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姊的守護者

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Jodi Picoult  译者:林淑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父母有權決定兒女的生與死嗎?〉
莎拉為了救罹患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的女兒凱特,利用醫學科技生下與凱特有完美基因配型的安娜。十三年來,安娜不斷地供應凱特血液、白血球、骨髓、幹細胞,現在輪到了她的腎臟。無法忍受再被當成藥糧的安娜決定反擊她的父母,控告父母奪走她的身體使用權。《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皮考特以不同人物的口吻來接續故事的發展,探討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對「愛」有深入的刻劃及詮釋,以細膩的筆法,精妙的細節,靈巧的掌握人與人之間脆弱敏感又錯綜複雜的關係。

作者简介

1967年生於紐約長島。普林斯頓大學創意寫作學士,哈佛教育碩士。1992年第一本小說Songs of the Humpback Whale甫出版便造成轟動,目前已出版十餘本備受好評的著作: Harvesting the Heart (1994)、Picture Perfect(1995) 、 Mercy (1996)、 The Pact (1998)、 Keeping Faith(1999)、 Plain Truth(2000)、 Salem Falls(2001)、 Perfect Match(2002)、 Second Glance(2003)、Vanishing Acts(2005 )、The Tenth Circle(2006)。皮考特擅以小說處理極具道德爭議的題材,作品不乏探討安樂死及描述青少年自殺的內容;近幾年前更觸及聳人聽聞的「優生絕育法」。其在2003年獲得美國新英格蘭最佳小說獎,並榮登《紐約時報》暢銷作家之列。《華盛頓郵報》更將皮考特譽為大師級作家。目前皮考特和丈夫及三個子女住在新罕布夏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姊姊的守護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我诚心诚意的找挨骂和被说服教育而来!!
      我认为我是个比较自私的人,即便偶尔被说善良或者热心,但我自己知道,我还是利己成分更大。
      如果安娜的遭遇发生在我身上,我就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会没完没了的向小女儿索取,她不担心小女儿的健康么,感觉我生下来就是工具是姐姐的附属品,而不是因为爱...母亲是不是太偏心自私?!
      请各位通人情又善良博爱的人提点提点我,安娜心理其实是愿意给姐姐捐赠器官的,难道是我不能完全的感同身受?真的,我为啥就心理别不过这个劲儿,感觉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话,会很委屈?求数落求教育!
  •     前面都挺好的,最后安娜死的一幕大跌眼镜。不是说不可以死,关键这样安排总觉得太突兀了。而且还是跟律师在一起的时候,要知道律师可是出过一次车祸的,而且还因车祸留下了严重后遗症,现在又来一次,概率有多少呢?总觉得好像是为了让安娜死,为了让观众痛心而特意安排的。前面那种淡淡的却温暖的调调不是挺好的么。
  •     书名早已预示了Anna的结局。
      一直到法庭上针锋相对之前,Anna的表现和言行都引导读者去批判母亲的做法。把Anna和母亲放在对立面。实际Anna比任何人都更懂得用合适的方法去守护Kate。在爱面前,Anna也好,Jesse也好,Campbell也好,都选择了牺牲。表面看Sara和Brian一面偏袒Kate而忽略了Anna的感受和对Jesse的教育。然而他们也是最成功的父母,因为他们教会了儿女理解和爱。
      结局Anna的死让一切峰回路转。她从滂沱大雨中来,又从滂沱大雨中回去。她为了拯救姐姐而诞生,也因为拯救姐姐而逝去。正如Anna自己说的,Kate就是她存在的意义。当她完成了使命,也就选择了离去,或者说与Kate一起获得了永生。父母精心设计了她的到来,最后也不得不亲手送她离开。只是Brian在雨中发现车祸的是自己的女儿那一幕未免太过于残忍。
      然而让人混乱的是Sara和Brian如此执着于Kate生的希望,却轻易放弃了Anna的生命。这样的安排未免太过于草率。脑死亡和安乐死又是另一个命题,也许是作者设定这是一个无法转回的疾病。
      琐碎的每个人的心理描写打断了情节叙述的连贯性,不同角度的人的心路历程也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平衡所有的矛盾。Anna过于理智和成熟的心理描写频频让人出戏。看完更深切地感受到健康是多么的可贵。
  •     这本书确实有感人之处,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安娜作为一个几乎被父母剥夺了人权的基因妹妹的痛苦。没错,不是被父母忽略觉得没有爱那么简单,根本就是没有人权。这本书里关于医疗最高决定权的杜撰显得简直荒谬。基因设计的人就不说了,本来就是这部书虚构的部分,但器官捐献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在本人不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母爱没错,但就算是母亲,也没有资格随意支配孩子的身体,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有决定权,不能强迫别人捐器官,这是基本人权吧,不要拿着母爱的旗号连人权这种基础都不尊重了。
      尤其是莎拉关于火灾的那场比喻,其实可以这样回答她:你自己去救你的女儿大家会感动,是因为你没有伤害别人,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换女儿的生存;但你要让你的二女儿冒生命危险去救大女儿,无论安娜是不是你的女儿,你都没资格用别人的生命去冒险,来满足你自私的想要留住大女儿的愿望。老实说我也看不出来莎拉对凯特有多少理解,凯特那么痛苦莎拉却全然不知。莎拉只不过是一个想要留住子女的把生物延续后代的本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无法关心任何人的感受的人罢了。
      
