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一年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林文月  页数:20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林文月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初期的日本生活,为读者呈现了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乃至宗教迷信。用清新动人的笔墨,向读者转述自己对日本这个远东国家古怪而陌生的印象。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笔触,令不同身份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体验与启示。  《京都一年》主要介绍京都这座历史文化城市,所涉猎的范围,虽然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具有非常及引人的可读性,有如一幅白描长卷,将日本的历史生活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简介

林文月,台湾省彰化县人。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留母校执教,专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教学之余,更从事文学创作及翻译。重要著作有:《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遥远》、《午夜书房》、《交谈》、《作品》、《拟古》(以上为散文集)、《谢灵运传》、《连雅堂传》(以上为传记)及《澄辉集》、《谢灵运及其诗》、《山水与古典》、《中古文学论丛》(以上为论文集),并译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伊势物语》。

书籍目录

深秋再访京都——《京都一年》代序自序奈良正仓院展参观记京都茶会记岁末京都歌舞伎观赏记访桂离宫及修学院离宫京都的庭园空海-东寺·市集樱花时节观都舞神户东方学会杂记鉴真与唐招提寺祗园祭京都的古书铺吃在京都我所认识的三位京都女性京都“汤屋”趣谈“京都一年”以后

章节摘录

书摘吃在京都    在我构想这个题目的时候,立刻想到,如果是一个日本人,或一个在日本住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必定会指责我错了。因为在日本,有一句很普通的谚语:“吃倒在大阪;穿倒在京都。”以吃著称的是大阪人,为了满足口腹,大阪人不惜慷慨倾囊,吃倒了家产;京都人的嗜好是在衣着,尤其是京都的妇女,她们宁愿倾家荡产去买一袭华丽的和服,或粗饭蔬食地节省,以换取一条西阵织锦带。。所以如果说:“吃在京都”,不要说大阪的人会嗤之以鼻,连东京的人都会不屑倾耳的。不过,尽管京都人把生活的重点放在衣着上,他们也自有他们自己的一套食经,而有些当地的老饕,更以为想吃细腻精致的菜肴,非京都莫属。    我是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外国人,而且,对京都我几乎是一见倾心的,我爱她那四季多变化的自然环境,我爱她那古趣盎然的庭园寺院,我爱她那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调,而如果不去尝试京都的食物,怎能更深入地了解京都人的生活全面呢?可惜我在京都的时间有限,而又只是一个穷书生,所以只能在有限度的条件之下,去窥探京都人的食生活,否则恐怕真会“吃倒在京都”,而贻笑大方了。    日本人以含蓄为美德,一切讲究收敛,不喜宣扬,而这个现象在保有千余年历史文化的古都更为显著。就以料理亭为例子吧,你想吃一顿真正京都风味的食物,往往不是在闹区的三条或四条即可以找到的。一个精于此道的京都人会带你到某一条小弄堂里的平房前面,告诉你在那儿你可以享受一餐美食。那个料理亭可能与附近的民家没有什么分别,木造的日式房屋,窄小的门面,拉开细格子的木门,可能还垂着一幅蓝色蜡染的布幔,所不同者,无论你什么时候进去,他们的店前总是扫除洁净,在那石板地面上泼洒着水的。日本料理亭前喜欢泼水的缘故,一方面是因为可以保持灰土不扬,干净凉快,另一方面则因为“泼水”这个词的发音在日语里近似“招迎”,可以解释做“以广招徕”,生意人借此讨个生意兴隆的吉利。只要一听见拉木门的声音,店里就会有两三个穿着和服,脸上堆满笑容的中年妇人碎步出迎,她们会操着浓重的京都口音说欢迎客人的话,并且迅速地接过客人手上提的东西,引导入内里。平常一个较高等的料理亭,往往要走一段石板廊子,才能到餐室。这时你会惊讶于里面的气氛是如何与外头所看到的门面不同了。京都自干余年前平安时代以来,直到明治时代,为日本的都城,历史与古迹是它的光荣与特色,因此京都人都刻意保留古物,他们宁愿时时翻修木屋纸门,却不愿让钢筋水泥的大厦替代那些低矮阴暗的老房子。先前你所看见的京都式细格木门也许有数十年的历史了,因此那不施漆的木料已发黑。但是跨过门槛,低头从布幔下钻过,你会看到一条洁净的石板路,石板与石板之间可能还有翠绿的苔痕,两旁布置着精致而古雅的石庭或假山石。眼前的景致予人的印象勿宁是宾至如归,亲切而温暖的,使你不会有置身餐馆的感觉。    日式料理亭的餐室都是榻榻米的,所以客人一律要脱鞋才能入内,至于房间有大有小,依宴客人数的多寡及排场大小而定。正式宴客的房间多有“床之间”。,墙上常悬挂着书画,案上供着鲜花,主宾被安排在面对“床之间”的方向,算是上位。客人坐定后,服务生会送来毛巾和热茶。京都以产“清水烧”陶瓷器著名,一个好的料理亭所用的茶碗食具常比一般家庭考究,有些茶杯往往价值在千元以上。所幸日式房屋席地而坐,茶杯不易打破,而当客人手捧精致名贵的饮具时,心里常常有受尊重的感觉,所以也就特别自重自爱了。    京都的宴会和日本其他各地大致相同,只是更注重餐前的茶点。因为京都是茶道的发祥地,所以有些料理亭也会用抹茶。佐以精美的甜点待客。日本人用餐方式与西方人相似,与我们中国人围着中央的大盘,大家共享一菜不同,而是每人面前一个托盘,上面放置着酒杯、碗筷和碟盘。第一道菜是冷盘,有鱼虾,有蔬菜,却绝无肉类。说来奇怪,中国的酒席若省去了鸡鸭猪肉几乎不能想象,而日本人正式宴客却不能有肉食上桌,他们连平日三餐也极少吃鸟兽肉,鱼和其他海产是他们的主菜,这可能与岛国环境有关系吧。京都人的冷盘中最常见的是利用河鱼做成的生鱼片。因为该地离海较远,海鱼需赖附近滨海地区供应,但河鱼则可以直接取自东北方的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这些或切片,或切丝的新鲜生鱼,不佐以绿色的芥末,却另配有一种颜色较黄,味道酸中带甜的稀酱。据说是因为河鱼有较重的土味,所以需用酸味来遮盖。许多初尝日本菜的外国人都吃不惯这种“颇野蛮”的生鱼片。尤其京都的新鲜河鱼更不堪入口,但是如果你不能吃这种生鱼,享受京都美食的乐趣将减去一大半了。河里的生鱼片较海鱼爽脆,味道也往往更鲜美,配以酸甜稀酱,初尝时可能稍觉异样,不过,细嚼之后,那种特有的风味确属不凡,你便不得不同意京都人的调配了。     P157-160

