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兹中国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葛兆光  页数:330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宅兹中国》一书中包含了作者的诸多思考与感悟,虽为多篇文章组合而成,但丝毫不显罗列堆砌之感,而是体系完整,一气呵成。通读全书,可以感到作者心胸之宽广,论证之细致,说理之透彻,令人由衷敬佩。

作者简介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禅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圾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等。

书籍目录

自序
绪说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
引言“中国”作为问题与作为问题的“中国”
 一 从施坚雅到郝若,贝:“区域研究”引出中国同一性质疑
 二 从亚洲出发思考:在亚洲中消融的“中国”
 三 某些台湾学者的立场:同心圆理论
 四 大汗之国:蒙元与大清帝国对“中国”'历史的挑战
 五 后现代历史学:从民族国家拯救什么历史?
 六 如何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中国?
结语 历史、文化与政治:中国研究的三个向度
【附记一】
【附记二】
第一编 在历史中理解中国
 第一章 “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一 “中国论”与“正统论”:中国意识的真正凸显
  二 实际政治与观念想象的差异:天下、四夷、朝贡、敌国
  三 中国:“边界”的浮现
  四 民族、国家与文化的观念:反夷教的意识以及确立道统
  五 汉族的和中国的,什么是汉族的和中国的?
 第二章 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的异域记忆——利玛窦来华前后中国人关于异域的知识资源及其变化
  一 想象和知识的差距:异域的想象
  二 建构异域想象的三类资源:旅行记、职贡图和神话传说寓言
  三 想象加上想象,故事加上故事:女国、狗国与尸头蛮
  四 利玛窦之前的异域想象:来自古典知识和历史记忆
  五 利玛窦来华之后:从“天下”到“万国”
 ……
第二编 交错的亚洲、东亚与中国
第三编 理解亚洲与中国历史的方法
绪论 预流,立场与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当然,对于中国的区域研究或者地方史研究,并不是从郝若贝这里才开始的,而是早在施坚雅(william skinner)那里已经开端。施坚雅在他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中非常强调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不过,在中国史领域里,这种具有明确方法意识和观念意识的研究风气,却是从20世纪80、90年代以后才开始“蔚为大观”的。公平地说,本来,这应当是历史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研究确实在很长时间里忽略地方差异性而强调了整体同一性,这种研究的好处,一是明确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差异,二是凸现了不同区域、不同位置的士绅或精英在立场与观念上的微妙区别,三是充分考虑了家族、宗教、风俗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比如,近来包弼德提出的超越行政区划,重视宗教信仰、市场流通、家族以及婚姻三种“关系”构成的空间网络,使这种超区域的区域研究更吻合当时的实际社会情况。  这一区域研究方法,在日本学术界同样很兴盛,不止是宋史,在明清以及近代史中,也同样得到广泛使用,领域也在扩大,除了众所周知的斯波义信在施坚雅书中关于宁波的研究,以及此后关于江南经济史的研究外,在思想史、文化史以及社会史研究中,也同样有相当的呼应,这一类研究成果相当多,正如日本学者冈元司所说的那样,尤其是1990年以后的日本中国学界,对于“地域”的研究兴趣在明显增长,这种区域的观察意识在很大程度上,细化了过去笼统的研究。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宅兹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通过此书,重新反思何谓“中国”,何谓“中华文明”,不是为了反对中国大一统的“正史”,只是通过一个外在者的位置反思下我们的文明、文化。
    常常觉得,中国学者到了国外的高等学府,其学术成果总是让人感到如醍醐灌顶,大大不同常识中的“定论”。其实其若在国内,成果固不会如此受人瞩目。而之所以成为成就,在于国外完全不同于国内的视角,说白了,就是有“学术自由”。
  •   还没看,还没看,,喜欢精装的书
  •   封面很好看,绝对正版!内容也精彩!
  •   还没看完,但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又有了全新的视角!不错
  •   感觉印刷 有点像盗版 精装貌似不如平装
  •   阅读之后有点收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