      老实说,以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对基因技术用在人身上要谨慎。看了这本书,懂了。一个基因经过设计的婴儿出生一定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就很可能是见不得光的。不要忘了,不管设计婴儿时有什么样的打算,婴儿一旦出生就是人,是独立的个体,她的人权不容侵犯。
  •      很小的时候,孩子们会询问父母,我们是从哪里而来的,是为何而来的。通常有几种说法,调皮的父母会说你是从****里捡来的,智慧的父母会从精子与卵子开始讲诉生命的奥秘,文艺的则会说你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至于原因大多数家庭都是:孩子是上帝派给父母的天使,父母则是孩子天生的守护者。
       一般来说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是不需要肩负照顾好自己以外的什么责任,他们更多的是被守护,被照顾。可是,如果你的出生就是为了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为了不眼看亲人离你而去,而一次次的割舍你的血肉来拯救你的亲人,那么你注定天生就是一个守护者。
       正如故事里的安娜!
       每一个孩子的命运起点都是不能自己把握的,父母是谁,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甚至血液里影响我们的基因等等,但是几乎所有父母生下孩子都是为了疼爱他们。而安娜的命运就是被人为安排的,出生的理由是姐姐凯特,筛选好的基因确保能拯救白血病的姐姐,出生后还要毫无止境的献出自己身体,最重要的是她生活的唯一意义好像就是姐姐,她的父母只是姐姐的守护者,忘了她的存在。
       一次又一次的献出自己,安娜的生命被安排,之前一直没有拒绝,她的血液,血细胞,骨髓都赠给了姐姐,直到最后母亲要她献出肾脏,安娜把父母告上法庭。她说她只要求这一次,自私一回。我从不怀疑安娜爱她的姐姐,她们每天朝夕相处,像寻常姐妹一样争执爱护分享秘密,也有极其相似的血脉相连。那么为什么安娜拒绝捐肾?无论审判结果谁赢了,都没有最后的赢家,那么这场审判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安娜的角度讲,她从没有决定的权利,只有硬生生地的痛,被忽略的乐观安然,她一直默默承受这个支离破碎的家。也许她是累了,面对姐姐,她负担太多,有责任还有爱,父母一直在担忧姐姐的身体,却一直忽视安娜的感受,把一切当做是顺理成章,这让安娜找不到除了姐姐以外在这个家的意义。所以有那么一次,她想有自己说不的声音,她爱姐姐,但不想把一辈子担在她身上,爱与痛的纠结,这是安娜的苦楚;
       从父母的角度,爸爸和妈妈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想法,妈妈就是想救活一个女儿,所以经常忽略小女儿受的苦,身为一名律师妈妈可以冷静的分析法律,但对待两个女儿她无法平衡,感情驱动她一次次向小女儿索取,这不公平但可以理解,两个女儿都活着是她想要的;爸爸更能理解安娜受的不公,在关键时刻却也和妈妈站在一起;
       小说从各个角度分析人物不同的心理,却独独没有谈到姐姐凯特,一切事情发生的始作俑者。生病治病时,她痛苦;看着亲人整天为她焦头烂额,她痛;剥削妹妹来获得生命,自责又愧疚的心痛。。。
       所有经历这场审判的人内心都在受着折磨,他们从既有的现实中腾出一点清醒的头脑扪心自问他们在这个支离破碎家庭里所做的事。事实就是当我们的爱人生命受到威胁,我们就不能理智的思考问题,我们自以为是的做决定,甚至是决定一个生命的有无,根本没有考虑那是否公平,爱失望和绝望是可以蒙蔽人眼睛的。这个审判其实就是自我的救赎,既然都是为了爱,就没有对错,就没有结果。
       最后的最后,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一个“刻意”存在的女儿消失了,留下一个看似完整的家庭,然后在空虚里继续生活~
  •     她只是不愿意被迫为姐姐捐献自己的身体,她只是想要拥有自己的生存的权利,想要知道除了捐献身体以外,她出生以及活着的其他意义。
      
      同时她爱她的姐姐,她愿意为姐姐付出一切。她想要自己做出守护姐姐的决定,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命运的服从者。
      
      看似大家都在白忙活一场,只是,一切都是命!
      
