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周振鹤  页数:355  
Tag标签:无  

前言

  据说刘文典当年在课堂上开讲《庄子》时曾说:庄子嘛,兄弟是不懂的。略停后又加上一句:也没有人懂。自古以来,庄子的粉丝就不在少,原因不在别的,恐怕就在厌倦了儒家说教以后的一种解脱吧。中国的圣经——圣经是中国固有词语,后来基督教的圣经倒是由借译而喧宾夺主的——原来只有六种,到汉代已经有一种不见了,只剩得五种。偌大的一个中国,五种圣经似乎太少,于是许多贤传——这也还是汉代已有的词语——也慢慢上升为经了,如《春秋》三传就是。再后来,连诸子——当然只是儒家之子了—— 也变成经了,这就是十三经里的《论语》与《孟子》。这一来,自然要引起老庄的拥趸的不满了。同样是百家之一,何以你是经我是子,于是就有私谥出来,将《老子》称作道德经,将《庄子》称作南华经。因此庄子之地位完全不是官方的钦定或提倡,纯属民间行为。  我也是属于不懂庄子之列的,但心向往之,所以在三联出的头一本随笔集就以《随无涯之旅》冠之。现在出第二本,仍赓其旧好,遂用《知者不言》为题。知者智也。聪明人是不说话的,意会就行,一说就显得多余了。得意忘言也大概是这样的意思。但我们不够聪明,不说话就表达不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成了“言者不知”了。这本集子里就都是一些不知之言,也许看的人早就知道,我却还当成新知写了出来,惹人笑话。公元两千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过一本《中人白话》,自那以后,这样的不知之言又积压了不少,其中一部分就结成此集。但能成为一个集子完全是郑夫子编辑的功劳,我将未结集的文字全部打成一个包发给他,由他加班加点帮我挑选分类编排,才成为一本书的模样。我谨在此表示深挚的谢意。我在这篇小序里所要表示的就是这层谢意,至于书里的内容用不着介绍,也不必提要,既无深意,更乏新知,如果能于茶余饭后作为谈助,就是大幸了。  周振鹤谨识2007年10月11日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周振鹤先生近年来撰写的学术随笔和报章所开设的专栏“故纸堆”、“词与物”中的相类文章,凡121题,分作四辑,即说人、说事、说书、说词。说人自然及于人与书,说书说词也难免纠缠于人与事,所以四辑之间,实难以泾渭强分。话题所谈大致以晚清中外文化交通中的习见或易被忽视的人事为重心。诸如革命、文学、经济、封建等高频常见的词,今天有着既不同于古代传统概念、也区别于西方语境中意义的复杂演变。作者借不常见的日记、书札等文献史料,参证以私藏秘笈,经过梳理考证为我们还原了晚清中日欧三方的词语交流中的有趣过程。可说关乎旧学,不乏新知。

作者简介

  周振鹤,1941年生,厦门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集刊主编。关注课题包括政治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育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方言岛的历史地理背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政治过程对行政区划变迁的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及国家教委社科项目《中央与地方关系史研究》的研究。曾多次赴日本、欧洲、北美、澳大利亚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著有《西汉政区地理》,《方言与中国文化》(合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主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历史地图集》(主编);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并有论文集《逸言殊语》、《周振鹤自选集》、《学腊一十九》及学术随笔集《随无涯之旅》,《中人白话》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书籍目录

