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张金松,尤作亮 主编  页数:750  

内容概要

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课题由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及天津大学共同承担。本书针对南方地区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特点,以解决低浊、高藻、有机污染等问题为重点,从水源、水厂、管网诸环节,就水源水水质预警、高效混凝与投药自控系统、活性炭性能评价、臭氧接触优化设计、生物活性炭优化技术、清水池工艺设计的优化、管网水质模型、红虫综合防治、饮用水及其净化技术的安全评价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了适合我国南方饮用水水源水质特点的水源改造一厂内净化一安全输配的全过程集成技术体系。

书籍目录

第1章  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概论  1.1  我国水源污染与饮用水安全    1.1.1  有机物的污染    1.1.2  藻类污染    1.1.3  消毒副产物风险  1.2  安全饮用水的水质目标    1.2.1  国际水质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我国的饮用水水质标准    1.2.3  安全饮用水的水质目标  1.3  安全饮用水保障的途径    1.3.1  水源地改善技术    1.3.2  水厂水质净化技术    1.3.3  出厂水安全输配和二次污染控制技术  1.4  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研究课题    1.4.1  南方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需求    1.4.2  技术关键及预期目标    1.4.3  主要研究内容与实施技术路线    1.4.4  重要研究成果与课题实施成效第2章  南方地区水质特征  2.1  南方地区城市饮用水水源概况    2.1.1  南方地区代表性城市的选择    2.1.2  各代表性城市饮用水水源状况  2.2  水源水质分析与评价    2.2.1  感观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分析    2.2.2  藻类分析    2.2.3  有机污染分析    2.2.4  细菌学指标分析    2.2.5  毒性指标分析    2.2.6  水质综合评价  2.3  供水水质分析与安全保障途径    2.3.1  出厂水水质分析    2.3.2  管网水水质分析    2.3.3  水质风险评价    2.3.4  供水系统分析与安全保障途径  2.4  本章小结第3章  水源水质预警技术  3.1  水源水质预警技术现状    3.1.1  水源水质预警的技术需求    3.1.2  水源水质预警技术发展现状  3.2  水源水质变化规律    3.2.1  水源水质一般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    3.2.2  水源藻类与藻毒素变化规律  3.3  水源水质预警系统设计    3.3.1  水质在线监测指标    3.3.2  在线监测仪器的选择    3.3.3  系统功能与结构设计  3.4  水源水质预警系统建设    3.4.1  选址    3.4.2  系统各单元  3.5  水源水质预警和水厂综合调控    3.5.1  水源水质预警水平确定    3.5.2  水厂工艺出水水质调控目标及水质预测    3.5.3  水厂工艺药剂投加量调控预测  3.6  本章小结第4章  水厂预处理  4.1  水厂预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    4.1.1  化学预氧化的方式与选择    4.1.2  化学预氧化技术最新进展  4.2  预臭氧化技术    4.2.1  预臭氧化工艺对常规水质指标的影响    4.2.2  预臭氧化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影响    4.2.3  预臭氧化系统的组成    4.2.4  水厂臭氧系统在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4.3  复合预氧化技术    4.3.1  复合预氧化方式研究    4.3.2  复合预氧化对后续工艺的影响    4.3.3  复合预氧化对副产物的控制    4.3.4  复合预氧化的生产应用  4.4  本章小结第5章  水厂强化工艺技术  5.1  常规工艺现状及发展    5.1.1  水厂常规工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2  常规工艺强化技术与发展  5.2  强化混凝技术    5.2.1  无机混凝剂强化混凝技术    5.2.2  高效网格絮凝反应器技术    5.2.3  有机高分子助凝剂强化混凝技术    5.2.4  FDA新型混凝投药控制系统  5.3  强化过滤技术    5.3.1  滤料优选强化过滤技术    5.3.2  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技术    5.3.3  炭砂生物活性滤池强化过滤技术  5.4  本章小结第6章  水厂深度处理技术  6.1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6.1.1  常规饮用水处理面临的问题    6.1.2  饮用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6.1.3  臭氧化一生物活性炭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6.2  臭氧化工艺优化    6.2.1  工艺优化目标和评价指标    6.2.2  CFD模拟    6.2.3  模拟结果与问题分析    6.2.4  优化方案及其模拟分析  6.3  