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书

出版时间:2001-1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美] 查尔斯·麦格拉斯 编  页数:809  译者:李燕芬,张瀞文,陆兰芝,朱孟勋,杨惠君,刘建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的书》摘自《纽约时报书评》上对书籍及作者的最佳评论。《纽约时报书评》是美国读者最多的文艺期刊,本书依编年体例,摘录从1896年到1997年的书评作品,带领读者踏上一个世纪的文化旅程,勾勒出当代重要作家及思想家最令人难忘的图像。将一个世纪的书评编列成册时,我们试图展现这种变化,但此处必须强调,本书并不是包罗万象的20世纪文学史,甚至不是完全可靠的指标,不见得能反映品味或批评声誉的起起伏伏,或是文学市场的角色。有些好书及重要著作不受初期的《书评》青睐,有些书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你必须小心详读。

书籍目录

导言1897-19191920年代1930年代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编辑选书:1972-1997索引

编辑推荐

  写书评是个倒霉的行当。在阅读本书之前此念头深入骨髓。阅读本书,改变不了它可却足以松动它——因为,就算是一个倒霉的行当如果不考虑经济效益书评写作其实蛮可以就成一次又一次冒犯的实验:“赞美”是对自我的冒犯,而“怀疑”则是对作者的冒犯此二者无论哪一种都足够刺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世纪的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在美国,最权威的书评刊物大概就是《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和《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从不少畅销书的宣传标语将《纽约时报书评》对其的评论放在首位就可看出《纽约时报书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而我今天要评的这本由查尔斯·麦格拉斯主编的《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浓缩了时报书评百年来的好作品。最初买这本书是出于课业要求,带点不情不愿的小情绪,然而,在看了一部分之后,我就完全没有怨言了,俗话说,大浪淘沙,剩下的是金子。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如金子般闪耀的作品。  这本书采用编年体的形式摘录了《纽约时报》1897年至1997年一百年间的书评作品。本书有800多页,很厚重的一本。虽说这部书的容量有些让人望而生畏,但它的单篇篇幅并不大,你大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读;加之它除评论文章外,篇章间穿插了访谈、随笔、来函甚至感叹式点评等,在页眉处时不时会列出当年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例如:1904年6月16日(即Bloomsday,《尤利西斯》一书故事发生的当日)詹姆斯·乔伊斯和诺拉·巴纳克尔第一次约会。当乔伊斯的父亲听到她的姓氏,便说:“她永远不会离开他。”[ 《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 P16]。这些将内容和形式均调动得活泼而有趣。当你看书看得倦了的时候,可以随意翻翻,看看页眉上的内容,也不失为一个放松的办法。  大浪淘沙,剩下的是金子——说的是书中的书评。书评本身质量上乘,而且它是从时报书评100多年以来的作品里面精挑细选出来的,“多多少少是历史连贯的见证,见证一百年来对书籍认真而仔细的关注。”[ 《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 导言 P1]  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书中所收入的书评大抵都客观公正。不盲目的赞扬,也不绝对的批评。这是我国的很多书评做不到的。萧乾在《书评书缘书话》中也指出“公正”之于书评写作的重要性:既然书评家负有执行裁判的职务,如果缺少了公正的心,则一切评语皆难为读者折服。举书中评多萝西·帕克著《生之悲歌》为例,文章在肯定了帕克小姐本书的成就之后,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书评家是这样说的:《生之悲歌》相当敏锐,不过,除非帕克小姐能够超越自己,不只是在写作技巧上,至少还要包括取材范围,否则小说生涯的终点不会太远。