士的橙说芍药之和酒觞趣谈  (一)夜光杯  (二)兕觥与可杯  (三)药玉船  (四)三雅与武藏野  (五)桃核杯  (六)金莲杯与解语杯  (七)碧筒杯与软金杯唐风十题  (一)八种唐点心  (二)白雪糕  (三)茶  (四)桌袱菜  (五)豆腐  (六)纳豆  (七)馒头  (八)切面  (九)青菜  (十)孟宗竹子规与郭公葵藿考节物杂谈香草小记“啸”的历史和字义的变迁《诗经》名物考地则名物拾零插图一览华国风味译后记

编辑推荐

  《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一书为"日本中国学文粹"丛书中一本,作者青木正儿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汉学家,他的一些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不仅在日本颇有影响,在中国学术界也是有一定地位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名物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青木正儿,号迷阳,生于日本山口县下关。青木正儿自言少时就有“读净琉璃之癖”,在中学时代,喜读《西厢记》等中国古典作品,“很觉中华戏曲有味”,在大学学习时代,致力于“元曲”的研究。1908年进京都帝国大学后,师事狩野直喜(1868-1947)。狩野直喜是日本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先驱之一。在狩野直喜的指导下,他广泛涉猎《元曲选》、《啸余谱》等曲学书籍,并对元杂剧进行了专门研究,1911年以《元曲研究》一文从京都帝国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毕业。毕业后任教于同志社大学,1919年与京大同学小岛佑马、本田成之等组成“丽泽社”,创办《支那学》杂志。并在该杂志上发表《以胡适为中心的中国文学革命》,是向日本介绍中国新文化运动及其中心人物胡适的第一篇文章。他还多次向胡适提供在日本搜索到的中国文学史资料。二十年代,他到中国访学,与胡适有直接的交往。1923年青木正儿任仙台东北帝国大学助教,后历任京都帝国大学、山口大学教授。三十年代,青木正儿就被中国学术界誉为“日本新起的汉学家中有数的人物”,后更被誉为“旧本研究中国曲学的泰斗”。著有《中国文艺论数》(1927),《中国近世戏曲史》(1930),《中国文学概说》(1935),《元人杂剧序说》(1937),《元人杂剧》(译注,1957)等,所著结集为《青木正儿全集》(10卷)。不过,最为学界熟知和影响深远的,还是他的成名作《中国近世戏曲史》。他曾多次向王国维求教,并游学北京、上海,观摩皮黄、梆子、昆腔,写成《自昆腔至皮黄调之推移》(1926),《南北曲源流考》(1927)两文。在此基础上,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明清戏曲史》。为了便于日人阅读,改题为《中国近世戏曲史》。所谓近世,是因为王国维把宋以前称为古剧,“余从而欲以元代当戏曲史上之中世,而以明以后当近世也”。
  •   青木正儿先生学问非常严谨,写作力求真实。算是日本比较了解中国的作家了。中华名物考是他的发表文章的一个集子,语言优美细腻,图文生动形象。
  •   清木正儿先生是一位中国文学的专家,这本名物学著作让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很多东西。虽然本书中的相当的篇幅实在些好吃的,这可能与当时日本国内的形式有关,但也是向我们展示了中华美食文化,作为晚辈,我要向清木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
  •   对各类名物的起源及在日本的流传与发展做了详细的考证与论述,是一本非常值得研究的书.
  •   有时候我挺佩服日本人治学的严谨,实事求是。这点要强过韩国人,不会想着法把中国的东西据为己有。书中的举证可谓详尽,能让读者学到很多东西,这位日本学者对中国古代的东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值得钦佩。
  •   原来生活中的许多小事物也可以写出属于它自己的历史,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   纯粹是叶公好龙,冲着青木的名气买的。青木对中国文化是倾慕有加,考据也十分认真——当然有些考据,因为对异国文化的陌生,读起来感觉有些可笑和多余。不过青木的文笔略嫌干涩。写这一类的文章,意趣是很重要的,他差一点点喽。
  •   断断续续看的,还没完全看完,真是属于考据了。
  •   有的地方感觉很生涩,读起来不顺滑,但总的来说是好的,较严谨的
  •     毕业论文查找研究文献时得知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一书,当时因时间关系只侧重读了《名物学序说》、《芍药之和》二文。上次去省图,无意中看到此书,想来这段时间不忙,何不读完全书。本来电子版是有的,出于对纸质书的偏爱,还是借了回来。每天数篇,半个月左右,竟也读完全书,最大的印象便是青木正儿的爱饮食与考证严谨。爱饮食是青木正儿自己即以提及的,全书有关饮食的考证解说占去大半壁江山,可谓是饶有兴致,将兴趣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不至于枯燥乏味,而读者读起来也会兴趣盎然。其二便是考证严谨,而这种严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强烈的历史意识,再微不足道的事物,青木正儿也能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注重事物的历史演变轨迹,溯本求源。也正是基于此,能够写出《粉食小史》、《切面的历史》、《用匙吃饭考》、《末茶源流》等时间跨度极大的篇什,将传统研究中较少关注或零星涉及的中华饮食规模化、系统化。譬如用匙吃饭之问题,末茶演变,都是自己之前未曾关注到的饮食现象。读该书时,也不时为青木正儿所揭示的传统饮食之丰富而惊叹,尤其是得知很多至今仍为大众所喜好的饮食几百上千年前即已产生,譬如武汉经典面食油窝,应该就是青木正儿提到的油饼,其生命力不可谓不顽强。虽然陋于厨艺,对其中很多专业术语未能知晓,青木正儿的考辨逻辑亦未能完全领悟,但总体而言,还是带着谗意看完此书的。
  •     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外一种《华国风味》,中华书局
      
