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人生-吴元新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黄步千  页数:152  字数:150000  

前言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作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农耕社会中来。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作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保护传承人的前提是认定传承人。对传承人全面、细致和快速的普查又是认定的前提。    此次展开的对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普查,得到中宣部的直接支持,定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该项目属于中国民协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项重要与核心的工作,起始于2005年3月。项目对象是杰出的民间文学、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技能传承者四大类。这些传承人应是技艺高超、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并为某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优秀代表。    由于这项工作事关对历史的总结与今后的保护与传承,规范性、程序性、严格的学术鉴定和认定是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    对传承人的调查是在正在进行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的田野普查中展开的。经过近两年有条不紊的工作,已产生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凡4大类164人,都是经过普查发现、申报推荐、专家鉴定、调查核实和网上公示等严格的程序才最终被认定的。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各个领域中杰出的传人,是活着的历史精华。传承人在得到了国家一级评定标准认定的同时,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也被认定。中华文化的家底在他们身上被一件件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也被具体地锁定。    为了使这项关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得到更确凿的延伸,我们对所有认定的传承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民俗习惯及其传承史、口述史、技艺过程、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按照统一格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整理,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并以图书方式加以表现。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    必须强调,尽快调查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传承人之所知十分有限。对其保护的力度,抵不上它消失的速度。    在这第一批传人的调查中,就多次遇到过闻讯而去,却已人亡艺绝的憾事首  特别是这批传人经过专家鉴定的是166位,但在评定与公示的过程中又有2位辞世,目前在世的是164位。超过80岁的9位,年纪最大的是纳西族东巴舞者习阿牛(93岁)。    一旦失去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了。传人去后,只有遗存。遗产的非物质性就转化为物质性的了。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脆弱得多。它的关键是传人的脆弱。所以,抢救性的普查、科学认定以及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人,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我们留给后人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看我们查清、认定和保护住多少杰出的传承人。如果失去传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并永远沉默着。    这是巨大又细致的工作,是不能绕过又十分艰难的工作,并且是必须亲临田野第一线的艰苦工作。但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工作。    这桩至关重要的事刚刚开始,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    2007.3.28

