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集

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杨振宁,翁帆  页数:414  
Tag标签:无  

前言

振宁和我结婚后一直有出版他的新文集的想法,可是我们总是行程匆匆,没有做成。最近我们才挑选、整理(有些文章曾作少许字句的更改)、翻译了部分他在过去二十几年间所写的文章,包括一些采访,成为今天的《曙光集》。关于书名,其实我们有过几个想法。振宁以前的书有《读书教学四十年》和《读书教学再十年》,那我们是不是还沿用《读书教学xxx》呢?有一段日子我们一直斟酌着,直到一个早上,振宁很高兴地对我说:“我找到好名字了!就叫《曙光集》。”这个名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进步”,不过后来我觉得这个名字还不错。振宁在好些文章里,都是以一个勤于思考的人的身份去讨论一些文化及社会问题,他的感触源自于他几十年来所闻所睹的事物。我曾经说他有些思想或语言过于直率,我记得我笑说:“你何苦要写呢?过后又有些人要骂你了。”他回答:“我不怕。我讲的是真话!”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与发展的阶段,而像我这一代人很难有一样深刻的感受,因为在我们懂事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迅速地发展了。我从而也明白了他寄托在书里的热情与希望。《曙光集》也可以说是这二十多年间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曙光集》仍然采用了Selected Papers的排序方法。数字表示写作或发表的年代,数字后的字母没有特别的意思。特别要提出的是,书里的文章由不同译者翻译,译名不尽相同,如80b中的“韦耳”与85j中的“魏尔”指的都是H.Weyl。为了不改变原译文,我们没有将各译名做统一处理。还有,书里出现的人名,除了像“爱因斯坦”这种已达成共识的译名,其他外国人的名字在有些文章里仍保留原来的英文形式,不作翻译。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黄美芳小姐在我们整理文集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翁帆2007年10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曙光集》可以说是这二十多年间作者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期望的一切。  《曙光集》仍然采用了Selected Papers的排序方法。数字表示写作或发表的年代,数字后的字母没有特别的意思。特别要提出的是,书里的文章由不同译者翻译,译名不尽相同,如80b中的“韦耳”与85j中的“魏尔”指的都是H.Weyl。

作者简介

杨振宁,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书籍目录

编前言前言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致朋友们的一封信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Jossph Mayer与统计力学磁通量量子化——个人的回忆分立对称性P,T和C 附:报告后的讨论吴健雄致杨振宁的一封信自旋魏尔对物理学的贡献一封Rosenbluth致杨振宁的信负一的平方根、复相位与薛定谔 附:伦敦给薛定谔的一封信规范场赵忠尧与正负电子对之产生和湮灭一个真的故事在统计力学领域中的历程现代物理和热情的友谊 附:黄昆与杨振宁的往来书信两封Bill Moyers的访问记对称和物理学杨振宁对我的教育邓稼先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丘成桐:世界级数学家《邵逸夫先生赠款项目专刊》前言接受香港电台访问的记录施温格与Lars Onsager的过往一封关于邓小平的唁电美与物理学从国耻讲起父亲和我 杨振宁——保守的革命者荣休晚宴后的答词惊闻Mills逝世从崔琦荣获诺贝尔谈起中国现代文学馆与鲁迅头像中兴业 需人杰读吴为山雕塑:真、纯、朴他永远脚踏实地——纪念恩芮科·费米诞辰100周年沃纳·海森堡(1901-1976)追念秉明从矢量势A到联络——规范场中心观念的演变史归根反思《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CCTV的访问追忆陈省身先生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中国文化与近代科学“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认为这是罗曼史”——杨振宁、翁帆接受台报专访我们是天作之合 附:浪漫不浪漫?在浸会大学的一次发言联合早报的一篇访问编后言

