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中走来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张胜  页数:48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想给我的父亲写本书,这个愿望可以追溯到l6年前。上世纪的80年代末,在经历了那个动荡的岁月后,我这个总参谋部的战役局局长,一下子清闲下来。那时,我的父亲张爱萍已年届80,从国防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已近两年。我想,不如借此机会请他系统地谈谈自己的人生和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由我记录,编撰成书。我给上级打报告,迟浩田总长批准我一年假,他说:这件事很重要。    我能天天和父亲在一起了。就像两个匆忙赶路的人,放下一切烦忧琐事,静静地回顾走过的旅程。在那些温馨的清晨和黄昏,我们坐在什刹海边那所居住了近40年的四合院里,听他一点一滴地回溯往事。父亲款款而谈,我间或提问,他时而激动,时而感伤。他的经历和情感,拍打着我的心灵,冲刷着我的思绪,我沉浸在不可名状的感动之中。不知不觉间,我为父亲录下了满满一箱磁带。    可是,当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40万字的初稿时,我突然发觉,自己

作者简介

  张爱萍,1910年生人。15岁投身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国上将。他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建者;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前线司令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总指挥。“文革”中被关押五年,复出后因抵制“文革”错误第二次被打倒。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两弹一星事业的领军人物。官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他的座右铭是:“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真伪羞奴颜!”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带刺!”邓小平说他:“有两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我评价他是:“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1987年隐退。他自己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周围的人称他:“仙风道骨!”2003年7月5日去世,享年93岁。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皖东北  1.历史在这里凝固  2.元始天尊的弟子们  3.战场上的游僧  4.殊途同归  5.草莽江湖  6.龙争虎斗  7.不以成败论英雄第二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  1.苏北战场  2.战争叫女人走开  3.我是他的“克星”  4.我愿意为他做出牺牲  5.有所为,也有所不为第三章 第一代海军军人  1.诞生在小村落中的中国海军  2.两个跛子  3.带回来一架手风琴  4.陈船厉炮  5.首长和战友  6.老死杭州第四章 最后的战争  1.迷雾中的一江山岛  2.华东军区的心腹之患  3.一波三折的作战方案  4.战略的契机  5.目标,一江山  6.天空和海洋  7.见微而知著  8.“D”日  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0.战争奏鸣曲  11.让历史来做结论第五章 最高统帅部  1.彭老总  2.和平年代的总参谋部  3.一把板斧  4.庐山云雾第六章 大漠黄沙  1.鱼和熊掌,可否兼得  2.周恩来和中央专委  3.青山处处埋忠骨  4.死亡之海第七章 桃花源  1.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  2.理想的缩影  3.平民教育  4.毛泽东思想的信徒第八章 大彻大悟  1.走出桃花源  2.暗箱操作  ……第九章 艰难的航天之路第十章 强国之梦第十一章 最后一个“士”