内容概要

黄步千编写的《蓝白人生--吴元新》介绍了吴元新先生的生平事迹。
《蓝白人生--吴元新》是“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之一,全书分为子承父业;初试身手;求索之路;凤凰涅磐;四面来风;大全;京城之约等数章内容。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子承父业
元狗迎春
机杼声声
烙印
路在脚下
第二章 初试身手
夜半偷艺
觅宝探幽
异邦吐芳
第三章 求索之路
陶都求学
重返故乡
双鱼连体
心有遗憾
再度淬火
第四章 凤凰涅磐
泪不轻弹
咸鱼骨头
好梦初圆
第五章 四面来风
姑苏之邀
走进上海
新馆落成
凤凰展翅
三方联横
第六章 春华秋实 高级工艺美术师
揭牌授铭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获殊荣
守望之歌
第七章 大全
第八章 京城之约
父女联手
展望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吴静高有点文化,嘿嘿两声,说:“取好了,取好了,一隔两天就是元旦新年了,就叫元新好吧?和他姐亚新正好排行,都有新字。”朴素的言语,顺口的排行。大家都喜欢。    静高的老母说:“蛮好蛮好,好上口,也好听。那乳名就叫小元狗好嘞。像狗一样好带好照料。”    老人家绝对没有想到,孙子将来会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要不她也不会信口取这么一个土得不能再土的小名的。但吴元新很理解他的奶奶,说:“老人家特别宝贝我,生怕我收不住,长不大(老家启东有风俗,乳名都要带有狗、狼等字眼,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健康成长)。中国文化有时很土,但它的喻意却很美,我认为没什么不好。我就喜欢我奶奶叫我小元狗。”机杼声声    小元狗是吴家的命根子,奶奶一看到圆头圆脑、白白嫩嫩的  孙子,步子也轻了,声音也亮了,开口必是我家元狗长、元狗短。  奶奶四十八岁生了元新他爸,近八十岁看到孙子出世,那高兴劲不知从哪说起。吴元新出生的那年月,人们温饱都存在问题,种田的没有米下锅,好不容易弄了点口粮,全家人总是先让元狗吃饱。农闲时,祖母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全家穿的衣裳全靠自己动手,小元狗是在祖母纺纱、母亲机杼的声音中渐渐长大的。    “喀嚓喀嚓……”凌晨,启明星还在梦中,母亲早就坐在布机上了;“喀嚓喀嚓……”深夜村里的狗都不叫了,母亲还在机杼旁;“喀嚓喀嚓……”一春复一春,一秋复一秋,从无间隙。    祖母和母亲纺织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吴元新的脑海里。在以后的许多日子里,每每想起祖母、母亲这一形象,吴元新就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力,在推着他向前,不让他回头,不让他后退。    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展示厅里,陈列着吴家祖辈染织的图片,其中有两帧珍贵的巨型照片,拍的就是吴元新母亲管惠芳。一帧是她在纺纱,一帧是她在织布。一脸的笑容,一脸的慈祥。这两帧照片,储藏着吴元新太多的回忆,浓缩着吴元新太多的感情,诉述着吴元新太多的思念。他所设计制作的、曾在1999年全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荣获金奖的蓝印花布壁挂《纺织图》,就是他对祖辈们纺织生涯的一种怀念。    俗话说,儿是娘身上的肉,小元狗的当然是惠芳最疼爱的宝贝。白天她要下田做农活赚工分挣粮草。为了弄几个小钱,换点日常用品,替两个孩子交学费,早夜里她还要纺纱织布:一天下来骨架就像敦了样的。但对小元狗,她的爱比婆婆和男人还要紧一些严一些,她认为即便树高八丈,但内里蛀空了,终归做不了桁条,连搭个羊棚猪圈都派不上用场。元狗小时候特别好动,看见别的小孩上树他也上树,看见别的小孩下河他也下河,再骂再吓也没用。惠芳为此没有少叹气,也就是在叹气之余,她终于寻思到了引导儿子的好办’法.元新爸爸静高手巧,会扎风筝,会扎兔儿灯,会扎荷花灯,让他教儿子学做民间土玩具,把元狗的心收回来。这一着真奏效。元狗的兴趣还挺浓,看父亲扎灯、扎鹞子时,眼睛都不眨一眨,等父亲给兔儿灯点眼睛、替蝴蝶鹞子上色彩的时候,他都看呆了。此时,他不禁为父亲生出几分骄傲,也激发了对色彩的爱好。    吴元新小时候家里虽穷点,但母亲管惠芳时常会提醒儿子做人的准则。有回,惠芳为了元狗,差一点割断机上的布,摔掉织布的杼。那天,元狗在学校里做功课,借了同桌的一块新橡皮,用后忘了还,带回了家,被惠芳看见了。惠芳问:“你铅笔盒里的橡皮是哪来的?是不是拿同学的首  ”元狗想起来了说:“借同学的。”惠芳说:“为啥不还?”元狗没有当回事,信口说:“忘记了。”惠芳气呼呼地说:“你姓啥怎没忘记首  你吃饭怎没忘记首  你的橡皮用完了,可以和我说,我再买,为啥要拿同学的呢?做人沿小儿就要讲品性,像你这样子,真叫我伤心首  我一天到晚忙是为的啥哟,还织什呢布哟首  ”元狗从来没有见娘发过这么大的火,吓得奶奶、父亲都不敢出来打圆场。这事并不大,但却像用刀刻在了元狗的心上,让他记了一辈子,也受用了一辈子。    壁挂《纺织图》白底蓝笔,简洁明快,蕴意很美,是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在创作这幅壁挂时,老娘的机杼声总像一首温馨的童谣在元新脑海里盘旋。这童谣里,有太阳、月亮,有春风、花路,有高山、大河……    当然,图中还有他父亲劳作时的缩影。在吴元新眼里,父亲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他清清楚楚记得,开河工地上父亲那粗犷的号子和父亲一个星期里挑断的三根桑树扁担;他清清楚楚记得,父亲从大染缸里取出蓝布,用长竿把它们挑上高高的晾架时,那一身鼓鼓的古铜色的肌肉在太阳下闪亮发光;他清清楚楚记得,他小时的体质很弱,父亲时常悄悄下河摸点鱼虾,卖点纱、布,改善改善生活。父亲只是想让儿子长得健康壮实些,将来成个能挑能担的一等劳力,能顶立门户,能传宗接代。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他希望儿子也能学会织染手艺,多多少少可以挣些钱,贴补贴补生活;再说,这毕竟是老祖宗手上传下来的,一代传一代,他要传给儿子。而他一辈子也很疼爱这个儿子。P8-12

后记

2006年,南通市作协冯主席问我,你认识吴元新吗?我说,听说过,我看过他出的《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一书。冯主席说,他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通蓝印艺术馆的馆长,现在要出一本有关他的书,想请你写行吗?我说,是纪实文学,不是小说,要讲客观真实,既要对得起吴元新,也要对得起历史,让我先接触接触再说。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走近了他。当我在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看到他收藏的历代种种蓝印花布精品、绝版,看到他为使蓝印艺术更好服务于人民而新设计的纹样和新开发的产品,看到他三十多年来为抢救、保护、传承蓝印技艺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为之一震,觉得他无愧于“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人”的称号,无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出于责任我应该写他,并写好他。但由于本人功力不足,笔难生花,亦有挂漏或失偏颇,未必能尽如人意,乃敬请诸位读者指正。    谢谢所有为蓝印技艺做过贡献的民间艺人,没有他们的经验、传带、栽培,就没有吴元新,也就没有这本《蓝白人生》。

编辑推荐

吴元新先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兼职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黄步千编写的《蓝白人生--吴元新》介绍了吴元新先生的生平事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蓝白人生-吴元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