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茶山行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农业  作者:詹罗九  页数:300  

内容概要

  这本文集的内容涉及茶的诸多方面,有茶学教育,茶叶科技,但大量的是茶叶经济和茶文化方面。  笔者在学校里学的和教的都是农业科技,只因为《茶叶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的需要,不得不学点“企业文化”知识,进而对文化的“教化”功能产生了兴趣,不自觉地成了茶文化的业余爱好者。从教之余,开始学习一些文化学知识,大量阅读各种文化学论文,先进行自我“充电”,再搜集茶文化资料,观察茶文化现象,分析茶文化问题。茶叶经济研究的路径也大体如此。跳出茶的小圈子来研究茶,站在较高的“平台”来解读茶叶经济和文化现象,洞若观火,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

  詹罗九,安徽黟县人。1936年生,1953年考入祁门茶叶学校习茶,1956年毕业后直接进入安徽农学院茶学专业学习。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退修。2001年到安徽天方茶业集团公司任顾问。作者长期从事茶学教育,讲授制茶学、茶叶检验、茶叶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统计学等课程。研究工作,一是名茶开发,先后参与十多个品目产品开发;二是茶叶经济研究;三是茶文化研究。参编书目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国名茶志》、《中国茶文化大辞典》等;主编书目有《名优茶开发》、《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专著有《炒青绿茶--鲜叶》、《炒青绿茶--技术条件》、《名泉名水泡好茶》。先后撰写论文近二百篇约50万字。

书籍目录

一、论文1.茶业工程与高等茶学教育2.茶业经济科学与茶业经济活动3.启动茶叶拍卖扩展茶叶流通4.关于茶业产业化的刍议5.论茶业技术创新6.20世纪的中国茶业7.茶文化浅说8.茶文化建设漫谈9.茶文化诌议10.茶文化活动与茶文化建设11.郎溪“毒茶”事件后的冷思考相关链接:皖茶危机突袭下的“绝地反思12.论茶叶无公害生产的制度创新13.石台县茶叶品牌整合的思考14.茶产业组织创新泛论15.茶业经济现状的沉吟附:茶叶生产量统计的修正16.转型期的中国茶业问题二、茶山行1.浮山顶上采新茶2.茶商魁首老三届3.黄芽茶市赏精品4.齐头山下篝火旺5.石佛寺畔闻茶香6.猴坑家家制茶忙7.舒茶早芽山坡绿8.制茶奇人奚得发9.改革已过“阵痛”关10.古泉酒香茶更香11.杨头山村小花茶12.黄山脚下访茶场13.茶务都会谋发展14.黄山毛峰漕溪产15.徽州府城议茶事16.徽茶大县访唐里17.又到陈汉上蒋山18.再上浮山造红茶19.景泰隆与正和堂20.太平盛世猴魁茶21.山村致富领头雁22.大佛品牌政府造23.市场乎?政府兮!24.科技大院政府建25.茶叶加工清洁化26.徽茶振兴有希望27.恐龙之都访“龙都28.峨眉山下茶(竹)叶青29.文新现象出信阳……三、茶文化讲座后记

章节摘录

  工程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其目的在于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来为人类服务。茶业作为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鲜叶生产子系统、茶叶加工子系统和茶叶市场营销子系统构成的茶业(系统)工程。  以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为目标的工程实践,不仅包含技术要素,还包含非技术要素(经济、政治、人文社科),技术里既有科学原理,还有非科学的经验(技能、技巧)、道德法制、艺术、社会传统等方面内涵。以综合应用的目的连接构架成一个工程整体的集合。  人们熟知的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农艺)的开发,历来是工程创新的重要内容。把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现代物质文明,是工程创新的广阔天地。工程创新要做到继承、模仿之中有创意,借鉴、引用、消化之中再创新。工程创新不仅涉及装备、技术的硬件和软件,还在于多种具体技术的选择、优化和组合,形成新的概念和思想、新的结构和功能,以创造出新的生产模式和新的产品。此外,还有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市场营销模式的创新、服务和消费方式的创新,以满足人们生活方式的推陈出新,生活质量的超古越今。总之,工程创新的范围,包含从科技、生产到市场的整个物质、技术、信息循环中的全部创新活动。创新是一种社会化的经济活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茶叶鲜叶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是茶业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茶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它的运作可以说是一个具体的茶业工程实践活动,受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的制约,不仅需要科学知识,还需要非科学的经验、技能、行为规范,不仅需要以产品为核心的创新活动,还需要以制度为核心的创新活动。这样才能实现其社会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无梦茶山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