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和白话

出版时间:2007-05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张中行  页数:30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两个名称相互依存,互为对立面:因为提倡照口语写,所以以传统为对立面,并称作文言;因为一贯用脱离口语的书面语写,所以以革新为对立面,并称作白话。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两者的内涵和关系相当复杂,以下分章节解说。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字仲衡。后以名字难认,改今名。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自20世纪80年代始,十馀年间,相继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文言常识》、《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钩玄提要,百炼工纯,以其见识之深邃,文笔之独特,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说 1.1 解题 1.2.1 研讨的意义 1.2.2 研讨的对象是书面语言第二章 何谓文言  2.1 文言与白话有别 2.2 文言难于定义第三章 文言如何形成  3.1 文言形成的条件 3.2 文言形成的因素第四章 文言的功过  4.1 文言有功 4.2 文言有过第五章 文言的特点  5.1 组织方面:字形 5.2 字音 5.3 词 5.4 句 5.5 篇  5.6 表达方面:押韵 5.7 对偶 5.8 用典第六章 历史情况(甲)  6.1 文言的主流 6.2 骈体第七章 历史情况(乙)  7.1 文言的支流 7.2 词 7.3 赋第八章 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  8.1 文方同中有异 8.2 不同的流派 8.3 不同风格第九章 文言典籍 第十章 学以致用问题 第十一章 何谓白话 第十二章 白话与口语 第十三章 用白话的原因 第十四章 文白的界限 第十五章 白话典籍 第十六章 展望 后记出版说明

章节摘录

  5.3.2 词大多保存古义  词有意义,还有年寿。不同的词可能年寿有分别:有的长到几千年;有的较短,或者出生得晚,或者用个时期不用了。年寿长的,有的意义不变,如“水”“火”“大”“小”之类,古人怎样用它,我们还是怎样用它。但也有不少意义有变化。变化可大可小如“去国”古是“离开”国,“去上海”今是“往”上海,这是大变;“再”古只指第二次,今可以指第一次以后的许多次,这是小变。不管大变小变,都是古今意义不同。这不同经常表现在不同的(书面)语言里。显然,在文言典籍里,用古今意义不同的词,所用的意义一定是古的;现代语的作品相反,用古今意义不同的词,所用的意义一定是今的。所以说,由词义的演变方面看,文言保存了大量的早期的词义。读文言作品,必须重视这种现象,不然,把“去鲁”理解为“往鲁国”,当然是大错;就是把“善走”理解为“能走路”也总是错误,因为与原意不合。  5.3.3 单音节词多  词的形体有短有长。短的只一个音节,如“人”“打”之类。长的不只一个音节,以两个的为最多,如“人民”“思索”之类;超过两个的比较少。说多音节的词算“一个”词,是因为造句的时候,它要整体活动,不能拆开单干。比如“学习”,说“学习英语”可以,说“愿意学习”可以,说“学钢琴”可以,只是不能说“习——”,“习”不能独立活动,所以“学习”算“一个”词。就汉语说,在词的库存里,单音词加双音词是绝对多数。但这是不分古今的笼统说,如果分古今,那就单音词和双音词的比例还有大差别:单音词是古多今少,双音词是古少今多。这差别的来源是文言里许多经常单用的词,到现代汉语里不能单用了。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为例,“足”现在要说“充足”,“食”要说“粮食”或“食物”,“兵”要说“武器”或“武装”,“民”要说“人民”,“信”要说“信任”。词的音节由单一变多,是长时期的汉语演进的趋势。为什么要这样?是因为单音节独用,同音异义的词就必致过多。多而必须分辨,怎么办?这在书面语中好办,比如两位zhang先生,一胖一瘦,写出来是“张先生胖,章先生瘦”,一看清清楚楚;口语就不行,要说“弓长张的张先生胖,立早章的章先生瘦”。同理,文言里的大量单音词,由口语流传,为了意义清楚,就不得不用各种办法(主要是拉个义同或义近的),使音节增加一倍。这样,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词汇的这个特点就颇为突出。说突出,不只因为它的静态表现在堆堆上,还因为它的动态影响深远。举例说,词的用法灵活,显得本领大,主要是从这里来的;句子偏短,显得精炼,更是从这里来的。说起句子短,我们不能不想到守严格格律的诗词,如果不是单音词多,像“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萨都刺《满江红》),这样字少意繁的句子,写出来是很难的。  ……

