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道教论集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丁煌  页数:28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大学里讲授多年道教史、目录学课业,以个人兴趣偏好旁涉,于隋唐史、近三百年中国思想史问题的探究,也意有所钟,故往日笔耕,多聚焦投注于这几个领域的相关课题上。  长期培养出每日勤读的习惯,岁增寿添,龄逾甲子,更能领悟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微言及佛教禅宗所主“不立文字”的奥旨缘由。凡古今一人之著述,文字必有偏谬,所见未得其精,已遗其粗,人我两误,害莫大焉。至于庸滥浮作,罪过尤甚。初唐高道体玄先生潘师正,隐山中,精修至道终生,无所忮求,不立文字,品高身洁,远离陷障。景慕千古,私心亦深所向往不已。  顾视往日著述,自得者少,失意反觉为多,复以天性尚简畏繁,学友同道每有以将往日撰作鸠集一事相劝者,均未应答或起始规营。今年六月初,接中华书局朱编辑立峰先生电子邮件,表示希望将我个人道教研究论文拣选精粹,结集出版。情辞恳切,使我这一畏烦的疏懒人,失去推托的借口。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丁煌先生是台湾重要的道教学者。书中收录了作者精选的七篇文章,主要涉及道教史领域,上起汉末三国,下迄明清现代,其中像《唐代道教太清宫制度考》、《叶法善在道教史上地位之探讨》诸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本书新见迭起,征引文献极其丰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大学里讲授多年道教史、目录学课业,以个人兴趣偏好旁涉,于隋唐史、近三百年中国思想史问题的探究,也意有所钟,故往日笔耕,多聚焦投注于这几个领域的相关课题上。  长期培养出每日勤读的习惯,岁增寿添,龄逾甲子,更能领悟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微言及佛教禅宗所主“不立文字”的奥旨缘由。凡古今一人之著述,文字必有偏谬,所见未得其精,已遗其粗,人我两误,害莫大焉。至于庸滥浮作,罪过尤甚。初唐高道体玄先生潘师正,隐山中,精修至道终生,无所忮求,不立文字,品高身洁,远离陷障。景慕千古,私心亦深所向往不已。  顾视往日著述,自得者少,失意反觉为多,复以天性尚简畏繁,学友同道每有以将往日撰作鸠集一事相劝者,均未应答或起始规营。今年六月初,接中华书局朱编辑立峰先生电子邮件,表示希望将我个人道教研究论文拣选精粹,结集出版。情辞恳切,使我这一畏烦的疏懒人,失去推托的借口。

书籍目录

自序汉末三国道教发展与江南地缘关系初探——以张陵天师出生地传说、江南巫俗及孙吴政权与道教关系为中心之一般考察唐高祖太宗对符瑞的运用及其对道教的态度唐代道教太清宫制度考叶法善在道教史上地位之探讨道教的“沐浴”探究台北藏明宣德本《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初研

章节摘录

  福井康顺教授治学态度极严谨,于此表示存疑,未作进一层之深论。又就氏所撰此书三、四章之论点以观,彼深信张陵籍里系沛国丰邑之说。  战国秦汉以来,求仙访药之事甚盛。时人冀达永生不死之愿,而无畏乎险阻,或只身往探终古寥寂之重山峻谷中,或泛孤槎起落于浩渺难瞑之海上,颇不乏其人。张陵之父大顺,若云曾事炼养,实亦寻常。陵父之时,或又稍早,实否南迁至吴地天目山(汉时应称天柱山,序论所举宋诸地志中多载之),推之当有可能。宋濂称张陵曾修炼形之术,于洛之北邙山。张宇初亦作此一说,其言云:“(张陵)后自浙逾淮,涉河、洛,人蜀山,得炼形合气之书,辟(今作避)谷少寐。……谢官归洛阳北邙山,修炼三年……(山神)命庙食峰下,炼丹其间……”张陵炼丹事,孙克宽教授以为不可信者,陈国符氏《中国外丹黄白术考论略稿》(《道藏源流考》附录五,第三节,书之页三七五,台北古亭书屋,一九七五年翻版)犹未遽以否定。陈国符氏续撰《中国外丹黄白法经诀出世朝代考》(《道藏源流续考》,台北明文书局,一九八三年翻版,收入此文)一文,考证今本《黄帝九鼎丹经诀》中(九鼎丹隐文诀、真人歌)及《太清金液神丹经》中(阴君歌),以用韵习惯,证明歌诀为汉代所遗。陈国符氏以为古本《黄帝九鼎丹经诀》,于西汉末东汉初出世,其后东汉末左慈、张陵皆得之。又张陵炼丹之事,于理必有之也。  东汉顺帝起叛乱迭作,尤以今河北、山东及江淮一带称最,而张陵之生年,余以必当移于晚后,其家族为避战祸,或求仙炼丹,因而南迁至吴,实难言无此可能。是时之人,避难江东已甚多也。宋濂云张陵“生于吴之天目山,暨长,博习群书,从学者千余人”。张宇初所言尤较详焉:“七岁,读老子书即了其义;于天文、地理、图书、谶纬之秘,咸贯通焉,以及坟典所览无遗,从学者千余人。(以下言地理甚详所指,本文作者亦疑之。)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讲诵之堂。临安神山观、余杭通仙观,即其地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汉唐道教论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