编辑推荐

《京都一年》作者林文月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初期的日本生活,为读者呈现了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鬼神传说乃至宗教迷信。用清新动人的笔墨,向读者转述自己对日本这个远东国家古怪而陌生的印象。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笔触,令不同身份的读者会得到不同的体验与启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京都一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如果你对日本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和兴趣,林文月的名字,就是高质量的保证。
  •   因为这本书爱上了京都,喜欢京都那种宁静,沉下心来,品味生活~~
  •   人是一种很恋旧的动物,但是这种恋旧情怀又往往很微妙。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旧习俗和传统视而不见,甚至嗤之以鼻,极端者还要砸碎、打破、踩上一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但是我们又会因为某些原因对他人的文化心心念念,爱之深,了解之深,连当地人也要自叹弗如。我们去到另一个地方,往往怀念的是已经消逝和正在消逝的事物,就像老外到了北京爱往胡同里钻,林达带本书去了巴黎找寻的是雅各宾俱乐部的遗址一样。像那《查令十字街84号》的海伦娜汉弗小姐,从未到得英国,却日夜魂牵梦绕,而当她终于到了英国,才发现早已物是人非,已经是披头士的时代了,而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了,我想,她宁愿一直没有去过那里吧,那她还会一直保有一个完整的英国梦。说到京都,喜欢《源氏物语》、《枕草子》等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人都不会陌生,而喜欢鬼怪传说的人就更觉得那里的神秘了,阴阳师安倍晴明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在平安时代的日本,人、鬼、妖仿佛是和谐相处的。那种泰然自若,才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写照。当然现在的京都也不是那时的京都了,但如果有一双怀旧的、擅于发现的眼睛,也就能看见一个色彩丰富,层次立体的京都风貌,一个过去与现实并存的京都。林文月对日本文化浸淫日深,笔下文字也有了那种淡然的感觉,看到很多人说觉得太淡,那我送他们一句诗:淡极始知花更艳。如果你的心是浮躁的,那你永远无法品出平淡生活的真味。
  •   内心平静,GOOD。
  •   林氏的文笔含蓄而简单,最能道出京都之美。
  •   书的质量没的说,还是不错的
  •   这本书已经登记了很久了,突然收到邮件说有库存了马上过来看,还是没有。。
  •   作者的文字细腻优雅,体现出京都那种独特的古风有机会我也很想去一次
  •   内容讲述学者作家的留学故事,有点焉闷。
  •   对初了解日本的人很有用
  •   如题。不知被谁截走了 。
  •   虽然初读有些枯燥,但作者很细致的介绍了京都的人文风情,喜欢京都或想要了解京都传统的朋友会有不错的收获
  •   之前在逛书城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因为一直很向往去国外旅行所以就买了这本书;名出版社出版,里面插图的质量也不错 拿到手上感觉还是挺满意的
  •   感觉比同系列的《海德堡雨丝》好~一直很喜欢林文月
  •   这本书的大部分文章写于70年代,但是文笔相当细腻,同为描写日本文化的书籍,感觉比《狂走日本》系列好很多。这本书详尽的介绍了京都得文化特色,如果读者是可以静下心来阅读的,推荐!
  •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季风书园。被它的封面吸引,但内容似乎有些沉闷。一向是外貌派的我,在书店里犹豫了许久,还是把它留在了书架上。
      大约一年以后,再次看到它,还是在季风书园。依然是外貌派的我,毫无悬念地再一次被吸引,只是,这一次我没有把它留在书架上。