      书序是儿子写的,毕恭毕敬的,也很客观
      形容父亲是
      “生性鲠直,与世多有不合,拙于生业。厌粗俗,爱潇洒,又爱酒,但不喜欢使酒之人”
      不过语气里好像很得意
      不知道这类穷讲究的文人在现在的日本是不是还这样受待见并且自我感觉良好
      
      翻译得很到位,日本人的谨小慎微克己复礼都淋漓尽致
      最常出现的字眼就是“可能”“也许”“可以猜测”
      最多的的句式就是疑问句
      但是成页地堆积材料和论据最后才得出一个战战兢兢的“大概是这样的意思吧”
      真是让我都替他们不值
      
      二十世纪初的日本学者对汉学的热情,热情到让中国人龃龉不安的地步了
      他们把《释名》《尔雅》翻得很透
      他们还在用一些很古老的,我们自己再用都会觉得矫情的字眼
      比如把妻子称作“细君”——乖乖,细君,一个公元前的称谓、甚至不是“拙荆”“内子”
      比如说屠苏酒,元旦时候,由幼及长饮用
      比如说“果子”,并不是水果而是佐酒佐茶的糕点;这样看来“煎饼果子”之称还是有渊源的
      比如说他们还热衷于吃上古时候非常时髦的叫作“葵”“藿”的野菜,自己种植竹笋、茴香
      喝酒时候加入清香的青柚子皮(据说日语“柚子”就是中国的橙),一如既往地贯彻李白在《襄阳歌》里夸耀的“遥看汉水鸭头绿”的风雅做法
      
      青木正儿,我觉得青木正人更好听(随便说说哈,儿人不也通的么)
      书后附了一篇他对中国队古代很时髦的装B行为——“啸”的一些考证,有点意思
      《诗经》里就出现过啸,不多,只三次,而且都是女性,都是为了发泄内心的感伤
      而后《烈女传》《赵飞燕外传》里,失宠的女性都在吹口哨
      
      另外所谓“酒脚”——过滤浓厚如泥的醅酒得到的“坼泥”
      还有“茶脚”又称“云脚”即茶水中的斑斑粉末
      进而可以指茶酒中的沉淀物
      在我的方言(扬州)当中仍然存在
      读到自然很亲切,以往我都想当然地以为是普通话“渣”的变读
      不想确有本字
  •     05年某段很郁闷的时间每天睡觉前读一点,然后怀着饥肠辘辘的感觉去睡觉,期望梦里饕餮一番。
      
