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侗族民俗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张力军,肖克之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08出版)  作者:张力军,肖克之  页数:24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博物馆参与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一些国家所取得的经验上看是一条十分有效的保护途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多年前就曾引起博物馆界的高度关注,远的不说,200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七届亚太地区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主题是“无形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当时国内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200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无形遗产”,同期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其主旨依然围绕无形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博物馆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一直在研究,努力探讨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参与保护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但近几年,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不断加深,出现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是由“文化部门负责”,因此导致博物馆越来越远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似乎博物馆只负责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博物馆中非物质农业遗产的保护技术与传承手段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三、非物质农业遗产的基本内容 四、非物质农业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五、开展非物质农业遗产保护工作的侧重点 六、非物质农业遗产的普查研究重点 七、以物质的形态保护非物质农业遗产 八、在动态中传承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农业遗产 九、非物质农业遗产保护和传承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参考文献第二章 贵州从江小黄调查报告 一、自然与人文环境 二、历史沿革 三、农业生产及工具 四、农产品的加工 五、饮食的加工酿制 六、织染工艺 七、牲畜养殖与利用 八、手工业与民间艺术 九、建筑与民居 十、交通与运输工具 十一、婚姻家庭 十二、与农业有关的民间文学 十三、音乐舞蹈 十四、节日文化 十五、宗教 十六、丧葬 十七、历史传说 十八、“保护”建议

章节摘录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当某一特定事项需要及时保护甚至抢救时,与所在地民众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发生矛盾。这时候,就需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是必须关注和尊重人(相关民众)的现实需求;二是必须明  白,只有(特定民族社区的)人,才是(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的无可替代的能动主体,要相信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守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一种非物质文化的全部生机活力,实际都存在于生它养它的民族(社区)民众之中。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享用和传承主体,绝不会在满足经济物质生活需求的时候,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根本意义上说,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者的保护,同时也特别依赖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对这一遗产的切实有效的保护。在《保护公约》中明确强调要“努力确保创造、保养和承传这种遗产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如果让农民继续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则必须能够从中获益,可以在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有所发展。  (二)动态保护的原则  农业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活态的。在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坚持动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也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一种充分反映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系统。因此,没有生产劳作是不可能保护这些传统农业系统的。当然,我们还得让农民的生产方式有所发展,因为没有发展的保护是不可持续的。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大国,在整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农业历史痕迹。    张边军等编著的《小黄侗族民俗——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介绍了小黄侗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历史沿革、农业生产及工具、饮食的加工酿制、手工业与民间艺术、建筑与民居、宗教、历史传说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黄侗族民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