一本《生之悲歌》很了不起,但很多本就让人受不了[ 《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 P101]。像这样认真、严谨、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书中处处都有。  在造就时报书评上述风格的原因是该报本身的“书评属于服务新闻”的方针。在本书的主编查尔斯·麦格拉斯看来,时报书评面向的应该是类似他本人的“严肃而有文化修养的普通读者”;书评文章内容风格,“介于《纽约书评》与《时代》周刊或《新闻周刊》之间”,力求在雅俗之间寻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纽约时报书评》主编更迭起风波》——《南方周末》 2004年]。同别的书评刊物做法不同,时报书评作者主要是传媒从业者和相关专家——书评家与所评作者是同一领域专业研究者。他们希望书评写作,能够做到权威并且符合活泼多样的新闻风格。100年来,《纽约时报书评》所选择的评论对象,均为严肃的文学作品,并以作品当时的分量和名气为基本标准,而不是定位于商业销售上。再者,几乎所有的评论文章,皆以个性和品位取胜,不流于俗套。也即是说“时报书评”并不追求时尚,而是尽可能丰富地向读者提供材料,让读者作出自己的客观判断,即作者和报纸只提供事实,而让读者去下结论。如果你认真地阅读了《20世纪的书》的话,我相信你一定会同意这样的说法。  大浪淘沙,剩下的是金子——说的也是被书评家选中被评论的那些书。时光变迁,这本书评选集中评论的作品如今大部分已成为经典,比方说,《嘉莉妹妹》、《尤利西斯》、《儿子与情人》、《飘》、《审判》、《在路上》、《百年孤独》。难得的是,我们读到的书评是这些作品刚刚问世时评论界的反应,而且时报书评对很多作品做了前瞻性的肯定。以评论《儿子与情人》为例,看过《儿子与情人》的人都知道,讲述母亲与儿子之间情人般的爱恋,本书视角独特,对人性中隐秘的“恋母情结”有深刻、形象的挖掘。而时报书评对书中人物、情感方面做了到位的分析。“整部小说给人的印象是精简扼要——字字一语中的,犹如一阵阵短促的捶打。然而对于参差不一的情绪,以及难以言传的亲密感情,本书却有极其细腻的描述,足以显示作者明快又不失流畅灵活的文笔。尽管如此,这部小说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作品,还是在于蜜丽安复杂的性格,以及母子间动人的亲情。”[ 《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 P31] 书评作者没有狭隘地大肆批判所谓母亲与儿子之间的“不伦之恋”,要知道在1961年美国俄克拉荷马的禁书运动中,在租用的一辆被称之为“淫秽书籍曝光车”所展示的不宜阅读的书籍中,《儿子与情人》被列在首当其冲的位置。而我们时报书评却早在1913年就已经肯定它是一部杰出的作品。时间证明时报书评是对的。  当然,尽管很多著作如今已名垂史册,但它们当中有些在刚刚上架时得到的却是差评。例如,《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书评中写道:“这本书实在太长了。有点单调乏味。他真该把这群笨蛋学生和学校里的荒唐事大幅修剪。真让我失望。”[ 《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 P200]当然,收集一两篇“看走了眼”的书评只是为了增加此书的趣味性。也显示了时报书评并不是永远都是正确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主观性强的书评呢,不是吗?    如果你想学习怎样写好书评,那么我推荐你看这本《20世纪的书》;  如果你想对读什么书无从下手,那么我推荐你看这本《20世纪的书》;  如果你想了解美国百年来的文学观念变迁又不愿意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原著,那么我推荐你看这本《20世纪的书》;  不仅因为书中评论了大量经典之作,足够当你阅读的指向标,还因为书中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筛选,当然,编者的挑选也很重要。如题所说,大浪淘沙,剩下的是金子,含金量这么高的书,你值得拥有。
