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中自觉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潘年英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贵州少数民族的地方发展为研究个案,着重阐述了“文化自觉”理论在民族自觉、自醒、自立、自强过程中的重要性。书稿由《中国西南土著文明的人类学研究《土著者说》《地方性知识与人类学的历史叙述》《西南风俗琐记》《植根于田野的学术》等20篇学术随笔组成。以优美、晓畅、精悍的语言文字,展示丰富、深厚的地言民族文化,使读者在赏心悦目的美文品读中,获取诸多地方性知识。    书系作者人品端正、文笔优美、知识积累厚重。书系读者对象主要是大、中学生及广大文化读者。

作者简介

潘年英,侗族,1963年生于贵州天柱县盘江村。在故乡生活17年。1980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4年毕业,分配至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人类学研究,达14年。1999年1月调入福建省某大学至今。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4年当选为贵州省作协理事,1995年至今,任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成法文和英文。主要著作有:《我的雪天》(1993)《民族、民俗、民间》(1994)《百年高坡一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1997)《扶贫手记》(1997)《月地歌谣》(1998)《寂寞银河》(1998)《边地行迹》(1999)。

书籍目录

序理论探讨  全球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从“文化自觉”理论看侗乡经济文化建设  发展的神话:以西南著文明的现实为例  经济开发中的侗族原生文化:保护和利用  中国西南土著文明的人类学研究  土著者说  边缘族群与文学个案实录  移植的文本:从矛盾到变形融合——贵州生态博物馆群考察报告  黎平机场建设与侗乡社会发展  高安歌会——一次自觉复兴侗族传统文化的个案实录  都柳江兴衰史录  西江风俗琐记田野笔记  侗族原生文化考察记  论民族服饰改革的基本原则  无尽的田野:文本表达的多种可能  本土人类学:重新发现的知识  地方性知识与人类学的历史叙述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植根于田野的学术  在田野中自觉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田野中自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潘老师的思想很有启发,在感动中醒悟,受益匪浅。
  •   很好的一本书,大学生有这么好的读物,很是不错.
  •   正在看。过后再评价。
  •     吃饱了来吐槽~~不记得是在长裙苗,短裙苗还是人类学的本土观点虾米的书中,作者说,我就是不想读理论,我就是从本土出发作点研究。这本书收录了作者在报刊杂志上的一些文章,谈及了很多从本土人类学角度出发的观点,贵州侗寨的开发,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等,他说,“我认为,保护即发展,发展即保护”(p31),"我发现一些充满小资情调的半知识分子常常喜欢对侗乡旅游景点的建设指手画脚,牢骚满腹。"(23)“考察历史上的席不开发,你会发现所有开发的目标,都是为了掠夺和窃取席不得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最终还是以牺牲西部的利益为结局。”(p39),发展和现代化的目标不应当是以GDP为衡量标准。作者说,他陪过许多人到贵州玩,这些人一来就说,挖,你们贵州真好,山清水秀,风景美丽。是的,但是如果以GDP什么的来衡量的话,贵州恐怕每次都要倒数了。现代化是没错的,发展是没错的,但是以什么标准来作为考核的呢,以哪个方向为目标呢。这些都是作者在书中的思考和追问。
      
      另外,作者三番四次地自称是“西南土著”,学术圈的边缘人士,他说学术圈的人,“我认为中国的学者只到你们这一代人为止,以后的学者不能叫学者,只能叫成功人士。”他评价他自己,“对我来说,我一生所欲追求的最大的学术目标不是成功,而是自由。若不自由,我毋宁死。学者是靠学科生存,我则是靠兴趣生存,这是我和学者的最大区别之一,也是我的自由所在。人类学至于我不是一种职业,而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方法。”在书中他简单地回顾了个人求学史以及走上人类学道路的缘由。。。蛮有意思的。。。
  •   书系作者人品端正、文笔优美、知识积累厚重。
  •   乃quote滴吖。。。
  •   书籍简介最后一句。
  •   "我发现一些充满小资情调的半知识分子常常喜欢对侗乡旅游景点的建设指手画脚,牢骚满腹。"+1
  •   吖哈,摸摸ls~~
  •   任何人都有权过他们想过的生活,无论是现代化,还是拒绝接受教育
  •   他们有他们接受教育的类型和方式,文化的潜移默化和教育作用并不比学校教育来得浅薄
  •   学校的东西很无趣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