章节摘录

插图: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认为这是罗曼史”。——杨振宁、翁帆接受台报专访原载《参考消息》2006年7月11日。[台湾《联合报》7月6日报道]题:杨振宁、翁帆相对论婚姻——接受本报90分钟深度专访婚后首次来台的杨振宁和翁帆于7月5日接受本报专访。专访之后,杨振宁偕翁帆中午参加吴大猷科普著作奖颁奖典礼,并做《21世纪的科学发展》专题演讲。穿着碎花洋装的翁帆掩不住的青春气息,她是杨振宁的伴侣,也是他的“耳朵”。佩戴助听器5年的杨振宁坦然地说,到了这年纪,听力不行,“你们得大声点儿”;若是不清楚,他只消望妻子一眼,翁帆会握着他的手,用略带潮汕腔的普通话把问题重复一次。以下是访谈内容:“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做了延长”问:两位结婚快两年了,结婚对你们各自的人生,最大改变是什么?杨振宁:我们是不同时代的人,婚后,我们从彼此学习到一些自己以前没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年纪差很多,媒体有非常多讨论,不过有一点大家都没注意到:一个人到了八十多岁,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个年纪很轻的人结婚,很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方式上做了延长。假如我没跟翁帆结婚,我会觉得三四十年后的事跟我没关系;现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后的事,透过翁帆的生命,与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下意识里,这个想法对我有很重要的影响。翁帆:振宁讲过:“有些事我看不到了,可是再过三四十年,你帮我看。”我们心底难免有点伤感,但大家都晓得这是一个事实,每个人都会经历。对我来说,婚后经常要旅行,参加一些会议和活动,这跟我以前的生活不一样,因为我结婚前还在念书。问:杨振宁的过去,翁帆没有参与,会造成隔阂吗?或反而可以分享不重叠的人生?杨振宁:我认识很多人,有的认识很多年,像这两天翁帆和我会看到很多人,我都会预先向翁帆介绍,这个人多少岁、做什么研究。我想人相处了以后,年龄差别没什么重要性,重要的是,每个人都不一样。透过跟翁帆的接触,我也认识很多和她同年纪、在潮州长大的中国年轻人,帮助我对中国今天的各种现象多一些了解。问:会不会在价值观上因为世代差距有不同看法?杨振宁:像吃东西,毕竟我在美国住了快60年,而她最近才长期接触外国生活。翁帆:我发现他吃中餐和西餐的量不一样,西餐吃得较多,中餐通常吃一点就说饱了。杨振宁:又比如说她对中国的补药,相信的程度比我大了很多很多。翁帆:中国人普遍觉得人参是好的,广东人喜欢煲汤,里头会放些药材。这些我相信对身体有好处。他一边喝,一边说不相信。不过只要他肯喝,我还是会煲给他。“我走了,翁帆可再婚”问:你们谈论科学吗?跟诺贝尔奖得主生活在一起是什么感受?翁帆:我想他首先是一个人。当我们生活在一起,我很少去想他是什么得主或什么人物,只把他当作丈夫一样来相处。杨振宁:我可以解释得更清楚一点。比如说我看电视或看电影,了解的速度不如一般人,一方面是我的耳朵有点问题,不过不只是这个。我跟翁帆看电影,她会觉得:喔,原来杨振宁这人并不怎么聪明。问:结婚两年,院士做过的什么事让你最感动?