  •   以前读的书太少,国内的名著都没读完,更别说是外国的了。当进入大学,想补上这个生命中的缺口时,却又为这书架上满满的书而苦恼了——我数都尚数不过来,要读完就更难了。正当我下了很大的决心想一本本读的时候又一个问题摆在了我面前:从哪本看起,哪本是最值得看的呢?曾经不厌其烦地去翻书的简介,然而这些简介又多是内容摘要,太简短了不能充分体现出书中的精华来,太长了又使整本书在结构上看起来冗余繁杂。幸而还有书评这种文体的文章,可以指导我们按照自己的需求与喜好去挑选书籍,可以省去很多的周折,引领我们接近那些我们所不知道、不了解的却又是对我们有用的、有意义的我们还未读过的好书。初次看到《20世纪的书》是在社科阅览室的书架上。当时我瞟了一眼橘黄色的书皮,带着三份期待和七分恐惧,顺手翻了几页却又不想放手了,因为它所评论的图书也好,介绍的文学观点也罢,大多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新鲜内容。一面迫切地想去读它,一面又因为它的“大块头”和看起来不低的价格而困扰。不再以为那种大部头的书是为那些书呆子或是博学广猎的人专门准备的了,为着它跑了好几天的图书馆,老地方、老时间,每次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窥探”那些我所未知的美国经典作品。悠哉游哉地阅读,就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跳跃在不同的书评者、不同的评论者对不同的作品的评论中。由于我是个孤陋寡闻的读者,目前为止还不知道多少个世界闻名的人物,对他们没有先定的观念先入为主来左右我的思想,因而也没有对这些“大人物”的任何偏见和偏好,因此“书评者和作者一样名闻遐迩”对我而言并不那么重要。真正提起我的兴趣的是,这些评论中大多都是作者中肯的意见,诚挚的鼓励和急切的批评都饱含着评者对作者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的下一部作品会更出色。我如嗜酒的老汉发现了处打酒的好地方一样,有空就跑过来自斟自饮,慢慢品尝美酒的香醇,每次都知足而返。然而终于有一天这坛藏在图书馆角落的美酒被其他同学发现了,我埋头在熟悉的位置是寻觅了半天却没有见到熟悉的白低灰字的“20世纪的书”。怏怏地上了两个小时的自习,终于下决心再次寻找这本我未读完的涵盖了很多我未读且想读的好书的好书。几经周折,当我把书拿回宿舍时叫寝室的人兴奋了半天。遗憾的是,当时我们只订到了两本书,因为“书架暂时缺货”。我们两本书就轮流着传看。一是因为要做作业,二是因为经典,大家看起来都不亦乐乎呢。反倒是助人为乐的我对它“懈怠”了很多。朋友取笑我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也只能以笑复之,因为这种大部头的以年代为体例的作品集实在是没有必要急着去把它啃完,就像会品酒的人从来不会一次喝干一坛美酒一样。书评是编者在策划出这本书的选题时的主要目标,而实际上,本书选录的是1897年到1997年这一百年间的以优秀书评为主,其他经过时间的积淀与考验的经典的评论性的非书评材料为辅的文艺作品。从书的结构上来看,他们以时间段为框架,每个小框架就是某一时期的美国文学发展的某一阶段,内容不仅有书评,还有随笔、初步印象、访谈和来函等多种类别的作品,有对各个时期的有或者曾经有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及作者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评论:为了“更完整传达《书评》一周接一周的原本面貌,也能勾勒出不同时间形成文学气氛的较大文化议题”。编者以时间为序,当然便于那些已经了解美国文学的读者们进一步理清美国文化文学的发展大潮前进的脚步。然而对于像我这样才开始接触美国文学的门外人而言,这些题材不一,风格迥异的作品集汇聚在一起,就必须在读懂书中的每一个观点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它其中的一些更迭和趋势了。在读书时,我们首先是要找好自己的落脚点,才聪明地把书中内容为自己所用,读这本书也不例外——不必盲目地去验证麦格拉斯所说的在读了很多书评后会从这些“偶然的变化中看出一些趋势和更迭”来的论断,小心品酒不成反倒“酒精中毒”了。书中汇集的作品虽然只是从《纽约时报书评》中精选的一部分,但已经很丰富了,有对诸如《飘》、《嘉莉妹妹》、《百年孤独》以及《阿甘正传》等的文学名著的前瞻性的肯定,也有对《第二性》、《洛丽塔》以及《裸体午餐》等备受争论的作品的关注;有对《黑人的灵魂》、《俄罗斯生活故事》、《印度之行》以及《丑陋的美国人》等一类涉及敏感话题的作品的大胆评论,也有对《疯狂的葡萄》等一类以独特视角见长的趣味横生的作品的更加活泼俏皮的评介;还有一些关于实用性图书、专业图书的优秀的书评和评论、介绍。编者把这些作品都选进来了,想来也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广泛而多样的需求的,至于读者就可以有选择、有偏好地选读了——不必按顺序一一研读,大可依心情去找你想读的文字,从中寻求共鸣。当然读的越多,你所能寻求到的共鸣也就越多;消化的越多,你的这本书就会买得更加物有所值。这些文章篇幅长短不一,文字各有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作品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夹在书缝中的“哎呀!”,短小精悍,一语言中要害,其中还不乏很多风趣活泼的语言。