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者:蒋和平,辛岭 著  页数:333  

前言

  党中央、国务院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针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式和新任务,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提出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之后,又一次从更高的高度进行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着力点。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也取得较大的成就,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率得到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用于农业建设中,农业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农业发展趋势强劲。但是,从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情况看,仍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  第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产品加工业产能的扩大,对农产品需求会逐年增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保证粮食安全供给仍然是我国农业最重要的任务,而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使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正受到耕地日益减少的严重影响。第二,农业生产资源配置不太合理,农业技术推广缓慢,加上农业生产和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

内容概要

本书对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内容丰富,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对当前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无论在建设思路上还是建设模式上,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蒋和平,1956年3月生,湖南永州人。1995年1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经贸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区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特聘专家。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与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出版专著7部,代表性著作((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有关研究成果分别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5年被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  辛岭女,1971年10月生于内蒙古包头市,2006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在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区域经济与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现代农业、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的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向基金项目2项,先后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北京社会科学基金等5项重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关于建设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国外农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农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第二章  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和类型  第一节  建设现代农业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现代农业的兴起  第三节  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第四节  现代农业的类型第三章  国外建设现代农业模式的比较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  第二节  荷兰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  第三节  巴西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  第四节  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  第五节  韩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  第六节  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启示第四章  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探索历程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取得的成效  第三节  我国农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四节  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第五章  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  第一节  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建设我国现代农业基本思路  第四节  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  第五节  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重点  第六节  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步骤第六章  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区域布局  第一节  东北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区域布局  第二节  东部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区域布局  第三节  中部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区域布局  第四节  西部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区域布局  第五节  大中城市郊区建设现代农业的区域布局第七章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  第一节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概述  第二节  粮食产业  第三节  经济作物产业  第四节  健康养殖产业  第五节  农产品加工业  第六节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  第七节  农业服务产业  第八节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第九节  建设现代农业重点项目第八章  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战略和体系  第一节  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  第二节  建立十大体系,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第九章  我国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要模式及案例分析  第一节  龙头企业带动型  第二节  创汇农业带动型  第三节  “猪一沼一果”生态农业型  第四节  科技园区带动型  第五节  农业高新技术走廊带动型  第六节  都市现代农业带动型  第七节  农户公司带动型  第八节  “公司+协会+农户”带动型  第九节  “国有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带动型  第十节  校地合作带动型第十章  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搞好现代农业示范  第二节  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  第三节  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第四节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第五节  以农户为基础,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经营生产体系  第六节  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第七节  城乡统筹,工农互动  第八节  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确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规范  第九节  培育新一代农民参考文献附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研究报告  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的方法  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三、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及阶段划分  四、对我国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和分析  五、基于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算和评价的对策和建议后记

章节摘录

  经典现代化认为现代化为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变过程及其变化;强调现代化既发生在先进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后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现代化,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是后现代化。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变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家庭、宗教观念等的深刻变化。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经济增长,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使个人幸福最大化。在专业化、世俗化和个性化方面,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继续。  再代化理论认为世界现代化包括两个阶段,即普通现代化(正统现代化)和再现代化。普通现代化是建立现代工业社会,再代化是消解现代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普通现代化的结果,风险社会是再现代化的结果。在新时期,一种现代化消另一种现代化,这就是再现代化。再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现代化。从一个社会时代向另一个社会时代的转变,能够通过没有预先设计的、非政治的和各种论坛的促进来实现。工业社会的现代性是普通现代性,风险社会的现代性是反射现代性。普通现代性是第一现代性,反射现代性是第二现代性。  在研究性质上,这些研究有五大方向:一是以亨廷顿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二是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学方向;三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社会学方向;四是以英克尔斯为代表的人文学方向;五是以布莱克为代表(体制比较研究)的制度学方向(黄抗生,2001)。这几个学派基本上从两个角度去定义现代化:一是把现代化作为一个过程来定义。塞缪尔·亨廷顿教授认为,“现代化是在现代社会中正在进行着的重要变化”(李秀林等,1990);二是吉尔伯特.罗兹星等人把现代化作为结果或目标来定义,杨豫教授指出,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中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它广泛涉及到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技术进步等方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可供参考的一本书。
  •   一般,没多少实质内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