小序辑一 说人 “不战不和不守”的来源 戈鲲化的生年月日及其他 马国贤的中国经历 从僧道儒之路 他们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可怕的通事 晚清去德国的中文教师 王韬晚年未完成的一件大事 《洋务辑要初编》为何没有出版? 晚清翻译家钟天纬有关英语教育之佚文 王茂荫的一侧佚事 谁是黄嘉略 武昌起义后章太炎在日本的几次活动 鲁迅的太老师 令人肃然起敬的竺可桢先生辑二 说事 比钱说第一首还早的汉译英诗 王国维无意中最早介绍了《浮士德》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评价历史人物受主观与时代的双重影响 加强汉学史研究,更好认识自身历史 广东人不认同香山人 “层累造成的古史”一例 董小宛身上的西洋布料 皇帝不会有雅量的 郑和航海只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 靠不住的郑和语录 晚清西学流行程度的一个视角——《晚清营业书目》前言 清末科考策问中所反映的士人意识 贪贿从来有行规 由俭人奢亦不易 “信、达、雅”三原则从何而来 月份牌 外国遗民 鸦片是怎样做成的? 中国最早的国歌 保持地名的历史连续性与严肃性辑三 说书 翻译诚非易事——《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日译本略较 兰心戏院的工资档案 破曾侯致威妥玛书之谜 《中国来信》读后 不定于一尊的文化繁荣——《民国丛书》的启示 用我的眼看你的路 共同只是表面 从天下观到世界观转变的第一步——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历史研究无关个人情感——评英国《经济学家》发表的伪地图 《大明混一图》 读《清代版本图录》 《德华朔望报》 《(遐迩贯珍)研究》序言 《对山书屋墨馀录》 《法国律例》 晚清的世界地理知识 关于《语言自迩集》中译本的题外话 第一本汉语语法书《官话语法》 中国人自编的第一本英语教材 《华英说部撮要》 《论语本义官话》 《唐诗三百首》的第一个英译本 晚清侦探小说《聂格卡脱探案》 张德彝的《英文话规》 利用章回小说传教 在罗马的“随便翻翻” 德国国家图书馆中的康有为签名本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 四书的西译 《新学大丛书》 内山完造的《平均有钱》 民间文献出版的宏大工程 《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可以有中国版吗? 史实的重建 《新政应试必读》 一面美国的镜子 朱卷的尾声 张文虎日记的史料价值  重视民国笔记史料的出版 《西游笔略》前言 《中国古代官制译名手册》前言辑四 说词 不要让文化与方言一道随风而逝 古代文言与白话相去不远 提倡雅言,尊重方言 文言本是白话 方言成为通语 不过几千个而已 中文到底难不难 南京土白更堪夸 语言景观的背景 中西结合“混腔势” “英语”与“英文”的首创权 “睇”字用了两千年 从“Yim茶”到“Yam茶” 翡冷翠与夏威夷 孙汶是谁? 叫堂传叫图 马克思主义术语如何引进中国 “资本”与“资本主义” “阶级斗争”的由来 “压迫”与“剥削” “人民”来自何处? “自由”从哪里来? “民主”是什么意思? 西方本无“文化” 北京原来是南京 通天气表与长拉琴 显微镜与望远镜 老虎窗与歪阿索 “面包”的最早出处 老婆叫作细君 地名之争 口号 “逻辑”在中国的立足 “日国”并非日本,“布文”便是德语 “少女”是娘 你真蚌! “鄙视”为何是看不起? 什么时候开始有“拍卖”? “牛后”是什么意思? “粉丝”一词的合理性 飞去来词——写真 手机 人是虫