翁帆:嗯,现在我刚好想起两件事,心里觉得是甜的。有一回我们在日本,早上我病了,头晕、肚子疼,没法起床,振宁到楼下帮我拿一碗麦片粥上来,喂我吃。(杨:多半时候,都是她照顾我。)另一件是在三亚的酒店,他通常比我早起看报纸、看书。那天他不想开灯吵醒我,就到洗手间里去看。我醒来后跟他说,你可以开灯的。问:你似乎对自己的年龄很坦然?杨振宁:是,很幸运,我现在身体很好。假如我不能行动了,我们的关系和对前途的看法不可能跟现在一样。有人认为我们的年纪差这么多,兴趣可能完全在不同方向,过去经验也不一样,会影响我们彼此之间的了解程度。不过,我觉得这些婚姻不成功的可能性在我们之间都没有。问:婚前你们曾讨论过如何排解别人的议论或亲友的压力吗?杨振宁:亲人的看法当然是我们比较重要的考虑(杨有三名子女),不过在我们两家的情形,他们没有任何异议。至于朋友,我想绝大多数都觉得这是一桩不寻常的婚姻,不过他们也认为是值得做的事情。最近我们到美欧去了一趟,因为翁帆是念英文的,所以她和别人交谈一点困难也没有。我曾经想过,如果她不大会说英文,我们会不会结婚?这是没办法回答的问题,人的感情很复杂,不过这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翁帆:我们结婚是先自己决定,再通知家人。当然希望他们支持,不过我想,首先是我们自己做了决定。振宁说过,三四十年后,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罗曼史,我也这样觉得。我这样想没什么特别理由,只因为我们生活得很好。杨振宁:我想(看了翁一眼),翁帆也许不会反对我给你们讲这个故事。讨论结婚的时候,我跟翁帆说,将来我不在了,我赞成你再婚。她说:“我当然不会,你怎么可以这样讲!”但我的话是有哲理的。人生非常复杂,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我告诉她,赞成你将来再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一生这么多幸运很少有的”问:杨院士曾说自己一辈子非常幸运,人生每个转折都占了很大便宜,这话怎么讲?杨振宁:一个人到了我的年纪,不可能不想到一生的经历(翁伸手轻轻拿掉杨脸上的一根头发)。我在安徽合肥出生,当时的合肥,像还在19世纪、甚至18世纪的状态,没有电,没有马路,大的公共汽车因城门太小进不来。直到父亲在我六岁时回国,到厦门大学当教授,把我和母亲接去,我才从19世纪跨进20世纪,第一次看见抽水马桶、罐头水果,也第一次吃到香蕉和菠萝。到美国时我二十二岁,“二战”刚结束,这以后五六十年来,全世界人类生产力大幅增长。这与我个人一生命运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在美国当研究生时,正好物理学有新的一支刚发展,就是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一个年轻人能和一个开始蓬勃发展的领域结合在一起是最幸运的,那景况像是“遍地黄金”。那也是美国学术研究大发展的时候,各校、各研究所都在扩充,机会非常多。所以我从没找过工作,都是职业来找我,这当然非常幸运。在个人生活方面,我跟杜致礼结婚五十多年,现在又跟翁帆结婚,不管别人怎么想,在我自己看起来,都是很幸运的。而这么多幸运结合在一起是很少有的。翁帆:我想我没他那么幸运,这是肯定的。