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许乐  页数:192  字数:21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该书是一部以香港电影文化史为核心的研究著作。该著作对1958年至今香港电影五十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梳理;在阅读具体影片文本的基础上对香港的电影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察了香港电影这五十年里“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以“国”与“城”的交替变迁为契机,研究了香港电影文化中呈现和暗含的“香港身份”的问题。

作者简介

许乐,1979年生,山西人。199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历史及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电影学院讲师,讲授中外电影史、电影分析、电影批评等课程。主要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章 邵氏电影中的家国梦 第一节 黄梅调·古装片·文艺片 第二节 “彩色武侠世纪” 第三节 邵氏电影的转型之路第二章 1970年代的本土化之路 第一节 李小龙Vs.张彻 第二节 许冠文Vs.李翰祥 第三节 洪金宝·成龙Vs.楚原·刘家良第三章 1980年代香港电影之“城” 第一节 新艺城的都市喜剧 第二节 成龙与香港的双重轨迹 第三节 英雄片与黑社会文化 第四节 香港电影中的“黄赌毒”第四章 国城之间的文化变奏 第一节 “新武侠”与《黄飞鸿》 第二节 “无厘头”与“内地热” 第三节 黑社会片的复兴与嬗变第五章 国际化·本土化·内地化? 第一节 国际化之路与香港身份 第二节 坚守香港的银河映像 第三节 CEPA后的香港电影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就电影文本而言,1980年代的香港电影已经和香港这座城市越来越密不可分,并且相当稳定地占据着东南亚一带的电影市场,成为香港制造并引领时尚的流行文化之一种。这里面嘉禾、新艺城相继崛起并得到观众的接受和认可,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以外,其根本原因在于一种电影文化上的创新。今天看许冠文电影,其最为超前之处在于影片文本和香港这座城市之间的零距离。但这一特点似乎并没有能够引起当时的电影创作者们更多的注意。1970年代邵氏新老导演们的探索始终都停留在香港这座城市的外面,而喜剧功夫片也一直都是以模糊的清末民初作为时间背景,尽管在观念意识方面已经相当的香港本土化,但创作者们在当时并没有考虑到要进入香港这座城市的问题,必须要到1980年代以后才由成龙和洪金宝来完成喜剧功夫的现代化转型。如果说邵氏经营的是家国美梦、李小龙点燃的民族情绪的话,那么自许冠文以后,自香港电影“新浪潮”以后,尤其是自新艺城出现以后,香港电影开始和香港这座城市完全融为一体,由此形成为香港这座城市所特有的一种城市文化。就电影形态而言,1980年代的香港电影将以往的喜剧片、动作片、黑社会片、千术片等各种类型统统进行了现代化的翻新和改造,从而使得香港电影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异常丰富和多彩的面貌。而倘若我们换一个相反的角度看的话,可以说,1960年代的邵氏电影创造了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1980年代的香港电影创造了一个影像中的香港。在香港这座城市被高度影像化的同时,一个存在于影像中的迷人城市在1980年代的香港电影中被逐渐孕育成熟了。在这些香港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座不断变换色彩并永远充满生命力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面生活着各式各样的可爱“市民”:这座城市时而既摩登又卡通,两个信心十足的香港人在这里既滑稽玩世又总能将国际罪犯玩弄到狼狈不堪(《最佳拍档》);这座城市时而既可爱又丑恶,一位和蔼可亲的香港警察在这里既乐知天命又竭力消灭着城市里的犯罪(《警察故事》);这座城市时而既冷漠又温暖,两位风度翩翩的黑道英雄在这里既杀人越货又相濡以沫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英雄本色》),这座影像中的虚拟城市不断变幻着它的色彩,在这座虚拟的城市里也不断有各式各样的人物登场,上演着他们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还没过够瘾就看完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