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研发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机械工业  作者:张利华  页数:273  
Tag标签:无  

前言

如果有人问我:“你在华为研发的日子快乐吗?”我会很负责任地告诉他:“在华为研发工作的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而且这也是很多早期华为研发人员的共识。当年有人曾说,“华为研发部是工程师的天堂”,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所以,我在写本书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对华为研发工作甜蜜的回忆,并努力对华为为何能成功做到这一点进行思索。促使我提起笔来写本书的原因,既有这几年随着华为步入1 000亿元人民币销售大关后,社会上对于华为公司的过于神化—认为华为的经验不可学,中国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华为;又有社会上某些对华为公司尤其是研发人员管理方面的种种误读。由于今天的华为已成为中国研发的一张“名片”,成为全球拥有最多研发专利的企业,因此社会上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误解,以为华为公司从一开始就是把“鸡蛋”放在研发这一个“篮子”里的。但其实,华为也是从“贸工技”起步的,并非充满神化和魔力,华为强大的研发实力并非一日之功;华为的研发道路有着其一步步自然发展的历程,并非遥不可及。我作为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希望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并给广大中小企业的创立者、管理者和研发者树立信心,并坚信华为的研发经验是可以学习的。提起笔来写作本书之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广东发生了数万家中小民营企业关门倒闭的现象。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跨过30周年,就在很多领域发生了“国进民退”的状况;而在很多领域内“中国制造”更是被某些国外媒体抹黑为“低价劣质”的代名词。今年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伟大的祖国面临着向一个新的发展台阶迈进,国家正面临着向“创新型”经济模式的转型,中国下一步不仅仅是走向世界,而是要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多的市场地位。中国的繁荣靠什么得以持续?中华民族的崛起靠什么得以持续?华为公司作为中国创新经济的代表,作为一家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中国民营企业,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具有说服力的示范与可借鉴的案例。民营企业究竟还有没有发展的前途?适合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在国际金融风暴之后,应该如何去渡过危机?这些都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希望读者在阅读华为从2万元起步的坎坷研发发展之路时会有所领悟。在写作本书前,我曾请一位在珠三角民营企业工作的朋友张震列出他对于华为研发所关心的问题。承蒙他的认真考虑给出了如下的清单:(1)华为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2)华为在发展的初期有哪几个重要的研发里程碑?(3)华为在危机时刻是如何转危为安的?(4)华为在创业期与发展期,是如何击败竞争对手脱颖而出的?(5)华为的技术研发优势是如何一步步积累下来的?其内部管理机制是什么?(6)作为一直飞速发展的企业,华为的财务和现金流是靠什么支撑的?在创业发展初期,华为是如何融资的?(7)华为的用人方法有何特点?内部人如何降低内耗,一致对外?(8)华为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如何沉淀和提炼出来的?文化对华为的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应该说这几个问题所涉及的主题,都是广大中小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惑,我在写作中也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详尽的描述。目前销售额1 000亿元人民币的华为,已不适合中小企业学习,但是,处于创业期或早期华为的经验,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智慧,却可以供当今面临很多相似问题的中小企业学习和借鉴。 开阔我写作思路的还有一家叫“麻辣诱惑”的餐厅。餐厅的大堂经理用非常尊敬的口吻告诉我:“我们餐厅三年前开始学华为的研发,对我们的工作促进作用非常大。华为研发的经验对我们很有帮助!”IT业出身的我听后非常惊讶:难道华为的研发经验不仅适用于IT企业,还能对社会上多数行业的管理都有帮助?本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篇是华为创业期,主要回顾了创业期华为 “第一桶金”的来源,以及如何从无到有开始自主研发;第二篇是任正非如何解决自主研发最关键的人才问题,并突破研发资金困境的一些具体实践经验;第三篇是华为中央研究部建立及发展的过程、内部的运作经验,以及曾经失败的案例;第四篇是华为的竞争对手在华为不同发展时期所处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华为之间“亦敌亦友”、“爱恨交织”的关系,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故事。本书中有四位“主角”,分别是企业(华为)、人才、政府、竞争对手。大家可以看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企业与人才、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对手这三组关系的互动过程。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人才的前途;没有人才的促进,就没有企业的进步;没有企业的繁荣,就没有政府的财政来源;没有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发展也会受限制;没有强大的对手,就没有永葆奋斗精神的企业……相信这些不同层次的视角,会帮助时值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人才和政府去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推动经济和自身的发展。书中也通过回顾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历史,对政府应如何推动产业的发展,正确地扶持企业成长,提出一些值得政府反思和借鉴的地方。是华为选对了人才,还是人才选对了企业?待在温饱的环境下得过且过,还是到朝不保夕的民营企业去?人才在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如何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价值?这个关于人才与企业互动的有意义的话题,也是本书的重要线索之一。本书主要是写给处于初创期和成长过程中的中小企业经营者看的,华为早期的研发细节、经验和教训值得广大中小企业借鉴。本书还讲述了华为的自主研发和管理如何克服规模化带来的低速度和低效率等弊病,为中国企业实现研发规模化、提升研发速度、提高研发效率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本书更是写给那些中年失意,甚至失业的人看的,它同时更像是一本励志书,讲述了任正非如何从中年失意的挫折中站起来,带领华为经历一次次的失败而走向成功。本书中关于郑宝用、李一男、刘平、孙洪军等人伴随企业一同成长的故事,相信对刚刚参加工作、正在找工作或正在创业的年轻人也有诸多启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华为如何从无到有地突破新产品的研发瓶颈,逐步形成和完善研发管理制度,从而成就了今日强大的华为研发体系,本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相信对于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从事技术、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的工作者们,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教材。写作中,我心中常常惶恐,不知道华为的任总会怎么看这本书。但是我相信,任总内心也是希望今日身处“华为大厦”高处的员工,能记得华为初创时期那些艰苦的日子,知晓华为是如何在艰苦奋斗中拼杀出来的。我相信,任总内心也是寂寞的,身在高处不胜寒的他,可能有时也会怀念与一堆年轻人挤在一起同吃同睡,共渡难关、同庆成功的日子。今天,当我们饱含深情地回忆这一切时,我们感恩华为,感谢任总曾带给我们的一切辛酸而又美好的回忆,也希望这些坎坷的记忆让你更坚信:“伟大其实是由每一个平凡人在平凡的一天一天中默默坚持、创造出来的;伟大的企业并非神灵所赐,也没有运气之说。”张利华2009年10月