不过我也觉得,我一切都还不坏,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问:你对自己的学术成就,总评是什么?有遗憾之处吗?杨振宁:科学前沿的研究工作,我想可以比喻为冲锋陷阵。年纪大的人冲锋陷阵的本领不能和年轻人相比,这点和文学完全不一样。比如我的老朋友何炳棣(历史学家),比我大三四岁吧,著作和研究还是在前沿做得很好。我现在基本上渐渐从最前沿退下来,改走到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注意的是过去一两百年学术上发展的总趋势。我到各地去演讲,讲题都与这有关。这些年关于这方面,我写了不少文章,现在翁帆帮我整理文章,翻译成中文,打算出一本《杨振宁选集》。1985年我出过一本英文的Selected Papers(《(论文精选》),现在等于出续集,但用中文出版。问:杨院士曾说大陆应多几个比尔·盖茨,不必多几个诺贝尔奖得主,意思是……杨振宁:这是有媒体断章取义,我的意思是中国更需要的是比尔·盖茨那样的企业家,或能发明任天堂的企业,创新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得诺贝尔奖当然好,问题是目前哪个更重要。问:你对21世纪的中国有很大的期许?杨振宁:对,我想这是人类史无前例的发展吧。一个这么古老的文化、这么多的人口,从一百多年前濒于灭亡的状态走到今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情,对21世纪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常常想,我这点也很幸运,到了八十多岁的年纪,还能看到我所关怀的一个文化传统处在崛起的状态。有位印度裔诺贝尔奖得主(Naipaul)也七八十岁了,他对印度文化前途的关怀就像我对中国文化的前途一样,可是他没有我这么乐观。另一个几年前过世的大学者萨义德,关心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但对它的文化前途同样没有我乐观。我想,大家都看得出来,这20年来中国的经济情形、国际影响都提升得很快,这有长远的历史道理,这道理还会继续下去。问:那你对台湾的未来一样乐观吗?杨振宁:我对台湾的发展也采取乐观的态度。我们是天作之合这是杨振宁与翁帆在2006年2月19日的《亚洲周刊》上发表的一篇短文。2006年1月22日的《亚洲周刊》上面刊载了平路女士的文章《浪漫不浪漫?》。我们以前没有听说过平路女士,也没有看过她的文章。但是她点了我们的名字,说三道四了一通。我们觉得有必要在《亚洲周刊》上作一回应。平路在短短一千多字的文章中:嘲笑和骂了老年人身体不好的窘态;嘲笑和骂了儒家传统的种种;用了多种言语描述老夫少妻婚姻有“解决不了的孤独”。在我们看起来,整篇文章缺少的是阳光、是希望、是同情、是爱。文章中说:“或许因为快乐而悲伤,或许因为悲伤而快乐……问题是,谁会告诉我们这样的真相呢?”平路女士:我们现在就告诉你我们相处的真相:我们没有孤独,只有快乐;与你所描述的、或所期望的,完全不同。我们两人都认为我们的婚姻是“天作之合”。(你一定不喜欢这个成语,其实像许多汉语成语一样,它是极富内涵的四个字。)不管平路女士怎样解说,在我们读来,她的文章中多处是在咒骂我们。我们是骂不倒的。可是她是否应该反省,应该道歉呢?附:浪漫不浪漫?平路女士原文,原载《亚洲周刊》2006年1月22日。不久之前,音乐会中见到那位老科学家与他的新婚妻子。其实,我见到的是他们的后脑袋,唧唧咕咕不时在私语。