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莎家族:一个家庭的荣辱史

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作者:(英)汤姆·利文(Tom Levine)  页数:347  译者:译者:戴雪松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与其他王室家族相比,温莎家族的确与众不同。温莎家族不仅是花边新闻诞生的温床,而且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源远流长的家族历史、社会关注的集中体现和纷纷扰扰的丑闻事件。在本书中,汤姆·利文讲述了这个特殊家庭的传奇历史,分析了其中几位重要人物。为什么温莎家族对于英国社会和文化影响力如此之大?今天人们对于王室家族的热情为何经久不衰?王权体制究竟如何运转?本书内容丰富,笔调轻松,帮助读者了解王室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本书也对英国王室的未来做出了言之有据的评判。

作者简介

  汤姆·利文(Tom Levine),专职记者、作家,为许多跨地区发行的著名报刊撰写文章;著有人物传记《对手——戴安娜王妃和伊丽莎白女王》。

书籍目录

序:一个近乎平常的家庭1.王室危机:维多利亚女王2.光辉岁月:爱德华七世3.爱国年代:乔治五世4.爱与痛:爱德华八世5.勇往直前:乔治六世6.女王时代:伊丽莎白二世7.厄运当头:查尔斯、戴安娜和卡米拉8.后戴安娜时代的英国王室:威廉和哈里后记文献说明文献列表