内容概要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中,我国民营企业出现了关门倒闭的现象,社会上也出现了经济转型、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呼声。民营企业究竟还有没有发展的前途?适合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在国际金融风暴之后,应该如何渡过危机?本书通过对华为公司自主研发、人才战略、管理结构和竞争策略四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剖析了华为从初创、发展、壮大直到走向世界的深层次原因,并总结华为研发的经验教训。对于那些处于初创期和成长过程中的中小企业,以及挣扎在金融危机中的广大民营企业,本书提供了很好的榜样、思路和借鉴。

作者简介

张利华,曾任深圳华为公司研发部校园卡产品经理、华为交换产品部副总工程师、华为业务与软件产品线总工程师、华为手机公司筹划组负责人之一、华为运营商解决方案部负责人之一。 她在华为工作七年期间,主持过大量新领域的开拓工作,曾领导过201校园卡产品的研发,主导过宽窄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创业篇  第1章 第一桶金  44岁被骗200万  “吃亏是福、上当是福、挫折是福”  资金不是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问题  市场为先、客户为大  真诚打动客户加盟  从低端产品组装开始自主研发  没有技术怎么办  创造点燃激情的文化氛围  “做先驱不要做先烈”  小结 第2章 初尝败绩  企业活下来之后做什么  产品刚推出就没有市场  要“满足客户需求”而不是“引导客户需求”  山路上的装机队带来市场影响  做好市场的深度是做好服务  理想再好,止步于竞争对手  研发就像赌博  “因为我经历的挫折比你多”  孙悟空的“救命毫毛”  方兴未艾的电信市场  “资深”竞争对手是如何起步的  小结 第3章 首个里程碑  每天都有新面孔  竞争让通信产品如海鲜上市  研发部的“红宝书”  樟木头:令华为人谈之色变的地名  义乌大捷:客户的支持是公司存在的理由  七天就当上了高级工程师  屋漏偏逢连夜雨  进邳州城:快速突破城市市场  牛皮吹破了总要有人买单  小结 第4章 毕业歌  C&C08机的灵魂是热爱事业的人  C&C08:华为技术的基石  培养自主研发是正道  C&C08:华为的黄埔军校  首个毕业证  征途:C&C08从农村到城市  C&C08万门机:在弯道处开始超越  “为谁干”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竞争对手死在哪里  “游击队式”研发不可长久  “资深”竞争对手也开始腾飞  小结第二篇 人才和资金篇  第5章 白条变股份  企业家也是政治家  高薪:一半是现金,一半是股份  不离开就一直在欠华为的钱  风险投资家加“知本家”  不拘一格降人才  荣誉给员工而不给老板  让人才敬业、乐业:集体奋斗的平台  华为的“中南海”  选择发挥自己价值最大的地方就业  小结 第6章 谁给华为做风险投资  如果失败只好跳楼  资金解困方式之一:技术换市场  中外合资:国外厂商经验  资金解困方式之二:广泛吸引”风险投资“  融资平台的作用:联合发展实现双赢  融资平台的运作方式:共同出资委托经营  融资平台的意义:技术拥有方与市场拥有者相结合  融资平台的结果:五年占据40%的国内市场  资金解困方式之三:卖掉一块业务给竞争对手  资金解困方式之四:在各地建区域的合资公司  资金解困方式之五:首创高科技企业“买方信贷”  资金解困方式之六:拍卖代理权  “利益共同体”是获胜的法定  小结第三篇 研发管理篇  第7章 中央研究部  分层式研发显优势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权力下放的同时分层控制  “党”领导下的“军队”  从初战告负到产生“黄金牛”  没有先进的管理就没有先进的研发  中研部成为全球研发的“中央”  霸主出世,思科的1995  小结 第8章 新手也能做研发  不会做“满汉全席”怎么办  如何较快地突破新产品研发  跨部门项目组产生合力优势  如何确保跨部门的研发协作  如何既有成本优势又有利润  从小处做起,从零突破  中兴通讯与矩阵管理  小结 第9章 失败的教训  为什么搞不定“小小”话机  从最失败到最成功的产品  教训惨痛:“闭着眼睛”研发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对竞争对手估计不足  领导个人决策失误  小结 第10章 奖励去美国  在美国的技术“情报部”:兰博公司  花小钱,大收获  国际同步,管理先行  淘金美国  微软和思科成功在哪里  小结 第11章 研发不是赌博  “如何做科研”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研发体系的“三驾马车”  预研体系:研发的“千里眼”  中试部:成熟产品的摇篮  “搭积木”快速组装新产品  对外合作:技术拿来主义  “新开发量高于30%不叫创新,叫浪费”  小结 第12章 赢在管理  “软”实力成就差异化竞争优势  软件开发如何又快又好  就像“党”管理“军队”  技术管理的难度不亚于产品开发  不因暂时的产品成败“论英雄”  对人的评价不能靠主观估计  小结 第13章 花了波音的钱买的不是飞机  规模迅速扩张导致研发面临崩溃  IBM如何从规模化后的无效率走出来  产品做成什么样,不再研发说了算  产品研发:各部门都参与的一项投资  让“明争暗斗”的改革“暗礁”下岗  如何让管理成为“刷牙”一样的习惯  新员工求助不用再问师傅  从技术驱动跨越到市场驱动  企业富了之后买什么  小结第四篇 竞争篇  第14章 剑挑霸王龙  新产品的开始总是不顺利  第一剑:攻其不备  第二剑:改变游戏规则  第三剑:“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小结 第15章 暗战、暗合与谍战  “狼”和“牛”  暗战  暗合  谍战  “培养明天逼我们进步的人”  小结后记致谢

