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的乡村政治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农业  作者:吴毅  页数:220  

内容概要

  本文库作者是在全国“三农"问题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和专家。文库汇编作品是各作者在多年研究“三农”问题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精心编著的高水平学术著作,反映了作者与时俱进的理论探索和学术成果。本文库是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力作,展示了我国新时期“三农”问题研究的新走向。  选入本文库的作品,表达了理论界、基层工作者对“三农”问题的各自思路。有的观点新锐,凸显改革情结;有的看法不同,可能见仁见智,本文库编者  对此均未加评述,只是构建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平台,从而给理论界、基层工作者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学术思想。相信读者会根据自身的理论底蕴和实践经验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和取舍。

作者简介

  吴毅,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历史学学士),199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专业(法学硕士),200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专业(法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乡村中国评论》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与中国农村研究。在各类权威和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或转载论文50多篇,独著、合著、主编学术著作多部,个人代表作为学术专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研究。曾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上篇 历史变革中的乡土权威农村衰败与晚清现代化的受挫宗族权威的变异与经纪模式的消解——四川双村20世纪上半叶二重化权力形态变迁的个案研究从革命到后革命:一个村庄政治运动的历史轨迹——兼论阶级话语对于历史的建构村政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一个小村庄的百年大历史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政治稳定形态及其效应——对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一项因素的分析村民自治的成长:国家进入与社区内生——对全国村民自治示范第一村及所在县的个案分析新规则是如何演绎的——一个村庄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解读记述村庄的政治——田野札记中篇 现实语境下的乡村政治村治中的政治人——对一个村庄村民公共参与和公共意识的分析去政治化的村庄生活:对川东肖村的观察.缺失治理资源的乡村权威与税费征收中的干群博弈——兼论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税费改革中乡村利益张力下的村级财务困境——对中部某省T乡的观察农地征用中基层政府的角色——田野札记农民“种房”与弱者的反“制“诱民致富”与“政府致负”——田野札记下篇 主位基础上的研究探讨村治研究论纲——对村治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尝试性揭示村民自治:理论资源和运作绩效——对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及党国印《“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吗?》两文的评议此集体并非彼集体——读《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不同语境下的乡村关系农村政治研究:缘自何方,前路何在附录村民自治架构下的公共权力变迁——湖南省白鹤村村治调查

章节摘录

  传统保甲的控制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但是,它作为基层政府行政权力向基层村庄延伸的作用却得以凸显,以至于到了抗战期间,“举凡征兵、征工、征粮、征税等人力物力的动员和汲取,莫不凭借保甲这一管道”,“保甲逐渐由一个单一的社会控制工具演变为全能的行政工具。”(王奇生,1997)在磐石乡,又呼应政府倡行的融“自治”与“自卫”于一炉,及“管教养卫”并举的政策,举凡整编户籍、组训民众、召开保民大会及户长会议、调解纠纷、组织代耕队在农忙季节为出征军属代耕土地、兴办保国民学校、修筑村道与公共水利设施、督完田赋、垦荒造林、改良蚕桑、组织国民兵、出征义壮、维持治安、推行卫生保健等一应举措,皆交由保甲办理或由其协办(张子履等,1945)。  若按照吉登斯的理论,这无疑是一个现代民族一国家权力向地方社会不断扩张的过程。若按照杜赞奇文本,这也无疑可以称为起自于晚清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不过,我们在借用这样一些西方的解释模式时,必须谨慎地注意到中国历史本身所固有的发展逻辑。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与西欧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官僚化国家机器自秦以来对于社会的统摄力度与深度远较同一时期的西欧社会为甚,包括保甲在内的传统乡里制度从来就是官治系统在乡村社会的承接。虽然说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代里都不是一级行政政权,但它作为官治系统之下的基层行政单位,却也并不可能是真正自治的组织(赵秀玲,1998)。即使在20世纪上半叶,受西方地方自治风气的影响,从晚清到国民党政府都力图将乡村基层组织抹上一层“自治”的色彩,但是,国家对乡村不断加大的汲取态势,20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基层权力组织的结构化和正规化,尤其是因战乱而增长的加强基层控制的需要,却“使那些本应成为自治载体的单位蜕变成官僚政府用以对地方进行更深渗透的单位。”(费正清,1992)由此观之,无论是吉登斯抑或是杜赞奇的理论,都既可以帮助我们透视,但却又不能完全帮助我们解读双村保甲的官治化过程。应该说,这是一个集中国大历史的遗产,20世纪内渗的现代性因素(包括权力结构和权力话语)以及战时环境等多项要求为一体的复合物。  那么,如果暂且撇开对保甲制专制主义的价值评价,仅从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之于村庄社会作用与功能转换的角度考察,是否可以认为国民党政府已经通过保甲重建,实现了对村庄社会的有效治理,抑或哪怕仅仅只是实现了对村庄的有效控制,以至于可以如吉登斯在描述民族一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时所解释的那样,实现了基层社会从传统的地方性中不断地“解放”出来,直接面对国家的全民性规范、行政监视、工业化管理、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从以往较为自主的区位变为全民社会的行政化细胞呢(安东尼·吉登斯,1998)?简言之,内渗了现代性权力与功能因素的保甲制是否真的已经成为国家治理村庄社会的有效工具,或者反过来说,重建的保甲制是否已经承载起了历史一战争及20世纪上半叶不断生长的现代性需求所赋予它的行政功能呢?从双村的经验看,答案无疑是否定性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即在于作为保甲权力人格化代表的保甲人员的权威能量、自身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使其不足以完成对上述角色的扮演。相反,战争和政治腐败所导致的国家和农民利益的尖锐对立,却使得这些人物的活动空间愈益狭小,其作为官民两大系统双重边缘人的角色愈益显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转型社会的乡村政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在国图里翻到的。
      
      学习到了不少,对乡村社会的权利精英、非权利精英、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的研究,给我提供了不少思路。
      
      其中一篇《农地征用中基层政府的角色》也给我启发不少:村级权威的缺位,恰好给名义上是村政指导者,实际上是领导者的乡镇政府进入并主导村庄利益留下了充分的理由和很大的空间;一盘散沙的小农很难打交道,与其直接谈判成本高,难以协调各方利益。然后作者提到我心爱的诺斯悖论,虽然没详尽论述,但还是让我心头一颤。
      
      《村民自治架构下的公共权利变迁——湖南省白鹤村村治调查》里我学习到了一个村的分析架构。
      
      中间有几篇关于乡村治理方法的论文,枯燥乏味,语言晦涩,看了以后想睡觉,所以忽略过去了。最末有个很详尽的case。占了很大版面,出尽风头,可是我不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