章节摘录

  1935年10月,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终于可以歇息一下了。中央红军进行了改编,以刘志丹的陕北骑兵为基础,组建了第一支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的骑兵部队,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骑兵第一团,父亲被任命为团长兼政治委员。这是一支装备精良的铁甲骑兵,相当于现在的机械化部队。可以想像,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组建这样一支部队,中央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对他的人选,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父亲说,他明白这里的分量,“每一个战士,每一匹战马,都是我身上的一块肉。”但就是这样一支中央寄以厚望、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骑兵队伍,在父亲出任后的几个月,却在一次战斗中意外地遭到了失利。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教训。  2004年,在纪念父亲去世一周年的座谈会上,原兰州军区政委李宣化谈起了与骑兵团有关的一件往事。他说:“那年我去看望爱萍同志,说起到摩托化步兵第八师检查工作,这个师的前身就是当年爱萍首长指挥过的军委骑兵团。当我谈起要求部队继承发扬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时,爱萍同志问,部队知道他当年在陕北青阳岔打败仗的事吗?他告诉我说,讲战史,一定不要回避错误和失败,不管是对谁,都要实事求是。他要求我,告诉部队,一定要把他打了败仗的这件事写在战史上,以警示后人。”  1936年2月,陕北青阳岔,老爷子的“麦城”。  我是为了写这本书专程去那里的。从陕蒙交界的毛乌素沙漠的南端,沿长城故道向东行驶,看到的只有残壁的城墙,它们和破碎的沟壑、断裂的山脊、绵亘的黄沙,纵横交错,浑然一体。据说,当年构筑城墙的土是用米汤和羊血搅拌煮成的。史料记载“若锥过寸,则杀工匠”。就是说,城墙筑好后,用铁钉检测,如钉进一寸,工匠就要人头落地了。以此酷刑来保证筑出来的城墙“硬可砺斧”。但世上哪有能逃得过时间打磨的东西呢?当年辉煌一时的巨大工程,终于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战争中走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张爱萍将军的传记,是他儿子写的,里面说了不少实话,也反映了一个老人对其一生历程的思考,最后的结论是,或许不应该革这个命。非常值的一读。
  •   讨论的是战争、军队,引深的是人生的意义、国家的命运。值得一读。
  •   很棒的一本书!指的推荐!
  •   朋友推介,值得认真品读
  •   喜欢,就是贵了一点
  •   不错很符合作者的生活环境
  •   听说很不一样。。
  •   值得阅读,很不错,很喜欢
  •   最后好几十张都脱落了.
  •      初识标题,以为是革命前辈的战争回忆录。再看副标题“两代军人的对话”,又让人误以为是对话集。读完全书,不禁为张胜精巧的谋篇叫绝:以张爱萍将军的回忆为线索,穿插了大量相关人员——也包括张胜作为儿子的回忆。时空不断穿梭变换,时间的一头从1935年张爱萍事业起家顺着时间的脉络记录,另一端天马行空,蒙太奇一般地针砭时略。
      
       书的开端颇不寻常,不像一般的传记那样,或者交代人物出生的时局环境,或者介绍家庭背景、家乡的风情等。长文的开篇就引人入胜,记述了张胜为探寻父亲事业起家之地——皖东北,驱车在宿迁遭遇刁民挡道。刁民本是良民,但是耕地被政府修路侵占,补偿款迟迟未到, 无奈良民变成刁民。张胜后来把该事告知父亲,父亲疑惑:“当年老百姓对我们可是很好的啊!”这一开头,不经意间把一个问题悬在整本书的上空,整本书随着父亲的回忆逐渐展开,作者写着写着似乎忘记了这个问题,引导读者置身硝烟的战场、党内斗争的风云变换,读者也很快忘了这个问题。
      
       其实作者并没有忘记这个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需要勇气!“我以为,在中国现有的语境中,这是它所能达到的极限了”(见[1])。
      
       本书从张将军的眼里忠实地记录了除“延安整风”、 “五七反右”以外的所有重大事件,作为军人,他对这些思想方面的重大事件似乎并没有很在意。但是在真正意义的现代史成为禁区的中国当下,该书对历史的记录做到了最大程度的涉及,欲彰弥盖地提及一些没有点明的人和事(例如“康华公司”等),表明该书是个“洁本”。但这无损本书的良苦用心,读者握着这本厚书,感觉到是厚重的历史,感觉到是照亮现实和未来的手机显示屏上的微光。
      
      且看一段夹叙夹议:“这里没有仲裁者,也没有陪审团,更没有辩护律师,当然也不会允许中央委员会听取对立双方的证词;没有,也根本不可能给被告人讲话和辩护的机会。在座的即使有看法,又能怎么样?你再对彭有好感,人家揭发的问题,你又不在场,何况许多是历史问题,你知道吗?你只有听的份,不信也得信。只要你向最高权威提出挑战,那就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在这种体制下,个人是没有任何抗争的可能的,只有被碾成齑粉,随风飘散。”
      