章节摘录

第一篇 创业篇  第1章 第一桶金 现在的华为已是一家上千亿销售额的国际大企业,拥有几万名研发工程师。与其他书中所写的不同,本书主要从研发视角去看早期的华为。如果时光倒流,人们会发现华为的起步普普通通,并无任何传奇色彩。华为的历史是任正非和众多人才创造的;华为自早期,除了人,别的什么也没有。这就是华为从无到有的创业故事。华为的研发也是被“逼上梁山”,当时再不自己出产品,公司只好关门。而这一逼,竟逼出了中国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是怎么创业的?华为的研发是怎样起步的? 44岁被骗200万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华为前传,品品华为的领头人任正非的创业故事有什么与众不同。 任正非,1944年出生,居七兄妹之长,家境贫寒。正是少年时在艰苦环境下读书的经历,令成人后的任正非刻骨铭心,1998年,寒门出身的任正非一次性拿出2500万元,在各主要高校设立了“寒门学子奖学金”,资助家境不好、学习上进的大学生。后来拗不过当时国家教委的坚持,改称为“寒窗学子奖学金”。18岁,任正非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学的是建筑专业,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20多岁的任正非在军队里不仅是学毛选的标兵,而且勤学、爱钻研技术,他的技术成果曾获全军技术成果一等奖,并担任铁道兵某研究所的副所长。 1982年,38岁的任正非从军队转业到深圳,在当时深圳最好的企业之一——南油集团下面的一家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正是在那里,四十多岁的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冬天”:一次,任正非做一笔生意被别人骗了,200多万货款收不回来。80年代末,200万元人民币不是一笔小数目(按当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亚于2009年的1个亿),当年内地城市月工资平均不到100元。 在这种情况下,任正非在令人羡慕的大国企南油集团待不下去了。此时的任正非下有一儿一女要抚养,上有退休的老父老母要赡养,还要兼顾6个弟弟妹妹的生活,正值所谓“上有老下有小”、青春不在、未来尚长的中年之际。想必那时的任正非对人生的坎坷无比伤感。 但是,任正非没有时间去感伤,家庭的责任、事业的急迫,令任正非走上了一条下海干实事的道路。就这样,处于中年危机之中的任正非被逼无奈开始创业,华为诞生了。就这样,深圳少了一个国企干部,中国多了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教父”。创业初始,任正非的所思所想并没有太多的理想主义;创业之初,任正非就是为了面包、为了糊口、为了家人而奋斗!这是一个逼上梁山、被逼无奈的创业故事。 “吃亏是福、上当是福、挫折是福” 任正非中年受挫这一因素,对任正非的经营风格和行事作风有着深刻的影响。简单说来,创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受过挫折后的创业;一种是充满幻想、未经历挫折后的创业。和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创业相比,饱受挫折对任正非的创业来说是一种财富,甚至可以说为华为公司未来20年的发展定下了一种调子:低调而坚韧。这一点是现今很多年轻人创业所缺乏的。今天的年轻人,面临众多的机遇,有的在大企业工作几年,捞得人生第一桶金,就开始不再打工而是自己做老板;有的凭借市场经验或者研发经验,甚至只需编造一个好听的远景故事,就可以圈到一笔风险投资,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做公司了。这些出生年代好,职业生涯中又顺风顺水的年轻人“少年不知愁滋味”,一副“未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样子,往往开公司花起钱来都是大手笔,办公要租最好地段的写字楼、搞最好的装修;一笔雷声大的广告费就把启动资金花得差不多;动不动将“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豪言壮语挂在会议室。很可惜,90%这样的中小企业都没有迈过生存的门坎,未学会如何在复杂的中国国情下生存下去就夭折了。而这个时候,多数人又往往会心灰意冷。 因此,如果你是一位职业生涯出现变故的人,当你正遭遇人生挫折之时,建议你对照华为的任正非去仔细地想一想,因为你可能不至于惨到任正非创办华为之前的境地。创业之初,任正非是没有什么可以幻想的,更没有任何资金可以用来进驻写字楼,也没有人想要去看他的创业白皮书和商业模式。他的脑子里唯有“生存”二字。 后来虽然华为已成为年销售额上几百亿的大公司,任正非也还是经常强调“惶者生存”、“华为只是活下来了而已”;无论华为已经多大、多成功,任正非天天还是想着“活着”二字,这跟任正非四十多岁如过山车般急转直下的早年被骗受挫经历分不开。任正非曾说“吃亏是福、上当是福、挫折是福”,如果你符合这三个条件,恭喜你成为“有福之人”。如果相对于44岁的任正非还年轻的你,你的企业关门了,你失败了,请不要灰心。总结经验教训,从头再来。失败、挫折,本就是成功的必经阶段。 受过挫折后的创业,让人更加务实,反而更容易摸到企业经营的门道。实实在在的行为,甚于空洞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做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一个能荫妻庇子的男人,这就是44岁时激励任正非从挫折中走出来的奋斗目标。 当华为成为几十亿元的大公司时,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中列入“华为人应树立的价值观”的,不是“爱祖国、爱人民”这种崇高的口号,而是“热爱家庭、为了追求家庭幸福而努力”这种普通人平实的追求。这里面包含了许多切实的感触。这就是经历了风雨的人的思维方式。 资金不是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问题 44岁的任正非在1987年年底和5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合伙,6个人平分股份,共计2.1万元,在南油新村乱草堆中的一个居民楼里成立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那时租写字楼一个月至少好几千块钱,而居民楼则最多三四百元。创业初期的艰难清苦可见一斑。 成功后的华为在龙岗坂田修筑了可与国外著名企业相媲美的豪华办公场所,有很多年轻人参观后,误以为做事业就该像华为这样有气魄、大手笔。但提醒你注意,这是成功后的华为。