章节摘录

  感谢张宏生先生及其朋友的努力,将一位在中国名不见经传,而在美国哈佛大学却留下深深屐痕的人物,重新活现在我们的面前。由张宏生编著的《戈鲲化集》及2月21日《中华读书报》张宏生与记者的长篇问答,给人以启迪的不只是如何发掘在哈佛担任过中文教席的戈鲲化的资料,更重要的是让人理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应当如何深入。在历史研究方面,从来都是锦上添花的多,对于大人物、大著作、大事件,研究成果迭出,重复雷同在所不顾。但对于细小事件,则少有人注目,因为花工夫多,而收效少。但是只有大事件的历史是不丰满的历史,有时甚至是歪曲了真相的历史,因此很希望能多有如《戈鲲化集》这样的书问世,使历史的色彩更加绚烂。我比较详细地读了这本书与上述的问答,对戈鲲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也想说上几句。  张宏生在《戈鲲化集》前言中说,戈氏生于1838年(道光十八年),不知何据。若就戈鲲化所编《人寿集》来看,他应生于1836年(道光十六年)。因为陈安仁在唱和诗中注明“君生丙申年”,丙申即道光十六年,当公元1836 年。而且也须是此年,才合于杜维德1879年7月28日致埃利奥特信中所说的,戈当时四十四岁的话。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考出戈出生的具体日子,据曹士虎和诗注云:“君生五月十九,是日夏至。”据曹注,则夏历五月十九日又值夏至之日,正当光绪元年(1875)。再查历书,丙申年五月十九日当公元 1836年7月2日,则是戈鲲化的生日(按:此文发表时对戈鲲化生日的公历推算有误,承邬国义先生指出,谨表谢忱)。  戈鲲化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比较普通的知识分子,他为自己的四十岁生日写了四首自述诗,他的朋友数十人写了总共六百多首和诗,编为《人寿集》。他自己的诗则编为《人寿堂诗钞》,也有师友为之作序或题辞。这些师友有的有一些小名气,有的做了不算大的官(只有章望与黄钰的官做得较大,但他们做的两个序。恐怕都是求来的,如黄钰的序就是由戈的契弟程登甲请托的,并非一般朋友之作),还有一些我们今天不知其履历,但可推知也是一般的士人。这些人有诗文集传世的只是少数,我查了其中的十几种,发现只有一种提到戈鲲化,那就是王泳霓的《函雅堂集》。在该诗集的卷五中有《题戈研昀诗集》一首。戈鲲化字砚昀,古人的字,同音常相通假,故研昀即砚昀。王氏这首题诗正置于《人寿集》的题辞中。除了王泳霓外,尚未见其余友人的诗文集中提及戈氏。当然,也许还有其他诗文集未被找到,但就这十余种而言,或可说明题辞或和诗者并不把这些应酬之作看得很重。  另外,在《人寿堂诗钞》里,有几首和内自讼斋主人的诗比较特别。这位主人,连戈自己也不认得,故在酬谢诗的小序中说:“内自讼斋主人素未觌面,并不知其姓氏,承和《四十自述》诗,刊登《申江日报》,三叠韵奉酬。”晚清并没有什么取名《申江日报》的报纸,想来应当就是《申报》,一查,果然该报在丙子年五月初九日的第四页上有《奉赠人寿室主人即步四十韵》四首,兹抄录如下,聊作《人寿集》之补篇:“才调翩翩美一时,长河浩落想襟期。鲰生久切瞻韩意,介绍先凭尺幅诗。○飞鸿莫递海天书,同此依人异地居。何日乘风挂帆席,相逢始信愿非虚。o遥想诛茅曲水滨,图书满架一吟身。半生著作如相示,不异赍粮馈我贫。○会待旗亭同贳酒,相将画壁听新声。人生有乐须行乐,莫漫悠悠负壮生。”诗后署“内自讼斋主求定草”。戈氏在当时名不为重,何以有人专门登报发表和诗?何况当时在报纸上发表作品,有如今天某些学术刊物,不但没有稿费,还要倒贴版面费的。据我所知,其时以内自讼斋为号的,似只有周凯一人。此人是浙江富阳人,道光间曾任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主修过《厦门志》,其他情况则不清楚。  关于戈鲲化的生平,如果不是张宏生等先生在大洋彼岸发现那些重要的档案,我们几乎毫无所知,因为中国的地方文献里不见有关于他事迹的片言只语。不过张先生在《戈鲲化集》前言中说,“现存的宁波地方志,未见戈氏出生以后所修者”。这样说恐怕有点粗心。戈氏出生以后直到清末,至少有两部宁波的地方志行,即咸丰六年与光绪三年刊刻的《鄞县志》。后一部志书的主要修撰人都是戈鲲化的友人或长辈,一是徐时栋,志未修成而卒,踵其事者则有张恕与董沛,此三人都或在《人寿堂诗钞》上有题辞,或在《人寿集》里有和诗。但他们都没有将戈鲲化编人《鄞县志》中,不因为别的,只因为资格还不够,而不会是“漏收”。