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出版时间:2000-11-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何炳棣  页数:407  译者:葛剑雄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明清以来6个世纪人口的发展一直是从事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的学者及思考中国人口与历史、中央地方政权体制运作、人口与土地诸问题的读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何炳棣先生关于上述问题的精彩论术无疑使本书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在何氏之前,从未有一位学者通过追溯人口术语的制度内涵的演变来现解分析已有的人口数据,并对移民、地区经济开发。农作物改善、赋税制度、土地使用权、自然灾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做出透彻细致的分析。该书在学术研究上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庸置颖的,而其中对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视解仍可启发当代人对中国发展的思考。

作者简介

  何炳棣,哥信纸比亚大学史学博士。先后任芝加哥大学汤逊讲座教授(1965—1987)、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75—1976)。1979年当选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有:《中国会馆史论》、《黄土与中国家业的起源》、The Ladder of Snccess in lmperial China,1368-1911、The Cradle of the East:An I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xtoric China,5000-1000B.c.及本书。  葛剑雄,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从事历史地理学、人口史、移民史研究、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中国移民史》、《中国人口史》、《统一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序上卷 官方人口记录 第1章 明代人口烽据的实质 第2章 丁的实质 第3章 1741-1775年的人口数据 第4章 1776-1850年的人口数据 第5章 1851-1953年的人口数据下卷 影响人口的诸因素 第6章 人口——土地关系:明清和现代土地数据 第7章 人口——土地关系:超省际的人口迁移 第8章 土地利用与粮食生产 第9章 其他经济和行政因素 第10章 天灾人祸的后果 第11章 结论 附录 一、乾隆六年—道光三十年(1741—1850)官方人口数 二、乾隆五十二年(1787)—1937年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三、同治六年(1867)—1937年中国主要的粮食进口 四、顺治元年(1644)—宣统三年(1911)湖并的天灾 五、宋金时中国人口总数的估计 引用书籍、论文目录 译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何炳棣认为丁是赋税单位,非人口数据:
      现有丁数=(原有丁数/原有田数)*现有田数。
      
      实在不能认可,丁,应该和人口数量是相关的,如乾隆三十年的较康熙十五倍人口增长之御文。此处丁可能是“丁粮”之简称。
      
      康熙五十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之田数除以丁数,得到的为当时单位纳税人应纳的赋税额度;然后以现有田数除以之,即为现在确定的每一单位纳税人承担的赋税额度,然后再将此单位纳税人均分给男女老幼诸人,省却不同田亩等级不同地域不同赋役类别之麻烦。
      
      此外,明清人口激增,除了政治清明(相较)、社会安稳、高产作物的推广,和明清时中国善会善堂的发展也有关系吧?历史发展时间相合。
  •     何炳棣先生《明初以降人口及其它相关问题》主要论证明1368-1953年间的历次人口清查、户籍登记之不可靠,及这段长时间内人口的增长与土地资源的冲突。
      上篇分为几个时间段分析人口数据,他从几个方面指出为何人口数字不准:历来,特别是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时以“丁”的统计数为依据,何先生分析史料中认为“丁”的数量何以不可靠呢?统计“丁”的主要目的是为啦赋税,而明朝的赋税制度比较复杂,不但地区之间做法不同,有些以土地,有些以户,有些以成年丁;而且同一地区,贫户与富户的计丁都有极大的随意性;地方官为科敛或为啦行仁政,目的不同,对当地“丁”的盘查也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夸大,有些瞒报;普查的技术方面,广土众民的国家,地方的盘查人员,无论是里正或是地方官或是民国的警察,乃至于共和国建国后1953后的人口普查人员,从技术上都无法做法精确;边疆地区,特别是西南边疆及广东地区,种种原因,户口瞒报非常严重,其他诸如战争,如太平天国造成的地方行政系统破坏,晚清因中枢权力对地方失去控制,无法进行有效的人口调查。
      
      下篇主要分析人口与土地的关系,这段时间中国人口的增长,得益于占城稻的推广、美洲高产作物如玉米、土豆的传入,以乾隆的统治时为中转点,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数量,全国出现普遍的贫困化,自明朝即有的流民问题更为严重,人口自东向西迁移,自汉族聚居区向少数民族地区迁移,自平原向山区迁移,然后迁移只是短暂推迟人口压力带来的动荡,且带来过度开发土地的问题更恶化人、地关系。在有效的土地资源几乎开发殆尽后,土地仍不能消化这多余的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也不能消化这些人口,再加入鸦片战争等外力的冲击,类似太平天国此类的无效的社会运动便应时而起。
      
      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是一个悲剧的循环,战争、灾荒造成人口锐减,于是人口压力得到缓解,和平环境下经过几代繁衍,人口与土地数量的矛盾关系又出现。
      
      在分析这些问题时,何先生分析杀女婴的现象、这时间段人口在省际之间的迁移、近代商业的发现,并力图分析为何中国不能发展出如欧洲的商业资本体系。
      
      悲剧的是,按何先生的结论,恰因为康熙、雍正的仁政,造成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后代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造成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等到如太平天国之类的战争造成的人口税减缓解啦人口压力,社会矛盾得到缓解。这点虽是就现实所发生而就事论事,可是作为读者,既然这本书涉及到农业、土地,更希望他对比分析这时的中国,如此巨大的人口压力,为何没有出现农业技术上的突破,能有效缓解人口的压力,障碍何在?这才能为今天的人提代更多思考。
      
  •     关于本书,总体上说是好评如潮。我觉得此书澄清了几个概念:1、户、口、丁;2、亩、纳税亩。重要的思路有:1、考察关于这些统计数字被制作出来的机构和程序;2、考察各种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程度。一种态度,就是不轻易相信权威。
  •   何先生也并非认为都不可靠,他只是用社会科学做分析评判;农业技术是由限度地,人也是有限度的;即使土地能容下,空间、生态也容不下那么多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