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张吉  页数:95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按照《针灸学》五版教材的序例,亦分作上、中、下三篇,前增有概论,后附有附篇。概论部分简述针灸学起源与发展概况,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针灸学之进展,针灸教育事业之创建,针灸研究之开展,并简要介绍了国外针灸事业之状况以及今后之展望。上篇为“经络腧穴”。为了便利参阅起见,将经络学部分与腧穴学分开撰写。经络学总论为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经络学的起源与发展,经络系统组成及其概况,经络的功能作用及临床应用等内容。其各论部分为第二章,按照《黄帝内经》、《黄帝八十难经》的原文,逐字逐句——加以校释,并附语译,最后介绍了经络的标本、根结、四海、气街理论。腧穴学总论部分为第三章,简要介绍了腧穴学的起源与发展,腧穴的命名与分类、骨度分寸及特定穴的意义、内容等。腧穴学各论部分为第四章,将各经之腧穴及奇穴一一列出,从出处、穴名释义、取法、局部解剖、刺灸法,到功能、主治及配伍应用等详加论述。中篇为“刺灸学”。其总论总分第五章,简要叙述了针灸之起源,刺灸学之形成与发展。各论的针法部分为第六章,将传统针法作了详细论述。灸法部分(包括拔罐法)为第七章,其他针法部分为第八章,对各种灸法、拔罐法及各种针法均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下篇为“治疗学”。其总论部分为第九章,主要论述了针灸治疗原理、施治原则及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规律、针灸处方学等内容。其各论部分为第十章,将内、妇、儿、外、五官各科疾病的针灸辨证治疗,博采各家之长撰集而成。附篇中“针灸医籍简介”部分为第十一章,以编年先后列出27部医籍,进行了有关针灸学业内容的介绍。“现代研究”部分为第十二章,较详细地介绍了有关针久灸方面的各项研究进展情况。“歌赋选解”部分为第十三章,选辑9个歌赋进行了注释。“子午流注针法”部分为第十四章,主要介绍了子午流注纳干法、纳支法与灵龟八法,附有飞腾八法。最后“古代人体部位名词解释”为第十五章。    根据目前针灸学术发展形势、教学实际需要,本书此次修订对原书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在腧穴学方面,去掉重复的引文,增加了现代临床对腧穴的应用及研究,增加国际穴名标准化方案的内容及腧穴排列序号,并根据1990年6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GB12346-90《经穴部位》对多数腧穴的定位重新厘定。在刺灸学章中,删掉了不常用的挑法、割治法,增加了腧穴敷贴法,发挥腧穴的外治作用;在其他针法中,去掉了鼻针,眼针,补充了耳针国际标准化方案、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以便于国际交流;在“针刺异常情况及注意事项”中,增加了临床常用毫针的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的预防,对针刺选穴部位、针刺要求、针刺深浅及手法要求作了科学性的论述。在针灸治疗章中,增加了大量的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及实验成果,并增添了戒烟、减肥等内容,这也基本上反映近年来针灸治疗成果与水平。在针灸现代研究进展方面,概述了近10多年来,针灸研究及实验研究的成果,如针刺感传的机制、经络实质的假说,针刺方法的机制研究及针灸在各科各系统的病机研究及进展。全书主要章节后都新编了复习题(多选题、问答题)及参考答案,便于广大师生教学参考及检查学习效果之用。

书籍目录

概论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学总论    第一节  经络概念的起源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及发展概况    第三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概况    第四节  经络的功用    第五节  经络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经络学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第二节  奇经八脉    第三节  十五络脉    第四节  十二经别    第五节  十二经筋    第六节  经络的有关联系和运用  第三章  腧穴学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五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    第六节  特定穴的分类及意义  第四章  腧穴学各论    第一节  手三阴经经穴    第二节  手三阳经经穴    第三节  足三阳经经穴    第四节  足三阴经经穴    第五节  督脉任脉经穴    第六节  常用奇穴中篇  刺法灸法学下篇  治疗法附篇