编辑推荐

《文言和白话(张中行著)》: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两者的内涵和关系相当复杂,以下分章节解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言和白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文言和白话》和《文言津逮》这两本书是张中行写得比较生动的关于文言的两本普及读本,比较适合中学语文看,对教学有比较大帮助。因张老本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有感于中学语文的教学,写了这些书。其中关于文言中的“用典”部分,写得尤其好,且举了很多实例,让我们掌握了不少典故知识。
  •   很好的书,我觉得挺好的,我是教育专业的学生,这是老师推荐的书,我买了看的,真的很好的,送了一本给了朋友,准备再给自己买一本了~~~
  •   非常好的一本书,中文专业学生的必备书籍。
  •   这本书内容丰富,细致地阐述了文言与白话的相关知识,很好。
  •   趁着3.7折,赶紧买了一本,呵呵。
  •   这么好的书,39折还不买,太可惜了……
  •   不是专门研究或者对之有狂热兴趣的还是不要买了
  •   文字工夫极好,值得一看.
  •     这本书对文言和白话做了历史发展的梳理,从古至今.从书中不难看出张先生对文言的推崇,对白话则是保留态度.毕竟从白话的盛行不到100年.白话的文化底蕴并不如文言,而且现在读书越多,越发成了别人眼里的呆子.但对很多事物的看法的确不一样了.
      
      对文言,它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是现代人在还没充分了解自家文化之前,就匆匆忙忙崇拜异邦,这就是种盲目.不知道给自己定位的人,迟早会回来找这个坐标点.文言就是这个坐标点.所以,它是中华文化的钥匙,也是一个方向.
      
      对白话,我不反感,它是让大众摆脱愚昧的有效手段.不然,象大多人恐怕仍是文盲一个,听不懂那些士大夫的谈话,也不懂这个世界原来有这么多可爱的书籍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学会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自己.它也是一把钥匙.
      
      但这2把钥匙有所不同,文言资源的开启,需要通过白话.白话是基础,学习的基础,而文言是文化的基础.所以,各司其职.
      
      对于张先生对文言鲜有人继承,除却研究者或有兴趣者,一般大众不太愿意花费时间去了解,我想这也许是个问题.但只要是有中华精神的人就不会放弃文言,因为它负载了太多优秀的文化思想.这是一个民族的魂魄.对我而言,亦如此.
      
      关于白话是否会成为新的文言,这也难说.我不知道西方的语言是怎么发展的,但文言发展至今,在中国,远古的白话就是今天的文言.这就是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文字和语音的差别,也许会越来越大,但进入到书写层的文字,是约定俗成的,有自己的惰性.虽随岁月变迁有一些变化,但最终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并非人力所能把握.当千年之后,今天我们的白话是否会成为新的文言呢,这无不可能.
      
      同时,我想借用古语的"言之有文"作为总结,语言的可爱之处不是语音怎么念,词汇怎么搭配,句法如何工整,篇幅如何简洁.而是有文章的存在,语言有了各种的可能,如同排列组合,可以成千上万,如天上繁星.这是语言最为可爱之处.所以,文学成为了语言最可爱的归宿.
      
  •   最爱还是古文。
    方言比较亲切可爱。
    普通话只是交流方便吧。
  •   我这呆子刚看完这本书。唉,看了又怎样。大多数内容立马忘记。生活还是照常。不懂的人还是不懂。身边也无人交流同一本书的内容。。。读书人被不读书的人越发看的呆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