初创的华为是在一所破旧的民房里;初创的美国公司惠普和苹果为了节省资金,当年也起步于一间车库。 创业的任正非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公司如何生存。华为公司现在是他的孩子,他必须让它生存下去。华为虽然名为技术公司,但开始做的都是贸易。也没什么方向,什么赚钱做什么,据说华为在初创的时候甚至还卖过减肥药。一次,听说在深圳卖墓碑的生意很火,赚钱快,任正非还派人去调研过。但减肥药、墓碑也都不是长久之业;任正非为了使华为生存下去,尝试百术,绞尽脑汁。 创业从来不是一件浪漫的事。任正非人过中年,经历了从国营企业的干部到民营企业领头人的转变,人生充满了坎坷;华为公司的早期也有过投机和迷茫。40多岁的任正非如同每一位中年失业、失意的普通人,在茫茫人海中飘摇;起步阶段的华为更是一家只要有钱赚、能活下去就行的“小铺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任正非由辽宁省农话处一位处长的介绍,开始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用户交换机产品(即单位里转分机的小交换机),算是走上了销售通信设备的道路。 那是一个装电话需要送礼、走关系还要排队特批的年代,代理商只要能在香港搞到用户小交换机,卖到内地去就可以获利100%。正是由于这种带点儿“倒买倒卖”色彩的代理业务,以及当时全国人民对电话通信的巨大需求,让华为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就积累了几百万的资金,并在全国建立起近十个销售办事处。华为从农村空隙市场起步,就这样靠2万元注册资本起家通过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HAX交换机、利用差价获得了原始资本积累。 一般的创业者都认为,资金是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问题。然而,果真如此吗?就华为而言并不如此。虽然资金始终是个重要问题,但任正非从来没有让它成为唯一的、最主要的问题。因此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至少是大方向正确的判断。 比如说信心和勇气。在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你是否勇于像任正非一样尝试百业?你是否能像任正非一样不耻于向所有的人打听做什么好?更重要的是,你要像任正非当年义无反顾地走出去,既然这是唯一的道路,哪怕颜面扫地也要走出去;自助者天助,你这些年积累的人脉资源、失败教训会帮助你发现新的机会。失意中,大家最需要的就是自信。从任正非的案例大家可以看到,历经挫折的中年人去创业,更多的是靠人脉、靠资源,资金反是第二位的。如果你是年轻人在创业,你从任正非的案例中学到的最宝贵的应该是面对失败永不言弃的勇气。 如果此时此刻的你,正在茫茫失业潮里失魂落魄,请你想一想当年任正非的情形,无论如何,你起步的条件可能比当年的任正非要好一些、资金更多一点。然而很快你将会体会到,资金的作用远不见得是你的最大问题。事实上,人的因素往往更重要得多。 市场为先、客户为大 单位用小交换机市场,在当时是一个买家找卖家的市场,作为卖家的日子要好过得多。但是,倒买倒卖的事,除了胆识外需要的技能并不高,门槛低,于是各路好手纷纷进入单位用小交换机市场,仅深圳一地一个月之间就涌现出几百家。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对抗和竞争中,“没有什么只有你会做,别人不能做的,关键是客户给不给你做!”一种对市场的感觉很快渗透到华为人的骨子里。 很多人分析华为公司的成功总是强调其对技术的追求,我们却觉得华为是一家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市场销售及其网络的公司,是销售驱动的公司。华为从不做没有市场研究的纯技术;华为从一开始就关注通信市场的风吹草动。每一个可能产生销售和利润的地方,华为一旦发现就饿狼般扑上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种敏锐地发现、捕捉并迅速拿下市场机会的特质,跟任正非从军时学习的军事战略是分不开的。 任正非曾任部队研究所副所长,乃副团级别,创立华为公司后,这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亲身做市场、做销售。想想看,这么一个人要跑到各地的偏远邮电局去俯身低头给客户(其实真正打交道的也就是20多岁的大姑娘、小伙子)说好话、拍马屁,没有点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本色,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任正非能从创业初期那种艰难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都是其贫寒出身和艰苦的军旅生涯赋予的坚韧性格所赐。 代理销售是一种主要凭关系、价格、服务而没有自身技术差异化可讲的行当,很多人当真正做上代理,“卑躬屈膝”地讨好客户争取订单时,他们就受不了了。时至今日,我们也很难想象四十多岁的任正非当年扛着用户小交换机,虎虎生风地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与负责农话的农村兄弟们牛饮豪饮的情形。 “当得人下人,方为人上人”,任正非在客户面前的屈伸能力是超强的。2001年,华为已经成为跨国大公司,任正非也成为了中国IT界的“教父”。一次在公司见客户时,任正非一进门,屋里的省局移动公司局长、副局长一行人齐刷刷地站起来鼓掌,任正非很不习惯地摆摆手,憨厚地说:“你们是客户,我应该向你们起立给你们鼓掌”。 任正非在公司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大家对客户再好一点,大家对客户的服务再好~点,客户给大家的订单就会多一点”。任正非对养活公司的客户充满着感激,这和早期代理时打下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基础是分不开的。而从做代理出身的华为,对客户关系的重视也达到了极致,销售体系专门有客户经理的职位,所谓的客户经理主要职责不是卖产品而是搞好客户关系,服务好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优秀的客户经理看见局长翻《易经》,自己也开始学《八卦》;从局长到工作人员的生日、太太、女儿生日、节假日,凡是个日子就往客户办公室和客户家里钻,有的甚至被客户视为干女儿、干儿子。 如果一个小公司、小店铺正在为自己的销路一筹莫展时,可以想想当年的华为公司和任正非,想想怎么能把客户关系和服务做得再好一点。 可是没想到进入1989年,由于用户小交换机的市场太火爆,全国有两百多家的国营单位进入了用户小交换机的生产和销售,国家限制信贷控制设备进口,华为的代理业务走到尽头。这应该是做代理的宿命。