臭氧化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6.3.1  臭氧化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6.3.2  臭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的控制    6.3.3  深圳饮用水溴酸盐风险分析  6.4  活性炭工艺优化    6.4.1  活性炭性能评价    6.4.2  滤池池型选择    6.4.3  生物活性炭工艺安全性分析    6.4.4  活性炭滤池反冲洗优化    6.4.5  活性炭滤池出水pH控制  6.5  预氧化对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运行的影响    6.5.1  预氯化对活性炭运行的影响    6.5.2  预臭氧化对活性炭运行的影响    6.5.3  高锰酸盐对活性炭运行的影响  6.6  生物活性炭菌群增强技术    6.6.1  优势菌种的筛选    6.6.2  工程菌的分离    6.6.3  工程菌落的纯化    6.6.4  菌种鉴定结果    6.6.5  优势菌种的驯化    6.6.6  生物增强技术的特点    6.6.7  活性炭生物菌群增强技术的污染物去除效能    6.6.8  生物菌群增强技术延长活性炭使用寿命的研究  6.7  本章小结第7章  安全消毒技术  7.1  饮用水安全消毒技术现状    7.1.1  饮用水的安全性    7.1.2  各种消毒技术的消毒特点  7.2  氯和氯胺消毒生物安全控制技术    7.2.1  氯和氯胺消毒原理    7.2.2  氯和氯胺消毒对细菌的灭活    7.2.3  对亚硫酸盐厌氧还原孢子的灭活    7.2.4  氯和氯胺消毒对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7.3  氯和氯胺消毒化学安全性控制技术    7.3.1  消毒条件控制氯和氯胺消毒副产物    7.3.2  氯胺消毒不同有机物的副产物控制  7.4  二氧化氯安全消毒技术    7.4.1  饮用水二氧化氯消毒技术概况    7.4.2  二氧化氯消毒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7.4.3  二氧化氯消毒残余量与投加量的控制    7.4.4  二氧化氯消毒的安全性控制  7.5  消毒剂投加技术    7.5.1  反应池中化学剂吸入器与水射器投加的比较    7.5.2  配水池中化学剂吸入器与水射器投加的比较    7.5.3  清水池中化学剂吸入器与水射器投加的比较    7.5.4  化学剂吸入器与水射器灭菌效果的比较  7.6  新型清水池设计原理和应用    7.6.1  新型清水池的设计原理    7.6.2  新型清水池的效果验证  7.7  本章小结第8章  水处理过程中的生物污染与控制  8.1  饮用水中的生物污染问题    8.1.1  饮用水中常见的水生动物及其危害    8.1.2  饮用水中生物控制标准    8.1.3  供水管网中水生动物污染的控制措施  8.2  原水输送过程中贝类孳生与控制    8.2.1  原水管道中贝类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8.2.2  贝类污染对供水生产的危害    8.2.3  淡水壳菜的杀灭与去除方法    8.2.4  管道中贝壳附着与生长的预防方法  8.3  供水过程中的红虫污染与防治    8.3.1  供水系统中红虫的产生    8.3.2  摇蚊的生物学特性    8.3.3  水源及周边地区摇蚊的种群鉴定与来源分析    8.3.4  水厂沉淀池中摇蚊的消长规律    8.3.5  摇蚊幼虫在水厂工艺中的穿透与迁移    8.3.6  影响摇蚊孳生繁殖的因素    8.3.7  红虫的物理防治方法    8.3.8  红虫的化学灭活与种群控制    8.3.9  苏云金芽胞杆菌对摇蚊幼虫的毒理作用及其应用  8.4  本章小结第9章  管网安全输配与二次污染控制技术  9.1  概述    9.1.1  不同管材对管网水质的影响    9.1.2  管网冲洗对管网水质的影响    9.1.3  配水管网微生物学水质的研究    9.1.4  配水管网水质模型研究    9.1.5  管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研究  9.2  化学稳定性与管道腐蚀    9.2.1  化学稳定性    9.2.2  管道腐蚀  9.3  管网生物稳定性与细菌再生长模型    9.3.1  管网生物稳定性    9.3.2  细菌再生长模型  9.4  管材与水质    9.4.1  管材分类概述    9.4.2  管材与水质关系    9.4.3  管材选择与水质控制  9.5  管网管理、维护与改造    9.5.1  管网单向冲洗    9.5.2  管网水质在线监测管理系统    9.5.3  管网改造  9.6  本章小结第10章  关键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  10.1  关键技术集成与系统化技术方案    10.1.1  目标污染物去除技术集成    10.1.2  供水系统运行保障技术集成    10.1.3  水质安全评价技术集成    10.1.4  南方地区的差异化技术体系    10.1.5  示范工程建设与工程规模示范研究  10.2  示范工程建设    10.2.1  当前供水系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10.2.2  梅林水厂深度处理工程    10.2.3  笔架山水厂示范工程    10.2.4  东湖泵站水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10.2.5  管网示范区改造及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10.3  工程规模示范研究    10.3.1  梅林水厂O3-BAC深度处理工艺运行优化示范研究    10.3.2  笔架山示范水厂新技术工程规模论证研究    10.3.3  笔架山示范工程常规工艺试运行效果验证性研究  10.