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205  
Tag标签:无  

前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从起源至21世纪初的历史发展进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荟萃了大量原始的、鲜活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大型综合性丛书,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出版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展开。为了摸清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抢救行将消失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1953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民族识别调查,1956年又开始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在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中央民委从1958年开始组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种丛书。“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民委机构撤销,此项工作被迫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民族工作机构,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改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79年,国家民委决定继续组织编写以上三种丛书,并增加编写《中国少数民族》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两种丛书,定名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列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重点科研项目。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共计402本,一亿多字,该项目自1958年启动至1991年基本完成,历时30多年,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央有关单位400多个编写组,1760多人参与,分别由全国30多家出版社出版。纵观历史,像这样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编辑出版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丛书在中国前所未有;横看世界,像这样由政府部门组织为国内各少数民族著书立说实属罕见。

内容概要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    本《丛刊》的资料搜集和编辑整理工作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地区和单位集体进行的。早在解放初期,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各有关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开展民族工作,就曾组织民族研究方面的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情况进行过调查。1956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秉承党中央指示,进一步组织了若干调查组,对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和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l958年,在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单位,在编写《少数民族简史》、  《少数民族简志》、《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三套丛书的过程中,又作了必要的调查。现将历次调查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资料,由各有关单位分别加以整理,编辑出版。这对我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社会历史调查 一、融水镇的地理沿革和名胜古迹 二、融水镇的社会经济 三、融水镇的政治情况 四、融水镇的文化情况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隆林苗族来源与称谓 二、解放前的政治、经济概述 三、民族关系 四、苗族的风俗习惯龙胜伶人情况调查 一、人口分布、居住情况与社会情况 二、历史来源 三、经济生活 四 、风俗习惯 五、民族关系 附录一:龙胜各族自治县四区太平乡伶人经典 附录二:龙胜县四区太平乡伶人蓝姓还愿歌摘抄 附录三:伶人山歌摘抄融水苗族自治县商品经济调查 一、解放前商品经济简况 二、解放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当前商品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四、如何发展山区商品经济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教育调查 