看起来,年轻妻子频繁请教,得过诺贝尔奖的老科学家耐心作答。小鸟依人一般,妻子时时把一头秀发靠了过去。结束时他们起身,沿着走道往出口走,众人让路,眼光里有朝圣般的景仰艳羡。男士们大概也深受鼓舞,有为者亦当如是;女士们瞪着她光洁的面孔,这一刻优劣立判,是的,年轻就是胜利。两人十指紧扣,走道两边频频轻呼:“好浪漫!”“没见过的,真罗曼蒂克。”这么样目光所聚,背叛了世俗?不,我要说,他们恰恰是切合于世俗。远远看着,白发红颜,像浪漫的佳偶。几乎淹没了真相。尤其我们的儒家传统温柔敦厚,总为贤者讳。不像日本,作家习惯写作诚实的私小说,譬如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人,将老之际,便用文字坦露面对年轻女性苍凉而异色的心境。但在儒家传统的道袍之下,老夫少妻的匹配对照于社会期待,反而相得益彰:他们是常规的遵循者,不是顽勇的叛逆者。男性家长制的权威操控,其实,正是儒家文化中被一再遵循的家庭模式。儒家的丈夫角色如父如兄,因之,最可以消受白纸白璧般无知无瑕的小女人:幼齿的“幼”、尚青的“青”、乃至雏妓的“雏”,对男人来说,意味着无须拼搏就可以轻松操控。更何况,儒家文化对女性的训育也注重在妾妇之德:所谓的妇德、妇红、妇言,都教女人及早放弃自己的自主性,甘愿把心智停留在稚嫩的髫龄。对妻子,毕竟是一种太长久的压抑,所以儒家文化的家庭结构包含着隐隐的暴力:日后,不满足的妇人用扭曲的欲望或变态的凌虐,掌理家、支使子媳、或顿挫那只无能的老兽。真相是……老夫少妻怎么过日子?眼前飞着细小的蚊子,视网膜有破洞,膝盖头也飕飕地风湿骨刺,睡到夜晚有欲尿的感觉,站着,憋气,却又像滴漏一样迟迟出不来。老男人的夜,实情像叶慈的诗篇《航向拜占庭》吗?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老年男人无非琐屑小事。A tattered coat upon a stick/竿子上荡着一件破布衫。还有彼此体温也解决不了的孤独。见诸艾瑞丝·梅铎(Iris Murdoch)的丈夫John Bailey描述他们晚年相处的书(英文书名是Elegy for Iris,中文译成《挽歌》),写道“我们在彼此身上看到了孤独”,当杨振宁碰到翁帆,老年的孤独碰上青春的孤独,加起来,说不定正好是小说家马奎兹的题目:一百年的孤独。无从跨越的还有……两人之间两个甲子的时代,其中难以跨越的时代感。他的生命章节已经写到最后,而前面那些关键的章节,萧条异代不同时,她甚至尚没有出生,又怎样用超前的心智一起去重数、去缅怀、去相濡以沫?即使两人偶有温馨的时光,不是昂扬、不是灿烂,像是站在晚霞的回光里,随处带着淡淡的哀愁,或许因为快乐而悲伤,或许因为悲伤而快乐……问题是,谁会告诉我们这样的真相呢?对隐然合于流俗的事,华人世界总喜欢锦上添花。因此,这“美丽的礼物”,目前看来,将为大师的晚年红袖添香;为传统老男人的生命,添加上令人羡慕的尾巴。我在意于它强化的仍是某种“迷思”(Myth)。教导俗世男女,追求最传统的标的物。偏偏有人说他们充满勇气。这是混淆视听的说法。其实,他们依着传统的模式相遇与相交,像是某种形式的郎才女貌、某种形式的各取所需,其实并非异类的情爱,亦算不上艰辛的苦恋痴恋,过程既不惊世、也不骇俗,后来婚礼果然祝福盈庭,如果要说当事人有勇气,他与她的勇气加起来也比不过任何一位毅然出柜的同志朋友。明明是在传统架构里镶嵌得宜,却名之为浪漫、名之为勇气……而我担心的尤其是,这浪漫的“迷思”将影响深远:它关系着女人继续把皮相青春当作本身可欲与否的唯一标准。