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量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而饮水不安全不仅仅是缺水问题,更严峻的是所面临的水源污染问题,虽然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饮用水源的污染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根据2008年公布的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我国七大水系中Ⅰ~Ⅲ水质断面比例为55.0%,劣Ⅴ类为20.8%,湖泊富营养化仍突出,全国地表水746个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47.7%,劣Ⅴ类水质比例为23.1%,我国饮用水源水质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由于水源地污染导致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的突发环境事件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对饮用水安全的广泛关注。2005年松花江畔的中石化双苯厂爆炸,使近百吨硝基苯类化合物进入松花江,致使400万人口的哈尔滨市停水4天。不仅严重影响吉林、黑龙江两省居民,甚至对下游的俄罗斯境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5年12月,广东北江因企业超标排放含镉废水,导致下游10万人无法饮用北江水。2008年,环境保护部直接调度处理的突发环境事件达135起,其中威胁群众饮用水源安全的事件高达46起。2009年又发生了江苏省盐城市饮用水水源酚污染事件。由于水体的富营养化,太湖、巢湖、滇池经常出现蓝藻暴发,藻类的过量繁殖,不但造成水质异臭,水生生物死亡,影响常规水处理的处理效果,降低使用价值。而且藻类在代谢过程中,还会产生藻毒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水传播病原微生物、氯化消毒副产物(DBPs)、内分泌干扰物(EDCs)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都是造成饮用水不安全的主要隐患。此外,在很多农村地区,存在由于饮用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而导致的各种地方病有高发趋势。我国饮用水水源污染的主要特征是有机污染,并由此引发水源藻类污染和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风险。水中有机物主要包括腐殖质等天然有机物以及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如EDCs、POPs以及酚类、苯胺、硝基苯类等有毒有害化学品;藻类污染是伴随水环境的有机污染形成的,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出现“水华”,使水体出现异味、浊度增加,尤为严重的是某些藻类会产生藻毒素,直接威胁人们的饮水安全;净水消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DBPs,主要有三卤甲烷(THMs)和卤代乙酸(HAAs)等,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性。2007年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新的强制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新标准中的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增加了71项,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本书针对南方地区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特点,以解决低浊、高藻、有机污染等问题为重点,从水源、水厂、管网诸环节,就水源水水质预警、高效混凝与投药自控系统、活性炭性能评价、臭氧接触优化设计、生物活性炭优化技术、清水池工艺设计的优化、管网水质模型、红虫综合防治、饮用水及其净化技术的安全评价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了适合我国南方饮用水水源水质特点的水源改造一厂内净化一安全输配的全过程集成技术体系,实用性较强,不错!
  •   《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我看了前面一个版本的,相对比,2008版本,增加了许多新的技术章节,对膜渗透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增加新的篇幅,的确随着技术进步,饮用水深度处理,应该是供水企业必须实现的技术升级!希望,我们中国供水企业技术,也像通讯、信息行业一样,更新换代。国内供水企业技术没有突飞猛进,我想这也是我们广大饮用水技术人员心中之痛。光盘内容不错,超值!
  •   这方面的书较少,这本书应该是什么课题交差的产物,可能是由于多人工作的结果,内容大体缺乏太好的融通,也难怪现在这方面的书实在是很难找到一个大家进行融汇贯通。但作为应用的范例还是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较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参考借鉴。
  •   技术知识全而广,非常专业。
  •   书里面编排很合理,内容丰富,值得从事饮用水安全行业的从业者学习。略有不足的是,送的光盘有些很好的图表没有编排进去!
  •   书的质量不错书的质量不错书的质量不错
  •   算是这几年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比较新的书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