章节摘录

  1.与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理论有关经络学说以四肢为根、为本,头身为结、为标。十二经的“本”都在四肢下端部位,“根”即系四肢末端的井穴。五输穴是由本、根部开始依次向上排列的。《灵枢》有专篇说明肘膝以下的五输穴为“本输”,而本输穴即为经络之气外发于四肢的重要部位。六经根结中所述的根、溜、注、入,其根即井穴,溜即原穴,注即经穴或合穴。故认为,五输穴的分布和排列是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体现。  2.与卫气在四肢的运行有关《素问·五藏生成》:“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灵枢·经脉》又有:“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说明卫气与经脉、腧穴有密切关系。卫气的性质“慓疾滑利”其弥散力很强,可以不受经络的约束和局限而扩散到脉外,故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尽管卫气的具体循行路线有不同说法,但对卫气先运行及分布于四肢的看法还是趋于一致的。如《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傈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据此可以认为:卫气的运行、分布,基本上与五输穴在四肢之所出、所溜、所注、所行、所入的排列相当。  3.十二经脉的另一循行路线根据《灵枢·邪客》记载,手太阴之脉及心主之脉的循行线路皆从手指末端开始。此外,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除少一条手厥阴心包经外,其余经脉循行方向均由四肢走向头身。故推测古人早期认为经脉的循行是从四肢末端开始的,在以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才发展为《灵枢·经脉》的十二经循行理论。而《内经》在成书时将这两种循行兼收起来,故书中有两种循行路线的出现。因此主张,两种循行线路可以并存,不必强求将两种循行理论统一起来。  对五输穴分布与排列的看法,似以第一种解释较为圆满,不少学者多从此说。这里应该明确,标本根结的部位是指躯体大致上的一定区域范围,且主要是用来说明经脉的两极相连以及经气的集中与扩散的对应关系,它与五输穴的分布与排列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关五输穴的理论意义,尚有待于从多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四)五输穴的主治作用  五输穴在部位的依次分布和脉气流注的深浅上体现着明显的规律性。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一些分别位于指端、掌指(跖趾)关节前后,腕踝关节及肘膝关节附近的腧穴,在主治作用上有共同的规律可循。五输穴的产生,正是对这些主治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组合、分类的结果。故有的学者认为:五输穴是一种要穴的分类法。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针灸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5条)

 
 

  •   非常喜欢,其中对经络腧穴介绍的也是特别的全面。
  •   本书内容详细、深入浅出,很适合初学者、医学生、针灸临床医师学习。
  •   书不错,就是挺厚的,慢慢学咯
  •   值得仔细研究的书
  •   内容 讲解详细,字太多了,960页,太重。
  •   送的好快啊!真的出乎意料!订完后的第二天就送到啦!送货人员的态度也很好啊!谢谢当当啦!
  •   内容系统祥尽
  •   内容充实···很适合我们专业的学习
  •   正版图书 内容详实 例证明确 很适合中医学生和爱好者使用
  •   这本书从基础到辩证来讲都是很不错的书,对考研的意义更是颇大的。
  •   好书,喜欢,学习中。
  •   是一本好书,详细
  •   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感觉很好很详细
  •   很详细,就是看的有点累
  •   作为学习是一本很不错的教材,比较系统!
  •   很厚的书,但是很详实,还需要慢慢看
  •   和之前买的一样。一般买书都会选择当当。
  •   书的质量好
    发货速度
  •   自己买过一本,这是帮同事买,很好
  •   比预计的迟到了一天
  •   非常全面,值得拥有
  •   这是一本受用终生,用来反复研读的工具书。
  •   您好:想买中药学可是不送货,失望!
  •   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学习书是正版,质量不错不过树立对一些经典针灸书记的介绍过于简单,而且没有一些经验配方,只能说是一本工具书
  •   内容全面,对于针灸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   有书上言,第二版针灸学是公认的最好的教材,买了一本。六十七元,再后来看价格有四十七元的的价格时候。买的太仓促了。后悔的很。
  •   物流太慢!十四号就到了,今天才送来!
  •   值得拥有和收藏,书不错。
  •   印刷质量不佳
  •   很正,很好
  •   这套书写的还不错
  •   书的质量一般,内容和教材的差别不大!
  •   怎么还没有到?????????
  •   详细明了,内容丰富,有注解和文献索引,挺厚的一本书,超值!
  •   用了几天,一不小心就会弄还书页,不知道是自己太粗鲁还是纸太薄。
  •   同事推荐的,找到它了~
  •   书的内容很丰富 读完这本 定会受益匪浅
  •   这个ISDN对不上,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   绝对又是一本针灸字典。不能从头看,只能跟据应用不断的翻阅,否则根本读不下来。
  •   值得一看 内容比较全面
  •   内容还没看,不过感觉还好
  •   这本书编的很好,质量很不错。送货也很快。
  •   很好很实用!建议购买!
  •   书还是不错滴,只不过对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太专业喽,呵呵自学太有困难了!
  •   肯定是教材严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