一、当前民族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民族教育落后对各项事业发展的影响 三、对发展民族教育的看法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调查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区东田乡解放前林业生产情况调查 一、一般情况 二、生产力及其有关情况 三、生产关系 附录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古都、雨卜、元宝、东田等地苗族社会历史调查 一、苗族的族源 二、雨卜、古都、香粉等地解放前苗、瑶、侗、壮、汉的农业经济及其阶级关系 三、元宝寨的“埋岩会议” 四、苗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五、民族关系 六、1938年前后苗族人民反抗国民党“三征”的斗争 七、雨卜、古都、香粉等地的竹纸业融水苗族自治县小东江寨民族杂居情况调查 一、一般情况 二、民族来源 三、经济生活 四、语言与文化娱乐 五、风俗习惯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牛头村情况调查 一、村名“牛头”的由来 二、姓氏 三、族源 四、“头人”制度 五、生产 六、生活方面 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遗迹 八、民俗 九、商业 十、文化教育 十一、热情支援红军 十二、全村受马堤街汉族地主剥削的情况 十三、文娱活动 十四、民族关系后记修订后记

章节摘录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社会历史调查①  调查整理:龚曼侬 蓝宏芳 吴健华 黄新才  稍加整理:曾诚   补充调查整理:龚曼侬  一、融水镇的地理沿革和名胜古迹  (一)地理沿革  融水镇是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它位于广西北部,亦即柳州地区北部。地理位置在北纬25。,东经109°,属平原间丘陵地形,溶岩地貌,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为1 13米。据融水苗族自治县气象站1958——1978年近20年的观测,历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9.7℃,最低平均气温为9.1°C,最高平均气温为27.9。C。无霜期为324.4天。平均年降雨量为1824.8毫米,4—8月降雨较多。近百年最低水位为1972年的94.36米,最高洪水位为1902年的116.96米。全县有1个镇和16个公社,融水镇和融水、永乐、和睦3个公社②属于平原间丘陵地形。四荣、中寨、三防、汪洞、滚贝、杆洞、大浪、白云、拱洞、大年、安陲、安泰、洞头等13个公社③则处于云贵高原的苗岭山区④之中。融水镇所处的位置是面向平原,背靠山区。融水镇东临融江,环城皆高山。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编的《融县志》记载,镇之得名,是由于“邑之以融为首也,融水实出焉”。又云:“顾自汉暨宋之名递更而置郡、置州、置路,因革亦屡变不常,明洪武间始改县隶柳州,其地重冈叠嶂,带溪环江……亦粤西要扼也。”历代统治者选择融水镇作为统治各族人民的据点,是与融水镇的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融水镇地处融江之滨,有舟楫之便,且离山区不远,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二是,大苗山是个富饶的地方,素称“竹木之乡”,被统治阶级视为“聚宝盆”,有刮不尽的“地皮”,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便在此建立一套政治统治机构,以便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三是,融水镇地形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因而历代统治者以此为军事要塞,以便镇压山区各族人民的反抗。由于融水镇地理位置的重要,一方面历代反动统治者以此作为他们剥削、压迫和镇压各族人民的据点;另一方面,融水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了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客观上起到了加强各族人民之间联系的纽带作用。   融水镇作为桂北重镇已有1500年的悠久历史。融水镇一带,春秋战国时为百越地,秦属桂林郡,汉晋属郁林郡的潭中县。南齐高帝建元三年(481),南齐从潭中县分置了齐熙县,并重叠设齐熙郡,直属广州,融水镇一带便是当时齐熙县、郡的治地,因而从这时算起,在融水镇设郡、县的历史已有1500多年之久。南梁梁武帝大同六年(540)于齐熙郡兼置东宁州。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齐熙县为义熙县,改东宁州为融州(后废除),州治为义熙,入属始安郡。这便是以融水一带以融为州名的开始。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置融州,下辖三县;唐高祖武德六年(623)改州治义熙县为融水县,属岭南道。这便是以融水为县名最早的时候。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晚年被贬任柳州刺史,元和十年(815)秋作《登柳州峨山》一诗,诗中特别提及融州,诗云:“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唐以后,五代相沿,融州治融水县,先属楚,后属南汉。