编辑推荐

  《华为研发》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翔实的资料,在国内第一次讲述了华为公司在高速成长过程中,惊心动魄、跌宕起伏、艰难前行的自主研发故事。本书围绕华为如何通过自主研发获得第一桶金?如何解决自主研发的关键人才和资金问题?如何构建和完善自主研发的管理体系?如何与竞争高手同台竞技并获得成功等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20多年来华为人如何破解并克服了众多中国企业难于逾越的产品规模化带来的人才和资金困境、研发低速度和低效率等弊病,为中国企业的自主研发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战经验。  本书通过回顾华为公司和中国通讯产业的发展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企业与人才、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对手这三组互动关系,并对人才应如何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企业应如何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政府应如何正确扶持企业成长,推动产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值得反思和借鉴的建议。相信本书这些不同层面的分析视角,会帮助人才、企业和政府去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推动自身和经济的发展。  本书为企业家、广大研发人员、政府管理人员、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EMBA、MBA和研究生生等人群,提供了全面完整了解华为自主研发实战经验的精华读本,也是广大关心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的社会读者必读参考书。  中国式研发成长典范产业升级最佳指南  企业生存靠产品  持久发展靠研发  没有研发就没有销售  销售管一时,研发管一世。  华为公司是一张中国“名片”,也是一面中国民营企业的旗帜。华为从创业时做贸易起家,历经磨难,深刻体会到自主研发对于打造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此华为人20多年坚持不懈地自主研发和创新,成就了今日全球信息通讯产业中实力超群的中国企业。  在信息和通信产业领域,华为和中兴从一开始就面向市场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开发投入,因而得以实现20年的持续增长,且其技术能力迅速提高,目前已经进入全球电信设备领先企业的行列。  相比而言,国内一些企业却沉湎于组装环节,其生存环境日渐恶劣。华为和中兴等企业的努力值得鼓励,它们的经验也值得具有相同条件的企业学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链  透过《华为研发》一书,我们看到了华为公司的研发是如何一步步地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真相。华为在研发管理上持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在研发的组织运作和人才的激励等方面不断创新,这些是华为能够从无到有地构建研发团队,产品赶超国际先进技术的重要经验。  我们期待通过学习华为的成功研发经验,中国能涌现出更多像华为一样优秀的企业。  ——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 田溯宁  从《华为研发》中我们看到,华为公司的持续竞争实力,是依靠长期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不断深化和完善研发管理体制实现的。华为的自主研发体系,有效地破解了产品研发规模化后,研发速度减慢和研发效率下降等长期困扰中国企业的问题。华为通过打通研发与市场之间的壁垒,成功地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多元产品的快速发展,这些实践和经验都值得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广大中国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入学习和借鉴。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 彭剑锋  

名人推荐

在信息和通信产业领域,华为和中兴从一开始就面向市场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开发投入,因而得以实现20年的持续增长,且其技术能力迅速提高,目前已经进入全球电信设备领先企业的行列。相比而言,国内一些企业却沉湎于组装环节,其生存环境日渐恶劣。华为和中兴等企业的努力值得鼓励,它们的经验也值得具有相同条件的企业学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链透过《华为研发》一书,我们看到了华为公司的研发是如何一步步地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真相。华为在研发管理上持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在研发的组织运作和人才的激励等方面不断创新,这些是华为能够从无到有地构建研发团队,产品赶超国际先进技术的重要经验。我们期待通过学习华为的成功研发经验,中国能涌现出更多像华为一样优秀的企业。 ——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 田溯宁 从《华为研发》中我们看到,华为公司的持续竞争实力,是依靠长期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不断深化和完善研发管理体制实现的。华为的自主研发体系,有效地破解了产品研发规模化后,研发速度减慢和研发效率下降等长期困扰中国企业的问题。华为通过打通研发与市场之间的壁垒,成功地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多元产品的快速发展,这些实践和经验都值得立足于自主创新的广大中国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入学习和借鉴。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 彭剑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华为研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1条)

 
 