      毕罗,唐代《资暇集》中记载说蕃地的毕氏和罗氏喜欢吃这种东西,所以起了这个怪名字,大概隐含着这是舶来品的意思。目前可见的文献中并没有记载这种点心的制作方法,青木说日本的《类聚名物考》中说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粉团做得薄而扁平,状如煎饼,然后煎烤。大小直径约一寸七八分。”那么用糯米做成薄而扁平然后煎烤的食物,现在也不少,我们食堂就有,只是要大些,而且里面拌了糖,吃起来又甜又糯。
      
      蝎糊,用面粉做成蝎子状,再用油煎。大概类似于《和名抄》中的蝎饼。由于字打不出来,大家自动把虫字旁换成食字旁。北魏《齐民要术》里面有“截饼,一名蝎子”的记载,做法是用酱、牛羊乳和面粉搅拌,象绳子一样搓着做成环形,再用油炸熟。青木说日本现在的“花林糖”大概就是保存着它的遗风。这样看来,倒是很类似现在我们吃的麻花。我在家的时候奶奶作麻花会加奶粉或者鲜奶油进去,只是不知道《齐民要术》中说的酱是什么,所以也就不知道古代的风味拉。
      
      纳豆,第一次去日本饭馆吃饭的时候姐姐就告诉我千万不要吃纳豆,据说可怕程度和豆汁有得一拼。但是还是不小心在吃完蛋羹之后把埋在下面的纳豆吃掉了,没有那么可怕,但是味道古怪是一定的。青木的书中对于纳豆有详细的解释,说类似于我国的豉,东汉时代的文献中已有记载。淡豉相当于日本的苞纳豆,盐豉相当于滨名纳豆。我自小就喜欢吃豆豉,无论是家里做的还是外面买的。但是比纳豆好吃得多,而且两者的味道在我看来完全不一样啊。不知道为什么,也有可能那个饭店的不正宗?不过我是不想再吃了。
      
      
  •     最近笔者对日本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先生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了解到青木先生的全集尚未翻译到中国,只好找来近年出版的两本日本汉学译作,以求管中窥豹。
      
      一本是青木正儿著,范建明译《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中华书局,2005年8月北京第1版。另一本是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等著,戴燕等译《对中国的乡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上海第1版。
      
       对照两个译本中的《〈考槃余事〉序》一文,笔者发现了很多原典回译方面的问题。(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范建明译本为范本,戴燕等译本为戴本。)
      
       问题一:戴本中第3页,“《论语》说:‘恶郑声乱雅乐’”,引文漏字,当为“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范本不误。
      
       问题二:戴本第4页,“晁说之的《墨经》”,误,当为“晁贯之的《墨经》”。范本不误。
      
       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墨经》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载毛晋《津逮秘书》中。原本题曰晁氏撰,不著时代、名字。……考何薳《春渚纪闻》云晁季一。……(晁)季一,名贯之,晁说之之兄弟行。”由此可知,《墨经》作者晁贯之是晁说之的兄弟。
      
      问题三:戴本第4页,“朱翼的《北山酒经》”,误。当为“朱翼中的《北山酒经》”。范本作“朱肱的《北山酒经》”,不误。
      
      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臣等谨案《北山酒经》三卷,宋朱翼中撰。……考宋李保有《续北山酒经》与此书并载陶宗仪《说郛》。保自叙云:‘大隐先生朱翼中,著书酿酒,侨居湖上。朝廷大兴医学,起为博士。坐书东坡诗,贬达州。’则大隐固翼中之自号也。”而《郡斋读书志》记载:“《酒经》三卷。右皇朝朱肱撰,记酿酒诸法幷麴糵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南阳活人书》,十八卷……朝奉郎、直秘阁,吴兴朱肱翼中撰。”实为朱肱,字翼中之铁证。朱肱、朱翼中当为一人,所以胡玉缙批评《四库全书总目》:“案翼中为朱肱之字,当题为宋朱肱撰,方合全书之例。”
      