章节摘录

  当年,格莱斯顿认为,仅从普通人的角度上来看,维多利亚简直就是不  可理喻,甚至难以忍受(与之相反,狄斯雷利对于女王则是发自内心地崇敬)  。早在那个年代,王室危机就埋下了种子:女王本人早已退隐后宫;威尔士  公爵也得不到公众的认同。长期以来,人们似乎都不知道女王整天在做什么  ,因为她素来深居简出,刻意回避公众和媒体。与此同时,威尔士公爵阿尔  伯特·爱德华(Albell Edward)不时有些花边新闻,无非就是些性丑闻之类  的无聊丑事。在如此形势下,格莱斯顿感觉有些不妙;在他看来,女王自身  的弱点足以威胁到大英帝国的江山社稷,甚至有可能祸国殃民。然而,事实  却完全相反。也许是历史跟人们开了个玩笑,恰恰是这个为人处事优柔寡断  的女王慢慢恢复了大英帝国的元气,而且她本人的身体也出奇的健康,历经  风风雨雨,皇权非但没有失去,反而越来越稳固。英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共和  制的一丝希望,却在女王强大的君威下彻底破灭;共和派从此一蹶不振,再  也没有能力与女王抗衡了。  不过,在维多利亚女王眼里,1860年的英国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她逐渐  淡出公众的视野,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王室家族的事务中;她的所作所为恰  恰是为了更好地保住江山社稷。然而,好景不长。她心中“最好的和最亲爱  的”丈夫阿尔伯特(Albert)不幸病故。在他生前,女王对他崇敬无比,死后  也是奉若神灵。1861年12月14日,那是女王一生最悲痛的时刻;年仅42岁的  阿尔伯特,她最亲爱的丈夫终因伤寒不治,与世长辞。  从那一天起,维多利亚整日郁郁寡欢,那种悲痛的心情使她无法自拔。  女王从此总是身着黑色的衣服,独自承受丧夫之痛,直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  段。尔后,女王尽量谢绝了一切宫廷活动;除礼节性的抛头露面之外,女王  从不参加任何欢庆活动。在她的生活中似乎只剩下了对亡夫的哀思:屋子里  摆满了阿尔伯特生前的照片、剪影和雕像。女王的这番举动很快就影响了整  个英国,使得举国上下都陷入一片哀悼的气氛中。公爵阿尔伯特的石雕像随  处可见,还有就是各种纪念章上也都是公爵的形象。一时间,阿尔伯特公爵  成了大英帝国的民族偶像,受到世人的追思和崇敬。  歌颂公爵的诗词歌赋风靡一时;公爵的传记被人们争相阅读;公爵的油  画像也成了收藏家们追逐的对象。直至今日,公爵殿下在温莎堡住过的卧室  仍保持原样;他在英格兰南部海滨的行宫奥斯伯尼宫(Osborne House)也是  原封未动,保留他生前的原状。温莎堡的公爵故居卧室,40年如一日,每天  晚上都摆放着换洗一新的睡袍和内衣,床边摆着一杯热水,屋内各处都摆放  着鲜花。在奥斯伯尼宫书房里的书桌上还摆着1900年时期的自来水笔;沙发  上搭着他常戴的围巾,好像主人随意扔在那里一样。直到维多利亚女王去世  那天,她的床头一直摆放着仿照她丈夫手形制作的石制手模。可以想见,女  王在每天晚上都要抱着丈夫生前穿过的衬衫入睡,就像每个孩子抱着泰迪熊  睡觉一样。  在维多利亚女王写的每封书信里(她生前写了很多信),都提到了阿尔伯  特。私人家信中,她把丈夫呢称为“亲爱的老爸”;而在正式的公文书信中  ,她则这样写道:“我的丈夫,他的存在就如同一种坚实的力量,陪伴在我  的身边,使我感到无比安全,从而获得强大的依靠。”在1861年阿尔伯特去  世之后,女王使用的所有信纸都带有粗大的黑色边框,以示对亡者的哀思。  女王的随从侍者和后来的历史学家对此都感到有些挠头,因为黑色字体写下  每行字的最后都被黑边所吞噬,让人无法辨认。  女王当时就是刻意让自己陷入这种状态。哀悼亡夫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民众对于她的期望的确有些强人所难:而心如死灰的  女王也根本不再理会她的臣民对她的看法。无论是乘坐皇家马车出入温莎堡  和伊顿公学,还是在伦敦出席盛大的仪式;无论是在议会,还是在罗马教堂  :所有这些活动,她其实都根本无心参加。她在给反对派的公开信中明确表  示,自己已经没有力气再处理国事了。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了1871年,维多  利亚女王始终生活在自我逃避的精神世界中,却也正是亡夫的在天之灵成了  她生命中惟一的精神支柱。整整10年,女王就依靠每晚抚摸着那个手模,感  受丈夫的关爱,使得她还能强颜欢笑地站在公众面前。在大多数的日子里,  女王都居住在奥斯伯尼行宫或是位于苏格兰的巴莫拉(Balmoral)行宫,偶尔  也会在温莎堡呆上几天,却几乎从未在白金汉宫下榻过。1864年,由于长期  闲置,人们甚至在白金汉宫墙外发现一个很搞笑的告示:“由于本店店主无  力在此继续开展业务,此处房产对外招租或转卖。”这大致反应了民众对女  王怀着一种嘲讽的心态,非常耐人寻味。  写下这一告示的人是否意识到,这将引发怎样一个深远的话题?英国王  室的所谓业务究竟是什么?也许,除了内阁高层政客之外,与维多利亚女王  同时代的人们并不知道内情;其实,作为一代君王,维多利亚一直在不懈地  努力工作,只不过是处于一种“垂帘听政”的状态之下罢了。她每天花费大  量时间来处理国家大事,而且头脑非常冷静。白天,她总是坐在写字台前处  理各种文件,然后把这些机要文件放在所谓“公文箱”里,即一只红色皮箱  中,再分发给所有的内阁大臣和王室成员。作为国家元首的她必须阅读所有  重要的文件(这一规矩沿用至今,只不过对女王设置了一些阅读权限),然后  亲自批阅:外交文书、政务信函、立法动议、内阁会议记录和政界军界要员  的备忘奏折等。1837年,18岁的维多利亚正式登基成为英国女王之后,墨尔  本爵士(Lord Melbourne)是首任内阁首相,教给她如何妥善处理国家大事。  那时,女王每周都与首相会晤一次,共同商谈国家大事,同时也处理红色公  文箱里的各类文件。19世纪上半叶,女王出席各种公开活动并不像现在这么  重要;除了每年一次的议会开幕式之外,女王基本上都是在后宫处理国家大  事。此外,媒体和公众对于女王的私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兴趣;当然,那时的  媒体也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对于王室成员来说,似乎用不着谨小慎微地与媒  体和公众周旋,来赢得民众的支持。  然而,权力之争却是在那个年代愈演愈烈。1839年,墨尔本的继任者罗  伯特·皮尔(Robert Peel)一上台,就感到了来自女王的压力。尽管皮尔所  代表的托利党(Tories)于:1939年5月赢得了大选,然而维多利亚女王却强  烈阻挠他的组阁。事情的起因是,皮尔在获得大选胜利之后,按照程序接管  了唐宁街首相官邸,并要求女王清洗掉一批身边的贵族成员,以便削弱上一  个执政党维新党(Whigs)的势力,并在王室内安插一批托利党的党羽。没想  到,女王对此坚决反对。女王这样的做法非常罕见。不过,皮尔最终也无计  可施。如果缺乏国家的信任(仅仅是女王本人的,而不是代表全体人民的),  他根本无法治理这个国家。结果,维新党领袖墨尔本爵士在女王支持下,不  顾选民的反对,硬是继续当了两年的首相。  P4-7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温莎家族:一个家庭的荣辱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本来想看看英国王室的故事,就像很多人买这本书的目的一样。
      但是看完书,感觉作者把太多的心思花在在英国王室的丑闻上。当然作者为了让自己的书看起来不那么野史,也引用了很多资料。对不确定的事实也做了标注。为了好卖,当然作者也就把中心放在了丑闻上。所以感觉这本书是野史,也只能饭后看看。而且文章的组织也不很好。每个朝代会这里写点,那里写点,感觉有点不顺!
      
      应该有更好的关于英国王室的书。
  •   的确,里面有很多地方的描述感觉有点前后矛盾啊..
  •   是啊,讲了点大路货,没什么组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