  •   自己一直比较关注有关华为的书籍,从最初的《华为真相》,到《华为的世界》,再到后来的《华为经营管理和智慧》,再到《华为四张脸》、《华为的企业文化》系列丛书等,再到这本《华为研发》,一路关注,一路追随。每一本书都给我以新的信息,新的认知。
    可以这样说,从没有任何一家中国的企业能像华为这样让自己如此关注,就算是较为有名的海尔、联想、腾迅甚至阿里巴巴。这里面也许有这样的因素在起着作用:自己也是一名研发管理者,当然也是一名研发技术人员。
    华为的研发理念、方法一直深深吸引着自己的目光,因为在其身上早已经集结了我现在的公司所遇到的问题及困惑,自己希望从它的身上能学到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或者是能从中得出一些点悟。虽然自己所在公司的规模与现在的华为相去甚远,根本无法相比,但是我知道,华为也曾经年轻过,也曾经经历过一些波折或者艰难的蜕变。而这本书正是将这些一点也不保留的给读者展现在了眼前。虽然有些内容在时间顺序上稍有混乱,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并不影响它对我所造成的影响,因为自已得到了自己关注的信息,获得了自己想知道的很多问题的答案,了解了一些之前未曾获知的内容,如此足矣。都说人无完人,更何况是一本书呢!
    在此强烈向相关研发人员,尤其是研发公司的经理及老总推荐此书,因为研发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一个人的思维和理念,尤其是公司老总的思维及理念,因为他才是能真正正确推动研发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再次向华为的老总任正非致敬!因为是他的存在才造就了现在的华为,一个中国的民营企业,一个跻身世界级、让世界级的公司都有所畏惧的中国企业。

    心无止境写于2010-05-07日夜
  •   对华为的研发体系有很好的一个解读,值得优秀的企业参考
  •   彻底的研发企业案例,真实再现风起云涌的华为,在当年的历史潮流中,如何崛起。
  •   这本书是我们董事长推荐我们看的,我自己买了一本,看了大一半了。可能是因为不在同一个行业,其作者和华为当时的激情或决策自己还是不太理解,但作为借鉴还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华为支持研发的决心,人才管理方面还是很值得思考的!
  •   华为研发,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审读这个世界的商业观,借用日本前期的研发模式采取逆向研发获得生存,在采取正向开发笑傲市场,引进先进管理技术,这是我最喜欢也是最欣赏的,其实拿来主义也是一种创新。
  •   华为的研发体系和项目管理值得好好学习!
  •   更多的讲的是华为的发展历程,没有太多的提取其研发的经验
  •   分析了华为研发的一些真实案例,认真学习对自己公司研发部门的一些流程和方法启发很大
  •   华为人自己人写的,可信度高,不像社会上的作家写的。以研发为重点,也反映了华为的成长历程和整个管理体系,参考作用较大!
  •   该书试图比较全面的介绍华为研发和研发管理,读完此书,可以有一个华为研发和研发管理历程的初步映象,还是比较值得一看。尤其要发管理者,由于作者是女性,文笔比较细腻,需要耐心,也能看出很多细节来,可以多读几遍,定会收益匪浅。
  •   读完,更多是写了华为很多作者听说来的事情,自己的感悟并不大。华为早期及现在的研发状态及奋斗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个人不建议购买,翻一翻还可以。IPD部分写的太少,这才是华为研发的精华。
  •   详细描述了华为研发的整个过程,值得一读
  •   该书比较客观的介绍了华为的研发历史,对于即将进入华为的员工非常有用。对于想了解华为的人也可以参考
  •   《华为研发》让你认识不一样的华为,去感受华为的那种文件与精神。看到他们的那种执著的精神,为客气服务的精神甚是感动。支持你,华为,Fu***ewei。
  •   再现了华为伟大的研发之路.
  •   从华为研发的历史介绍了华为的研发,语言通俗易懂,就像看一本小说一样,而且非常收益。
  •   能更深入了解华为,这个独特的企业
  •   书不错,公司组织大家学习,还进行了研讨,学习华为的初期创业的经验和教训
  •   透过华为的历史,看到了中国通信业的发展历程
  •   华为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
  •   是优秀的管理学、励志学,无论是从任总身上,还是从华为的发展历程上,都值得学习
  •   今年毕业选择了华为,希望以后工作中不会让我失望。这本书对我是有些帮助的,不过基本都是介绍华为的历史,推荐创业的人看。
  •   不入华为,买本书了解了解吧……

    上研时,不知华为在行业的地位,所以没去华为面试,想来很惭愧。
    工作后,知道华为在行业的地位,去华为面试了,但大家建议“老人家了,就别去华为了”,所以也没去。

    不入华为,买本书了解了解他吧。
    一本书,不足以读懂华为。

    作为一个电子工程师,我也希望,有一天能为华为工作。
  •   明白了华为的起步和发展,从中学到很多
  •   是华为的人还是值得一读
  •   才看到书的第三章,但已经是欲罢不能了。一般都5点半准时下班的我,决定留在办公室再酿一酿久违的激情。任总创办了华为,但是是那些饱满激情,不畏苦难的“初生之犊”们造就了华为。
  •   很经典,了解华为的途径和一些技巧,对工作比较有帮助。
  •   作为即将入职华为的我,弱弱地买了本这本书来看看,应该还不错吧
  •   华为也不是神话,是很现实的例子;从中看到很多,受益匪浅~~
  •   华为前员工的视角,很真实
  •   对华为相当了解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书来
  •   作为华为的战略合作伙伴,看完此书感慨颇多。
  •   很好,介绍华为比较系统的书
  •   算是写华为不错的书!
  •   不错,送给我们宿舍的 华为哥
  •   还没看完,但可以认定这是一本好书,爱不释手,谢谢,华为的精彩,
  •   本人就是做研发的,也参与了部分公司管理。以前也走了很多弯路,看了这本书以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   很不错的书,很多问题在民营企业发展中都会遇到过,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   每个企业在发展中都有可能面临不同的问题,阅读这本书也许不能直接找到答案,但会给你不少启示。
  •   看了一半了,适合床头阅读或休闲阅读的读物。对于科技创新类公司的职员都有价值阅读的一本好书。
  •   该书为有创业激情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值得拜读。
  •   给公司采购的书,同事们都说不错。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多次阅读!
  •   值得学习,买的值得
  •   书很多错。值得购买。
  •   内容翔实,并且具有激励性。非常具有启发性,特别适合于创业者和在困难中的老板们。
  •   很多成功都是偶然的,又似乎是必然的。
  •   正在学习呢。
  •   书挺好的,快看完了,感觉太震撼了!支持
  •   非亲身经历者写不出来。
  •   开头就已经吸引到我了,还在拜读...
  •   看后很受启发,推荐给朋友。
  •   刚收到书,看了二章,内容写得不错。
  •   还不错啦,快递也还好
  •   与你一同分享任正非的坎坷
  •   貌似能所启发,看看!
  •   非常热门,看看会有启发的
  •   书写的很贴切,看着也很舒服,内容不错。
  •   非常受启发,获益非浅!
  •   对于每个行业都有研究的价值。
  •   如题,感觉是给创业者看的。
  •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企业家群体的出现,当然也可以范围大一点的说,是暴富阶层的产生。这是30年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变化。从整个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极少数的中国企业完成了从掠夺式增长到价值创造式发展的转变。换个更直白的说法,就是只有极少数老板完成了向企业家的过渡。中国现在的有钱人,十之八九只能算有钱人,但不能算是企业家(当然,贪官污吏自古有之,自古有钱,不能算新现象,这些人属于社会的蛀虫,人类社会的渣滓,不提也罢)。

