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史

出版时间:2001-2-1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徐书城  页数:2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笔者早年的研习重点是历史(绘画),但后来不由自主地转向了理论(美学),这是因为深感单一的史学研究处处受制于自身理论素养单薄的困扰。任何史学研究都不可能没有一定的观点(理论)的指引,因此,如果自己不谙理论,就不得不捡人唾余,拾人牙惠;如果捡拾到一些错误的理论(方法),后果就不堪设想。这就是笔者近三十年来孜孜于理论研究的唯一理由,具体的成果体现为1989年发表的《中国画之美》及1991年出版的《绘画美学》两书。    四十年来,笔者深切体会到,“史”和“论”休戚与共,不可分割;合之双美,离则两务。搞理论研究如果罔于史实,容易沦为纸糊的空壳;同样,如果不深究美学理论,自己不去钻研马克思主义的原典,必定会让一些挂着“马列”幌子的政治骗子牵着鼻子引入歧途。(例如臭名昭著的“儒法斗争”或“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斗争”之类)“史”和“论”的关系,诚如康德的至理名言:“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阙概念乃盲。”斯之谓也。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中国绘画史的美学脉络第一章 平凡的开端——从原始艺术到汉魏绘画 (公元前2000年—公元3世纪)  一 原始绘画的“现代”风貌  二 书画同体而未分  三 线的功效和艺术的宣教第二章 个性的觉醒——晋唐绘画中的人文主义 (公元3世纪—公元10世纪)  一 晋唐人的审美新视野  二 从“媚色艳态”到“金碧辉映”  三 “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第三章 东方写实艺术的颠峰——两宋宫廷绘画 (公元10世纪—公元13世纪)  一 花鸟、山水的时代新貌  二 徽宗赵佶和宣和画院  三 南宋“院体”绘画的历史地位第四章 文土的呐喊——“野逸”精神的高扬 (公元11世纪—公元13世纪)  一 文人“墨戏”的嚆矢——苏轼、文同的画艺  二 “米点”水墨山水到南宋文人的水墨花竹  三 “文人”和“院体”画风的相互交融第五章 寰宇趋一统——元代文人画的历史功业 (公元13世纪—公元14世纪)  一 元代文人画的大*——赵孟頫和钱选  二 从高克恭到“元四家”的山水画  三 文人水墨花竹杂画的两种风格形态  四 人物鞍马新篇第六章 无形的巨变——从“吴门”画派到白阳、青藤 (公元14世纪—公元16世纪)  一 宋元画风之遗韵  二 明代文人画的中流柢柱——“吴门”画派  三 陈淳和徐渭——文人花鸟画的演进  四 人物画的蜕变——陈洪绶和崔子忠第七章 借古以开今——从董其昌到“四王”新潮 (公元16世纪—公元17世纪)  一 董其昌的新复古主义理论和创作  二 “四王、吴、恽”的文人山水画  三 托古改制,借古开今第八章 心裁又别出——八大、石涛到扬州画格 (公元17—公元18世纪)  一 异彩纷呈的清初画坛  二 八大、石涛的艺术道路   三 扬州画派的奇崛风格第九章 走向现代之路——从“海派”到齐白石……后记

章节摘录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原始艺术的兴趣与日俱增,原因是现代人往往对那些原始图画和雕刻的粗犷简率风格产生了审美的共鸣。特别是在欧洲,原始艺术甚至成为启发人们创造现代的某种契机,毕卡索便是一例。

后记

搞电影的朋友常说电影创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意思是说每当一件作品完成后,总会发现其中应作修改而无法再更动的不足之处。其实,任何艺术创作或科学著述也都有类似的情况:——哪本书出版之后,作者自己翻阅时能不发现其中不乏可提高之处?特别是过了一些年,更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不足或甚至错误的地方,必须留待以后有机会时才能去改正;因此,笔者同时亦衷心祈求读者公众能不吝指正。本书的写作,曾得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郜宗远先生、陈履生先生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故深致谢忱。作者1999年10月26日校改毕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搞电影的朋友常说电影创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意思是说每当一件作品完成后,总会发现其中应作修改而无法再更动的不足之处。其实,任何艺术创作或科学著述也都有类似的情况:——哪本书出版之后,作者自己翻阅时能不发现其中不乏可提高之处?特别是过了一些年,更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不足或甚至错误的地方,必须留待以后有机会时才能去改正;因此,笔者同时亦衷心祈求读者公众能不吝指正。本书的写作,曾得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郜宗远先生、陈履生先生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故深致谢忱。                                                           作者                                                  1999年10月26日校改毕

编辑推荐

《中国绘画艺术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绘画艺术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