      一年后的我,对日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年后的我,觉得内容似乎也没那么沉闷,甚至有点清新淡雅的感觉。一年后的我,占有欲似乎更强了些。
      应该是在某个夏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然后就把它放到了书架上。今年夏天,决定把那些只读过一遍的书再读一遍,它是第一本。
      喝着茉莉花茶,在一阵一阵夏日夜晚清凉的风里,看《京都一年》是最适合的了。
      看书时似乎有许多想法,但想来想去怎么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不过,真想去京都呢。
  •      对这本书的评价,偶修改了三次,从二颗星、三颗星,一直到今天的四颗星,hoho~~
       买这本书是因为偶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花400大洋买她翻译的源氏物语,只好买她自己写的书过过瘾,啧啧,见不着美人本人,摸摸她穿过的衣服也好啊——偶就是怀着这种心态买了这本书。
       刚买了挺失望的,每篇的题目起得简单,类似于我小时候写游记用的副标题《***古刹》,《**集市》什么的,至于里面的内容,我看也挺无聊,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作文六要素。而且她又自称“笔者”什么什么的,给我感觉就是一个挺无趣的干巴巴的小老太太。
       可是啊,后来我翻到了她的照片,hoho,居然是一个长得很古典很美丽的气质型少妇,虽然说不上是魅力四射的大beauty,但绝对像我们当地人说的“耐看”,当然,也绝对一点的不干不燥。
       再看这本书时,大概也有点受了照片的影响=-=!!,我觉得也不是像第一看时这么糟糕,文字配上图片,也能够遐想下林文月所说的那种京都风味。不能不说这些图片很重要,否则我的感觉就像是看红楼梦里对凤姐出场的那些衣服的文字描写,看得我心痒难忍,但是,我,实在实在,是无法光凭这些挠人的文字想象出这身行头到底是什么光景。
       再看这本书时,感觉这本书有点儿想林文月本人,美丽的但不扎眼,古典的而又点儿隐忍的味儿,慢慢得看,还能琢磨出里面点好来。但是,不得不说但是,比起京都风景里那种精致安静,抑扬顿挫的美来,她的文字还欠点。不知道是不是学者的身份压抑了她的写作,大概觉得放开了写有点流于下层的意思,所以老觉着读着读着好像感觉她要发力了,又转念憋住的感觉。
       当然了,我也不喜欢那种卖力的文风。最好是闷儿不骚,偶尔不着意的小发力,挠到你痒痒处,但是又波澜不惊的没了,比起这个段数,林文月真是还欠点儿意思。
      
  •     王安忆在《王安忆读书笔记》中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坚不可摧”,是林真理子的小说,写了日本男女关系,其中提到了京都的姑娘,京都是古风淳淳的地方,不像东京那个大都市,日本人一般最终会娶一个旧式的京都姑娘。现在也许不是,不过当时就想京都到底在日本什么地方,是日本比较纯朴的地方吧,直到看到这本《京都一年》。时间是2007年,而成书的时间很早,1972年,可以推断作者是70年代去日本的访问,里面的照片很美。
      真是有意思,林文月有机会去日本,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两篇文章。《京都“汤屋”趣谈》,写日本公共浴室(汤屋)时候,想必有羞耻感的中国人还是和日本人不一样的,日本人能充分欣赏自己的裸体,另有意思的是,法国人的表现就又和亚洲人不同,日本人家里一般没有浴室,京都那么传统的地方是没有的,他们热衷在汤屋里洗澡,男女浴室只隔一个不封顶的木板,浴室的老板娘也不避讳,左顾右盼的。不过对比目前中国的澡堂,还是很避讳的,结果是目前也掀起新的一轮窥视癖。此外日本人洗澡的时候各个好友可以坦诚相见也是让中国人比较惊异的地方。
      还有一篇《我所认识的三位日本女性》,三位优雅的日本女性,不一定美丽,但是日本京都的女人是优雅的,最让人感动的是日本保姆,她是一个单亲妈妈,她有个儿子,儿子相当英俊也相当沉默,和妈妈不怎么说话,妈妈把他拉扯大,他准备去美国学习,而他们住的木屋也很简单,但是日本京都妈妈极为勤劳,很让感动,也可以看到平常日本人的生活。
      
  •   小长安。买件蓝底白花的简和服。 去金水寺的花树下一站。
    即使是长安的盆景。 也非常想去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