    可以做个精简的回顾,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人的第一桶金其实是靠走私,特别沿海一带(联想当年也做过计算机零件走私的事情),其资本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倒电器、倒各式各样的东西。经济特区的建立,承接了世界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后西方转移出来的加工制造业。90年代,热闹非凡的国企改革,使得国有资本退出了许多竞争性行业,沿海在给洋人打工的同时,大量制造质次价廉的商品,冲向市场,许多企业就是这个时候做大的。这个期间,完成了流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变的企业,大都成为了民企中的名企。90年代末到2010年这段时间,由于互联网的兴起,搜狐、网易、阿里巴巴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一夜暴富的传说,搅得整个产业界风生水起,金融资本一下子引无数富豪竞折腰。一些企业完成了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移,笔者所知比较有名的就是希望集团、史玉柱等都重金入股银行业。今天在台子上的富豪们,个个聛睨一世,风光无限。但是,有许多的细节,现在很少为媒体提及。中国媒体原来是官方的奴婢,现在却甘为资本的二奶。

    走私,掠夺的其实是政府的税收,税收的损失最终会反过来回到百姓的头上,这是不言而喻的。你可曾想过,你在市场上买的任何一件商品都是含税的。中国企业号称“三高二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效益。这本身就是对中国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是可见的,但是隐形的损失,却不容易看见。一个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最终取决于什么?19世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就清晰的讲过,靠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但是,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却耗散在了“三高二低”的产业之上。这种浪费是触目惊心的。正如郎咸平教授说批评的,这一代人可能是中国是历史上最可耻的一代人,将遭子孙后代世世代代的唾骂!当资源越来越稀缺,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昂,人力不再便宜时,你认为中国经济的出路在哪里?当权力背弃人民,资本远离客户,生产力脱离消费力的时候,这个社会的解体,将在不远的未来!网上一曲民工版的《春天里》,唱得无数人泪流满面,这是否是新时代的“春天的故事”?!其实大家哭的不是民工的老无所依,哭的都是自己的无所归依……掠夺式的增长注定不可持续的,这是老农都明白的道理,您把稻种都吃了,你还打算成为种粮大户,这不是忽悠人吗?

    这个社会的希望和出路在哪里?指望权力良心发现,估计你会等到不仅花儿也谢了,头发、牙齿也都会掉光。社会革命也不要想,原子弹、机关枪、坦克车的时代,陈胜、吴广是不会有机会的,一个袁世凯,顶二十个孙中山。在这个意义上,郎咸平教授的改革建议是错误的。郎教授对于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看法往往一针见血、鞭辟入里,但是其改革方案却是错误的。严刑峻法没有民主机制,只会是封建王法、地主家规的回归,而不会是现代法制的确立。对于政府权威的过度强调,将导致国家主义的回归,熟不知中国自古都是“有天下无国家,有江湖无社会”的社群状态,呼唤新威权主义的结果,是官僚政治的福音,而可能是民生的进一步凋敝。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最可靠的还是看各种力量博弈的合力,其前景将处于合力的延长线上,而不再是理想、理念、观点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希望,也正在于,有多少老板能够成功转变为企业家,即从掠夺式增长转型为价值创造式发展。单单一个“产业升级”的概念,我认为是没有把握住转型的实质的。

