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变与冒险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 编  页数:177  

内容概要

1978年是这样一个起点: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福祉。历史的方向不可逆转,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此迈向了新的春天。中国现在仍有9亿农民,虽然这些农民中有很多人背井离乡到城里来打工,但是他们的故土依旧在农村,那里是他们的根。只有农村发展起来,才能让中国朝着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更加大踏步地前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一直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涌现的典型乡村不计其数,我们只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村子来记录。相比当年的小村落,现在它们已经成长为明星村,在人们的脑海里长久留存。本书通过记录明星村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迁,展现当代中国农民在致富道路上思想意识的变革和创新之举,以经济视角、历史眼光回顾改革历程,展现改革开放30年成就,探索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CCTV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组,1996年7月,《中国财经报道》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诞生。它致力于提供精准实用的投资理财信息,迅速成为当年中国电视财经栏目的旗舰。十多年来,《中国财经报道》以“打开经济问号”为使命,连续策划制作了《红色财经之旅》、《中国经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小岗村:光环闪耀和日子 改革开放第一村 期待“口袋鼓起来” 光环仍在闪耀,生活仍在继续  他有一个梦想 现代农业:东边日出西边雨 农村改革关键要保障农民自主权 记者手记第2章 元宝村,远离贫穷的日子 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尸 365个早晨 忙碌的厂长们 张宝金最荣耀的地方 希望的田野 赵光腚的后代究竟过得好不好 张宝金的心病 记者手记第3章 华西村:走在前面的日子 华西印象 市场为王 老书记,新书记 中国农村第一股 华西村富裕的源泉在哪里 人才无界限 大华西,新蓝图第4章 大寨村:不举“旗帜”的日子 走进大寨 曾经的”旗帜” 艰难转折 绿色的致富路 守望与追求 路在脚下 记者手记第5章 南街村:理想主义的日子 红色之旅 1.78平方公里的试验 人间天堂 红色村庄的灵魂人物 南街村经济的冬天 政治挂帅 理想者的梦附录 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人事记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 小岗村:光环闪耀和日子  改革开放第一村  安徽省凤阳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家,也是被称做“东方芭蕾”的民间艺术“凤阳花鼓”诞生的地方,往北不出5公里,就是历史上“十年倒有九年灾”的淮河。每年,都有不少人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慕名而来,不过,他们千里迢迢赶来,大多不是为了看明太祖的故居,也不是为了听凤阳花鼓,而是想到县城东边30公里处一个偏僻的小村子去看一看。  1978年年末,中国正处在历史转折关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打破了思想僵化,经济改革的冲动还在坚冰冻土下缓缓涌动。  1978年12月的某个冬日,傍晚,中国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农民们就着微弱的天光,埋头喝着稀饭。小岗是全公社乃至全县最穷的,这年夏收分麦子,每个劳动力才分到3.5公斤。千了一季的活,糊不了3天的嘴巴!全队18户,只有2户没讨过饭,一户是教师,一户在银行工作。这年秋天严俊昌当了队长,为了保命,小岗人偷偷地将土地包产到户。老人们为严俊昌等几个干部担心了,这样下去要犯事的。犯了事,坐了牢,孩子谁养?老婆谁养?让大伙开个会,立个誓,万一你们犯了事,让大伙管你们的老婆孩子。  放下碗筷,汉子们向村子中间的严立华家走去。队里没有公房,会议一般都在他家开。小岗村18户人家,来了18个主事的,严俊昌宣布开会。  听说原委,社员们群情振奋:“这个字我们签,你们的老婆孩子我们负责养。”会计严立学回忆,当时大家伙情绪非常激动,七嘴八舌,他只顾闷头往纸片上记。没有标点符号,错别字也不少。条子很快写完,他压低声音给大伙念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下面是各家各户的姓名。  “大家有没有意见?没有?摁手印!”  这张摁满红手印的大包干秘密誓言就这样诞生了。它的诞生,宣布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分田包产到户悄悄降临。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后不长时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小岗人的秘密并没能维持多久。周围生产队的农民很快发现,小岗人干活尽是一家一户的,他们莫不是分田了?  纸当然包不住火,小岗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级领导都往小岗跑。据老队长严俊昌回忆,领导态度各不相同,有公开支持的,有沉默不语的,也有非常恼怒的。比如公社主要领导认为,小岗简直在开历史倒车,立即停了小岗村化肥等农用物资的供应,理由是共产党的东西不能让你用来搞资本主义。  农民却不管包产到户是姓“资”还是姓“社”,他们只知道这样做能吃饱肚子、于是私下里纷纷效仿。中国农民再次发挥了他们奇特的创造力,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生产组织方式,有包干到组的,也有联产计酬的,最彻底的还是小岗村,包产到户!  小岗所在的县、地区和省领导以不同方式支持了大包干。然而他们心里还是十分忐忑,万一老天不帮忙,田里的收成比过去少,大包干就可能被一棍子打死。  1979年秋收,茶不思饭不香的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终于得到了期盼的统计数字,全县粮食比1978年增产67%,油料增加1.4倍。  1979年,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自1956年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12488公斤公粮;小岗每间土坯屋里都堆满了粮食,人们兴奋得在粮食堆上打滚。每年都向国家打报告要救济粮的安徽省凤阳县,这一年却打报告要求扩建粮仓,原因是它们有1/4的粮食没处存放。  