       问题四:范本第33页,“林洪的《山家清事》”。戴本第4页,“林洪的《山家清供》”。两者必有一误。
      
      按: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二十二:“林洪,字龙文,德清柯山人,有《山家清供》一卷。(《说郛》)”。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二,有“宋林洪《山家清供》二卷”。《千顷堂书目》卷十五又载《广说郛》第七十六卷,录有林洪“《山家清事》”。清《浙江通志》:“《山家清事》,一卷。宋可山林洪龙发著。”按:陶宗仪《说郛》卷七十四上既载有林洪《山家清供》,亦有林洪《山家清事》。《山家清供》,主要讲述隐士的食物,如青精饭,碧涧羹等。而《山家清事》,则主要讲相鹤诀、种竹法等隐士之雅事。陶宗仪分别辑录林洪《山家清供》与《山家清事》,当为两书。笔者未见青木先生原文,未能遽定范、戴两本正误。
      
      问题五:范本第33页,“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戴本作“《洞天清录集》”,“录”字误。
      
      按:此书书名,《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作:“《洞天淸录》一卷。宋赵希鹄撰。两淮盐政采进本。”而黄虞稷、倪灿的《宋史艺文志补》在“赵希鹄《洞天清禄》二卷”下注,“‘禄’或作‘录’,非”。1936年上海神州国光社《美术丛书》本采用清刻本排印,书名作《洞天清禄集》,前有何焯序校记:“此书近时刻本皆讹清‘禄’为‘录’”。赵希鹄序称:“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端研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哉?”禄,即福也。“洞天清禄”之意,如序文所言,即在书房中鉴赏古器书画,享受别有洞天之清福。
      
       问题六:戴本第4页,“《洞天清录集》的作者非常感慨:‘此乃总督米盐细务之老婆事,君子岂受用此等哉?”,引文有误。范本不误。
      
      按:《洞天清录集》赵希鹄序,作“是乃大老姥总督米盐细务者之为,谁谓君子受用如斯而已乎?”虽然戴本的语句与原文意思相近,但没有回译为准确的原文,终究是一种欠严谨的做法。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戴本第4页将日本著名汉学家“中田勇次郎”误作“中田永次郎”,而范本不误。
      
      从青木先生短短千余字的《〈考槃余事〉序》译文中,就发现了以上诸多问题,这不能不引起笔者严重的忧虑。笔者希望译者将国外汉学作品译为中文时,必须做好汉文原典的回译工作,这样才能便于读者理解和检索原文,方便他们借鉴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对研究工作有所裨益。同时,准确无误地回译原典,也是对原作者汉学研究工作和成果的一种尊重。当然,要做好回译原典的工作,不仅要求译者精通所译语言,更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国学素养和细致入微的文献工夫。翻译汉学作品,可以说是对译者一种综合能力的考验,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将“Mencius”(孟子),译为“孟修斯”之类的大笑话。前车之鉴,希望国内译者慎之,再慎之!
      
  •     青木正兒先生的文風很舒服,閑適中帶著脈脈溫情,帶著情結來考釋名物。有些章節,完全就是當成回憶性的散文來讀的,非常感動。
  •   “脚”指零碎,比如“针头线脚”,与“酒脚”、“茶脚”也想通。吴语中多有此类遗存。
  •   很普通的东西说的好文艺..
  •   用词好
  •   嗯,好文,归遗细君
  •   有趣,找来看看。
  •   吴语称菜肴为“下饭”。吃剩下的“下饭”叫“碗脚头”。
  •   另补充:还有“泔脚”一词,也是此类。
  •   儿人通用可否给个例证
  •   例子应该是有的,暂时只想到《世说新语 赏誉》“可儿”即“可人”吧
    另外敦煌本《启颜录》里好像也有一个什么笑话
    日母雙聲,还是有可能通用的吧
  •   阴阳对转?
  •   ……实在是转不来
  •   脚子,湘语中称沉淀物,如“把底下的脚子倒掉”。
  •   我想买书,买不到。
  •   为什么要翻译成正人呢……
    老师明明是叫 青木 正児。确实语言之间是有难以跨越的鸿沟存在,但是这本书的翻译还是不错的。敬佩日本学者踏踏实实的考据功底,值得现在中国学界学习。
  •   这本书还是挺奇妙的。青木无疑很渊博,很好奇,很钻研,但有时候也显得很幼稚,会犯一些于丹式的错误~
  •   范本无一误。
    存疑的地方建议比对原文明确后再发。
    发到另一版本的页面上就可以了。
    起码加两句说明一下。
  •   对呀。虽然整理得很好。这样发的确对范本有失公允。起码加两句说明一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