      让人羡慕的是哥哥的成长环境。有多少家长能放纵孩子挖洞到地球的另一面,再哭笑不得的进行收尾?有多少孩子能在自己住的阁楼里改造旧电器废品用于自制美酒?他为了吸引消防员爸爸的注意,成为纵火犯。他爱着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可以原谅他们的所有错误,却无力挽回命运的作弄。
      
      结局看似美好。
      作为爱姐姐的妹妹,我无言以对。
      
      推荐多读两遍,字有点小。
  •     
        有时..看书是一种对不同人生的体验..
        因为我们只能有一种选择..一种体验..
        只是藉著看书.看电影等..了解到别人不同的人生..
        如果有人正在看这篇,我强烈的推荐你们看这本小说,它一定可以打动你.我保证.看过之后,再看下面吧.谢谢.
        不知道是不是年龄越大的关系,被一本好书感动容易,为一本好书流泪的时候却太少.而这本书,翻完最后一页,我在夜半三更,咬着我的被子大哭,直到第二天的眼睛肿得像桃子.自己对自己说,太残忍了,太残忍了,然后第二天在网上四处寻找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
        "安娜"从一开始的出生基因就是为了要帮她姐姐"凯特"活命
        在这十几年中只要她姐姐住院
        她也都是在医院里抽血、抽骨随、血小板给她姐姐
        甚至要她的一颗肾脏来供应她姐姐的生命..
        后来她真的受不了..找一位律师帮她打官司..
        就是要她父母解除对她的医疗监护权...
       
        一直以来,我读书一向喜欢一口气读完,而这本,我却不得不停在某处,让被沉重的情节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心透口气,不得不合上书页(即使你无比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花比阅读更长的时间来调整,把在眼眶里不停滚动的泪水,压回去。 因为太过纠结和挣扎,让人喘息得有些疼痛.但我却坚持着,如安娜,我要的很简单,我只想知道,到底父母对她有没有付出过爱...虽然她的出生和成长都是为了她的姐姐.
        安娜要的其实很微薄,但却从出生开始就被拒绝了。
        "动机伟大就可以行为卑鄙吗?"虽然有点过分,但我承认,一开始的时候,是怀着某种难以言明的情绪讨厌着莎拉的.也许我不是一个母亲,我体会不到母亲的心.
        她说“我的人生仿佛一场火灾,一个女儿被困在火里,唯一能救她的机会是派我的小女儿上场,因为只有她认识路。”我才对她的痛苦和无奈了解得深一点.
        布莱恩和莎拉的境况相似,作为父亲他可能更加理智,在面临这个选择的时候,能够平衡双方.一直以来,我觉得他是可以支持和抚慰安娜的人,我是这样以为的.我想安娜也是这样以为的.但在法庭上,他最终还是背叛了.我很失望,他可以扑灭熊熊燃烧的火焰,却无法拯救自己的女儿,拯救自己。
        杰西.心疼.又是一个被父母忽略的寂寞的孩子.他觉得自己好像烟雾,没人看得见,救不了时刻濒临死亡的妹妹,便彻底否定了自己的人生。
        律师、法官、诉讼监护人面对的是他们职业理念的冲击,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法律失效。到这里,生还是死,为什么生,谁来决定生死,都成了问题;爱,道德,法律,真理,全部失效。作者太残酷,把所有人都逼上人性的悬崖,没有退路。
        我原来以为,安娜忍十三岁孩童所不能忍冒天下之大不韪争取来选择权,最终仍会指向其母所愿:继续做姐姐的守护者,力挽衰竭生命以狂澜。然后,皆大欢喜,一家团圆。她要的,也不过是自由的意志和自主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她要的,不再是一个影子女儿的地位,不再是一个医疗器官的储存仓库,而是父母钟爱关注的另一个女儿,凯特亲密的妹妹,正常的少年生活。仅仅是如此而已。
        在最后的结局却来得如此措手不及.所有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也失去了他们不想失去的.他们甚至没有任何时间给他们弥补任何转圜之余地.他们从一个巨大痛苦站到了另一个巨大的痛苦.自责,内疚,恨意,都是对自己.顾此失彼.
        说实话,故事的最后我很伤心,我恨故事为什么那么残忍,但看到安娜的父母伤心愧疚得一个开始神经衰弱,一个因为饮酒过度而必须戒酒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心里是有暗爽的,也许不该这么形容,因为这也不是我想要的结果,"看吧看吧.你们一开始不就是想要这个结果吗?为你们的行为付出代价了吧,你们内疚一辈子吧".我心里有个小小的声音.我承认,我心里有个恶魔.但是不是所有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恶魔呢.
        至少,安娜得到了她想要的,父母的爱和关注,还有姐姐的健康.我这样安慰自己.她会是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
        最后,凯特说:不管去哪里,我都带着她.我不恨凯特,我甚至同情她,可怜她,也喜欢她.可是哭泣的我,却在心里很不淑女的骂脏话:XXX.你能带去哪里.都是自欺欺人.
        