后记

《曙光集》已经到了最后审稿的阶段了。再次编读这些文章后,我对于振宁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物理生涯更加了解。我特别喜欢Dyson在振宁退休典礼上的演讲:《杨振宁——保守的革命者》。这并不是一篇迎合场面、用赞美堆砌出来的讲话。Dyson的语言平实而感人,字句间的真挚之情随处可见。我知道Dyson一定是个读懂了振宁、知道怎么去欣赏振宁的人,要不不可能用“保守的革命者”这么准确、这么简洁的词语来形容他。这两三年来,我慢慢地听振宁讲述关于他的朋友的故事,渐渐地在不同场合遇到他的许多朋友。

编辑推荐

《曙光集》精选了杨先生及其友人所写的五十多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书信、访谈、散文等50多篇文章,其中约有一半文章系首次结集出版,很多篇目也从未发表过。全书涉及杨先生深刻的科学观点、独特的社会见解和丰富的个人情感,既展现了二十世纪一个人的历史和一个学科的历史,也反映了二十世纪一个民族的浴血重生的历史。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总结之作,还是一部开来之作,它既是杨先生面向过去的生动总结,又是他面向新世纪的曙光展望之作。书中十六幅最绚烂的彩图不是放在书的开头,而是放在书的结尾,所以这《曙光集》的名字叫做《曙光集》。这只是曙光,光芒万丈的时刻还在后头。 《曙光集》里面有:二十世纪一个人的历史;和二十世纪一个学科的历史;也反映了二十世纪一个民族的浴血重生的历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曙光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这本曙光集是老杨今年的PAPERS的选编,我很喜欢,每每看到后半夜。
  •   新世纪的曙光在哪里?在这本书里,读后将过渡到读者的感悟里,让你和杨振宁心有灵犀.
  •   我也觉得这本书不错,我想翁帆应该爱上了杨振宁的才华吧,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你旁边,每天都会受益匪浅!
  •   杨振宁的观点告诉我们:一是,任何人才,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的成就,都是有一个家庭发展的进程,“人才爆发户”非常之少;二是,人才有不同类别,是遗传与后天的结合;三是,中国近代史以来三代知识分子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性发展的过程;四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绝对离不开改革开放。
  •   杨振宁先生的科学论集,读起来有令人向往的味道!物理是功课中最难学的,大多数人是不行的,但是读了杨师的著书,对物理颇俱好感!
  •   哈哈,我觉得看这书的人都是高智商
  •   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这本书中提供了大量我所需要的物理背景和思想
  •   要尊重**的人所作的贡献,忽视他的私生活
  •   不错的~~~~~~~~~~~
  •   科学的头脑,人文的精神。
  •   eccellent,valuable
  •   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晰,相对论->量子力学->规范场理论->弦理论,杨院士的杨-米尔斯方程为规范场理论奠定了基础,并且指出了现代数学群理论的一片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讲,杨院士足以和爱因斯坦、海森堡、狄拉克比肩,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大师中的大师。
    不过因为是选集,文章都比较短,不像读《时间简史》之类的那样过瘾,尤其没有读到杨-米尔斯方程提出的背景和灵感,较为遗憾。
  •   杨振宁在很多“科学言论”方面比较值得关注
  •   可以当科普书看,可以当历史书看,可以当散文看。
  •   本来对于他80多岁的高龄娶一个28岁的潮汕女子,我非常的疑惑。在看了他们一起出的这本书,书中的合照和文字,才发现爱情没有年龄的隔阂。
  •   很感人的书,文章写得好
  •   除了有限的几篇回忆父亲和同年的文章,其他大部分都是专业性的文章,对我这种连物理学爱好者都算不上的人来说,买这样一本书太浪费了。
  •   三分二写的是物理内容。我的程度就到大学物理,大部分看不懂。其他部分写他对一些朋友、物理学界的同仁、前辈、后生,对教育和国家建设的看法,内容泛泛。偏向于表现爱国主义者的一面。
  •   听人说他的文字给人启发很大,看完之后没感觉。应该是自己水平有限。
  •   出于对作者的兴趣而阅读的,比较干,基本看不懂哦。
  •   有没有搞错字印的那么大,行距也太大了吧感觉排版很弱智
  •   杨振宁是真的大师,虽世人对他有求全之毁或是诽谤中伤,但其人值得我们尊敬
  •   大部分文章需要物理数学基础。
  •   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启发。觉得对自己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都有一些指导意义。同时了解到杨先生科研工作很棒、文学方面也非常有造诣,实在佩服。
  •   推荐!虽然专业看不懂,不过还是能看出一些气氛,能体察到作者治学的严谨。毕竟能听大师的教诲机会极少,买来看看,增长见识。
  •   杨振宁文笔不错。
  •   书刚收到,几近旧书,不爽,望厥后努力!
  •   杨教授不仅是物理学的权威,文彩也相当的好,知识相当全面.
  •   杨先生的为人处事应该没得说的,希望他能长寿,出更多的作品
  •   叹...自己的知识面太窄,对大家的作品不能够很好的理解
  •   今天听了杨振宁先生讲座,领略到了什么是大家风范.郑州书博会没机会去,就买来看看了.^_^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