今天我们视戈氏为重要人物,而当时人则未必这样看。民国以后,又有一种《鄞县通志》行世,依然没有关于戈鲲化的条目。而且戈氏不是宁波人,在宁波的地方志里只能人流寓或寓贤一类,而这一类的名额是很有限的。如果戈氏在地方志里有传,那么在休宁的地方志里比在宁波的地方志里的可能性更大,但我估计,休宁的地方志也未必会有他的传记。另一个追寻戈氏生平的资源是族谱,可惜戈姓是小姓,现存族谱尚未发现休宁戈氏族谱。在《休宁名族志》里的五十几个姓氏当中,也没有戈姓的地位。中文文献的欠缺,就更衬托出英文档案的重要了,根据这些档案再加上两本诗集里的资料,大体上已经可以勾画出戈鲲化的基本轮廓了。  最后还要提到对戈氏的定位问题。在《戈鲲化集》的前言里说,戈氏“ 可能是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派出教师,去教授中国文化”。说“可能”是比较谨慎的,但在《中华读书报》上戈却被坐实为“第一个出国到西方任教的学者”。这样说不但没有根据,而且恰与张宏生自己所编的《戈鲲化集》的附录自相矛盾。该附录收有杜德维1879年7月28日致埃利奥特的信,信中说到:“法’国政府聘用了一名中国教师到巴黎,为新任命的法国驻华领事官及其他外交官教授初级中文。但是这些学生到达中国后,不得不重新学习许多他们学过的东西。”可见法国人早在美国人之前就聘请过中国教师了,戈氏连“可能”是第一都谈不上。其实第一不第一不是最要紧的,要紧的是所起的作用如何。就如同容闳一样,张先生说他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其实也不是。但不是第一个留学生,却丝毫不影响容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戈鲲化是幸运的,因为他曾执教于哈佛,而哈佛今天仍然是世界有名的学府,他的地位自然高崇。晚清到西方任教席的士人,并非只有戈氏一人,上述那位到巴黎的教师我不知道是谁,但我却知道起码有两个人到德国教过书,但他们都未享有戈鲲化这样的荣誉。近代史正不妨为这样一些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作过一定贡献的人开一个专题研究,以丰富史学的内涵。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必过分拔高戈氏的地位,想象他能将“他在美国所思所得带回来,推动中国的文化建设运动,就像后来的一批‘五四’文化人一样”,这个重任是戈氏承担不了的,也是晚清去过美国的许多人,包括那些浸润美国文化比戈氏还深得多的留美幼童所承担不了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也是属于不懂庄子之列的,但心向往之,所以在三联出的头一本随笔集就以《随无涯之旅》冠之。现在出第二本,仍赓其旧好,遂用《知者不言》为题。知者智也。聪明人是不说话的,意会就行,一说就显得多余了。得意忘言也大概是这样的意思。但我们不够聪明,不说话就表达不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成了“言者不知”了。  ——周振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知者不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作者的书基本全买,个人对其观点感兴趣。
  •   这是 周振鹤先生这些年在 各大报纸专栏发表的有关 文化 的或长或短的 文章集。睡前读上一两篇,实在有味。
  •   买到后拿在手里很舒服。中外交流历来混沌不明,看到这些文字有启迪的意味,编造的历史让人错乱,文字虽短,可以喻大矣。
  •   封面很脏,越来越感到当当网邮寄来的书不注意封面卫生,拿到后要擦好一会儿。
  •   事事皆学问,言言有真意!
  •   今天看来,作者言的都是一些小事,但还有些趣味.没事翻翻,增广见闻,睡前催眠,均可.
  •   书还算可以,周教授治学严谨。但此书算不上一流的著作。
  •   出版社的名目是学苑我觉得一开始以为是一般的教授的随笔集,看来理解有误,别人的推荐也是误导,看过以后觉得自己不是很适合看,看的有点看不下去的味道!!!
  •   知者不言
  •   学苑话题之知者不言
  •   书是可以的,早想买了,就是以前觉得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