        书外.作者的儿子第一次读他的书,也第一次这么着迷在这个情节中,但看完后,却对作者非常生气,很久不理作者,问作者结局为什么会这样;为何不能像童话故事一样,有个幸福快乐的结局,作者说:
        不是任何事都可以这么圆满,不可能两個都会活下来,就像凯特说的,如果有一个一定要死去,那就是安娜代替了我。
        很明显的,这不是一个童話故事。
        我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后遗症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心疼.
       
        
        
  •     读了一天,可能经历问题,一直在压抑和为安娜不公的愤怒心情中读这本书,最后安娜又是那样的结局,老天不公。开始的时候不太明白为什么叫姐姐的守护者,读后深深觉得不应该叫守护者了,应该是姐姐身体器官的提供者了
  •      我从来没有讨厌过你,对你的喜欢也从来没有过度,只是从一开始就无比狂热的喜爱着你。
       我会想象你喝汤的样子,想想你打冰球的样子,想象你早晨醒来从被子里探出半个头的样子。开心的你,难过的你,纠结的你,落寞的你;微笑的你,哭泣的你,有形的,无形的,通过一种不被我理解的方式映在我的视网膜上。
       我理解那种若有若无的危机感,最让我感动的是疼爱你的爹地,把你当做仙女的爹地,我以为你的存在是不必要的,却发现你的离去带给家人如此大的变故,我们的存在是不是都是这样?
       总之,谢谢你的存在。
      