      张将军出生行伍,不韵政事,受监禁7个月时苦恼极了,但是痛苦的经历却能激发人的智慧,狱中一年半后,当他看完九大公报后认识到是党出问题了,是最高统帅出问题了,所谓大彻大悟了。漫长的铁窗生涯,给了他思考的机会,也给了他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张将军以93岁高龄辞世,看透了人事纷扰,仍然没有看透世态炎凉。“他相信他自己,他还是他,是你们变了,是你们丢掉了自己曾经追求过的理想,把这个国家,把这个党当成了自己的封建王朝。”
      
      在这样的国家里,良民能不变成刁民吗?这就是悬在整本书上的问题。张胜以自己的辛勤笔耕记录了父亲传奇般的一生,又带着自己的阅历和思索看待父亲的一生。张胜继承了父亲的独立思想,超越他老子的地方在于他读过《古拉格群岛》,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自然也就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晓明:《从战争中走来》:抵达历史的正义,文艺争鸣,2008.12
      
  •      书很有意思,我花了一整天连午饭都没吃翻完了。现在这种有真事儿的回忆录访谈录太少了。中/共执政,既不可能只靠蒙骗,更不是道德家。书中对很多历史人物的记录,看得出人性和历史的复杂。前不久拜见了作者张胜先生,也是张爱萍的次子,知道了本书有不少删节,原因众所周知就不必说了。总之,加上我幼年(恰好是张爱萍当防长那几年)在部队待过一段时间的听闻,张爱萍的确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有时候想想,越是一些所谓的精明的、聪明的、有头脑的人,越容易摔大跟头,这样的人我周围也不少。相反,那些倔强的、有想法且不放弃的,反而能走到最后。另外,从书中也可以看出,文革里整过张爱萍的是杨成武,也可能是建国后和他关系最僵的。坊间对本书中隐晦的人物考证可以参考:http://q-1982.blog.sohu.com/107205146.html,较为可信。
       下面摘一些段子,有些是很有意味很有意思的。
      
      1、
      张爱萍说:(红军大学)开学典礼上,毛上来的第一句话就问,这是个什么地方啊?指指背后的那座山。这是元始天尊修炼的地方!今天,坐在这里的,就算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啦!你们这些弟子跋山涉水地跑到这里来是做什么呢?是求道!求中国革命之道!不要多久,一个新的局面就要到来了,就要轮到你们下山了。今天我要说的是,你们今天是深山学道,明天要下界去普度众生。(p14)
      
      2、庐山会议,批彭德怀。林/彪说:彭德怀野心大,想大干一番,立大功,成大名,握大权,居大位,声名显赫,死后流芳百世。他非常嚣张,头昂的很高,想当英雄,总想做一个大英雄。他参加革命,包含很大的野心。毛主席才是真正的大英雄,他觉得他也是个大英雄。自古两雄不能并立,因此就要反毛主席。(p233案:这个我很早就知道,但是忘记从哪里看到的了。)
      
      3、邓稼先夫人回忆,1986年6月邓稼先并重时,杨振宁到医院看望,闲谈中提到国家颁发奖金的事,夫人说:“人民币10元。”杨问:“不是开玩笑吧?”邓稼先纠正说:“不是10元,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p262案:这个我也很早就看过,也是忘记从来看来的了。)
      
      4、文/革中,在哈尔滨军工大学(即现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中,流传一份《告中国g/c/d全体dangyuan书》:“中国g/c/d在危机中!林/彪,江/青,康/生,陈/伯/达一伙野心家,阴谋家,为了攫取dang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正在利用毛个人的独/cai/专/zhi和帝王欲望,假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名义,疯狂迫/害大批忠实于当的干部。全体共/chan/党/yuan们,为保卫dang、为维护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捍卫人min政quan,行动起来,和她们进行殊死的斗争!”落款为:中国gcd非常委员会。(p316案:这事儿有意思,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事儿了。)
      
