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峰画语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孙其峰 编  页数:1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孙其峰先生是好读书、勤于思考与写作的美术家。他谙熟传统画论,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善于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他不盲从于各种流行观念,即便在各行各业都实行“政治挂帅”的年代里,也总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讲课精于比喻,深入浅出,富于智慧和幽默感。他既关注艺术之“技”,也关注艺术之“道”,先后写下了大量的随笔,涉及画史、书史、画论、书论、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当代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种种问题,言简义赅,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量,在其峰先生的艺术生涯中,这一部分内容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书主要是从先生新时期以来的笔记、谈话与讲课记录中摘编整理而成的,只选择论书画篆刻的代表性文字;作为语录体,以简要、明了为宗,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对少数较长或重复的句子作了删节;为了阅读与查寻的方便,对所选文字作了大致的归类。

作者简介

孙其峰,原名奇峰,曾用名琪峰,别署求是楼主。汉族。1920年生于山东招远县。早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科,曾先后从师于徐悲鸿、黄宾虹、李苦禅、王友石、汪慎生等名家。擅山水、花鸟、书法、篆刻,兼画史画论。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天津美术学院终身

书籍目录

一、论艺术之“道”二、论继承、借鉴三、论师造化、发心源四、论中国画教学五、论天分、学养、人品六、论风格七、论构图八、论笔墨九、论技、法十、论画史、画家十一、论书法篆刻主要参考资料孙其峰艺术活动年表孙其峰先生自刻印、常用印选

章节摘录

  一瞥的印象,是写意的根据;凝神地观看,则是工笔的所本。写意画是远距离的印象,工笔画则是近距离观察。  ——《砚畔随想》  半工半写(也叫兼工带写)是一种熔工笔与写意于一炉的画法。这种画法“工写相发”、“粗细相济”,效果很好,它好就好在“细而不腻”、“粗而不野”。恽南田有一些较粗放些的应属这种“半工半写”的画法。近人张其翼惯用“粗落墨细染色”的方法(或叫“粗画细染”),也是属于这种半工半写的画法。有些人把画面“主体”刻画得较细腻,把配景画得粗放一些,效果也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半工半写的一个别支。  ——1981年6月8日在北京赵家楼的谈话做人处世不可“打马虎眼”,但画写意画却可打马虎眼。例如远处某些看不清的景物,你“认真”刻画清楚,就会失真,最好用打马虎眼的方法处理,不信你试试看。  ——《论画手稿》凡作画应“浑”处,不可强求其“清”,反之亦然。妙在清浑互衬、相反相成,方为合作。  ——同上  余尝将民间成语“貌合神离,似是而非”八字,戏反其意为“貌离神合,似非而是”以论写意画,且自谓与古人之“遗形得神”、“离象而求”诸语有合。  ——《稍纵即逝》  中国画的“黑”、“白”二字不是指两种颜色而说的。“黑”、“白”在中国画论中,不是指具体的什么事物,它是“形而上”的,不要把它看作是“形而下”的,要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它。  ——同上  作画(指有主题思想的画)既要“心中有数”和“胸有成竹”,又要能够随机应变。前者是战略思想,后者则是战术上的灵活运用。  ——同上  画面的处理(或称之为收拾、润色等)不要处处“到家”。因为处处“到家”会给你带来不到家。  ——同上  写意画,贵在不求形似亦不离形似。所谓不求形似者,非置形似于不顾,盖不斤斤于形似者也。唯其不斤斤于形似,乃能物外得似,遗形取神。  ——1981年在北京赵家楼的谈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其峰画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其峰画语这本书,是难得的一本好书,它包含了孙奇峰大师的一生绘画的经验总结,对于每个学习国画的人都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   对前人之论有新的感悟
  •   画理
  •   孙老师的一些感悟,深受启发
  •   书中节录了孙老的语录,比较发人深省。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一本书!
  •   大师画语,值得分享
  •   都是话语录,插图不多,还小。价值不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