  •     很久很久没有遇到一本让情绪翻涌的书了。以深思开始,以泪流结尾。
      在课堂上终于看完了我一直想看的朱迪 皮考特的佳作《姐姐的守护者》。 想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等以后可以品味自己的过往思想,就像重新认识自己一样。
      小说中以多人的经历和叙述变换,在时间进行中,穿插着回忆,阅读的时候不得不多次跳转思维,跟上每个人的节奏。也正因如此,才能站在多角度思考,如同置于漩涡的中心,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手拉扯着你。
      书中的伦理 不想评论,也无法判断是非对错。假想你是书中的母亲莎拉,你也无从抉择,手心手背都是肉,凯特是手心肉,握在手中呵护着,安娜是手背肉,难免露在外面,忍受风寒,但是一旦割离身体,一样的痛彻心扉。如同书中母亲的结案陈词“我的人生宛如建筑物着火,我的一个女儿在里面,而唯一能救她的机会,是派我的另一个女儿上场,因为只有她认识路。”哥哥杰西在外人看来是个问题少年,连父母都差不多放弃了,童年就是在妹妹的不断的病发中和外人的照看中生活,他会偷车,放火,乐死不疲,或许是以这种方式引起关注,更或许是对生活和自己无能的咆哮,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多么的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两个妹妹。他多么希望自己能代替安娜捐出自己的肾脏。
      书中的核心人物是安娜,我对安娜也陷入了两难的感情观,一方面对她承受的痛苦,没有朋友,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表示同情,对 母亲的“偏爱”愤慨,对她是个寸不离姐姐身边的附属药引维权呐喊。可另一方面,我也感觉她很自私,毕竟是自己的姐姐,一个病人,一个从三岁就在妈妈怀中奄奄一息的亲人、朋友,一纸诉状无法隔绝亲情,我无法对亲人置之不理。在这种矛盾和家庭冲突中,我一直耐心的看下去,想寻求一个最终的答案。
      故事如果是这样,我或许不会如此翻涌,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最后笔锋一转,她带我进入了另一个思维的空间,如同进入三维空间外的四维世界,让原本的思考陡然换了个方向。 姐姐是问题的核心存在,安娜的一纸诉状不仅仅是自己的挣扎,,更是姐姐借安娜之口的挣扎,她不想家人受她连累,不想妹妹赔上一生,来为自己买单。她的青春一直在病房中度过,她的爱恋也殇逝风中,她不止一次想终结生命,但又不忍家人伤心。
      小说最后以悲剧结尾,若是以前我或许会感慨作者是后妈,但是看到最后我没办法提出任何异议。因为,安娜赢得了身体的医疗权,但是也宣告姐姐的末日,但是对于生命中唯一而又不可缺少的姐姐,却又不能看着她离去,“凯特如果死了,会是我这一生中最不幸的事……也是最幸运的事”,如此,安娜一生都不会幸福快乐,这或许是她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但如果要捐献,姐姐和自己的努力挣扎只是在做无用功。所以要以死亡结束,也只能以死亡结束。安娜的肾在姐姐的身体上存活,完成她最初来到这世上的目的。姐姐活了下来,同时也成为了妹妹,代替她跳舞,微笑,生活……
      但安娜依然成为整个家庭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不愿触碰却又不会消逝。如同疤痕会愈合但永远存在,让人一眼就会看见,想到当年的伤痛。虽然孩子是带着目的来到这个世上,但是爱没有任何目的。道德比伦理重要,爱远比法律重要。读完小说,在上课的教室泪流不止,我倒不是个很感性的人,只是每个人的情感总会被牵引和激发出来。
      姐姐活下来了,或许很多人会觉得是奇迹,认为她的病怎么会变得这么乐观。但是我想说,人总是会创造奇迹的,就好像一个家庭妇女在看到孩子从阳台上掉下来,会以超过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跑接住自己的孩子。凯特是带着安娜奔跑,这种信念可以战胜一切病魔,对此我深信不疑。
      小说名字翻译过来是姐姐的守护者。但我觉得应该叫姐妹的守护者,因为妹妹用自己守护着姐姐,姐姐也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者妹妹。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坎贝尔与朱莉亚的破镜重圆也算是给这本苦涩的小说的一块蜜糖吧。让人知道爱永远不会太晚,只要你不放弃。
      作者朱迪 皮考特与遭受致命疾病威胁的家庭接触,才能真实的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病痛家庭的血泪与辛酸。只能说,家人的健康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幸福。
      终于将自己的感动抒发出来了,轻松了许多,很感慨能看到这么优秀的书籍。
      这是我认为的伦理小说最精彩的一部—— 没有之一!
      如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面海子的祝福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每一个人平安,健康。
      
  •       That is one hell of a plot twist.
        It did take me quite some time to finish this book, and it’s not only because I tried to read it in a careful and thorough way, it definitely also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way it’s told, all those stream-of-consciousness-like random thoughts (there are times I just racked my brain and still couldn’t what’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me of them), and those medical terms... I mean, I have read some books dealing with this kind of material, but never have I once encountered one with so much medical terms. And there are also those beautiful written metaphors about fire, stars and fairytales and so on... Despite their seemingly relevance to what the story tries to convey, they just hardly seem not far-fetched. And yes, the storyline of Campbell and Julia, not only a cliché but also make you wonder what the hell does it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main story? (Something about independence? “No man is an island” or something like that? Give me a break! Can someone please enlighten me?)
        Yet, despite all those clichés and forced analogies and pretentious quotes, I still love it. Maybe before the last plot twist I’ll just say I like it. I mean, if the story does go like, in the end, Anna still gives her kidney to Kate and she survives and they all live happy ever after or Kate doesn’t manage to survive it and the family have to move on with a everlasting pain, it just makes sense. But never did it occur to me that the pain would be left by Anna, then again, it makes perfect sense as well, it serves the story’s purpose perfectly. And it hurts.
        Throughout all this book, I’ve been caught in this dilemma where I try to place myself on a side. Like Anna says, there’s always a side. But the thing is, even though most time I am on Anna’s side, I hate so much that Sara could be blinded and even binded by her love for Kate that she cannot be a qualified mother for Jesse and Anna, especially Jesse. (Truth is, having a sibling in some way enables me to relate one thing or two to the feelings of Jesse and Anna, but in the end I know I was wrong, my feelings was no way near theirs.) But deep down, I know I understand her. It’s like Julia puts it, they’re all biased. Surely moral always comes first than ethics, so is the case with love and law.
        Anna and Kate are more than sisters. They are each other’s only friend. And they both suffer from the fact that they have no control over their own body. Most importantly, they love each other so much.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