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

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黄平  页数:322  字数:30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作为一个问题,已有一百多年时间。它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站在本土历史文化传统与世界现实格局之上对中国道路的全局性的观照,也是几。代中国读书人在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习得与创造性地同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思考中国问题的恰切的视角。    如何在这种观照与视角下进行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综合认知?    ——立足自己的历史传统来夯实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个值得骄傲的还没有被资本和权力侵蚀太多的山河;——近观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并积极参与竞争为自己在发达国家主导的自由贸易规则中谋得生机保护自己不过分受这个规则的左右,从而有一个相对宽舒的调整空间;——在国内的资源利用和法律、法规的创建上,以乡土中国的基业为社会契约管理的基准,以广大的乡土上所发育起来的政治经济权力体系来约束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文化对资源的攫取和滥用,并以此抵制资本与权力对这些资源的侵蚀。

书籍目录

总序序 费孝通学术思想的贡献及挑战导言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第一场 乡土中国、文化自觉与费孝通 费孝通、儒家传统与文化自觉 “中间圈”——费孝通、民族的人类学研究与文明史 现场 发言与评论(一)第二场 乡土中国:历史与现实 历史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乡村建设、民族国家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纲要 现场 发言与评论(二)第三场 城乡关系与当代新农村建设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性 新农村建设: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现场 发言与评论(三)第四场 传统礼仪与礼法的现实意义 乡村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失求诸野·进村找庙 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 “外嫁女”、村规民约与社会主义传统 现场 发言与评论(四)第五场 乡土中国与文化中国 文化自觉与根源意识   身与身外之物  现场 发言与评论(五)第六场 乡土中国,文化自觉与教育使命 全球化和文化自觉 略论农村文明与农村教育 现场 发言与评论(六)第七场 圆桌会议 现场 发言与评论(七)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中国就是一个乡土社会,奈何传统的流失
  •   很好的书,阅读起来,有很重的乡土气息,鲜活的感觉,
  •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是一本讨论性的文集,所收集的文章都在“中国文化论坛”宣读过。这个论坛的学者阵容相当强大,每年举行年度讨论会,围绕一个事先确定好的主题展开讨论,讨论分场次进行,每一场讨论都一个分论题。每年将这些讨论整理成册出版,去年出版的是《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今年已重印)。刚刚出版的《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涵盖了六个分论题,即“乡土中国、文化自觉与费孝通”、“乡土中国:历史与现实”、“城乡关系与当代新农村建设”、“传统礼仪与礼法的现实意义”、“乡土中国与文化中国”、“乡土中国、文化自觉与教育使命”。在每一个分论题的最后都保留了现场发言与评论,尽量将当时讨论的场域气氛展现出来。
      
      费孝通的两个经典命题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这两个命题,其实都与费孝通有关。
      费老的《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流传甚广,其中包括“差序格局”在内的某些理论总结,至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但是费孝通在1990年代后开始写文章批评自己,认为乡土中国不再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需要建构一个超越“乡土”的中国。这本书之所以仍然使用费老否定过的“乡土中国”,按照清华大学旺晖教授的说法,实际上想说的是“中国的乡土性”。这是个契合中国社会的问题。虽然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疾步前行,但是中国的乡土现实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命题,比如与土地联系紧密的9亿农民、在城市中奔波挣扎的2亿农民工、日渐收缩的有效耕地面积、农民的社会福利保障等。中国社会和中国知识界自1999年底展开的关于三农危机的热烈讨论,至今仍在进行。中国的历史尴尬在于,在追求社会现代性的同时,必须面对自己千百年来积累的乡土性。
      费孝通在晚年曾将文化自觉归结为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后来根据一些学者提出的意见,费老将最后4个字改为“和而不同”,使其更为符合文化多样性的历史走向。中国文化论坛之所以把文化自觉列为主题之一,其实是想说在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换句话说就是,在全球化迅速扩展的局势中,中国如何构建文化自主性?面对发展主义和消费主义造成的资源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中国该如何应对?需要从什么地方挖掘思想资源?而文化自觉是要提示人们在全球化语境中找到自信心,找回中国的文化自信心。
      
      近两百年来的中国式命题
      在我看来,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其实是近两百年来的经典命题。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天朝王国走向崩溃之际,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他们的身份往往是重叠的)就开始了在中西比较中的摇摇摆摆和寻寻觅觅:面对西方的制度与思想,中国的制度与思想在当下世界的合法性及其价值在哪里?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一种阶段性的总结之后,中国走向的是全面西化,民主共和可以算作最突出的例证。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激烈举动,某些文化领袖彻底从反面解读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帜,随风飘展的仍然是西方的思想资源。延续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依然如此,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西方的思想资源。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整个社会开始在某种程度上践行“往现代化前进的时候不妨看看脚下的大地”。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与社会抵达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儒学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梦想中,成为某些人寻找中国文化和思想资源的起始。虽然说“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的主题主要是在有关三农危机讨论的提示下确定的,但它要回答和寻找的不过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乡土中国的变迁,以及中国在全球性变迁中的位置、特点和面临的挑战。面对中国发展的成就和问题,知识精英试图确定和平崛起中的中国主体性,试图确定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主体性,试图在中国土产的文化中寻找适合中国发展的思想资源。这种努力不可谓不伟大,但是我对其“从乡土中国寻找现代性智慧”的成功可能性抱有极大的怀疑。非常简单,我们即使能在“老天爷”的护佑下完成精神世界的自足,却必须在“上帝”的世界中寻找制度建构的社会参照。
      
  •   中国的问题终究是在乡土两个字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