丰收以后,滁州地委在凤阳召开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不讲话的现场会”,全地区有四级干部参加。与会者在小岗村和其他几个村愿看哪家就看哪家,愿找谁谈就找谁谈。结果可想而知,分歧统一了,争论平息了,犹豫者坚定了,大包干在滁州地区乃至整个安徽很快开展起来。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一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期待”口袋鼓起来”“要致富,快修路”这句话在全国农村叫响了10多年后,小岗村通往外界的致富之路才干1998年开始修建。  而在小岗人的记忆里,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痛快场景,要追溯到1979年的那个春节,之前,从来没有,之后,也再没有过。“大包干”治了穷,却没能致富。  2006年春天,小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再次吸引了外界的关注。在安徽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沈浩等人的建议下,小岗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引导村民合作养猪。分开长达28年之久的小岗自此再度呈现“合作”的迹象。  不过,与28年前“分开”的“一呼百应”截然相反,这次“合作”却遭遇了冷场。村民们对合作养猪的前景没有抱太大希望,并不愿意以土地入股养猪。“合作”方案不得不进行调整。  2006年2月18日下午,70多户小岗村家庭代表在村委会开会。会后决定“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用农民的土地。这次方案得到了村民的首肯,参会的村民们同意将土地返租给合作社,租期暂定5年,5年后,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分红,或者重订租金。但是,曾经因贫困而“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如今已温饱无忧的小岗却失去了当年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信心。村民们都要求一定要先拿到第一年的租金才愿意签订租地合同。  就这样,小岗村的“合作”以规模化养猪为突破口,终于跌跌撞撞地上路了。  按照这种集体经营模式,小岗村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与上海三农公司达成协议,兴办国家标准化的10个养猪小区,年出栏5万头,吸收60名村民就业。  对于小岗全村1800亩土地,除了400余亩已经种植葡萄外,沈浩还打算将其他的土地全部纳入合作社,集中种植高效饲料和蔬菜。他还向外界透露,根据村民代表的讨论,小岗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出现种猪生产协会、物业社等集体组织,计划成立8个不同类型的“社”,按照现代工厂的管理模式来经营,3-5年内确保小岗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合作”后不久,滁州市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小岗村被确定为凤阳县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根据滁州市官方确定的小岗村“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振兴小岗的第一步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第二步是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除了小岗正在开展的前两项外,“着力办好工业园”成为实现小岗跨越发展的第三步。  经省有关部门批准,两平方公里的小岗工业园已落户凤阳县门台镇。  前景虽然看似一片灿烂,但是现实问题依然不容乐观。  村里好不容易争取到300多万元项目资金进行土地综合治理,发展科技型农业,却因为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迟迟不能实施。小岗村原本有一家设备先进的股份制企业“镀锡铜线厂”,由于至今产权不明,结果无法投入省财政厅拨付的200多万元贷款,反而倒欠银行利息。  这些小事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许也暗示了小岗村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依旧曲折。  “小岗村老是搞不上去,如果这次再抓不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那以后就没有希望了!”一位村干部感慨道。  2008年9月30日,江准大地稻黄豆熟、瓜果飘香。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和省长王三运等人的陪同下,深入田间地头、龙头企业、农户家中,同干部群众共商农村改革的发展大计。  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到小岗村,村外田野里喜人的丰收景象,让总书记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下了车,沿着田埂地坝走进水稻田和黑豆地,仔细察看饱满的稻穗和即将成熟的豆荚。胡锦涛总书记兴致勃勃地同正在田间劳作的几位村民聊起农事,问亩产、问销售价格、问农技推广和粮食直补政策的落实情况。  近年来,小岗村大力发展蘑菇、葡萄种植,带动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村里的双孢菇种植基地考察。村干部告诉他,这个基地是两年前安徽科技学院的3名大学生帮助村里建起来的,现在已发展到179棚、150亩的种植规模,村民通过种植双孢菇增加了不少收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五个典型乡材的变与不变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  ——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摁满红手印的大包干秘密誓言  要想过得好,一年起365个早。  ——元宝村书记张宝金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  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交售国家粮食不能少,群众分红不能少,社员口粮不能少。  ——大寨村的“三不要三不少”口号  这个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创造,最后属于傻子。  ——南街村的标语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思变与冒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通过此书只能了解到这五个乡村的与众不同而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