这最不像书评的简言精语却又是最精彩的评论,时时可见作者灵光闪现,难怪编者也对它情有独钟,特地把它们一起选入了这本被人们认为是书评的书中来。要说仔细地研究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的话,我至今还没有读完一遍,但我并不后悔买下这本书。不但不后悔,还要推荐那些想读外国的(确切地说是美国的)好书,却又苦恼无从读起的人和善于写书评的人,喜欢看书评的人以及想快速地了解很多美国20世纪文学的人去看看这本书,因为它确实是一本好书,一本值得读,也值得收藏的不仅仅是书评的书评集。我是正准备慢慢地品完这些作品一遍后把它放在身边,什么时候又想看了,再拿出来温习一下,即使不是“温故知新”,也可以拾起很多被遗忘的思绪和灵感来的。然而我还要提醒准备去读这本书的人一点,这是一本翻译书,是三联书店的编辑经过编译之后出版的。在这本书上中国的编辑显得不如外国的编辑那么负责任。其中的翻译大多都还比较生硬,对于那些过分追求文字的建筑美和音乐美的人而言,这可能会让你失望——“我们不鼓励挑剔、观念‘守旧’的人阅读本书。不读此书也无妨”;而对于那些注重书籍的内涵,善于从平淡的文字中挖掘作者的闪光的思想的读者而言,应该是可以顺利地读下去的,或许这些还带着老外的口气的文字还更有利于我们跟作者沟通交流呢。但是所编书明明是以1987年2月的文章开始的却在简介里写“摘录从1986年到1997年的书评作品”的编者确实让人有点不放心,因此在读这种经典作品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做“真诚的读者”和“聪明的怀疑者”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不从”。但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瑕不掩瑜的,它就如深巷中的一家美酒铺子,在你没有发现它之前,你可能会不屑于它的古旧的铺面,而一旦你发现它其中的香醇干洌的美酒了,你肯定就会对它恋恋不舍了。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copy;
  •   20世纪的书 对书籍及作者的最佳评论,是美国读者最多的文艺期刊,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个世纪的文化旅程,勾勒出当代重要作家及思想家最令人难忘的图像。就是贵了,穷读者要咬牙才可下单……
  •   这本书使我们书评写作课老师极力推荐的。纽约时报书评的整体风格应该还是倾向于大众通俗的吧,书实在是太厚了,有800多页,花40多买这么一本书真的很值得啊,而且书是三联书店出的,这也是品质的保证吧。我倒是很疑惑,既然这么厚,为什么不出成上下册呢?
  •   今天收到书,挺厚的一本,只翻看了二十几篇,就感到很不错。这些书评跟国内的很不一样:一是朴素、直接,很少像国内书评家喜欢拐弯抹角——这样看起来好像更有文化;二是比较客观,作者总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进行评论,对自己认可的书也往往会有所批评,毕竟没有哪本书是完美的。客观的评说,能帮助读者站在超脱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书评看起来简单、朴素,但比起拐弯抹角来更需要功力,需要真正的分析。
    这本书里面的插图给人一种既传统又时尚的感觉——妙!
  •   纽约时报20年来的书评
  •   书评真的很不错的 就是书有点旧 但是真的是一本好书 适合文艺青年
  •   喜欢读叶兆言的书话 跟着他买书了
  •   很好的读书指引
  •   时空穿越,让人回到很久以前,好美的感觉。
  •   不错,可以作为选书的参考资料。
    不过听说纽约时报书评有很多上万字的,但是这本书的的评论都不长。而且感觉都是赞赏的,很少批评。
  •   这本书是教写书评的老师推荐的,很有用!值得一读
  •   书非常厚,每篇篇幅非常短,更适合对多数作家有所了解之后再休闲阅读,比如扩宽眼界
    学术参考就算了,还是需要更专业的评论
  •   我买了一本,放在书架上,等空的时候再看。但凡我有个习惯,我不喜欢作品出后写出一大堆的名人名人评论。。。所以,这本书在我心里的位置就下降了些。但是题目很牛,就买了。以后再看吧
  •   写作资料速成的绝佳良器,不过读多了怕有卖弄学问的嫌疑。
  •   非常厚重的一本书。
  •   沉甸甸一本书,慢慢学习中。
  •   这类编辑的书,教授在骗钱
  •   这本书是教写书评的老师推荐的
  •   一个月货没收到,反被推回去了,还要让我重新订购,投诉也一样,重订,这样简单的服务不好!!!!!
  •   文人说的书
  •   又厚又重的一本书
  •   促销时购买的,价格真心便宜
  •   看看那是每个月都能出名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