    从这些背景上,你再来看《华为研发》这本书,可以看到的东西就很多啦。成功一定可以复制,但复制一定不会成功。你要看到的是,促使华为专注技术研发的动力在哪里,别的企业是在哪一个点位上走岔了的。在全中国企业都热衷于赚快钱,仰望一夜暴富的时候,华为凭什么坚持做技术研发,难道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企业?如果你在中国要做技术研发,你将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华为是靠什么解决的?有没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这都是微观层面的。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经济要想走出瓶颈,你的生活要想有良好的改善,这样的价值创造式的企业越来越多,你才有机会。因为这些力量的成长与壮大,才是中国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和希望所在,富贪官、富奸商的产业越多,你的希望越渺茫,这是观察时势的一个很好的点位,如果价值创造型的企业越来越难过,并且没有发展的态势,你最好还是早点准备外国护照的好,因为大厦将倾,你的日子一定会一年不如一年的。这意味着经济患上癌症的几率正在扩大,社会的衰败正在持续。掠夺式的增长,一定是个零和博弈的过程,说白了,就是不断把别人的蛋糕切给自己的过程,这样的状态下,你的日子一定好不了!
  •   不管华为现在是否还有潜力,现在存在着那些问题,但至少它有它的成功!
    如果没有强大的研发技术,他现在不会取得成绩!这点上,跟一些国外创新企业有点点像!但愿他后劲依旧!
    挺详尽的一部介绍书籍,值得学习!
  •   中国少有做产品的公司,华为算是比较少且比较成功的一家,适合搞产品研发的阅读。
  •   很不错,对于一位想进入华为的研发人员来说,读一读可以了解华为,还是蛮不错的。
  •   华为研发一定需要认真研读的,书有点厚,容我慢慢看后再说多点,呵呵
  •   了解华为公司的一本较好的书,在中国的高科技技术中,华为是其中的佼佼者,也因为其刻意的低调,公从对其的了解也相对较少,但这是一家值得尊敬的企业,其由小到大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对其他企业和立志创业的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华为遇到的问题,其他企业估计也会遇到
  •   书中事例较多,根据华为的发展过程讲解一些道理。值得一读。
  •   作者是技术出身,文笔弱了一点,不过不影响本书的可读性。
    读了可以对华为的历史增加了解,有不少感触,但任何公司也无法复制华为之路。
    我很想了解任正非是如何打压李一男的,从书中看不到,也许是春秋笔法吧。
  •   书还没有看完全,但感觉非常不错,适合任何一个搞研发的企业和读者看,建议看的时候不要心急,慢慢品阅~
  •   看完这本书,感触颇多,作为一个曾经的华为人,很多东西感同身受,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认识华为,如果想了解真实的华为,本书可以一读
  •   讲述了华为早年那些事,有点启发。定价贵了,应该便宜点。
  •   对比目前的单位,深深感到华为初期的员工非常幸运,羡慕死了
  •   说实话,有点小失望,介绍华为的本身历程太多,而很少联系行业同时的变化
  •   这本是有关华为书籍里写得蛮让我受益的~ 这样就没白买了!
  •   收获颇丰,值得所有研发管理者看一看
  •   做研发的同行,可以看看!
  •   该书内容不错,值得企业员工阅读
  •   这本书不错,我已经帮我们公司的同事买了好几本了。
  •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较全面,但是具体操作层的介绍很少,不知道有这方面的介绍书没有。
  •   很不错的一本书 建议 看看
  •   我现在看到了第67页,其实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   可以一看,但是还不够深刻,一般
  •   还可以,不过体系不足
  •   作者写的很贴近,过来人。不足的是有些软文成分。不够深入具体。
  •   不太像正版
  •   较精辟
  •   还没正式看,但感觉不错。大概翻了一下,装订,语法风格是我喜欢的类型。
  •   不错,不是内容简单
  •   在朋友处翻了一下该书,觉得写得非常真实。对华为研发经验的描述也非常仔细。值得一看。希望能尽快到货。
  •   这本书内容很真实,看后深有启发,原来还以为华为就是从自我研发起家的,看后才发现,贸工技是大多数公司的创业之路,华为也不例外。华为研发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很多真实的失败和成功的研发故事,值得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老板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认真看看。无论是否有经济危机,研发和创新都是一个企业强盛和兴旺之路,华为研发闯出了一条路很不容易,书中的任老板怎样用人留人、怎样吸引投资、怎样打市场、怎样与国际国内同行竞争的故事,很是精彩和有趣。另外,华为研发的组织演变和创新,以及有效解决产品多元化和研发效率的过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书!值得通读数遍。
  •   刚看过这本书,还真写得相当深刻,华为的崛起其实是就像当年八路军一部战争史,任正非的战略 堪与毛主席当年的战争策略相当。以前写华为的书都是写的华为现在状况,写的是华为风光的一面,而《华为研发》这本书第一次将华为如何度过艰难时期的经历展现在世人面前,真是不可多得,应该对正处于发展期的企业会起到很大帮助!!
  •   这本书从华为自身的发展轨迹、研发的战略方向、研发的组织构架发展、研发管理等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对国内的中小企业如何搞自己的研发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研发管理者,希望从中得到什么经验的话,请放弃此书。因此,此书应归类为“中小企业励志类”。另外,此书的文字很啰嗦。很多章节中都有这样的情况,同样一件是要重复两到三次,连表达方式都不带变一下的——可能跟作者的性别有关(强调:我可木有性别歧视):-D
  •   还只看了前面几章,感觉确实不错,华为的创业真是坎坷和艰辛呀。任总的眼观确实非常高远,我觉得这个值得每个管理者和决策者学习。
  •   对想走科研创新道路的企业很有参考价值,值得企业家和科研主管学习.
  •   如果是一本历史书籍,内容还算可以,把华为有关研发的事情讲了一篇,我相信作者叙述的也比较真实,但是缺少提炼,华为的研发发展之路应该有很多值得其它公司借鉴的经验,很遗憾看这边书需要读者自己来总结这些经验。如果是一本技术管理书,很抱歉,这本书让人很失望,几乎没有涉及这些内容。
  •   这本书抽时间已经看完了,总体来说还是很受用的。对华为从最开始的产品系列研发以及研发团队的组织结构都做了详尽的介绍。让我们对中国这家走出国门的企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可能成书早了点,对近几年华为的研发语嫣未详。喜欢华为,或者正在做产品研发的相关人士我还是持推荐态度的。里面却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在作者的笔触当中还是看到了一些主观性。但是没有办法,这得各位读者朋友自己去辩证的认识。还好瑕不掩瑜,能够通过一本书来了解一个企业的研发历史个人感觉还是相当的值得的。推荐给各位朋友们。好好的、用心的去品味华为成功的历程。好书值得推荐!
  •   非常好,写得很深刻,有收获
  •   详细介绍了华为公司的成长历程,看看挺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