宋为融州融水郡治融水县,属广南西路。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以融、柳、宜、平、允、从、庭、孚、观九州之地设黔南路,在融州设帅府,置清远军节度使,统辖九州军政。九州所含地域大致包括今广西的融水、融安、罗城、三江、柳江、柳城、鹿寨、宜山、忻城、环江、河池、南丹及贵州的从江等十多个县。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曾被任命为清远军节度使。可见宋代已将融州作为政治、军事重镇。元朝仍称州设郡治融水县,属广西道。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始降州为县,名融县①,属柳州府管辖。清代、民国沿袭旧制,直到解放初期。  融水镇建城地点也是有变迁的。南梁在融水镇一带设置东宁州,州治是在今融水镇的对岸河东。现今当地群众还沿袭旧习称河东为东宁州。因河东地势较低,易为洪水淹没,唐宋时便迁到河西,为现在融水镇郊南下廓村一带。当时郊南老君洞附近非常热闹,尤其圩日,赶圩的人拥挤不堪。为此曾在老君洞外的小溪上建造三座石桥,名日寿溪j通济、惠民桥,现仅存两座。宋朝安抚史谭寿昌曾拆掉旧城,向北扩展,在东北三面筑土城,另城,周围长约9里。土城设三城门:东为通济门,南为镇远门,西为威武门;并有朝阳、清远,雄边三楼。在西南二门又设月城。后来外城倒塌,只剩下内城。元至正年问,州同知刘士学募捐财资重修。明洪武十年(1377)重建县城,在城西没守御所(哨所),周围宽20多丈。外围有壕沟;在城东增一门,名为小东门,又称德胜门。到天启七年(1627)夏重修新城,全部改为砖石砌成,长485丈,高2丈多,有城垛790个。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熊飞渭募捐重新修理,建守城兵营9座。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吴从龙重修四门。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县牛天宿招募民工修筑城墙,因遇雨季,城垛和哨楼有一半倒塌。雍正八年(1730),知县陆嘉谟呈请重修,城周围长485丈,高1丈5尺;另又挖4井,即南门、义泉、主簿和饮军,现已废弃。清末至解放前,城墙均已废掉,残存的一些破城门解放后已拆除用以建造房屋和桥梁,故旧城已无存留,只有一小段残垣可作历史的见证。   从唐宋正式建城起至清嘉庆前,融水镇均为历代郡、州、路、县的治地。清嘉庆年间,曾将县城迁往长安镇①,不久又迁回融水镇②,直至解放前夕,均属融县县城。解放后县城又迁至长安镇。1952年11月26日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区,其行政区域以原融县一部分为主体,加上罗城、三江及贵州从江县划出的一部分合并组成,融水镇便划归为该自治区首府。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区改称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1965年又更名为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均为自治县县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融水镇与融水区、和睦区、永乐区划为东风人民公社,融水镇属公社的一个大队,即红旗大队。1959年1o月1日东风人民公社分为和睦、永乐、融水三个小公社,融水镇又属于融水人民公社的一个大队。1962年6月恢复镇的建制;1962年底,融水镇附近的红色、红光大队组成新华人民公社③,隶属融水镇管辖。  (二)名胜古迹  融水镇是个群山环抱,带溪环江的市镇。这里青山绿水,古木成荫,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加之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不少。到过这里的人,均有“天将佳景故留人”之感。其名胜古迹颇多,不一一赘述,仅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真仙岩。一名灵岩,俗称老君洞,在城南4里许。根据《真仙岩全图碑记》,可考知昔日的规模十分可观,仅洞内就有50余处胜迹,可惜历代失修,损坏不少。“文化大革命”期问,在洞内建工厂,又遭到一些损失,许多文物散失。真仙岩外树木葱茏,双桥耸峙,群山峥嵘。洞口空明高敝,岩内曲折幽深。灵寿溪穿岩而出,溪水潺缓,清澈可鉴。据旧县志记载,灵寿溪水饮之可以长寿,居民常有“三见甲子”者。岩内石钟乳结成许多奇形异状,点上火炬,顷刻金碧辉煌,玲珑毕肖,如临仙境。尤为令人惊叹的是那座石钟乳天然结成的老君像,髫眉中服,栩栩欲活,如从天降,老君洞故此而得名。洞尾有“水月洞天”奇景,为昔日融#IA景之首,现仍完好。岩内有唐宋以来历代名人摩岩石刻甚多,现保留40多处,其中又以宋刻为最,有30余处。石碑有《元祐党籍碑》、《平狗猺记》,对研究历史均很有价值。《元祐党籍碑》是宋嘉定八年(1215)沈讳在融州任州官时,因其曾大父沈千是元祐党籍中名列第63名儒官,故以家藏碑本刻之于真仙岩。该碑在“文化大革命”期问一度散失,“文化大革命”后已找到,保存于县文化馆,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的文物。洞内还有宋太宗御书。据说岩名“真仙岩”是宋太宗敕封的。又据《广西通志辑要》记载:“老君洞宋咸平中改为真仙岩,颂太宗御书百二十轴藏于此洞中。”解放后存4轴,即“颐堂”、“西江”、“瑞云”、“精忠”,刻在高3尺、长6尺的石碑上。每幅有太宗皇帝“御书之宝”玺印,并有宋真宗的题字“今上皇帝宸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物美价廉~
  •   作为上课用的资料,一般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