      5、科委参谋长李光军借随造反派来病房批斗张爱萍的机会,背对着其他人,在张爱萍夫人面前伸出手掌,在手心上画了三个点。……三点水,意指江/青。在当时极其恐怖的政治气氛下,有些话是很忌讳的,即使是自己人在一起,也都不直说。如“点眼药”就是指邓小平(瞪小瓶),提到毛泽东就竖个大拇指。(p386案:这段笑死我了。)
      
      6、张爱萍并不在意别人对他的批判,他经历的太多了。只是有一个大科学家的发言,使他困惑和难受。这位科技界的泰斗说:“张爱萍是个什么人?我看是个魔鬼!他想拉我下水,就像魔鬼在向我招手!”在批斗会上,他赢得了热烈的掌声。(p392案:钱学森是也。)
      
      另外,从书中可以看到,张爱萍是那种主张对文/革错误进行彻底反思清算的人。而众所周知,现在文/革研究就是个禁区。
      
  •     文风似乎是比较胆大,但在很多地方仍然是如同密码一样晦涩,只不过可以说是故布疑阵,在以密码写作的同时告诉了读者密码本何在。几个不点名的反派:许世友、王宏坤、杨成武
      尚未解开的密码是:专案组长是谁?李天佑抑或王新亭?在批判时做惊人之语的大科学家又是谁?钱学森?
  •     很厚的一本书,连着用了几个晚上读完。
      有别于一般的传记,平实也真实,张胜将军的文笔很美,平淡的或者激烈的历史事件,在他笔下娓娓道来,也许也占了张爱萍大将的波澜壮阔,这本书读来令人有酣畅淋漓的感觉,不觉阻滞。
      从内容上看,横贯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有助于我这样不懂历史的人了解历史的真相。
      朋友们有空可以看看。目前我的这本书已经推荐给几位朋友,还没有返回我这里。如有愿意借阅的,本人很乐意奉献,但是要等书还到我处之后。
  •     张爱萍上将之子所著的回忆录,关于建国后扫清国民党在浙江沿海的残存势力的一江山之战,西西河的萨苏有文介绍过详细的战斗经过,并且给出了很多海峡那边的资料。这本书中,关于解放军的领导层是如何进行决策的,以及相应的过程,有详细的介绍。张爱萍将军是当时的前线总指挥,他的回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不可避免的,书中对有所不满的人,不少地方用了指代,而没有直接点名,相信考据家们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   文革必须被反思和清算,否则民族的未来将永远笼罩在阴影之下。
  •   同样的评论干嘛发两次
  •   因为审核了很多次。。
  •   父亲说:“见到面倒是挺客气的。”其实,也就是要给他个下马威,有吴法宪的队伍蜷伏在身边,父亲解释道:“双方都还在摸底。”同时他也承认:“对危险,确实也没有想那么多。”不久,对方终于动手了,我方人员江上青牺牲,那是后话了。
    ------------
    江上清啊
  •   lz,那个网址已被和谐,lz可有备份,不吝赐予
  •   王之疾已入骨髓。
  •   大白兄看得真早,我现在才看了,求未删足本
  •   我看的不是足本><足本不知道哪里找了。。兄是看了刘的讲演吧我猜测:)
  •   主要还是看了先生的《君子将军》一文
  •   P268:
    “相当多的共产党人,包括父亲在内,甚至包括像我这样大小,连屁事都不懂的孩子在内都知道,中国太落后了,为什么就不能发挥出我们战争年代的那股劲呢?为什么不能再鼓足些干劲,早日改变贫穷的面貌呢?
    什么是大跃进?吹牛皮、亩产万斤、饿死了人是大跃进;但大兴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也是大跃进。全民炼钢,砍光了树,遍地小高炉,是大跃进;但干部、技术员、工人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也是大跃进。办食堂,吃饭不要钱,是大跃进;组织大协作,会战戈壁滩,搞出原子弹,也是大跃进……”
  •   没有,当时没想到会被和谐⋯
  •   请问修订版和第一版的差别是什么呀?是少了还是多了还是改了?
  •   书中有些表述很隐晦,耐人寻味。
  •   从人格上十分佩服这对父子。
  •   张爱萍是55年的上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